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經典語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該如何理解?

2020-12-13 新咖說歷史

新的時代來臨時,能看到未來的人好像只是少數,大部分人的視線還是會被舊的觀念所蒙蔽,大部分人的未來還是需要星星之火來啟迪。

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中國就是如此,當時舊的思想已經腐朽,已經不再適合時代的變化。而新的思想還未來臨,或者準確地來說,沒有幾個人能看到前行的正確道路。

但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例外,他們在別人還沉睡的時候就已經率先發現了黎明的曙光,並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留住這縷光,讓中國的建設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過程。

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一員,他早年在日本留學,看到了身處殖民地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熱,感受到了他們的疾苦。所以希望學會治病救人,但是在面對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人在敵人面前麻木又自私的樣子時,他瞬間就明白了,學術的治病救人只能治癒人身體上的傷痛,卻救不了人的靈魂。

魯迅

為了真正拯救國人的靈魂,喚醒同胞的內心。魯迅毅然棄醫從文,選擇用文字的方式來洗滌人們麻木的靈魂,喚醒他們內心最深處的自豪感。

但在那樣一個年代,魯迅所寫的這種革命主題的書籍註定是無法被公然發行在大庭廣眾之下的。要想讓更多人看到他的文字,魯迅只能把自己的意願藏在晦澀難懂的故事背後。這也導致到現在,魯迅的作品都是比較難以理解的。

的確,魯迅的文字有著自己的方式和風格,而這種風格在現在的人看來簡直就是錯誤的典例。有人說,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標準來嚴格分析魯迅的作品,你就會很容易發現,他的作品當中幾乎全都是病句。

就比如魯迅經典語錄之一,在小說《孔乙己》的結尾有一句話:「他大約的確是死了」,這「大約」和「的確」加在一起好像就是個病句了,那麼這句話又該如何理解呢?

是的,在現代漢語當中,這種用法其實嚴格來說是有點問題的,因為「大約」表示一個模糊的概念,而「的確」表示的是一種確定的概念,這兩個詞語放在一起,應該就不是句式雜糅這麼簡單的語法錯誤了。嚴格來說,這似乎是語義上的矛盾。

但是如果我們結合原文來看呢?

孔乙己劇照

孔乙己是封建時代落魄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在酒家賒帳喝酒,雖然窮困潦倒被別人看不起,但時時刻刻都要維護自己的假清高,就是在小夥計面前都不會忘記賣弄自己的學問。

所以這樣的孔乙己讓整個魯鎮上下的人都看不起,他只會之乎者也,知道「茴香豆」的各種寫法。可是這又能怎麼樣,他最終還是一個落魄的可憐的乞丐,連酒錢都掏不起,穿著長衫混在一群底層人士中間,卻始終得不到尊重和體面。

在趙太爺家裡當帳房的時候,孔乙己偷了人家的幾本書,被人家「吊起來打」。即便如此狼狽,在酒館裡坐下,聽到別人說到此事的時候他還是會忍不住為自己辯駁:讀書人,那不叫偷。多麼掩耳盜鈴的舉動,多麼狼狽不堪的行為。

所以在孔乙己瘸著雙腿,慢慢挪過來喝酒,又欠了一個月的酒錢不還,從此再沒有來過的時候。小夥計聽到幾個客人的對話:孔乙己似乎又犯了什麼事,又得罪了什麼人,又遭到了誰的毒打。

年關將至,在凜冽的寒冬中,孔乙己也再沒有來過。所以小夥計才會在心裡猜測,這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

