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秋夜》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一時想不起來到底是哪篇文章,但如果提一下這篇文章的開篇,很多人都聽說過: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因為不理解,這種表述曾經被很多人「詬病」,但如果知道了這句話的象徵含義,就會為魯迅的文筆而拍案叫絕。
要想理解這一篇文章,不能只從文本上分析,更要知道魯迅經歷了什麼事情,才寫出了這樣一篇文章。
而魯迅之前的經歷恰恰就是被很多人忽略的。
成名之前,魯迅有十年蟄伏期
我們印象當中的魯迅其實是1918年之後的魯迅,也就是這一年,周樹人用了「魯迅」的筆名寫作了《狂人日記》,引起了文化界的廣泛重視。
而魯迅卻是在1909年回國的,那麼這近十年時間裡,魯迅都做了什麼事情?
這十年被稱作「沉寂的十年」。
在這個階段,魯迅做的最多的事,是靜下心來抄了很多碑帖,並且做學術的研究。
根據史料來看,魯迅是在1912年來到了北京,擔任教育部僉事,經常去當地最大的書市琉璃廠購買殘碑拓片進行抄錄,這件事持續了很多年。
直到1917年的除夕,魯迅在日記裡還記載著他抄錄的事情:
舊曆除夕也,夜獨坐錄碑,殊無換歲之感。
棄醫從文的魯迅,本來就想著以文字來喚醒國民,那為何卻躲在家裡抄碑帖、做學術呢?
就是因為孤獨,沒有盟友。
當時的文學界,胡適、李大釗、陳獨秀等等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還沒有拉出一條統一的戰線,都處於各自為戰的鬆散狀態,或者說這條戰線正在籌備階段,除了後來的幾位新文化統帥之外,魯迅這等後來的「闖將」基本上都在蟄伏期,靜觀社會文化的走向。
躊躇滿志地歸國,遇到的卻是一腔熱情無處施展,這種孤獨的狀態持續了十年之久,魯迅也孤獨了十年之久。
1918年之後到1924年之前,魯迅都經歷了什麼
好不容易熬到了1917年,錢玄同邀請魯迅加入了《新青年》雜誌,等待許久的魯迅終於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了。於是就有了《狂人日記》、《孔乙己》等等《吶喊》中的小說問世,在文學領域裡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這本來是一件喜人的事情,但沒想到的是,魯迅在這一階段又遭遇了兩重沉重的打擊,而這也是《野草》散文詩集出現的直接原因,《秋夜》正是這一狀態下的寫照。
首先是剛剛建立起來的新文化陣營出現了嚴重的分裂。當事人是胡適和陳獨秀。
一般觀點認為,胡適是發起新文化革命的先聲,但其實並不是這樣,胡適提倡的是「文學改良」,他寫作的文章是《文學改良芻議》、《建設中的文學革命》。而真正要求進行激烈革命的是陳獨秀。
這就導致了兩者觀念上出現了最初的分歧。
而隨著胡適後續反對新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配合,新文化陣營最終分裂。
魯迅等待了十年的盟友、戰線,在這一階段分崩離析,「整理國故」的思潮再次席捲,新文化運動之前所取得的成果有覆滅之危。
而也是在這一階段,家庭的劇變成為了魯迅這一生最大的傷痛。
魯迅一家有三兄弟,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三人約定好了,永不分離,孝順母親,讓其在北京享清福。
但是,因為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的緣故,先是1922年末,周建人搬離居所。
魯迅與羽太信子的關係也急劇惡化,一家人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
1923年7月14日,魯迅在日記中寫道:
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飯,自具一餚,此可記也。
在此之前,甚至就是這一天的早飯和午飯,一家人的飲食都是由羽太信子負責的,而這一天的晚飯開始,魯迅「自室吃飯」,可見關係已經降到冰點。
果不其然,就在7月19日,魯迅收到了周作人的一封言辭曖昧、含混的絕交書,兄弟自此反目。
至於說魯迅和周作人為何反目,這一直是一個謎團,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和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有關。
所以有人說是因為金錢緣故,也有人說是情感糾紛,甚至有人講是在日本時魯迅和羽太信子的往事,但都只是猜測,不能當真。真相大概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盟友的分崩離析,手足的驟然反目,經歷了這兩件人生大事,家國兩方面都未能取得建樹,魯迅身心疲憊的狀態可想而知。
《秋夜》的主題和特色:孤獨
回到《秋夜》的第一句話,兩顆棗樹的描寫。
如果知道了魯迅這十幾年來的遭遇,大概就能體會到此處的用意了。
兩顆樹,都是棗樹,並且離得很近,但是只能分開稱呼,不能說成「兩顆棗樹」,這種明顯地分化就是為了凸顯,盟友之間的背離,兄弟之間的反目。本來曾是一路人,如今卻形同陌路。
這是怎樣的孤獨呢?
這篇文章裡有著幾個很明顯的意象,遍體鱗傷的棗樹,壓抑的天空,慘白的月亮,以及後文提到的蒼翠的英雄。還有其他的諸如蜂蝶、夢、小花、野草等較為渺小的事物。
不要走進誤區之中,認為所有的意象都會代表著什麼,意象最主要的作用是其組合起來之後給人的感覺。
天空廣袤、深藍、無處不在,這就給人一種十分壓抑的感覺;月亮的慘白、逃避、驚慌又給人一種慌亂幽寂的感覺;棗樹似乎有所指,棗子被打落,枝幹遍體鱗傷,一株是魯迅自己,另一株是盟友和手足兄弟,似乎這種解釋最為貼切。
整篇文章都是一種「獨語」的狀態,更加讓孤寂的感覺變得明顯。
而如何來排遣此種孤寂的心緒呢?這就是魯迅筆下「蒼翠的英雄們」。
魯迅所致敬的「英雄」是誰呢?是那些撲火的飛蟲,也是古時候那些捨生取義的英雄們。
魯迅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盟友了,於是只能在精神的園地裡繼續耕耘,跨越時代和古人進行精神的交流,用古人的事跡激勵自己。
說到底,還是孤獨而已。
魯迅並沒有嘲笑那個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孔乙己」應該另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