魯迅筆下「兩棵棗樹」的描寫,嘲笑的人不懂其背後的故事

2020-12-21 待曉兒

聽到《秋夜》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一時想不起來到底是哪篇文章,但如果提一下這篇文章的開篇,很多人都聽說過: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因為不理解,這種表述曾經被很多人「詬病」,但如果知道了這句話的象徵含義,就會為魯迅的文筆而拍案叫絕。

要想理解這一篇文章,不能只從文本上分析,更要知道魯迅經歷了什麼事情,才寫出了這樣一篇文章。

而魯迅之前的經歷恰恰就是被很多人忽略的。

成名之前,魯迅有十年蟄伏期

我們印象當中的魯迅其實是1918年之後的魯迅,也就是這一年,周樹人用了「魯迅」的筆名寫作了《狂人日記》,引起了文化界的廣泛重視。

而魯迅卻是在1909年回國的,那麼這近十年時間裡,魯迅都做了什麼事情?

這十年被稱作「沉寂的十年」。

在這個階段,魯迅做的最多的事,是靜下心來抄了很多碑帖,並且做學術的研究。

根據史料來看,魯迅是在1912年來到了北京,擔任教育部僉事,經常去當地最大的書市琉璃廠購買殘碑拓片進行抄錄,這件事持續了很多年。

直到1917年的除夕,魯迅在日記裡還記載著他抄錄的事情:

舊曆除夕也,夜獨坐錄碑,殊無換歲之感。

棄醫從文的魯迅,本來就想著以文字來喚醒國民,那為何卻躲在家裡抄碑帖、做學術呢?

就是因為孤獨,沒有盟友。

當時的文學界,胡適、李大釗、陳獨秀等等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還沒有拉出一條統一的戰線,都處於各自為戰的鬆散狀態,或者說這條戰線正在籌備階段,除了後來的幾位新文化統帥之外,魯迅這等後來的「闖將」基本上都在蟄伏期,靜觀社會文化的走向。

躊躇滿志地歸國,遇到的卻是一腔熱情無處施展,這種孤獨的狀態持續了十年之久,魯迅也孤獨了十年之久。

1918年之後到1924年之前,魯迅都經歷了什麼

好不容易熬到了1917年,錢玄同邀請魯迅加入了《新青年》雜誌,等待許久的魯迅終於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了。於是就有了《狂人日記》、《孔乙己》等等《吶喊》中的小說問世,在文學領域裡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這本來是一件喜人的事情,但沒想到的是,魯迅在這一階段又遭遇了兩重沉重的打擊,而這也是《野草》散文詩集出現的直接原因,《秋夜》正是這一狀態下的寫照。

首先是剛剛建立起來的新文化陣營出現了嚴重的分裂。當事人是胡適和陳獨秀。

一般觀點認為,胡適是發起新文化革命的先聲,但其實並不是這樣,胡適提倡的是「文學改良」,他寫作的文章是《文學改良芻議》、《建設中的文學革命》。而真正要求進行激烈革命的是陳獨秀。

這就導致了兩者觀念上出現了最初的分歧。

而隨著胡適後續反對新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配合,新文化陣營最終分裂。

魯迅等待了十年的盟友、戰線,在這一階段分崩離析,「整理國故」的思潮再次席捲,新文化運動之前所取得的成果有覆滅之危。

而也是在這一階段,家庭的劇變成為了魯迅這一生最大的傷痛。

魯迅一家有三兄弟,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三人約定好了,永不分離,孝順母親,讓其在北京享清福。

但是,因為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的緣故,先是1922年末,周建人搬離居所。

魯迅與羽太信子的關係也急劇惡化,一家人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

1923年7月14日,魯迅在日記中寫道:

