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軟體開發大討論,廠商該合縱連橫還是「一人獨食」?

2020-12-19 雷鋒網

雷鋒網按:迅速發展中的自動駕駛行業正在被一個巨大的問題困擾,那就是為了安全,汽車廠商是應該開發一站式的軟體解決方案?還是要整合來自不同公司的軟體?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許多廠商的未來命運。 

目前,兩種方案都有自己的擁躉,但最終它們肯定要決出勝負,而押對寶的公司肯定能獲得巨大的先發優勢。

處在漩渦中心的軟體在自動駕駛時代與車輛的關鍵功能息息相關,即能破譯傳感器數據的感知系統和利用數據決定車輛行駛路徑的行動規劃系統。

那些將聯合開發當成先決條件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矽谷,Waymo 就是最好的代表。此外,現在歸屬於福特的 Argo AI,歸屬於 Uber 的 Otto 和滴滴出行都是這種方案的支持者。在他們看來,聯合開發是唯一現實的解決方案。

不過,通用旗下自動駕駛部門 Cruise CEO Kyle Vogt 卻表示:「你可以將整套軟體分成 50 個不同的部分,然後由全球各地的團隊完成開發,它們在白板上進行演示時也能完美無缺。但如果真的將這些軟體整合起來,恐怕會 Bug 不斷,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得看運氣了。」顯然,Vogt 是一站式軟體開發的支持者。

其實業內出現這樣的分歧並不奇怪,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那些認為大家可以通力合作完成自動駕駛大業的公司有自己的商業模式,它們希望汽車製造商能根據自身需要定製一套「混血」系統。這些公司中就包括英偉達。除此之外,許多汽車系統供應商,如德爾福和一些行業新軍如百度,也都在研發自己的模塊化開放平臺。

關於該問題業內還有其它爭論點,其中就包括高精地圖。也就是說,未來的地圖將實現釐米級的精準度,它不但能看出路況的好壞,路上的標線、障礙和交通標誌也不在話下。

畢竟對車輛來說,路面信息越多越好。包括通用、福特和 Waymo 在內的開發者相信,高精地圖必須與感知和道路規劃系統一同開發。類似 Drive.ai 等新創公司也同意該觀點。

上面提到的公司在對待高精地圖時屬於聯合開發派,而 Zenuity(沃爾沃和供應商 Autoliv 的合資公司)和自動駕駛新創公司 Voyage 則更加直接,它們認為高精地圖可以直接從第三方購買。Voyage 聯合創始人 Tarin Ziyaee 就認為,與自動駕駛算法不同,地圖並不是什麼難解決的問題。

除此之外,業內還有一個誕生已久但依然懸而未決的爭論,那就是如何整合兩種不同的技術——機器人和深度神經網絡(深度學習)。

前者是程式設計師寫規則,機器人遵守;後者則直接通過處理傳感器採集到的數據來識別物體,如停止標識和周邊的汽車等。當然,深度學習還能通過檢查路線標識外加學習人類來調節方向盤的轉動角度。

通常來說,開發者會不自覺的倚重一項技術,特別是在做行動規劃系統時。不過,有經驗的工程師,如 Uber 的 Jeff Schneider 則表示,他們也說不清到底機器人還是深度學習技術更重要。

如果偏向機器人技術,則工程量會非常巨大;若倚仗深度學習更多,就需要大量為車輛編寫規則。同時,在解決問題之前,深度學習系統必須「吞下」驚人的駕駛數據。當然,有一點需要注意,Uber 雖然更為倚仗機器人技術,但它也有團隊在進行深度學習技術的攻關,畢竟誰也不願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哲學上的爭論

