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2020-12-08 靜心閣文化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內容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

魯迅的文章可是好些初中生,甚至是高中生的一場噩夢,自從考試試卷上出現了「閱讀理解」這道題,魯迅就成了學生們的一個陰影。當然,學生們不喜歡魯迅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魯迅的文章大多都晦澀難懂,而且還往往有特別宏大的背景,有的時候隨便一個「含沙射影」,都能牽扯出一大堆的「老學究」。有人形象地把魯迅的文章比作了舊社會的摩爾斯密碼,可見魯迅的文章是要逐字逐句進行剖析解讀的。

但是作為一個立志以筆做刀,想要通過文字喚醒麻木大眾的魯迅,對待文章那也是非常重視的,加上他以前是學醫的學生,往往他的文章都是深刻嚴謹的,按道理說,是不會出現像」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樣的病句,那麼魯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很多人猜測,這可能是魯迅寫作生涯中少有的一次筆誤,因為」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是一對極為明顯的搭配錯誤,相互矛盾的兩個詞出現在同一個句子裡,難免讓人猜測是因為筆誤導致的結果,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魯迅這樣寫是因為當時有這樣的一個寫作」手法「,換句話說,就是當時的人都喜歡這樣寫文章。

但是上述的兩種猜測都被熟讀魯迅作品和了解魯迅寫作風格的專家給駁斥了,他們並不認同這種膚淺的解釋,他們為了證明魯迅這樣寫是故意的,還從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證,而結果也恰恰指向了」有意為之「。

壹:寫作習慣

通過歷史研究,學者們發現,魯迅對自己的文章態度是十分嚴謹的,從寫稿,改稿,定稿,往往都會經過很多次的改動和刪減,換句話說,魯迅是一個力求達到完美的一個人,這也許和他醫生的習慣有關。

而且研究人員還從魯迅的家中找到了魯迅寫文時候留下來的底稿,上面用鉛筆細細麻麻地做上了標記和改動,每一處都經過深思熟慮和細細推敲,所以魯迅筆誤的說法不攻自破。

貳:寫作背景

《孔乙己》這篇文章是魯迅在1918年完稿的,她曾經在一家電視臺的採訪中說道:他寫孔乙己是為了警醒世人,不要繼續麻木冷漠,想通過這個悲慘的角色,喚起人們的同情心。

所以魯迅選擇了身在底層悽苦人民的窮酸書生作為主要描寫人物,刻畫了一個可悲可笑的孔乙己,所以他在文中末尾加上「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也許正是為了進一步烘託悲愴的情緒,得到大家的認同。

叄:寫作情感

我們從整篇文章來看,孔乙己一開始是從酒館裡出現的,是人人埋藏在心底的一個笑話,但是文章通過小夥計的眼光,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孔乙己。當孔乙己被人捉弄戲耍的時候,他覺得又好笑又可憐。

當孔乙己不耐煩地,一遍一遍地給孩子們講解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時,又覺得有那麼一絲善良,最後孔乙己落魄不堪地出現在酒館裡的時候,只剩下無盡的悲憫之心了。所以」大約「是小夥計對孔乙己命運的猜測,而」的確「則是孔乙己的現實,發人深省。

