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活成了孔乙己?大約孔乙己的確還活著,我就是其中一個

2021-01-18 黑白文章澤淵詩

三九之中最冷的一天,氣溫降到了零下28度,有幾個美女在冰天雪地試著玩潑水成冰,好像並未成功,看來今天是一個好天氣,不一會,窗外的雪融化了,陽臺上昨晚剩下的一杯酒睜開了朦朧的雙眼,透著玻璃遙望遠方,這杯酒和茴香豆的茴一樣,在孔乙己的眼裡有四種寫法,或許一種寫法就是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一個人從一無所有瓜瓜墜地,第一聲就在吶喊,長大了更要吶喊,寧願做一個孺子牛,也不能成為狂人。

但最終還是要走向另外一個世界。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每當讀《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的時候,有一種錯覺,老覺得自己就是孔乙己,靜下心來一想,還真有些像,思考了一夜之後,覺得又像阿Q,甚是糊塗,今天想寫寫孔乙己,且無從落筆,就從一句孔乙己和魯先生的對話開始吧!

孔乙己:魯先生,要不要來喝一杯?考你一下,茴香豆的茴你會寫嗎?

魯先生:大概孔乙己的確還活著。

當看到這裡的時候,很多人以為孔乙己就是小說中的主人公,魯先生就是魯迅,這就大錯特錯了。

這裡的孔乙己是一尊冰雕,沒有血液,如果給一點溫暖,他就融化了,仿佛就是塑造在人們心中的一個傳奇人物,不時給世人一種懷念之情,一種嘲笑之意。

而魯先生則是靈魂,時刻在敲打著每一個人的心扉,讓精神牽絆著已逝去的寂寞時光不停吶喊。

說起孔乙己,也可以把他當作一個酒鬼,對於酒這件事,孔乙己是一個執著的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平時常來到這個鹹亨酒店醉酒當歌人生幾何就不說了,尤其是最後一次,當自己的腿被打斷後,他還要醉酒問晴天......

孔乙己想盜和偷真的不一樣嗎?自己是唯一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寫得一手好字,還能夠抄書掙錢,說話很斯文,之乎者也,人送外號孔乙己,孔乙己心想,幾千年前的孔子可是吾之祖輩,為何如今自己墮落了,走向了盜竊的歲月。

難道之乎者也這些東西換不來一碗酒?問書中何為黃金屋,破衫能思顏如玉?

最後一次喝酒的時候,也是孔乙己最後吶喊的時刻,手上沾滿了泥巴,顯然是用手走來的,並闊氣地說要好酒,今天是現錢,於是掏出了四文大錢。

喝完酒以後,孔乙己就消失了,魯迅先生寫到,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孔乙己的形象描述得很真切,除了高大的身軀,主要是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

皺紋是歲月的歷練,孔乙己在皺紋中都帶著傷痕,這也是說一個人,或許就是國人,身心被人吃人的狂人社會殘害的有了歲月的痕跡,傷痕累累的孔乙己雖然穿著破長衫,且形如骷髏,縱然認識幾個字,在別人眼裡就是一個笑料,一個經常添傷疤的白鬍子乞丐。

那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孔乙己,被人嘲笑,雖然取名孔乙己,但是見了就說,孔乙己,你真的認識字嗎?然後整個空間就開始沸騰,在諷刺中進入了笑聲的夢鄉,孔乙己覺得,你們不該嘲笑我,應該嘲笑那些在法國巴黎合會上的人。

夥計看不起孔乙己,認為討飯一樣的人,不配考他,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夥計不是薦頭的情面,連個溫酒的差使也幹不上,孔乙己心想,本事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是國人,為何就不能友善一點。

掌柜的更不用說,始終惦記著他那十九文錢,每天嘮叨,常月嘮叨,沒有錢的時候根本不會給孔乙己賜酒一杯,孔乙己有錢了,他就說,孔乙己,你是不是又偷東西了。

如果這個老闆還惦記著那十九文錢,魯先生說,多少年了,還在思念十九文錢,思想至今沒有改變,可嘆可悲!

