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機動動作規劃和決策

2020-12-18 VehicleEngineering

我們在前兩節分享了實時路徑規劃(自動駕駛實時路徑規划算法簡介(RRT 和Lattice Planner))和局部搜索(自動駕駛實時路徑規划算法簡介(Local search局部搜索)),那是不是這樣就可以構成自動駕駛了呢?其實不然,在2007年DARPA城市挑戰賽期間,由於車輛和駕駛之間缺乏人性化的互動,所以導致不少事故(如下圖),在有了路徑之後還需要進行機動規劃和決策。

在公共道路上自動駕駛時,車輛在每一時刻都應能夠在找到要遵循的最佳幾何順序的航路點後,決定進行最佳和最安全的操縱。這個決定必須在不忽略ego車輛與周圍交通環境的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做出。因此,機動規劃包含了預測機動和非機動交通參與者的行為並評估周圍交通狀況的技術,從而使無人駕駛車輛能夠決定其最佳操縱。

本節介紹的技術在機動規劃不再僅僅搜索路徑或生成軌跡;而是充當「大腦」,過濾路徑搜索的結果,與其他交通參與者交互,並在幾何路徑轉換為可行軌跡之前批准幾何路徑。

機動規劃技術可分為兩類:

(1) 強調運動建模和障礙預測的。

(2) 基於交通環境建模的自動駕駛汽車決策模塊。

運動建模-障礙預測

Lefèvre等人。(2014)提供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對交通環境建模和預測的最新研究進行了分類,並介紹了幾種智能車輛的風險估計器。根據他們的工作,運動模型分為基於物理的、基於操縱的和交互感知的模型。

第一類僅根據物理定律描述運動模型,第二類則依賴於根據群集軌跡或基於操縱估計和執行來估計其他交通參與者的意圖。這兩類運動模型不考慮環境,而是將車輛視為獨立的實體。第三類開發了交互感知模型,可以感知車輛間的關係,以便能夠輕鬆地對危險情況進行建模和實時識別。

就風險估計而言,Lefèvre等人。表明可以通過碰撞預測(二進位或概率)通過估計的軌跡預測碰撞,也可以通過車輛之間的意外行為或衝突操縱來預測碰撞。讀者可參考Lefèvre等人的調查。有關技術和風險指標的詳細說明。

大多數障礙物預測方法(也包括在Lefèvre等人的調查中)都是指筆直的道路,並不適用於每次機動的情況。

Alin等人使用了基於網格的貝葉斯濾波器。(2012)將行為建模為樣條函數,以預測彎道並推斷其他車輛的軌跡。與不考慮環境因素,但只考慮切入和變道操縱的貝葉斯濾波器相比,該技術顯示出更好的結果。

Gadepally(2013)使用層次隱馬爾可夫模型和有限狀態機的混合狀態系統來預測交叉口處交通參與者的未來狀態。該模型的動機在於,人類駕駛員可以很容易地估計出車輛的行為(如轉向不同的方向),但自動化車輛卻無法有效地預測這些行為。然而,這種方法需要大量的訓練和大量的數據採集來訓練模型。

本體是計算機和信息科學中使用的,實體、層次結構和相互關係的正式描述,Armand等人(2014)使用本體來推理交通參與者的行為。只有有限數量的情況(直行、跟車和到跟著車輛或行人)僅使用很少的規則就可以進行評估,而且還注意到時間效率問題。

Gindele等人(2015)使用部分可觀測馬爾可夫決策過程(POMDP)處理交通環境的簡化模型,並為其他交通參與者做出準確預測。他們可以預測未來在交叉口環境下6秒左右的運動,而且他們的技術可以很好地響應有噪聲的傳感器,允許長期預測。然而無法在線學習能力,因此,適應新的交通狀況可能很困難。

基於交通環境建模以障礙預測和決策為重點的規劃

Furda和Vlacic(2011)使用多準則決策(MCDM)和確定性有限自動機(DFA)來驅動操縱執行。輸入來自先驗已知的數據、傳感器測量和車輛通信。交通規則和駕駛過程中的目標層次結構被考慮用於決策(即道路邊界內的運動、安全距離、避免碰撞和最小化等待時間)。該方法需要在決策過程中為每個目標提供精確的信息和手動指定的權重。

