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去學科」質疑

2020-12-21 光明網

光明日報《理論周刊・學術》2006年3月28日刊發了張小軍先生的《跨學科與去學科:人類學的三個視角》一文。在該文中,張先生明確提出了人類學的「去學科化」觀點。這一提法如同當年張小軍先生在《歷史人類學》創刊號上提出「被史學搶註的歷史人類學」觀點一樣,迅速在人類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讀過

張文以後,筆者產生了一種非常複雜的感情。一方面激動於張先生講出了大家多年想講而又沒有講出的心中話語。的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理論框架和視角,因而在觀察問題的時候自然難以擺脫其自身的局限,難以擺脫「有我之境」,因為不論研究者處於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狀態之中,自身的學術慣性都無法揮之即去。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所選取的事實只不過是該學科所建構的事實而已,所謂的事實也只是全部事實中的一部分而已,並非什麼客觀的、全景觀的考察。因而,胡塞爾和梅洛・龐蒂的現象學提出了一種認識論上的「還原理論」,以此來糾正畫地為牢式的具有專業壟斷性質的學科範式研究之偏。法國人類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在研究知識再生產時也有著類似的批判。

但另一方面,筆者卻又擔心人類學去學科化後所面臨的尷尬以及人類學家的身份困惑。

第一,目前的中國人類學正處於一個形成過程,還不具備完整意義上的學科規範。1950年代以前我們基本採用的是歐美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採借了蘇聯的民族學範式。1990年以後隨著新生代人類學家的登場,人類學在理論、方法和研究對象上採取了跟傳統蘇聯民族學相分離的學術發展策略,從而接續了跟西方中斷了數十年的學術傳統。當下的中國人類學界內部發展卻很不平衡:新生代基本上採用了二戰以後國際上最新的理論成果,但有相當一部分人還停留在二戰以前的功能論和結構――功能論水平上(要素主義和本質化成分甚濃)。他們當中的相當一批人跟西方隔膜了數十年,不了解二戰以後整個國際人類學發展的狀況及其規範性。這就是說,我們的隊伍大部分還處在學習的過程中,處在吸收最新國際理論成果和跟國際接軌的階段。筆者以為,在一種東西未成型的時候就提出「去型」是不大合適的。一般說來,去學科化問題多在一個學科處於成熟而又裹足不前的背景下提出,很少出現在其學科發生之初。要知道,目前的這個「中國人類學」運動僅始自上世紀90年代。

第二,人類學去學科以後,也會引起人類學從業者的身份疑慮:我是誰?我如何跟他者相區分?我的身份邊界何在?而他者也會質問我們:「你的視角在哪裡?」問題的關鍵在於,今日的知識生產是在學科體制劃分下完成的,國家根據不同的學科發展規劃來配置學科發展和學科知識生產的資源。如果人類學家擺脫了學科身份標誌,不遵守學科規範,那麼他何以拿到國家的研究規劃?而在現實的情形下,學者又如何立足存身?這一系列問題會發生連鎖反應,最後又反過來影響人類學知識的生產和整個學科的發展。

第三,目前人類學模糊而尷尬的學術處境也不允許存去學科之想。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標準局對人類學分別採用三套學科分類體系。這主要反映在人類學跟民族學和社會學的複雜關係上。1984年教育部在公布的分類社會科學專業目錄中,人類學、民族學都是各自獨立的學科。1993年教育部頒布了全國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其中人類學、民族學並列歸屬於歷史學學科門類,即歷史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在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制定的《授予博士、碩士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在法學門類下設一級學科民族學,民族學一級學科下復設二級學科民族學,並夾注括號「文化人類學」。1997年在新出臺的專業目錄中,卻把人類學從民族學一級學科中析出,而成為一級學科社會學下的二級學科。1993年7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核准的國家標準學科分類中,人類學作為一級學科民族學下的二級學科。作為不同部分之間的條塊分割的結果,各立一套分類體系,並要求所屬部門和可能施加影響力的機構團體貫徹,使得人類學學科地位處於漂浮不定的狀態,影響了學科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王建民等:《中國民族學史》下卷)所以我們看到這樣一種局面:中國社科院民族學研究所現更名為「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而在社會學所下卻又設「人類學研究室」;在大學裡面,北大、清華、人大等高校的人類學專業放在社會學院系裡,而在中央民族大學、中山大學、雲南大學等高校裡則被置於民族學院系裡。鑑於國家的學科體制氛圍和目前人類學的尷尬境地,筆者以為,應該強調人類學學科意識。