孔乙己有善良的一面,那一次給孩子茴香豆吃的時候,說了那一句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如今都成了孔乙己的名言。

孔乙己有可憐的一面,同時也有可恨的一面。

可憐的是他處在階級最底層,處在一個相對不安穩的世界裡,這個世界中的其他人沒有同情心,更沒有鬥爭,把孔乙己這樣的人當成了笑料,雖然坐著喝酒,心靈仍舊綻放著封建社會的殘留。

可恨的是,孔乙己也和他們一樣,一副高高在上,看透世界的樣子,想學習莊子,無所謂,逍遙自在。

孔乙己這樣的文化人,沒有拿起筆桿子寫點救國的東西,且在之乎者也,研究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因循守舊,思想落伍,不思進取還借酒消愁。

所以魯先生希望他們吶喊!用文化吶喊!用文字讓人們覺醒,和一切狂人作鬥爭,因為《孔乙己》是寫在1919年3月。

多少人活成了孔乙己?大約孔乙己的確還活著,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不過,從現在起,我學會了吶喊,做真實的自己,做一個全新的自我,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平凡的崗位努力拼搏。為了理想而吶喊,不願成為別人眼中的孔乙己。

在文章的結尾,我寫了一首詩,送給那個大約的確死了的孔乙己。

金門書樓雨,寒窗寄相思。

孤燈千秋淚,明月送春慰。

以上文章和圖片,澤淵於2021年1月11日書寫於北京大學。

相關焦點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窮困潦倒,好久沒來,除了死,別無原因。但又沒親眼見到孔乙己死,所以用了「大約」。這句話所表達的意義不是一兩句可以分析得透切的。如果你為高考閱讀,可以寫出一篇比孔乙己本身還要長的文章。這就是魯迅的高明之處!  這「大約」表示世態炎涼,死與沒死人們都不大當回事。另有含義指文中的孔乙已是死了,但生活中的類「孔乙已」實際是活著的。這是魯迅的「冷」幽默,常冷不丁地激發你的思考。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他親眼目睹了孔乙己所遭遇的一切,直到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於是魯迅先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便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發出了這樣的一句感慨: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原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出了問題,前面的「大約」是不確定,表示模糊概念,作者是在猜測,可是在猜測之後,又緊接著出現了「的確」這樣一個表示肯定態度的詞語。
  • 再讀《孔乙己》:年少看不懂孔乙己,看懂已近中年活成了孔乙己
    穿長衫的人都要酒要菜坐著慢慢喝酒,是這個鎮子上的體面人,只有穿短衫的窮苦人才站著喝酒。孔乙己站著喝酒,就說明他經濟窘迫,和出苦力做工的人一樣身上沒多少錢,沒有能力買酒菜,在魯鎮上處於社會底層。但是穿長衫,說明孔乙己還執著於自己「讀書人」的身份,想要這個身份及這個身份帶來的體面與身份。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前後矛盾的病句,還是不被理解的妙筆?
    在小說的最後,魯迅寫道:"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為他明白,像孔乙己這種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可憐人,是必死無疑的。他不會被世俗和眾人接納,只會被孤立成一座隔絕於世的孤島,守著自己讀書人的虛妄,迅速消亡。孔乙己隱喻了當時黑暗環境裡的兩類人。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看不懂覺得是病句,看懂才知是神妙之筆
    在小說的最後,魯迅寫道:「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時間副詞,表示對估計的內容不十分精確;的確是程度副詞,表示十分肯定。有意思的是,字典裡「的確」的反義詞有:好像、貌似、大概、或許,恰恰這幾個詞都是「大約」的近義詞。
  • 重讀《孔乙己》:我們帶著對孔乙己的誤解,最終活成了孔乙己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他是生是死,無人在意。最後一次出現在鹹亨酒店,孔乙己被打成了殘廢,用手爬到了鹹亨酒店。 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 孔乙己多次被取笑,卻只有一次與人爭紅了臉。
  • 再讀《孔乙己》,曾經我們不屑做孔乙己,但最終卻活成了孔乙己
    孔乙己是用精神麻痺自己的人,在他的世界觀裡自己永遠是「最好」的,他鄙視其他人,但是卻不知自己才是眾人眼中的笑話。若是用淺顯一點的語言進行評價這類人就是現實世界中眼高手低的人,好的生活過不上,平庸生活不屑過,最終只能一天不如一天的活著。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內容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魯迅的文章可是好些初中生,甚至是高中生的一場噩夢,自從考試試卷上出現了「閱讀理解」這道題,魯迅就成了學生們的一個陰影。當然,學生們不喜歡魯迅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魯迅的文章大多都晦澀難懂,而且還往往有特別宏大的背景,有的時候隨便一個「含沙射影」,都能牽扯出一大堆的「老學究」。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因此,《孔乙己》的最後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就是魯迅先生有意為之了。一、「大約的確」與方言寫作我們平時在閱讀與寫作的時候,一般嘴裡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但是事實上如果你有留意,會發現我們還是在使用一種語言,在心裡「默讀」。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目前第一種說法已經被否定,因為魯迅先生除了在《孔乙己》中曾經用過「大約的確」,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Q正傳》中也用過「似乎確鑿」,並且這些作品都是他的早期作品。 其中《孔乙己》創作於1918年,不但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 再讀魯迅名篇《孔乙己》,書中的死了,書外還有很多孔乙己活著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先生在其最滿意的小說《孔乙己》中,為孔乙己的命運劃上悲涼而解脫的結局。可是,經歷世事後,回頭再讀孔乙己,卻更能感同身受,更能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對於孔乙己,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觸。