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飯,自具一餚,此可記也。

在此之前,甚至就是這一天的早飯和午飯,一家人的飲食都是由羽太信子負責的,而這一天的晚飯開始,魯迅「自室吃飯」,可見關係已經降到冰點。

果不其然,就在7月19日,魯迅收到了周作人的一封言辭曖昧、含混的絕交書,兄弟自此反目。

至於說魯迅和周作人為何反目,這一直是一個謎團,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和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有關。

所以有人說是因為金錢緣故,也有人說是情感糾紛,甚至有人講是在日本時魯迅和羽太信子的往事,但都只是猜測,不能當真。真相大概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盟友的分崩離析,手足的驟然反目,經歷了這兩件人生大事,家國兩方面都未能取得建樹,魯迅身心疲憊的狀態可想而知。

《秋夜》的主題和特色:孤獨

回到《秋夜》的第一句話,兩顆棗樹的描寫。

如果知道了魯迅這十幾年來的遭遇,大概就能體會到此處的用意了。

兩顆樹,都是棗樹,並且離得很近,但是只能分開稱呼,不能說成「兩顆棗樹」,這種明顯地分化就是為了凸顯,盟友之間的背離,兄弟之間的反目。本來曾是一路人,如今卻形同陌路。

這是怎樣的孤獨呢?

這篇文章裡有著幾個很明顯的意象,遍體鱗傷的棗樹,壓抑的天空,慘白的月亮,以及後文提到的蒼翠的英雄。還有其他的諸如蜂蝶、夢、小花、野草等較為渺小的事物。

不要走進誤區之中,認為所有的意象都會代表著什麼,意象最主要的作用是其組合起來之後給人的感覺。

天空廣袤、深藍、無處不在,這就給人一種十分壓抑的感覺;月亮的慘白、逃避、驚慌又給人一種慌亂幽寂的感覺;棗樹似乎有所指,棗子被打落,枝幹遍體鱗傷,一株是魯迅自己,另一株是盟友和手足兄弟,似乎這種解釋最為貼切。

整篇文章都是一種「獨語」的狀態,更加讓孤寂的感覺變得明顯。

而如何來排遣此種孤寂的心緒呢?這就是魯迅筆下「蒼翠的英雄們」。

魯迅所致敬的「英雄」是誰呢?是那些撲火的飛蟲,也是古時候那些捨生取義的英雄們。

魯迅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盟友了,於是只能在精神的園地裡繼續耕耘,跨越時代和古人進行精神的交流,用古人的事跡激勵自己。

