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孔乙己》的最後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真相讓人意外

2020-12-04 騰訊網

  人們認為魯迅的這種寫法是病句,依據在於基本的語法規則,這種規則是一種純形式的。任何與這種形式相悖的,都認為是病句。然而「修辭」很多時候本身就是以背離這種語法形式為前提的。孔乙己最後一次去喝酒時腿已經被打斷了,無親無故,無依無靠,年事已高,又無謀生手段,且社會冷漠無情。孔乙己除死之外,不會有其他可能了。並且在這過程中,透露出一種幽微的,隱含的期待,而終於期待破滅。最開始沒見孔乙己,覺得「可能死了」,其實內心還是希望孔乙己出現一下子,以證明其沒死。到最後「大約的確」死了,則這種隱含的期待也沒了。

  魯迅不是故意搞怪。他寫作的年代是白話文正在形成的年代,作為一種剛剛誕生的新生事物,很多規範都尚未確立,「大約」和「的確」的用法也許還在摸索之中。所以他這麼用,沒什麼可指摘的。魯迅作為一個文字的探索者,也在不斷地實驗詞語之間的搭配和使用。他的文字本來就以奇崛著稱,各種看似不合情理(很可能事實上就是不合情理)的用法都可能出現。他們的使命,就是探索詞語的意義,探索使用它們的可能性,代替我們去語詞的密林中披荊斬棘,趟出一條從來沒人走過的路,讓後人能夠沿著他們的足跡,深入其中,看到更壯麗的風景。

  這裡的「大約」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與上文中「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中的「大約」遙相呼應;表示一個鮮活生命的存亡狀態,整個社會上的人,包括「我」都漠不關心,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了模糊的詞。而「的確」,說明本該出現在鹹亨酒店裡的人,一年多了仍沒出現是事實;依孔乙己被封建統治階級毒害的程度,和他迂腐窮酸而又麻木不仁的個性,死是唯一的結果!用了肯定的詞。如果平淡無奇地觸娓娓道來,肯定引發不了讀者的共鳴,而故意用「大約」和「的確」來闡述,就是明確告訴讀者,孔乙己在當時的社會只有死路一條,這樣能發人深思,催人警醒。我為作者精緻的文筆喝彩!