通過以上種種情況和線索表明,」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不是魯迅的筆誤,而是有意為之,通過一字一句之間的線索和矛盾,激發了讀者的想像力和共鳴,這才是魯迅先生的偉大之處,因為他一直在為」覺醒世人」而努力,他的文章也因此在歷史的長河中,永不褪色,我們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定當細細琢磨,從皮到肉,從肉到骨,任何淺顯的解釋都不能隨意搬出才對,您說對不?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 靜心閣文化 的全部內容了,如果喜歡我的文章,煩請動動您的小手幫忙點個讚,您要是能給個評論那就更好啦!讓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的文章,從我們的課本中出現閱讀理解這一項內容開始就成為我們的必修課,課文選段被作為加過密碼的文件,被語文老師逐字逐句剖析解讀,沒有半分遺漏。魯迅無疑是嚴謹的,文章中少有囉嗦冗餘的描述。但他的白話文描寫還是時長被人找到些瑕疵,比如《孔乙己》結為那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關於魯迅先生為何會連用「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沒有什麼深度,就是筆誤;二、魯迅用紹興方言寫作,這是附帶的特色;三、這是先生自創的「矛盾修辭」。因此,《孔乙己》的最後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就是魯迅先生有意為之了。一、「大約的確」與方言寫作我們平時在閱讀與寫作的時候,一般嘴裡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但是事實上如果你有留意,會發現我們還是在使用一種語言,在心裡「默讀」。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結尾寫了一句頗有爭議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因為他將「大約」和「的確」連用,意思顯得既矛盾又累贅。一直以來,大家為此爭論不休。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相對於,現在,說句良心話,法律和大環境下還是偏向於弱者的,當然個別特例除外。孔乙己窮困潦倒,好久沒來,除了死,別無原因。但又沒親眼見到孔乙己死,所以用了「大約」。這句話所表達的意義不是一兩句可以分析得透切的。如果你為高考閱讀,可以寫出一篇比孔乙己本身還要長的文章。這就是魯迅的高明之處!  這「大約」表示世態炎涼,死與沒死人們都不大當回事。
  • 火星有信:不拍馬屁,魯迅「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真不是病句
    魯迅那句看似用詞矛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用朋友圈語言表達是:「孔乙己的確死了。(轉)」文/火星有信(本信件純屬虛構,但無比真誠)風華:我從火星窺視你們的通訊衛星很久很久,你們越來越多姿多彩,卻越來越相似平凡,不必不服,李榮浩歌詞裡都唱了「彩虹多絢爛,絢爛得多平凡。」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魯迅的文章,從我們課本中的閱讀理解這一內容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選文被當作密碼文件,由語文老師逐字逐句分析解讀,沒有半點兒遺漏。魯迅無疑是嚴謹的,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羅嗦、多餘的描寫。但他的白話描寫仍久找不到一些破綻,如《孔乙己》那樣的句子。關於孔乙己確實死了。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他親眼目睹了孔乙己所遭遇的一切,直到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於是魯迅先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便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發出了這樣的一句感慨: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原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出了問題,前面的「大約」是不確定,表示模糊概念,作者是在猜測,可是在猜測之後,又緊接著出現了「的確」這樣一個表示肯定態度的詞語。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前後矛盾的病句,還是不被理解的妙筆?
    "大約是時間副詞,表示對估計的內容不十分精確;的確是程度副詞,表示十分肯定。有意思的是,字典裡"的確"的反義詞有:好像、貌似、大概、或許,恰恰這幾個詞都是"大約"的近義詞。也就是說,大約與的確是一對反義詞,魯迅在一句話中用一對反義詞來修飾"孔乙己死了"這件事,這個錯誤似乎是板上釘釘了。
  • 用辯證的眼光來看,魯迅的那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病句嗎?
    魯迅的文字簡潔凝練,為人稱讚。但是有些句子,在讀者看來有明顯的冗餘成分,但又不明白魯迅為何不刪。最出名的就是這句「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都知道「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是矛盾的,不能放在一起用。但是博覽群書,融貫古今的魯迅先生怎麼會不知道?
  • 魯迅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初看以為是病句,細想痛徹心扉
