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2020-11-24 騰訊網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結尾寫了一句頗有爭議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因為他將「大約」和「的確」連用,意思顯得既矛盾又累贅。一直以來,大家為此爭論不休。

有人認為:這是魯迅先生的一次筆誤,再偉大的作家也會犯一些小錯誤,不必大驚小怪;而另一些人則堅信魯迅先生不會錯,當中肯定有更深的理由。

關於魯迅先生為何會連用「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沒有什麼深度,就是筆誤;二、魯迅用紹興方言寫作,這是附帶的特色;三、這是先生自創的「矛盾修辭」。

目前第一種說法已經被否定,因為魯迅先生除了在《孔乙己》中曾經用過「大約的確」,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Q正傳》中也用過「似乎確鑿」,並且這些作品都是他的早期作品。

其中《孔乙己》創作於1918年,不但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之一。這篇文章雖然短小,但創作耗費的時間長達數年。

魯迅先生在生前曾建議別人「不能生造只有自己懂的詞彙」。所以,他不太可能在自己的代表作中犯低級錯誤。因此,《孔乙己》的最後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就是魯迅先生有意為之了。

一、「大約的確」與方言寫作

我們平時在閱讀與寫作的時候,一般嘴裡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但是事實上如果你有留意,會發現我們還是在使用一種語言,在心裡「默讀」。無論是「普通話」還是自己家鄉「方言」,只要不經意地採用了其中的一種,就會對你閱讀或者是寫作的「語感」產生影響。

比如老舍先生用京味方言創作的小說,一個習慣用南方方言「默讀」的人,可能就不如用北方方言「默讀」的人讀著有味道。而在寫作的時候,這個問題會顯得更加突出。

不經意地使用自己的「母語」創作,在文章中加入方言詞彙。一些地域特色十分明顯的方言語彙,是可以避免的,而另一些不太明顯的用語習慣則被保留下來。

魯迅先生是紹興人。有人在研究了紹興方言之後表示:紹興方言裡面有一個四字詞組,本來是兩個詞,合起來的意思就等於「似乎確鑿」或「大約的確」。《孔乙己》的作者是紹興人,而小說的主角孔乙己也是紹興人。所以,魯迅故意在文章中保留了「大約的確」。

那麼,為什麼魯迅先生一定要在這個地方使用方言呢?其實道理非常簡單,他是為了給文章增添一點「生活氣息」,讓人感覺真實。

好比你寫一個四川男人,你不讓他罵一句「龜兒子」,四川人讀了會覺得你寫得不像。因此《笑傲江湖》中,青城派的餘滄海和弟子們出場時必罵「龜兒子」。

儘管魯迅先生一直反對在文章中使用「只有自己明白」的詞彙,並且「大約的確」看起來特別像語法錯誤,可是它的出現,並不妨礙讀者對文章本意的理解,所以魯迅先生就把它保留下來了。

二、「矛盾修辭」和其它

「大約」的意思是有可能,而「的確」的意思卻是百分之百。魯迅先生把兩詞連用,有人說:這一種「矛盾修辭」的手法,是先生刻意為之。

還有人舉例子說,這種修辭手法其實在我們國家的古代文學作品和民間口語中並不鮮見。比如《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中,寶釵也曾經笑過某人是「無事忙」。再比如我們平時口語中說的「小大人」、「老小孩」。

矛盾修辭常被用于格言警句和一些習慣用語之中,像《孔乙己》這樣的用法,既非格言,又不是大眾習慣,它和「矛盾修辭」顯然是不沾邊的。不過,魯迅先生的確是為了達到某種效果才採用了這樣的句式。

在《孔乙己》的末句中,「大約」是修辭「孔乙己的確死了」。事實上它代表人們對於孔乙己是生或者死的三個不同階段的看法。

第一個階段,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了腿,用手「走」來喝酒。之後離開酒店,到了年關也都沒有再回來。於是大家認為他「可能是死了」。

第二個階段,又過去了五、六個月,端午節還沒有看到孔乙己,老闆說他還「欠店裡十九個錢」。這時候,大家覺得他「確實是死了」。

第三個階段,從端午到中秋,從中秋再到下一個年關,還是不見孔乙己。旁人早已經不關心孔乙己的死活了。只有文章中的「我」還一直惦記著他的生死。

可是,一個人窮困潦倒到了他這樣的地步,腿也被人打斷了,過了一年也沒見到人影。「我」不由得開始懷疑:別人的猜測可能是對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吧」。

所以,這其實是魯迅先生故意留下的一個懸念。這個結局就和後來金庸在《雪山飛狐》中留下的開放式結局一樣。胡斐死沒有?有可能死了,有可能沒有死。

孔乙己也是一樣。畢竟他前一次被丁舉人吊著打的時候,大家就說他死了。不過,他後來仍然能用手「走」來賒酒吃。

結語

《孔乙己》創作的時間比較早,而當時正處於新舊文體轉換時期,所以有人覺得這是魯迅先生寫錯了。可是他是大文豪,他犯下的錯誤,後人一直在替他掩飾著。但是,我還是認同:魯迅先生在這裡明顯不是「筆誤」,他就是故意這樣寫的。