眼下,最明顯的分歧在於,感知和行動規劃系統是否應該走聯合開發之路。站在一站式解決方案那邊的廠商認為,聯合開發可能會造成安全隱患。

 「如果用了來自不同公司的模塊,到底誰來保證這套系統就真的安全呢?」Zenuity 公司技術諮詢師 Erik Coelingh 說道。

如果某個模塊出了問題,想進入原始碼判斷到底是哪裡出了錯就是個大麻煩。「因為通常公司間不願分享自己的技術細節。」自動駕駛軟體開發公司 Torc Robotics 的 Michael Fleming 說道。

一位業界資深人士表示,分別開發兩套系統就像把一個駕駛員分成兩個不同的人。其中一個雖然把控著方向盤但卻看不到周圍的車輛,另一個雖然能掌握周邊車輛和行人的具體信息,但他手裡沒有方向盤。因而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偏差。

「一部分人認為信息的喪失可以量化並得到合理的解決,但也有部分人持反對態度。」這位業內資深人士解釋。

模塊製造商

歸屬於開放平臺陣營的德爾福是一家傳統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它走的是模塊化道路。德爾福 CTO Glen DeVos 就認為感知和行動規劃系統「可以分開研發,只要兩個模塊間有明確定義的接口就行。」

他表示,德爾福在為奧迪新旗艦 A8 開發高速自動駕駛技術時就用到了這樣的理念。德爾福用到了 Mobileye 開發的感知系統,而行動規劃系統則是德爾福自家的產品。當然,設計這樣一個半自動駕駛系統比全自動駕駛系統要簡單得多。

講到這裡,插播一條廣告,2018年1月16日雷鋒網將在矽谷舉辦GAIR矽谷智能駕駛峰會,將有數十家頂級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在大會做演講交流,並有中美兩地近百家產業鏈公司在大會現場。詳情請訪問GAIR矽谷智能駕駛峰會官網https://gair.leiphone.com/gair/gairsv2018,與頂級自動駕駛技術公司面對面。

回到正題,德國巨頭寶馬也是模塊化陣營的一員。寶馬自動駕駛部門負責人 Klaus Buettner 今年秋季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其自動駕駛汽車在軟體上會非常依賴 Mobileye,包括行動規劃系統。

不過,他也表示,寶馬會參與一部分感知系統的開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傳感器融合,即對來自攝像頭、雷射雷達和雷達等傳感器數據的綜合處理。

一些新創公司也準備靠廠商的模塊化賺大錢。舉例來說,新創公司 DeepScale 就在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的感知系統,該公司 CEO Forrest Iandola 表示:「汽車製造商相信,如果它們買到了正確的感知系統和地圖服務,它們就能為自主設計的行動規劃系統提供正確的數據輸入。」

Iandola 表示,DeepScale 的感知系統是為多種類型自動駕駛汽車開發的。

舉例來說,計程車和長途卡車若想實現自動駕駛必須要有不同的行動規劃系統,因為它們的使用環境大不相同,而 DeepScale 開發的這種模塊化系統能幫汽車製造商省去為運動規劃系統專門定製感知系統的麻煩。

雷鋒網推薦閱讀:

2020 年才量產 EyeQ5,英特爾的自動駕駛路線圖落後了嗎?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合縱連橫,安波福的自動駕駛之道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到今天,這種「主機廠+零部件」的合作模式並不新鮮,畢竟要想撬動「自動駕駛落地」這座大山,需要的是合作的力量,主機廠/零部件/初創企業,合縱連橫的新聞從來就沒有斷過。而作為自動駕駛領域活躍玩家之一的安波福,其實一直深諳此道。如果回首看安波福及至未拆分之前的德爾福,無論是隱形的聯手,還是顯性的合作,都是讓安波福在自動駕駛領域越來越有底氣的砝碼。
  • 2017,自動駕駛走到了哪兒?
    傳統車廠篇:各下遊產業鏈的大整合在自動駕駛的大潮倒逼,以及新型自動駕駛汽車廠的衝擊下,各傳統汽車廠商開始尋求與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研發商、雷射雷達供應商、底層晶片供應商、精準地圖研發商們的合作,並尋求測試和量產。
  • 基礎軟體開發平臺在自動駕駛中的重要作用
    董淵文系黑莓BTS技術方案事業群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國家高級工程師職稱,多年嵌入式軟體行業、汽車電子系統行業經驗,實時作業系統專家。曾先後在大唐電信集團、阿爾卡特朗訊、瑞典宜能嵌入式系統等業界領先的公司從事研發、管理和市場工作,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並由核心期刊收錄。
  • Delphi和Mobileye開發自動駕駛技術 2019年交付
    今日宣布,將聯合開發一套全自動駕駛系統。如果一切順利,這套系統有望於2019年交付給各大汽車廠商。   Delphi是汽車行業最大的零部件供應商之一,2014年曾展示適用於奧迪SQ5的一套自動駕駛系統,使得該車順利地自動駕駛3000英裡。本月早些時候,Delphi還在新加坡開測其自動駕駛汽車服務。
  • 百度宣布開放自動駕駛軟體平臺阿波羅:要幫汽車業降參與門檻
    澎湃新聞記者 徐曉林 圖4月19日,百度宣布將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夥伴開放自動駕駛軟體平臺Apollo(阿波羅),以幫助他們搭建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據悉,百度即將推出的Apollo項目提供一套完整的軟硬體和服務的解決方案,包括車輛平臺、硬體平臺、軟體平臺、雲端數據服務等四大部分。
  • 高精地圖廠商攪局自動駕駛|寬凳科技|圖商|自動駕駛|地圖|自動駕駛...
    配圖來自Canva可畫隨著5G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自動駕駛日益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作為與之緊密相關的高精地圖技術,也越發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傳統圖商、整車廠商、初創企業、高科技巨頭等眾多玩家,紛紛參與到整個行業的變革中來,這就使得行業內高精地圖的競賽愈發激烈。
  • 高精地圖廠商攪局自動駕駛
    投稿來源:劉曠隨著5G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自動駕駛日益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作為與之緊密相關的高精地圖技術,也越發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傳統圖商、整車廠商、初創企業、高科技巨頭等眾多玩家,紛紛參與到整個行業的變革中來,這就使得行業內高精地圖的競賽愈發激烈。
  • 蘋果挖來黑莓汽車軟體負責人:或正秘密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摘要:北京時間7月29日早間消息,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蘋果已聘請黑莓汽車軟體部門前負責人加入汽車項目Project Titan的管理團隊,進一步加強無人駕駛技術的開發。消息人士表示,QNX創始人及前CEO丹·道奇(Dan Dodge)於今年早些時候加入蘋果。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
    隨著特斯拉FSD的測試版發布,是個大的突破性進展,自動駕駛離實際使用越來越近了。2021年應當是自動駕駛進入大眾生活的元年。汽車制動駕駛離不開雷射雷達,雖然Musk說不用雷射雷達,那是因為雷射雷達貴,如果雷射雷達能夠達到1000美元或是500美元,我相信會Musk也會用雷射雷達的。除了Musk之外,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的自動駕駛都在測試雷射雷達。