    民國,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退出歷史之舞臺,那時的中國,只能用內憂外患四字來形容,內憂是國力貧弱,軍閥割據,外患是列強入侵,格局動蕩。從一八四零年開始,到一九一九為止,被稱為風雲變幻的八十年,這一時間內,無論是人們的思想,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幻。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孔乙己》是中學課本收錄的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文末有一句很矛盾的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指不確定,「的確」又是指肯定,既不確定又肯定,連做過改病句訓練的小學生都能一看出這是病句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看不懂覺得是病句,看懂才知是神妙之筆
    在小說的最後,魯迅寫道:「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時間副詞,表示對估計的內容不十分精確;的確是程度副詞,表示十分肯定。有意思的是,字典裡「的確」的反義詞有:好像、貌似、大概、或許,恰恰這幾個詞都是「大約」的近義詞。
  • 也談魯迅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算不算作病句
    魯迅大概怎麼也沒想到,《孔乙己》再次在網上火起來,是因為網友們認真的討論起「他大約的確是死了」這句話,算不算作病句吧。當然,主流觀點不可能認為這是個病句,但是,還是有不少人硬要說這是個病句,理由再簡單不過了,「大約」表示不確定,不肯定。
  •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道「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什麼意思?
    「大約」和「的確」放在同一個句子裡,從我們現在的語文課的教給我們的認知,那就是典型的語病,這沒問題。但是那是近百年前魯迅先生寫的,那個時候,沒有魯迅先生這輩先驅,白話文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們交流可能還用的是文言文。
  • 魯迅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居然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應?
    首先這句話原文是「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當然題主把它換成「他大約的確是死了」問題也不大,只是調整了一下順序,並不影響意思表達和被視為病句的狀態。魯迅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如出一轍,不就是「大概他真的不知道」?
  • 魯迅「兩株棗樹」、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遭吐槽,但這個錯誤無人說
    作為基礎教育紮實的中國學生來說,一眼就可看出「端倪」,魯迅先生這是寫了病句啊,後來經過老師指正,我們才知道這並非真的病句,要根據現場環境和魯迅先生所處的社會狀況,揣摩一番才能找到原因。除了這個人人都知道的梗,魯迅還有一個讓大家理解起來「進退兩難」的句子。
  • 魯迅經典語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該如何理解?
    但在那樣一個年代,魯迅所寫的這種革命主題的書籍註定是無法被公然發行在大庭廣眾之下的。要想讓更多人看到他的文字,魯迅只能把自己的意願藏在晦澀難懂的故事背後。這也導致到現在,魯迅的作品都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的確,魯迅的文字有著自己的方式和風格,而這種風格在現在的人看來簡直就是錯誤的典例。
  •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的最後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真相讓人意外
    任何與這種形式相悖的,都認為是病句。然而「修辭」很多時候本身就是以背離這種語法形式為前提的。孔乙己最後一次去喝酒時腿已經被打斷了,無親無故,無依無靠,年事已高,又無謀生手段,且社會冷漠無情。孔乙己除死之外,不會有其他可能了。並且在這過程中,透露出一種幽微的,隱含的期待,而終於期待破滅。最開始沒見孔乙己,覺得「可能死了」,其實內心還是希望孔乙己出現一下子,以證明其沒死。
  • 魯迅小說《孔乙己》,被中學生指出明顯錯誤,專家表示無力反駁
    自古以來,敢於挑戰權威的勇者並不常見,因為這很容易就鬧笑話,因此,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即使面臨疑惑,也依舊選擇了「謹言慎行」,反而童言無忌的學生們,更加敢於提出對「權威」提問。比如說,在一堂語文課上,有一位中學生在品讀魯迅先生《孔乙己》的時候,就勇敢指出了裡面一個明顯的錯誤。
  • 多少人活成了孔乙己?大約孔乙己的確還活著,我就是其中一個
    一個人從一無所有瓜瓜墜地,第一聲就在吶喊,長大了更要吶喊,寧願做一個孺子牛,也不能成為狂人。但最終還是要走向另外一個世界。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每當讀《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的時候,有一種錯覺,老覺得自己就是孔乙己,靜下心來一想,還真有些像,思考了一夜之後,覺得又像阿Q,甚是糊塗,今天想寫寫孔乙己,且無從落筆,就從一句孔乙己和魯先生的對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