  • 火星有信:不拍馬屁,魯迅「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真不是病句
    魯迅那句看似用詞矛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用朋友圈語言表達是:「孔乙己的確死了。(轉)」文/火星有信(本信件純屬虛構,但無比真誠)風華:我從火星窺視你們的通訊衛星很久很久,你們越來越多姿多彩,卻越來越相似平凡,不必不服,李榮浩歌詞裡都唱了「彩虹多絢爛,絢爛得多平凡。」
  • 用辯證的眼光來看,魯迅的那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病句嗎?
    最出名的就是這句「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都知道「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是矛盾的,不能放在一起用。但是博覽群書,融貫古今的魯迅先生怎麼會不知道?因此,有人就推測魯迅先生是一時筆誤,手抖了一下,多加了一個詞。這樣的推論有可能成立嗎?答案是不可能。《孔乙己》這篇文章發表於《新青年》。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個病句,是魯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但他的白話文描寫還是時長被人找到些瑕疵,比如《孔乙己》結為那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與「的確」,一對相互矛盾的詞引導著同一件結果,無異於自相矛盾。許多人認為這是一次筆誤,或者是當時的一種表達習慣。但熟知魯迅作品和風格的學者並不認同這種淺顯的猜測,而認定魯迅這樣寫是有意為之,這一點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證實。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其中,魯迅作品中傳唱度比較高的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這是繼《狂人日記》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錄在文集《吶喊》裡。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通過酒店小夥計「我」的觀察來塑造了一個清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下層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人們拿他取樂逗笑,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年少時我們都是那群取笑孔乙己的人,長大後,才發現我們都是現實中的孔乙己,卻漸漸的活成了阿Q,說不清我們究竟是比他過得更好了,還是比他過得更悲哀。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其中,魯迅作品中傳唱度比較高的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這是繼《狂人日記》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錄在文集《吶喊》裡。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通過酒店小夥計「我」的觀察來塑造了一個清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下層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小學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專家為何讚不絕口 《孔乙己》是中學課本收錄的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文末有一句很矛盾的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指不確定,「的確」又是指肯定,既不確定又肯定,連做過改病句訓練的小學生都能一看出這是病句
  • 魯迅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初看以為是病句,細想痛徹心扉
    勇敢的站在風口浪尖,認為要救中國,首先要扭轉的,便是人們腐朽落後的封建思想,而魯迅就是其中的一員。書中的主人翁孔乙己,命運是悲慘的,他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的雙重折磨之下,精神上幾近崩潰,慢慢變得迂腐,最後變成麻木不仁。孔乙己的人生,就是一個悲哀。他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周圍人的嘲笑中,勉強度日,啊q尚且有」啊q精神「,而孔乙己的精神是一片空白。孔乙己的結局已經很明了了,他終究會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
  • 重讀《孔乙己》:你我已成書中人,活成現實版孔乙己?
    不過,在多年之後,重讀《孔乙己》,或許才能領悟到不一樣的味道。主人公是孔乙己,但卻是作為第三人稱被描述的,小說中的「我」則是孔乙己常去的那個小酒館的夥計。如此表現手法,似乎更能看出孔乙己一生的沉浮。小說開頭,魯迅將孔乙己描述為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 《孔乙己》:理想、現實、社會,壓垮孔乙己的稻草,到底是什麼?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孔乙己》中的最後一句話,可謂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可能也許似乎是,然而未必不見得」,這句話乍然一讀很多人都覺得是病句。但若是寫出經不起推敲的語句,那就不是魯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