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兩株棗樹」、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遭吐槽,但這個錯誤無人說

2020-12-03 文史撰家

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的文章經常會被「挑」毛病,比如百年來婦孺皆知的老「梗」-兩棵棗樹。「我家的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

這是出自魯迅的文章《秋夜》。原文: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作為基礎教育紮實的中國學生來說,一眼就可看出「端倪」,魯迅先生這是寫了病句啊,後來經過老師指正,我們才知道這並非真的病句,要根據現場環境和魯迅先生所處的社會狀況,揣摩一番才能找到原因。

除了這個人人都知道的梗,魯迅還有一個讓大家理解起來「進退兩難」的句子。在小說《孔乙己》裡,文末魯迅這樣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

孔乙己之死

這是魯迅文筆頗具代表的小說《孔乙己》,原文是: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柜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個也明顯是詞語矛盾,理解起來就就讓讀者進退兩難含糊不清,那孔乙己到底死沒死嘛!如果硬問結果,客觀上魯迅不清楚啊,只能猜測,依據當時社會情況和背景:

19世紀末期,清朝政府腐敗,民不聊生,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仍在盛行。少數讀書人爬上統治地位,但大多數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一朝成名天下知,如果沒有「爬」上科舉榜單,後果也可想而知,看看範進中舉和孔乙己的狀況。孔乙己就是魯迅先生筆下一個被封建社會和醜陋人性共同作用後的悲慘結局典型知識分子未能成功的形象。

其實詞語看上去是矛盾的,但結合上下文看,並不矛盾。魯迅這樣寫也對孔乙己悲憫,同時也希望得知孔乙己的具體消息,由於猜不透,根據當時殘酷無情的封建禮教環境可以判斷,被打殘的孔乙己想必是無飯苟活的,於是應著作者矛盾的內心只好要搖擺不定的猜測結尾;「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

其實所謂的「病句」都是作者感情的抒發或內心矛盾的真實寫照,算不得實質錯誤。但在另一部小說裡魯迅還真出現了明顯的「錯誤」。

在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裡,魯借狂人的口說:「易牙煮了自己的兒子,給桀紂吃。」而實際上易牙煮了自己的兒子給齊桓公吃,為什麼通曉歷史的魯迅犯這樣一個簡單錯誤呢?

易牙煮子

易牙是齊國的宮廷廚師,做菜很拿手,其實易牙最專業的是調和(調料配置)能力出色,是庖廚的鼻祖,加之做飯的味道獨特,在齊國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比。不過即便做菜的味道再好,都抵不過齊桓公越來越刁鑽的胃口。

易牙慢慢覺得大王對自己做的飯越來越挑,易牙便煮自己的兒子給他吃,齊桓公吃到的肉湯味道鮮美,便喜出望外地問起來,易牙跪下來邊哭邊說他把自己兒子煮了給大王吃。

齊桓公覺得易牙對自己太好了,問管仲等管仲老了以後讓易牙接替他如何。管仲沒有正面回復,側問齊桓公;一個連自己兒子都不愛的人,將來他如何能愛自己的君王呢?

於是等管仲死後齊桓公把易牙攆出宮,但新廚子做的菜難入齊桓公的口,於是又把易牙請了回來,這次不僅讓他做飯,還讓他接管宮廷的事務,易牙就這樣上位了。

一年後年邁的齊桓公生病,易牙等三個奸臣各自擁戴齊桓公的兒子們爭鬥,就這樣在大家都不管的情況下活活把齊桓公餓死了。

這就是易牙煮子的故事。易牙煮兒子給齊桓公吃,並不是給桀紂,在小說《狂人日記》裡屬於常識錯誤,為什麼專家不指出呢,是因為魯迅的地位高嗎?不是的。回過頭來看一下就明白了。

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歷史形象上他是一代霸主,然而他的認識和行為卻是和桀紂無異的,比如;

1,到生命垂危之時兒子們都對他置之不理,從讓他活活餓死這一點來看,齊桓公和孩子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2,在丞相管仲死後他把易牙趕走,換的廚子他都看不上,由於貪圖口腹之慾,他又把易牙找了回來,還讓他管理宮廷事務,直到和姦臣們聯手扳倒自己。