相關焦點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一聽說這句話,恐怕很多人都有著相當深刻的印象,因為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學習過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孔乙己》。,他親眼目睹了孔乙己所遭遇的一切,直到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於是魯迅先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便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發出了這樣的一句感慨: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 魯迅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初看以為是病句,細想痛徹心扉
    魯迅在日本留學學醫,學成之後,發現更要醫治的,是人們的思想。於是魯迅先生毅然決然,棄醫從文,奮筆疾書,以筆尖為柳葉刀,以文字為號角,喚起東方這隻沉睡的雄獅。當然,更多的人,是既喜歡魯迅的小說,也鍾愛魯迅的散文。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孔乙己》是中學課本收錄的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文末有一句很矛盾的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指不確定,「的確」又是指肯定,既不確定又肯定,連做過改病句訓練的小學生都能一看出這是病句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很多人認為這是筆誤,或者是當時的表達習慣。然而,熟悉魯迅作品和風格的學者並不認同這種簡單的推測,而是認為魯迅是有意為之,這可以從多個角度得到印證。第一:從證據看。據考證,魯迅的寫作非常嚴謹,無論長短作品,寫完後都會多次檢查修改,直到最後定稿滿意為止。在魯迅留下的原稿中,工作人員發現,魯迅的修改極其嚴格,保持著逐字推敲的習慣,用詞、用字極其講究。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內容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有人形象地把魯迅的文章比作了舊社會的摩爾斯密碼,可見魯迅的文章是要逐字逐句進行剖析解讀的。但是作為一個立志以筆做刀,想要通過文字喚醒麻木大眾的魯迅,對待文章那也是非常重視的,加上他以前是學醫的學生,往往他的文章都是深刻嚴謹的,按道理說,是不會出現像」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樣的病句,那麼魯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 魯迅小說《孔乙己》,被中學生指出明顯錯誤,專家表示無力反駁
    魯迅先生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他在那個黑暗年代,以筆「救人」,並成功拯救了一代迷茫的中國人。以至於後來,我們在說到某句想被大家肯定的話時,都會在前面加上一句「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因為加上這句話,那些人也就無力反駁了,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作品的權威性。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本可以省略,給讀者留下聯想空間,但魯迅卻將它放在文章最末尾,獨立成句。以他非比尋常的結構和內容架構能力,這句話必然作用非凡,有著強烈的強調意味。魯迅先生一代文豪,對作品嚴謹求精,不可能在這麼重要的內容上犯「筆誤」這種低級錯誤,必然是別有深意。
  • 火星有信:不拍馬屁,魯迅「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真不是病句
    魯迅那句看似用詞矛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用朋友圈語言表達是:「孔乙己的確死了。(轉)」文/火星有信(本信件純屬虛構,但無比真誠)風華:我從火星窺視你們的通訊衛星很久很久,你們越來越多姿多彩,卻越來越相似平凡,不必不服,李榮浩歌詞裡都唱了「彩虹多絢爛,絢爛得多平凡。」
  • 也談魯迅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算不算作病句
    魯迅大概怎麼也沒想到,《孔乙己》再次在網上火起來,是因為網友們認真的討論起「他大約的確是死了」這句話,算不算作病句吧。當然,主流觀點不可能認為這是個病句,但是,還是有不少人硬要說這是個病句,理由再簡單不過了,「大約」表示不確定,不肯定。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這句話不僅不是病句,而且恰恰是很有寓意的一句話。作為虛構的孔乙己這個個體的人,在文章的結尾處的確已經死了,但」孔乙己」作為一種現象,在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中依然存在。所以魯迅只好用」大約的確」這個看起病句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心境了。大師就是大師,不服不行。
  • 魯迅「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是病句?韓寒:我們沒資格定
    本期筆者就和大家說一說,魯迅的錯字和病句問題。在文中他以魯迅的「棗樹」為例,指出可能魯迅什麼意思都沒有,只是自己玩票,或者寫完了一句忽然記起來園子裡還有一棵棗樹。最後韓寒表示:「我們沒資格定,因為我們不知道」。
  •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寫盡人生百態,最後只餘謝幕的書頁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是很多人讀了一遍又一遍的文章,是被多位作家名人一直推崇的作品,莫言巴金都稱讚這篇小說寫得非常好,那麼這篇文章究竟是怎樣的一篇文章?有如此之魅力,那接下來,就聽小編細細說來。在孔乙己的外貌描寫的那一部分,大家有沒有發現「站著喝酒」「唯一」和「穿長衫」這幾個詞,我們再來看他寫的那個青白臉色,皺紋間常夾雜一些傷痕,然後他的鬍子亂蓬蓬的,這些都是暴露了他作為一個毒素讀書就是穿長衫是暴露,他是讀書人這件事,然後站著喝酒的話在文中就會發現那是屬於他作為讀書人最後的倔強了,因為文中描寫的真正的有錢的闊綽的人,他們就在店裡坐著,我讀到這裡,我覺得他其實挺尷尬的,他作為一個讀書人
  • 《孔乙己》:理想、現實、社會,壓垮孔乙己的稻草,到底是什麼?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孔乙己》中的最後一句話,可謂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可能也許似乎是,然而未必不見得」,這句話乍然一讀很多人都覺得是病句。但若是寫出經不起推敲的語句,那就不是魯迅了。
  •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道「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什麼意思?
    但是那是近百年前魯迅先生寫的,那個時候,沒有魯迅先生這輩先驅,白話文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們交流可能還用的是文言文。那個時代,魯迅先生們寫白話文文章沒有什麼具體語法邏輯作為參考標準,一切都是由他們在創造一種新的書寫文字的方式方法。
  • 從《孔乙己》,讀魯迅先生的溫柔
    孔乙己睜大眼睛斥責「憑空汙人清白」。當被人指出親眼所見偷了何家的書時,他漲紅了臉,額上青筋條條綻出,爭辯「竊書不能算偷」。氣憤又氣惱。孔乙己雖然沒飯吃時做了些偷竊之事,但不能說他所有的傷痕,所有的錢都來源於偷竊。人們的調笑像碾死一隻螞蟻一樣,無情地碾壓著孔乙己的自尊,他不得不奮起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清白。不管是什麼人,無論高低貴賤,都是有尊嚴的生命。
  • 魯迅「兩株棗樹」、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遭吐槽,但這個錯誤無人說
    作為基礎教育紮實的中國學生來說,一眼就可看出「端倪」,魯迅先生這是寫了病句啊,後來經過老師指正,我們才知道這並非真的病句,要根據現場環境和魯迅先生所處的社會狀況,揣摩一番才能找到原因。除了這個人人都知道的梗,魯迅還有一個讓大家理解起來「進退兩難」的句子。
  • 少年不識孔乙己,魯迅先生想通過孔乙己告訴我們什麼?
    是什麼原因導致孔乙己這個形象深受魯迅先生的喜愛,並且能夠在讀者心目中產生深切的共鳴?除了對社會民眾的麻木批判和思想的不覺悟的批判之外,更多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追悼,也更有希望讀書人能夠與時俱進改變自身命運。一種深切的期望。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前後矛盾的病句,還是不被理解的妙筆?
    正因為它經典,正因為它的作者是魯迅,所以它的一處"病句"才會引起這麼大的波瀾。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為他明白,像孔乙己這種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可憐人,是必死無疑的。他不會被世俗和眾人接納,只會被孤立成一座隔絕於世的孤島,守著自己讀書人的虛妄,迅速消亡。孔乙己隱喻了當時黑暗環境裡的兩類人。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結尾寫了一句頗有爭議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因為他將「大約」和「的確」連用,意思顯得既矛盾又累贅。一直以來,大家為此爭論不休。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結尾寫了一句頗有爭議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因為他將「大約」和「的確」連用,意思顯得既矛盾又累贅。一直以來,大家為此爭論不休。有人認為:這是魯迅先生的一次筆誤,再偉大的作家也會犯一些小錯誤,不必大驚小怪;而另一些人則堅信魯迅先生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