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內容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
魯迅的文章可是好些初中生,甚至是高中生的一場噩夢,自從考試試卷上出現了「閱讀理解」這道題,魯迅就成了學生們的一個陰影。當然,學生們不喜歡魯迅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魯迅的文章大多都晦澀難懂,而且還往往有特別宏大的背景,有的時候隨便一個「含沙射影」,都能牽扯出一大堆的「老學究」。有人形象地把魯迅的文章比作了舊社會的摩爾斯密碼,可見魯迅的文章是要逐字逐句進行剖析解讀的。
但是作為一個立志以筆做刀,想要通過文字喚醒麻木大眾的魯迅,對待文章那也是非常重視的,加上他以前是學醫的學生,往往他的文章都是深刻嚴謹的,按道理說,是不會出現像」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樣的病句,那麼魯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很多人猜測,這可能是魯迅寫作生涯中少有的一次筆誤,因為」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是一對極為明顯的搭配錯誤,相互矛盾的兩個詞出現在同一個句子裡,難免讓人猜測是因為筆誤導致的結果,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魯迅這樣寫是因為當時有這樣的一個寫作」手法「,換句話說,就是當時的人都喜歡這樣寫文章。
但是上述的兩種猜測都被熟讀魯迅作品和了解魯迅寫作風格的專家給駁斥了,他們並不認同這種膚淺的解釋,他們為了證明魯迅這樣寫是故意的,還從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證,而結果也恰恰指向了」有意為之「。
壹:寫作習慣
通過歷史研究,學者們發現,魯迅對自己的文章態度是十分嚴謹的,從寫稿,改稿,定稿,往往都會經過很多次的改動和刪減,換句話說,魯迅是一個力求達到完美的一個人,這也許和他醫生的習慣有關。
而且研究人員還從魯迅的家中找到了魯迅寫文時候留下來的底稿,上面用鉛筆細細麻麻地做上了標記和改動,每一處都經過深思熟慮和細細推敲,所以魯迅筆誤的說法不攻自破。
貳:寫作背景
《孔乙己》這篇文章是魯迅在1918年完稿的,她曾經在一家電視臺的採訪中說道:他寫孔乙己是為了警醒世人,不要繼續麻木冷漠,想通過這個悲慘的角色,喚起人們的同情心。
所以魯迅選擇了身在底層悽苦人民的窮酸書生作為主要描寫人物,刻畫了一個可悲可笑的孔乙己,所以他在文中末尾加上「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也許正是為了進一步烘託悲愴的情緒,得到大家的認同。
叄:寫作情感
我們從整篇文章來看,孔乙己一開始是從酒館裡出現的,是人人埋藏在心底的一個笑話,但是文章通過小夥計的眼光,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孔乙己。當孔乙己被人捉弄戲耍的時候,他覺得又好笑又可憐。
當孔乙己不耐煩地,一遍一遍地給孩子們講解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時,又覺得有那麼一絲善良,最後孔乙己落魄不堪地出現在酒館裡的時候,只剩下無盡的悲憫之心了。所以」大約「是小夥計對孔乙己命運的猜測,而」的確「則是孔乙己的現實,發人深省。
通過以上種種情況和線索表明,」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不是魯迅的筆誤,而是有意為之,通過一字一句之間的線索和矛盾,激發了讀者的想像力和共鳴,這才是魯迅先生的偉大之處,因為他一直在為」覺醒世人」而努力,他的文章也因此在歷史的長河中,永不褪色,我們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定當細細琢磨,從皮到肉,從肉到骨,任何淺顯的解釋都不能隨意搬出才對,您說對不?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 靜心閣文化 的全部內容了,如果喜歡我的文章,煩請動動您的小手幫忙點個讚,您要是能給個評論那就更好啦!讓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