3,一個煮子討好國君的人,齊桓公不僅沒有為他的殘忍感到恐懼,而是覺得這樣的行為是對自己太好了,下嘴也很心安理得。

從這裡不難看出齊桓公與桀紂都是殘暴之人,透過虛假與赤裸的桀紂相比,齊桓公更甚,他偽裝出一件「聖賢」的外衣,即便隱藏2000年歷史,也難逃今人的眼睛。

在寫《狂人日記》的時候,魯迅不僅將殘酷的現實揭露無遺,隔著遙遠的歷史時空也不對醜惡的現象妥協,正是把齊桓公的這件外衣給撕掉,讓他桀紂的形象,直接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所以,魯迅把「易牙煮子獻與齊桓公」寫成獻給桀紂並不錯,只是把齊桓公比作了桀紂。

相關焦點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前後矛盾的病句,還是不被理解的妙筆?
    "大約是時間副詞,表示對估計的內容不十分精確;的確是程度副詞,表示十分肯定。有意思的是,字典裡"的確"的反義詞有:好像、貌似、大概、或許,恰恰這幾個詞都是"大約"的近義詞。也就是說,大約與的確是一對反義詞,魯迅在一句話中用一對反義詞來修飾"孔乙己死了"這件事,這個錯誤似乎是板上釘釘了。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看不懂覺得是病句,看懂才知是神妙之筆
    在小說的最後,魯迅寫道:「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時間副詞,表示對估計的內容不十分精確;的確是程度副詞,表示十分肯定。有意思的是,字典裡「的確」的反義詞有:好像、貌似、大概、或許,恰恰這幾個詞都是「大約」的近義詞。
  • 魯迅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初看以為是病句,細想痛徹心扉
    有人喜歡魯迅的散文,有的人則偏愛魯迅的小說,總之,小說和散文體裁不同,卻是一樣精彩,只能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一、「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魯迅散文《秋夜》中的開頭第一句,這句話的爭論向來不休,有認為「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是病句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的文章,從我們的課本中出現閱讀理解這一項內容開始就成為我們的必修課,課文選段被作為加過密碼的文件,被語文老師逐字逐句剖析解讀,沒有半分遺漏。魯迅無疑是嚴謹的,文章中少有囉嗦冗餘的描述。但他的白話文描寫還是時長被人找到些瑕疵,比如《孔乙己》結為那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道「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什麼意思?
    文/炒米視角衝上次拿了周海嬰的新書,這題炒米也來吐槽兩句。炒米寫文章的時候,因為有些史料裡沒有明確的內容,只是提了個「大概率」怎樣怎樣,都會被吐槽。若是這個「大約的確」是本人寫的,一定會被罵出翔。「大約」和「的確」放在同一個句子裡,從我們現在的語文課的教給我們的認知,那就是典型的語病,這沒問題。但是那是近百年前魯迅先生寫的,那個時候,沒有魯迅先生這輩先驅,白話文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們交流可能還用的是文言文。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結尾寫了一句頗有爭議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因為他將「大約」和「的確」連用,意思顯得既矛盾又累贅。一直以來,大家為此爭論不休。因此,《孔乙己》的最後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就是魯迅先生有意為之了。一、「大約的確」與方言寫作我們平時在閱讀與寫作的時候,一般嘴裡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但是事實上如果你有留意,會發現我們還是在使用一種語言,在心裡「默讀」。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結尾寫了一句頗有爭議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因為他將「大約」和「的確」連用,意思顯得既矛盾又累贅。一直以來,大家為此爭論不休。
  • 魯迅「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是病句?韓寒:我們沒資格定
    但這似乎不能解釋魯迅的兩個「怪句子」,大家且看:第一句,出自《秋夜》,它是這樣的:「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第二句,出自《孔乙己》,它是這樣的:「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這話沒毛病,意思是再也沒看見過他,大概這個人真的已經死了。不確定他是不是真的死了,但是確定的成分大一些。也反應了大家對他死活不是特別在意,或許死了,僅此而已。酒店掌柜的對於他死了,只是說了句自己最關心最遺憾的:他還欠著20文酒錢。試想,魯迅這樣的作家怎麼會犯如此低檔的錯誤,而且發表該文的編輯也沒有發展給與糾正?
  • 用辯證的眼光來看,魯迅的那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病句嗎?