比如,他自己說了不能造生僻詞彙,可是他就在《閏土》裡生造出了一個「猹」。而語文老師告訴我們,創作中要「避復」。就是要避免同意的意思,不能車軲轆來回地說。可是魯迅先生偏要寫:「家門前有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小時候我特別不服氣:憑什麼呀!他寫錯了字就成為了「通假字」,而我寫錯了就要被扣分,還要挨罵。長大了我就懂了,這件事兒不服氣不行,有本事你也去當文豪。

「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這句話,我覺得挺好的,因為它是魯迅寫的。對於名人的經典作品,普通人都會給予極大的寬容,也會用心去體會作者創作的本意。但是對於普通人的作品,大家更習慣去「噴口水」外加「挑刺」,所以普通作者最好別學。

相關焦點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的文章,從我們的課本中出現閱讀理解這一項內容開始就成為我們的必修課,課文選段被作為加過密碼的文件,被語文老師逐字逐句剖析解讀,沒有半分遺漏。魯迅無疑是嚴謹的,文章中少有囉嗦冗餘的描述。但他的白話文描寫還是時長被人找到些瑕疵,比如《孔乙己》結為那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內容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有人形象地把魯迅的文章比作了舊社會的摩爾斯密碼,可見魯迅的文章是要逐字逐句進行剖析解讀的。但是作為一個立志以筆做刀,想要通過文字喚醒麻木大眾的魯迅,對待文章那也是非常重視的,加上他以前是學醫的學生,往往他的文章都是深刻嚴謹的,按道理說,是不會出現像」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樣的病句,那麼魯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結尾寫了一句頗有爭議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因為他將「大約」和「的確」連用,意思顯得既矛盾又累贅。一直以來,大家為此爭論不休。關於魯迅先生為何會連用「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沒有什麼深度,就是筆誤;二、魯迅用紹興方言寫作,這是附帶的特色;三、這是先生自創的「矛盾修辭」。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相對於,現在,說句良心話,法律和大環境下還是偏向於弱者的,當然個別特例除外。孔乙己窮困潦倒,好久沒來,除了死,別無原因。但又沒親眼見到孔乙己死,所以用了「大約」。這句話所表達的意義不是一兩句可以分析得透切的。如果你為高考閱讀,可以寫出一篇比孔乙己本身還要長的文章。這就是魯迅的高明之處!  這「大約」表示世態炎涼,死與沒死人們都不大當回事。
  • 火星有信:不拍馬屁,魯迅「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真不是病句
    魯迅那句看似用詞矛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用朋友圈語言表達是:「孔乙己的確死了。(轉)」文/火星有信(本信件純屬虛構,但無比真誠)風華:我從火星窺視你們的通訊衛星很久很久,你們越來越多姿多彩,卻越來越相似平凡,不必不服,李榮浩歌詞裡都唱了「彩虹多絢爛,絢爛得多平凡。」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大約"與"確實",一對相互矛盾的詞語導致了相同的結果,無異於自相矛盾。很多人認為這是筆誤,或者是當時的表達習慣。然而,熟悉魯迅作品和風格的學者並不認同這種簡單的推測,而是認為魯迅是有意為之,這可以從多個角度得到印證。第一:從證據看。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前後矛盾的病句,還是不被理解的妙筆?
    "大約是時間副詞,表示對估計的內容不十分精確;的確是程度副詞,表示十分肯定。有意思的是,字典裡"的確"的反義詞有:好像、貌似、大概、或許,恰恰這幾個詞都是"大約"的近義詞。也就是說,大約與的確是一對反義詞,魯迅在一句話中用一對反義詞來修飾"孔乙己死了"這件事,這個錯誤似乎是板上釘釘了。
  • 用辯證的眼光來看,魯迅的那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病句嗎?
    魯迅的文字簡潔凝練,為人稱讚。但是有些句子,在讀者看來有明顯的冗餘成分,但又不明白魯迅為何不刪。最出名的就是這句「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都知道「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是矛盾的,不能放在一起用。但是博覽群書,融貫古今的魯迅先生怎麼會不知道?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他親眼目睹了孔乙己所遭遇的一切,直到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於是魯迅先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便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發出了這樣的一句感慨: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原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出了問題,前面的「大約」是不確定,表示模糊概念,作者是在猜測,可是在猜測之後,又緊接著出現了「的確」這樣一個表示肯定態度的詞語。
  • 魯迅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初看以為是病句,細想痛徹心扉