這裡的「大約」和「的確」並不是並列關係,準確地來說,「大約」這個詞是用來修飾「的確」的。

小夥計知道孔乙己很久沒有來喝酒,也很久沒有還上回的酒錢。他還記得孔乙己最後一次從酒館的門中出去時,那種一瘸一拐狼狽不堪的樣子。所以理智告訴他,孔乙己是真的死了。

孔乙己劇照

但是在情感上,他又是對這個可憐的讀書人懷有憐憫的。所以他才會用「大約」。孔乙己大約是死了,但他又希望他沒有死,希望這吃人的舊社會能夠放過一個可憐的老人。

所以魯迅的文字是並不能斷章取義的,在那樣特殊的時代和條件之下,他的語句都是含有深意的。即便在邏輯上不通,在情感上也是沒有問題的。

相關焦點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這話沒毛病,意思是再也沒看見過他,大概這個人真的已經死了。不確定他是不是真的死了,但是確定的成分大一些。也反應了大家對他死活不是特別在意,或許死了,僅此而已。酒店掌柜的對於他死了,只是說了句自己最關心最遺憾的:他還欠著20文酒錢。試想,魯迅這樣的作家怎麼會犯如此低檔的錯誤,而且發表該文的編輯也沒有發展給與糾正?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前後矛盾的病句,還是不被理解的妙筆?
    孔乙己是魯迅文學作品裡的經典形象,凡上過中學者都曾在課本中見過他,凡見過者都被他特立獨行的作風深深吸引,凡受吸引者都曾思考過"茴"字的四種寫法——《孔乙己》簡直太經典了。正因為它經典,正因為它的作者是魯迅,所以它的一處"病句"才會引起這麼大的波瀾。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結尾寫了一句頗有爭議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因為他將「大約」和「的確」連用,意思顯得既矛盾又累贅。一直以來,大家為此爭論不休。因此,《孔乙己》的最後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就是魯迅先生有意為之了。一、「大約的確」與方言寫作我們平時在閱讀與寫作的時候,一般嘴裡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但是事實上如果你有留意,會發現我們還是在使用一種語言,在心裡「默讀」。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結尾寫了一句頗有爭議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因為他將「大約」和「的確」連用,意思顯得既矛盾又累贅。一直以來,大家為此爭論不休。
  • 魯迅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居然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應?
    首先這句話原文是「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當然題主把它換成「他大約的確是死了」問題也不大,只是調整了一下順序,並不影響意思表達和被視為病句的狀態。我們就會懷疑:「這麼明顯,大夥都知道,難道他不知道戴了綠帽?」很大機率我們就會得到這種回答「他大概真的不知道。」
  •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道「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什麼意思?
    若是這個「大約的確」是本人寫的,一定會被罵出翔。「大約」和「的確」放在同一個句子裡,從我們現在的語文課的教給我們的認知,那就是典型的語病,這沒問題。但是那是近百年前魯迅先生寫的,那個時候,沒有魯迅先生這輩先驅,白話文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們交流可能還用的是文言文。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的文章,從我們的課本中出現閱讀理解這一項內容開始就成為我們的必修課,課文選段被作為加過密碼的文件,被語文老師逐字逐句剖析解讀,沒有半分遺漏。魯迅無疑是嚴謹的,文章中少有囉嗦冗餘的描述。但他的白話文描寫還是時長被人找到些瑕疵,比如《孔乙己》結為那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 也談魯迅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算不算作病句
    魯迅大概怎麼也沒想到,《孔乙己》再次在網上火起來,是因為網友們認真的討論起「他大約的確是死了」這句話,算不算作病句吧。當然,主流觀點不可能認為這是個病句,但是,還是有不少人硬要說這是個病句,理由再簡單不過了,「大約」表示不確定,不肯定。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內容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有人形象地把魯迅的文章比作了舊社會的摩爾斯密碼,可見魯迅的文章是要逐字逐句進行剖析解讀的。但是作為一個立志以筆做刀,想要通過文字喚醒麻木大眾的魯迅,對待文章那也是非常重視的,加上他以前是學醫的學生,往往他的文章都是深刻嚴謹的,按道理說,是不會出現像」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樣的病句,那麼魯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他親眼目睹了孔乙己所遭遇的一切,直到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於是魯迅先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便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發出了這樣的一句感慨: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原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出了問題,前面的「大約」是不確定,表示模糊概念,作者是在猜測,可是在猜測之後,又緊接著出現了「的確」這樣一個表示肯定態度的詞語。