    魯迅的文字簡潔凝練,為人稱讚。但是有些句子,在讀者看來有明顯的冗餘成分,但又不明白魯迅為何不刪。最出名的就是這句「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都知道「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是矛盾的,不能放在一起用。但是博覽群書,融貫古今的魯迅先生怎麼會不知道?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他親眼目睹了孔乙己所遭遇的一切,直到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於是魯迅先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便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發出了這樣的一句感慨: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原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出了問題,前面的「大約」是不確定,表示模糊概念,作者是在猜測,可是在猜測之後,又緊接著出現了「的確」這樣一個表示肯定態度的詞語。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內容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有人形象地把魯迅的文章比作了舊社會的摩爾斯密碼,可見魯迅的文章是要逐字逐句進行剖析解讀的。但是作為一個立志以筆做刀,想要通過文字喚醒麻木大眾的魯迅,對待文章那也是非常重視的,加上他以前是學醫的學生,往往他的文章都是深刻嚴謹的,按道理說,是不會出現像」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樣的病句,那麼魯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 火星有信:不拍馬屁,魯迅「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真不是病句
    魯迅那句看似用詞矛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用朋友圈語言表達是:「孔乙己的確死了。(轉)」文/火星有信(本信件純屬虛構,但無比真誠)風華:我從火星窺視你們的通訊衛星很久很久,你們越來越多姿多彩,卻越來越相似平凡,不必不服,李榮浩歌詞裡都唱了「彩虹多絢爛,絢爛得多平凡。」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孔乙己》是中學課本收錄的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文末有一句很矛盾的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指不確定,「的確」又是指肯定,既不確定又肯定,連做過改病句訓練的小學生都能一看出這是病句
  • 魯迅經典語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該如何理解?
    但在那樣一個年代,魯迅所寫的這種革命主題的書籍註定是無法被公然發行在大庭廣眾之下的。要想讓更多人看到他的文字,魯迅只能把自己的意願藏在晦澀難懂的故事背後。這也導致到現在,魯迅的作品都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的確,魯迅的文字有著自己的方式和風格,而這種風格在現在的人看來簡直就是錯誤的典例。
  • 字字斟酌的魯迅,為何會寫出"兩顆棗樹"這種"廢話",還被稱為名句
    就像他那篇《孔乙己》中說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乍然一看是病句,但其實是作者故意而為之。因為魯迅沒看到也沒聽說他死了,沒有事實依據。孔乙己在那種環境下活不下去,暗示著當時社會的陰暗。孔乙己是代表的一類人群,也就是說那些腐儒們,在一九零九年,就已經被社會的浪潮淹沒吞噬了。
  • 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為何不直接說兩株棗樹呢?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魯迅先生寫下了一篇散文,名字叫做《秋夜》,這篇散文開篇第一句,就頗具玩味,他說道:「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讀到這裡,有讀者就疑問了,為何魯迅先生不直接說兩株棗樹呢?
  • 魯迅的「兩株棗樹」很囉嗦像病句,專家說是經典句,韓寒發文質疑
    其次,魯迅的某些作品的確具有深奧的意義,而其中的一些則難以為中小學生所理解。對於魯迅的作品《秋夜》,文章的開頭是"在我的後院,你可以看到牆外的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這句話引起了很多爭議。
  • 魯迅《秋夜》:後園的兩株棗樹,讀出了寂寞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很多網友在讀這句話的時候都表示不解,而且感嘆著說:「這一句話,只是讀了個『寂寞』。」的確,這一句話的確是讀出了寂寞,讀出的是魯迅在當時頗有一些孤立無援,而不被理解的寂寞。人生非常榮幸的事情,就是有人結伴同行,哪怕做一些不被世人理解的事情,只要有人和自己一起出發,就不會感覺太過於落寞。但是當無人理解的時候,這一切都迥然不同。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孔乙己》中那句重複了兩遍的"滿店都是喜氣",讓人想像不出窮書生總是憤恨於困境的情景,人們習慣把快樂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越是歡樂的氣氛,越顯得孔乙己孤立、可憐,越顯得人心麻木而無情,社會冷酷而可恨。這種重複將諷刺和對立的場景深化到了一個神秘的高度。魯迅《秋夜》中"在我的後花園裡,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一棵也是棗樹"一句,一直被批為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