說到底,還是孤獨而已。

魯迅並沒有嘲笑那個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孔乙己」應該另有所指

相關焦點

  • 我家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魯迅此話幾人懂!
    我家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魯迅此話幾人懂! 民國時期是一個混亂動蕩的年代,清政府剛剛倒下,又有外國的「強盜」入侵中國,而且中國內部也不平靜,各種軍閥之間戰爭不斷。
  • 魯迅《秋夜》中的兩棵棗樹,在哪裡,現在怎麼樣了?
    說起魯迅先生在中國那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魯迅是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我們學習過他的很多文章,有雜文、有小說也有散文。在魯迅的一篇叫《秋夜》的散文裡魯迅先生開頭是這麼寫的「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句話後來被很多的津津樂道的談起,那麼那兩棵棗樹到底在哪裡呢,現在怎麼樣了呢?
  • 魯迅的「兩棵棗樹」,看不懂覺得是廢話,看懂了才知道是神來之筆
    魯迅曾在一篇散文詩中寫道:「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一段話在1924年發表之初未引起較大波動,而進入21世紀後卻是一石驚起千層浪,引發了廣泛爭議:兩株都是棗樹,卻一株一株地介紹,這不是病句嗎?
  • 眾人眼中的病句,卻成了名句,魯迅的「兩棵棗樹」是不是語病?
    ——魯迅提到近代大文豪,不得不提其中翹首魯迅先生。魯迅原名周樹人,筆下文字蒼勁有力一針見血,飄著一層悽厲詼諧的幽默風味。字裡行間暗含深意,使人不得不反覆斟讀,體悟其中的精髓和意義。魯迅看著眼前的兩株棗樹,寫道「一株是棗樹,另一株還是棗樹」。在魯迅的筆下,棗樹代表著與惡勢力抗爭到底的進步力量,代表的是一種傲然獨立、凜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風貌。而這兩株棗樹也正是孤膽英雄魯迅本身和一切反抗力量的寫照,儘管當時的處境十分險峻,但魯迅並未因此放棄對光明的追尋。
  • 魯迅「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到底是名句,還是廢話
    魯迅先生在《秋夜》裡寫道:「牆外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那是經典名句。一個小學生仿寫:同桌送我兩份零食,一份是紅棗,另一份也是紅棗。老師批:你直接說兩份棗不就完了嗎?一旦換了語境,再生搬硬套這個句式,可能就不適合了。在文人筆下,棗子是用來「打」的,因為棗樹似乎有一種倔強的「脾氣」:你越「打」,它產量越高,果實愈盛。所以在很多作品裡都以此引出寓意:經歷磨難,才有大的成就。
  • 魯迅「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何理解?
    很青澀的一個時期,有一少年挑燈夜讀,忽然覺得先生這樣的描述極其有趣,便照貓畫虎,於是我便在一次照常的課後作文裡寫下了不平凡的一句話。句子是這樣的:「我的舅舅家有兩隻狗,一隻是黑狗,另一隻還是黑狗。」當時年少,不解先生真義,不過是少年心性的惡趣味在其中作祟罷了。
  • 魯迅先生的「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魯迅的文章《秋夜》。由於其出現在學生的課本中過早,很多學生們在長大後都對這句話雲裡霧裡,並對這句話加以調侃,造出例如「我有兩個姐姐,一個是女的,另一個還是女的」這類的句子。首先,魯迅先生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想著什麼呢?如果他只想表達外面有兩個棗樹,他大可以直接寫「在我的後院有兩棵棗樹」,但是他沒有這麼寫。他只是看著窗外,看到了一棵棗樹。
  • 讀不懂別人應該能讀懂自己,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而已
    開篇直接寫到:「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景借物來抒情的,抒的什麼情沒有興趣,對借來的物——棗樹,大家都興趣盎然,大加討論、辯證、推測。有直接定性語法錯誤的,有主張另有深意的,還有不知道就乾脆那一方都不支持的,做中間派。
  • 魯迅說:「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給我們哪些啟示
    魯迅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那麼這句話是想表達什麼呢?其實不難看出本來魯迅只需要說我家門前有兩棵棗樹就可以了。之所以把這兩棵樹分開來說,體現了魯迅先生內心的孤獨之感。不被人理解的一種孤獨落寞的情感用這一句話體現的淋漓盡致。
  • 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為何不直接說兩株棗樹呢?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魯迅先生寫下了一篇散文,名字叫做《秋夜》,這篇散文開篇第一句,就頗具玩味,他說道:「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讀到這裡,有讀者就疑問了,為何魯迅先生不直接說兩株棗樹呢?
  • 再讀魯迅:神來之筆「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最近閒暇又讀了一遍魯迅的散文集《野草》。其中在《秋夜》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但是人到中年,回過頭來再讀魯迅,細細體悟,卻發現,原來是我的少不更事,唐突了大師的斐然文筆。