  • AB Dynamics視頻演示自動駕駛兩輪摩託車
    實際上,AB 開發這項技術,主要是為了讓它在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開發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在通常情況下,摩託比道路上的其它車輛更加難以預測。你沒看錯,這是一款可以自主駕駛的輕便型兩輪摩託車。在全球汽車廠商著眼於自動駕駛的當下,二輪輕便型摩託車以期獨特的行駛風格,為計算機的預判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 海拉推全新駕駛輔助系統,支持軟體後續升級
    海拉日前發布前置攝像頭軟體的全新業務模式,進一步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進程。海拉位於柏林的子公司海拉 Aglaia推出了一款基於攝像頭的駕駛輔助系統開放平臺。
  • 自動駕駛火爆,汽車Tier one供應商開始研究深度神經網絡
    XY1EETC-電子工程專輯由於自動駕駛車的開發還處在早期階段,因此類似Waymo、Uber和英特爾/Mobileye等科技公司都選擇跳過與中間商(即Tier one供應商)的聯繫,逕自開發完整的自動駕駛平臺。然而,Visteon的動作頻頻,意味著被冷落的一級(Tier one)供應商要開始絕地大反攻了。
  • 用軟體定義汽車,「追勢科技」以Tier 0.5角色發力低速自動駕駛全...
    來源:創業邦不論是平臺開源共享還是巡航裡程翻番,近年來,自動駕駛一度炒得火熱。該領域一度在Gartner行業熱度排名裡居高不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佔據著全球投資的大方向。而時至今日,資本逐漸認識到該領域投資回報的長周期性和不確定性,自動駕駛企業想繼續分羹,就得在殘酷市場洗牌中加倍清醒、真正有的放矢。
  • 除了PPT以外 中國廠商的自動駕駛技術距離特斯拉們還有多遠?
    首先,這並非是百度在發布會上所說的「無人車作業系統」,整體還是基於開源的ROS(機器人作業系統)。在發布會上的激情宣講之後就拿出來一個開源軟體的魔改版,儘管無可指摘,但還是令人略感失望。百度方面曾表示,願景是做無人駕駛領域的android,依靠開放平臺佔領市場,然後搜集大數據拿來進一步掘取價值。但很難說這件事能不能做成,因為百度對硬體幾乎沒有掌控。
  • Mathworks資深應用工程師王鴻鈞:仿真加速自動駕駛功能的開發 |...
    10月27日,Mathworks資深應用工程師王鴻均在2018全球智能駕駛峰會上發表主題為《以仿真加速自動駕駛功能的設計、實現與驗證》的演講,分享頂尖軟體開發商和供應商眼中仿真加速自動駕駛所需要的功能,以及如何實現、驗證。
  • 對話寶馬傅科齊:詳解在華自動駕駛策略,L3車型2021年量產上市
    如上圖所示,為寶馬自動駕駛傳感器方案,首先可以看出其硬體配置與其他車企的區別,寶馬自動駕駛測試車搭載超過20個,以及四個類別不同的傳感器,包括相機、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等。值得注意的是,寶馬自動駕駛軟體系統採用的是高度分工化和高度分層的軟體架構設計,每一個軟體以及每一層軟體都有自己清晰的分工和責任。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LAZR.US)
    汽車自動駕駛一直雷聲大雨點小,生活中實際看到的不多,但是隨著自動駕駛計程車在北京和深圳運行,大眾可以越來越多的接觸到自動駕駛。隨著特斯拉FSD的測試版發布,是個大的突破性進展,自動駕駛離實際使用越來越近了。2021年應當是自動駕駛進入大眾生活的元年。
  • TomTom與EB合作為自動駕駛提供高清地圖
    原標題:TomTom與EB合作為自動駕駛提供高清地圖   日前,荷蘭地圖廠商TomTom與芬蘭無線技術開發商Elektrobit(EB)宣布,雙方將發布業內首款自動駕駛車載高清地圖。
  • 雷射雷達:自動駕駛的另一仗
    「高冷」的車載雷射雷達讓整個新能源以及高級別自動駕駛行業有了新的「熱點」。   雷射雷達上車,將成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標配?   是否需要搭載雷射雷達,一直是自動駕駛領域爭論的焦點之一。   那麼自動駕駛怎麼實現的呢?簡單的說,就是給車加上智能駕駛模塊,再連上通信網絡。
  • 比百度搜索業務還大!這是陸奇對中國自動駕駛高清地圖未來的判斷
    1月11日晚間消息,百度營運長(COO)陸奇日前在CES展會上稱,從長遠來看,將來中國的高清地圖業務可能要比百度當前的搜索業務規模還要大。陸奇表示,百度將把高清地圖作為一項服務銷售給客戶,如汽車製造商。對於汽車廠商,他們可能會為此向用戶收取服務費,或者將這部分成本納入車輛的整體成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