  • 火星有信:不拍馬屁,魯迅「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真不是病句
    魯迅那句看似用詞矛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用朋友圈語言表達是:「孔乙己的確死了。(轉)」文/火星有信(本信件純屬虛構,但無比真誠)風華:我從火星窺視你們的通訊衛星很久很久,你們越來越多姿多彩,卻越來越相似平凡,不必不服,李榮浩歌詞裡都唱了「彩虹多絢爛,絢爛得多平凡。」
  • 魯迅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初看以為是病句,細想痛徹心扉
    二、」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乍一看,好像是語病,因為「大約」表示不確定,而「的確」表示肯定,這兩者不是衝突了嗎?「的確」二字,肯定的是孔乙己這一類人,命運註定了悲慘的,「死了」二字,不能簡單的做肉體的死亡,應該升華為精神上的死亡,魯迅先生筆下的封建禮教是「吃人」的,小說中的孔乙己,最後的出現,已經被封建禮教這個怪獸吞入口中,就差咽下去了,所以他「死了」的結局已經明了。
  • 魯迅「兩株棗樹」、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遭吐槽,但這個錯誤無人說
    作為基礎教育紮實的中國學生來說,一眼就可看出「端倪」,魯迅先生這是寫了病句啊,後來經過老師指正,我們才知道這並非真的病句,要根據現場環境和魯迅先生所處的社會狀況,揣摩一番才能找到原因。除了這個人人都知道的梗,魯迅還有一個讓大家理解起來「進退兩難」的句子。
  • 用辯證的眼光來看,魯迅的那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病句嗎?
    魯迅的文字簡潔凝練,為人稱讚。但是有些句子,在讀者看來有明顯的冗餘成分,但又不明白魯迅為何不刪。最出名的就是這句「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都知道「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是矛盾的,不能放在一起用。但是博覽群書,融貫古今的魯迅先生怎麼會不知道?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看不懂覺得是病句,看懂才知是神妙之筆
    孔乙己是魯迅文學作品裡的經典形象,凡上過中學者都曾在課本中見過他,凡見過者都被他特立獨行的作風深深吸引,凡受吸引者都曾思考過「茴」字的四種寫法——《孔乙己》簡直太經典了。正因為它經典,正因為它的作者是魯迅,所以它的一處「病句」才會引起這麼大的波瀾。
  • 魯迅經典語錄經典版
    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和作品的語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魯迅經典語錄,希望你喜歡。魯迅先生的經典語錄【精選版】1) 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槍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孔乙己》是中學課本收錄的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文末有一句很矛盾的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指不確定,「的確」又是指肯定,既不確定又肯定,連做過改病句訓練的小學生都能一看出這是病句
  • 魯迅先生的經典語錄,真可謂字字珠璣,一句話的哲理就頂上一本書
    ,把他半生的感悟都濃縮在一篇篇幾千字幾萬字的短文中,留給後人的絕不是長篇贅述的繁複,而是精煉完美的哲學,這正是魯迅先生文章魅力的關鍵所在。在這些文章中,我們又往往能找到很多流傳後世讓人回味無窮的經典語錄,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天縱之才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 魯迅最經典的兩句語錄,如今回過頭來再看,依舊是很現實
    魯迅是近現代文壇上一座可望不可及,也無法翻越的一座高山,他的思想高遠空前,言語一針見血。在時代的變革裡,他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以筆桿代槍,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文學巨作。在年少時,初中課本上初讀魯迅文章深感晦澀難懂,等到長大後,再回頭讀這些晦澀的文字,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能夠在這些文字裡找到共鳴,找到社會的影子,找到世界的影子,今天子曰就整理出來了魯迅先生的兩句經典語錄,如今回過頭來再看,依舊是很現實。1、「從來如此,便對麼?」
  • 魯迅的一生中十句經典語錄,家國天下,盡在其中
    魯迅的一生中十句經典語錄,家國天下,盡在其中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貢獻最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