  • 魯迅的「兩株棗樹」很囉嗦像病句,專家說是經典句,韓寒發文質疑
    一些學者認為,在課堂上,當老師解釋魯迅時,經常把魯迅的一面放大為思想的"鬥士",使魯迅原本充滿人文主義的作品成為簡單的社會批評的載體。例如,魯迅的散文讓人想起一個少年的生活,"從百草園到三圍書屋",原本充滿了人情味和生活趣味。但是,有些教師傾向於強調"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主題,甚至強加作者不打算做的事情。
  • 韓寒評魯迅「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沒什麼深意,有道理嗎
    《秋夜》中的這句話給予了一個獨特的譏諷評,他說:「說真的,誰知道魯迅寫我家門前有一棵棗樹,還有另一棵棗樹是什麼意思,可能什麼意思都沒有,自己想玩票呢,或者說寫了一棵以後忽然記起來還有一棵呢。尋常輩對魯迅這句話費解無可厚非,中學生對此抓耳也情有可原,一般的吃瓜群眾說囉嗦尚在情理之中,然而,韓寒的不懂什麼意思,便真讓人費解了。韓寒曾以文風潑辣,語言犀利,妙語迭出而備受歡迎,被粉絲們譽為「當代魯迅」。而作為魯迅先生的後繼者,對魯迅的語言竟如此隔膜,倒真讓人有點始料不及。
  • 魯迅「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名家說好,韓寒說句大實話
    不過,韓寒在談到語文教育的時候,居然順帶評價了魯迅的「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不得不佩服,韓寒還是很有勇氣的。魯迅這句話,出自他的經典散文《秋夜》,這篇文章是初中語文的內容。不過,「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句話,歷來爭議頗多。很多中學生也常常表示,不理解為什麼魯迅先生一定要這麼寫。
  • 魯迅為何要寫「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沒什麼深意
    我們不妨先來感受一下原文: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不少人看到這句話就炸鍋了,魯迅作為一代文豪,何以不明白「大道至簡」的道理?直接寫「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棵棗樹」不是更簡潔精煉嗎?
  • 魯迅「兩株棗樹」、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遭吐槽,但這個錯誤無人說
    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的文章經常會被「挑」毛病,比如百年來婦孺皆知的老「梗」-兩棵棗樹。「我家的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這是出自魯迅的文章《秋夜》。原文: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 「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為何這樣寫?韓寒:沒深意
    近百年來,魯迅先生一個非常有趣的人。魯迅去世84年了,可他的影響力一點都沒有減弱。魯迅生前和死後,有無數人給他做出各種不同的評價,有極度稱讚的,也有貶之入地的;有奉為聖賢導師的,也有斥為魑魅魍魎的。魯迅的很多文章越看越有味道,可對他的很多語句表示不理解。如果你寫作文時以這樣的一句話作為開頭,「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老師看後,很容易認為你在寫病句,可這句話出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第一篇,《秋夜》。這句話獨佔一段,可見魯迅很重視。為何看起來是病句,魯迅寫了之後就是經典名句呢?
  • 「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為何這樣寫?韓寒:沒深意
    魯迅的很多文章越看越有味道,可對他的很多語句表示不理解。如果你寫作文時以這樣的一句話作為開頭,「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老師看後,很容易認為你在寫病句,可這句話出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第一篇,《秋夜》。這句話獨佔一段,可見魯迅很重視。為何看起來是病句,魯迅寫了之後就是經典名句呢?
  • 「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為何這樣寫?韓寒:沒啥深意
    魯迅去世84年了,可他的影響力一點都沒有減弱。魯迅生前和死後,有無數人給他做出各種不同的評價,有極度稱讚的,也有貶之入地的;有奉為聖賢導師的,也有斥為魑魅魍魎的。 無論是讚賞,還是批評,大家都承認一點,魯迅確實有才。魯迅留下了太多的經典語錄,他的文章有太多入選中小學教材。魯迅所生活的時代,國家積貧積弱,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亡國滅種的危機。
  • 魯迅《秋夜》:後園的兩株棗樹,讀出了寂寞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確,這一句話的確是讀出了寂寞,讀出的是魯迅在當時頗有一些孤立無援,而不被理解的寂寞。人生非常榮幸的事情,就是有人結伴同行,哪怕做一些不被世人理解的事情,只要有人和自己一起出發,就不會感覺太過於落寞。但是當無人理解的時候,這一切都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