    魯迅在日本留學學醫,學成之後,發現更要醫治的,是人們的思想。於是魯迅先生毅然決然,棄醫從文,奮筆疾書,以筆尖為柳葉刀,以文字為號角,喚起東方這隻沉睡的雄獅。魯迅筆下,有許多膾炙人口,批判現實的作品,例如《孔乙己》、《啊Q正傳》、《吶喊》等等,魯迅也寫下了許多讓人過目不忘,抨擊靈魂的名句,例如:「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孔乙己》是中學課本收錄的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文末有一句很矛盾的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指不確定,「的確」又是指肯定,既不確定又肯定,連做過改病句訓練的小學生都能一看出這是病句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看不懂覺得是病句,看懂才知是神妙之筆
    在小說的最後,魯迅寫道:「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時間副詞,表示對估計的內容不十分精確;的確是程度副詞,表示十分肯定。有意思的是,字典裡「的確」的反義詞有:好像、貌似、大概、或許,恰恰這幾個詞都是「大約」的近義詞。
  • 也談魯迅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算不算作病句
    魯迅大概怎麼也沒想到,《孔乙己》再次在網上火起來,是因為網友們認真的討論起「他大約的確是死了」這句話,算不算作病句吧。當然,主流觀點不可能認為這是個病句,但是,還是有不少人硬要說這是個病句,理由再簡單不過了,「大約」表示不確定,不肯定。
  •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道「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什麼意思?
    若是這個「大約的確」是本人寫的,一定會被罵出翔。「大約」和「的確」放在同一個句子裡,從我們現在的語文課的教給我們的認知,那就是典型的語病,這沒問題。但是那是近百年前魯迅先生寫的,那個時候,沒有魯迅先生這輩先驅,白話文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們交流可能還用的是文言文。
  • 魯迅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居然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應?
    首先這句話原文是「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當然題主把它換成「他大約的確是死了」問題也不大,只是調整了一下順序,並不影響意思表達和被視為病句的狀態。然後它本身不是病句,這種情況其實我們平時說得很多。但是我們習慣在將口頭語言變作書面語言的時候,為了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也為了傳達給讀者正確的作者想法,會在寫字的時候儘量避免這種表達。就好像我們都知道某人的對象出軌了,但是當事人卻總是在旁人前秀恩愛。
  • 魯迅「兩株棗樹」、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遭吐槽,但這個錯誤無人說
    作為基礎教育紮實的中國學生來說,一眼就可看出「端倪」,魯迅先生這是寫了病句啊,後來經過老師指正,我們才知道這並非真的病句,要根據現場環境和魯迅先生所處的社會狀況,揣摩一番才能找到原因。除了這個人人都知道的梗,魯迅還有一個讓大家理解起來「進退兩難」的句子。
  • 魯迅經典語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該如何理解?
    的確,魯迅的文字有著自己的方式和風格,而這種風格在現在的人看來簡直就是錯誤的典例。有人說,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標準來嚴格分析魯迅的作品,你就會很容易發現,他的作品當中幾乎全都是病句。就比如魯迅經典語錄之一,在小說《孔乙己》的結尾有一句話:「他大約的確是死了」,這「大約」和「的確」加在一起好像就是個病句了,那麼這句話又該如何理解呢?
  •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的最後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真相讓人意外
    人們認為魯迅的這種寫法是病句,依據在於基本的語法規則,這種規則是一種純形式的任何與這種形式相悖的,都認為是病句。然而「修辭」很多時候本身就是以背離這種語法形式為前提的。孔乙己最後一次去喝酒時腿已經被打斷了,無親無故,無依無靠,年事已高,又無謀生手段,且社會冷漠無情。孔乙己除死之外,不會有其他可能了。並且在這過程中,透露出一種幽微的,隱含的期待,而終於期待破滅。最開始沒見孔乙己,覺得「可能死了」,其實內心還是希望孔乙己出現一下子,以證明其沒死。
  • 魯迅小說《孔乙己》,被中學生指出明顯錯誤,專家表示無力反駁
    《孔乙己》是1919年4月,魯迅先生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的白話文小說,許多文人墨客看到了,以「當世無雙」來讚美,因此這部小說很早就被收錄到了語文課本上面,文學價值極高。無數讀者在讀到這本小說是,對魯迅先生也是充滿敬仰之情。
  • ​孔乙己真的有錯嗎,人們痛斥幾十年,魯迅:大約孔乙己真的死了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應該都學過魯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說《孔乙己》,這篇小說中主要就是以孔乙己為主人公,描述了封建思想和科舉制度對一個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彰顯出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孔乙己》這篇小說是在1919年四月《新青年》上所發表,也是魯迅先生在發表《狂人日記》後的第二篇白話文小說。在這篇小說中描述的孔乙己是一個具有封建思想,窮困潦倒,而又不失生產的傳統文人,被周圍很多人所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