當然,作為學科的部分先行者,為了使本領域充滿活力和引領困於僵局的人類學的未來發展,完全有理由進行去學科化的努力。但是,對於整個學術界而言,面對上述情形,把「去學科」作為一個號召提出來還是要慎重考慮。

相關焦點

  • 以全人類的眼光去探索新知的人類學 何時成一級學科
    當崛起的中國走向世界之時,新的研究對象、新的研究任務都需要與其相匹配的學科地位,作為「二級學科」的人類學與其所擔當的責任並不相稱。兩個月前,廣西賀州學院。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人類學高級論壇將全國高校主要的人類學學科點負責人召集在一起,討論人類學成為一級學科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以及未來的趨勢。
  • 人類學的學科價值和情懷
    如果堅持將人類學定義為對非現代社會和文化的研究,那就意味著這門學科將會失去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而轉變成博物館研究了,人類學家也隨之會變為研究人類過去歷史的博物館學家。簡單地將人類學的研究移植為社會學是不可能的,正統的社會學傳統在對現代社會和全球社會秩序及變遷進行研究時也會面臨人類學學科同樣面臨的問題,這恰如人類學家也會經常研究一些社會學學科所討論的問題。
  • 促進法律人類學學科發展
    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興起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法律人類學是傳統法學和傳統人類學在外延上的「擴張」與「互滲」。法律人類學意義上的「法」絕不能局限於傳統法學的理解,而應當秉持一種開放的視野。但視野也不能過於寬泛,如有些法律人類學研究已經把文化人類學、政治人類學、經濟人類學以及社會組織與控制等領域的議題統統納入討論範圍。這種研究儘管開拓了我們的學術視野,但與此同時卻泛化了「法」的定義,使法律人類學喪失了特殊性或唯一性。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縱觀喬健的人類學生命史,喬健除了踐行人類學學科的要求外,還有一種自覺,這就是如何運用人類學的知識去解答中國人類學家需要額外負起的一份責任。這個責任就是用西方的人類學知識體系去解釋、驗證中國這個大的古老文明體。這大抵也是中國的人類學界一直強調的「本土化」的問題。
  • 論新時代我國發展人類學學科的意義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個學科體系意義上的現代人類學的最終形成,與歐美列強的殖民主義全球擴張有密不可分的關係。20世紀前的學科分工裡,人類學一直被定位是研究「原始社會與異文化」的專業學科。隨著世界性的民族獨立運動與舊的殖民體系的崩潰,人類學的學科定位也出現了歷史轉變,即對於「人類整體多樣性」的研究。伴隨著人類學學科定位轉變,人類學的研究領域也從過去的前工業社會,逐步擴展到前工業社會與現代都市社會並重。
  • 法律人類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嗎?
    法律人類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嗎?這個問題並沒有「法律人類學」這個名稱看上去那麼簡單和明確。不少學者甚至直接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比如,美國人類學家卡羅爾·格林豪斯表示,「法律人類學乃人類學的一項分支研究」;德國法學家沃爾夫岡·費肯傑認為,「不管是法律人類學,還是人類學的法律研究都屬人類學的分支領域」。
  • 法學學科(特設專業):人類學專業介紹
    法學學科(特設專業):法學類、政治學類、社會學類、公安學類   社會學類:人類學、女性學、家政學   【人類學】:   統計信息(數據統計截止日期:2012年12月30日
  • 自媒體時代人類學的學科自覺
    自媒體時代人類學的學科自覺 ——訪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所所長方李莉 2017年04月04日 12: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
  • 文學人類學:一門學科,還是一種方法?
    從王國維、鄭振鐸、郭沫若、聞一多、錢鍾書等一代學術大師的論著裡,我們都可以看到人類學對他們思想的深刻影響,以致於人們常常把運用民俗學、神話學、宗教學、考古學、語言學等多學科多手段對文學的研究命名為「文學人類學」。  但這樣的稱謂一方面使我們歡欣鼓舞,一方面也令人困惑不解。我們所說的文學人類學,究竟是一種批評方法,還是一個新的學科?如果它是一個新的學科,它到底是屬於文學還是屬於人類學?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③|文化相對論,與學科合作的可能路徑
    考古學與人類學,一個關注過去,一個聚焦當下,但從研究理念、問題意識乃至田野經驗來說,卻有很多可以相互學習、借鑑之處。就人類學的學科架構與傳統而言,社會-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生物/體質人類學與考古學乃人類學的四大分支領域,共同構建出關於人類的整體認知。
  • 第五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席會議暨教育部高等學校民族...
    第五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席會議暨教育部高等學校民族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擴大會議在西南大學召開 2014年09月27日 18: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作者:孔敬 字號 內容摘要:第五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席會議暨教育部高等學校民族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擴大會議在西南大學召開
  • 第十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席會議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
    關鍵詞:人類學民族學;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武勇)11月 30日,第十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席會議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人類學民族學的新課題會議在廣州開幕。
  • 論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視角
    然而,其中仍然存在著成為標準術語的模糊性:民族學當然必須追尋它所研究之處的跨知識之鏈,就像它研究羅斯柴爾德的跨國家族或塞內加爾的移民那樣;但是它有必要像馬庫斯聲稱的那樣,必須去累積旨在比較的地方化民族志嗎?至少,為了能最終避免田野調查的隨意而帶來的比較的隨意,必須要去對民族志的選擇進行證明。
  •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全球Top10優勢專業不限學科背景的LSE 人類學
    每天學到筋疲力盡時,能夠去廣場上看看餵鴿子的遊人也是一大樂趣。二、在倫敦政經,讀人類學是種什麼體驗?比如我的專業其中一門主修課是 Cognitive Anthropology,主要是研究人類學與心理學、認知科學的交叉學科。整個項目時長為 12 個月,分為三個學期,不過第三個學期是用作各課程的複習和考試所用,基本沒有新課可上。考試會在 6 月結束,6-9 月用來寫畢業論文,通常為一萬詞的要求。
  • 中國社會科學網:發展完善教育人類學學科理論體系——訪南開大學...
    作為一門開放的綜合的新興學科,近年來,教育人類學發展迅速。教育人類學將教育視作一種文化的存在,採用人類學的視角、理論和方法研究教育。在學者看來,未來學科發展應在紮實的田野工作、高質量的教育民族志的基礎上,提煉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人類學理論。圍繞教育人類學的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南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袁同凱。
  • 陳慶德:《經濟人類學》中關於經濟人類學的定義闡釋
    經濟人類學屬於人類學還是經濟學?在初次接觸到這本書時,我一直疑惑不已。但當我翻開這本經濟人類學時,我發現施教授對經濟人類學這個名詞做出了闡釋,還引用了斯圖爾特.普萊特納的著作《經濟人類學》,《導論》,這本著作出版於1989年。
  • 考研學科及專業介紹:社會學
    人類學考研    1、學科簡介  「人類學」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個若即若離的名詞——也許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聽說過一些,但究竟人類學所指為何,大多數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甚至對它沒有起碼的概念。  人類學是一門交叉學科。
  • 人類學對旅遊研究的知識溢出
    內容提要:人類學是一門關注「人的文化」的經典社會科學學科,對旅遊情境中的諸多現實問題極富解釋力。人類學在視角、理論與方法三個層面對旅遊研究存在知識溢出效應,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交叉學科——旅遊人類學,積累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 影視人類學的「前世」與「今生」 - 浙江日報
    19世紀末期以後,影像技術的發明和運用使得影視人類學出現在傳統人類學的視野之內,人類學家希望通過影像資料的輔助更好地收集田野調查素材,彌補民族志撰寫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隨著視覺技術和相關領域在20世紀的爆炸式發展,影視人類學成為了一個漸成氣候的分支學科。
  • 人類學:聽起來「若即若離」的專業
    哈佛一位教授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在哈佛的諸多專業中,再找不到一個學科像人類學這樣,要幹那麼多的事情,要涉及那麼多學科。潘天舒說:「人類學的研究中可能會用碳14鑑定文物的年代,可能會跟蹤黑猩猩部落,可能會調查華爾街的投資心理,可能會接觸到印度婦女和癮君子。」 總而言之,人類學是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