在Hardy和Campbell(2013)中,根據動態障礙物的預測運動和靜態障礙物的存在來構建駕駛走廊。車輛被建模為矩形;它們的軌跡被聚集以便於識別,衝突的軌跡用於估計每一時刻的風險。在這項工作中,規劃被視為一個非線性約束優化問題。要優化的函數包括靜態和動態障礙物、可能的碰撞和到目標的距離。考慮了單個障礙物和多個障礙物,但根據障礙物的數量和忽略的車輛之間的相互作用,修建駕駛走廊會線性地增加計算工作量(如自動駕駛實時路徑規划算法簡介(RRT 和Lattice Planner)所述)。

Ziegler等人也採用了類似的方法。(2014b)其中分層並發狀態機用於靜態和動態障礙,以及生成和合併規則。為了使車輛在旅途中的每一部分都有最佳的自由空間,同時避免碰撞,還指示了駕駛走廊。然而,這種技術的主要缺點是,假定其他車輛不加速,並且與道路邊界保持安全距離。

Kala和Warwick(2013)考慮相對非結構化道路環境。他們假設沒有道路車道,而且大部分交通參與者都是非自動駕駛的,車輛之間沒有通信。在每一時刻,車輛都應該根據附近車輛的運動來顯示一定的行為。障礙物避免、在道路/車道中心行駛、車道變化、超車和超車、減速、發現衝突行為和直線行駛是預先設計的行為。距離和速度約束用於在線分類不同的行為。但這種方式僅對無限長直線道路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曲線道路上中心恆定或超車等情況下,車輛決策存在滯後性。快速、正確地識別道路使用者之間的衝突行為是這種方法的另一個缺點。

Wei等人採用了基於預測和成本函數(PCB)的方法。(2014年)。利用參考軌跡,以及靜態和動態障礙物作為輸入,生成多個候選軌跡,並在預測交通環境演變後,根據舒適性、安全性、油耗和朝目標前進的進度選擇最佳策略。考慮了車輛在其他車輛附近的運動,並對控制器的反應和時滯進行了仿真,以獲得更好的性能。通過仿真和道路試驗驗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與時空網格規劃器相比,該方法計算量減少了90%。但是,只考慮單車道行為。

White and White(1989)採用馬爾可夫決策過程(MDP)來估計車輛的最佳操縱,MDP包括一組假定的在不確定條件下執行的動作,並試圖使每個動作的總回報或權重最大化。mdp在狀態空間中工作,試圖確定一個規則,該規則描述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操作決策。

與mdp不同,mdp假設狀態是完全可觀測的,部分可觀測的馬爾可夫決策過程(POMDPs)假設機器人或車輛的狀態未知(Ong等人,2010)。因此,POMDPs將狀態空間轉換為一個信念空間,其中包含了被建模系統的每個可能狀態的所有可能概率分布。但是,如果已知車輛狀態的某些特徵(例如,方向已知,但位置未知),則我們指的是混合觀測MDP或MOMDP(Ong等人,2010年)。

在Bandyopadhayy等人的工作中。(2012)在規劃中嵌入了對交通參與者的意圖預測。一種離散混合可觀測性馬爾可夫決策過程(MOMDP)對自動駕駛車輛與行人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行建模,同時對行人的意圖進行預測。自動駕駛車輛對行人的預測行為包括:「合理但分心」、「忘卻」、「不耐煩」和「機會主義駕駛」。這個實驗是通過模擬和真實世界的高爾夫球車進行的;其中假設行人的位置和速度信息是完全已知的。此外,不是同時處理一組行人,而是分別計算每個行人的MOMDP,並且假設意圖不會隨時間而改變。最後,實驗結果只有一半的行為被考慮在內。

與之前的研究相反,布萊希特爾等人。(2014)實施連續的部分可觀測MDP,假設信念狀態無限大,因為駕駛是一個連續的空間問題。輸入是假定已知的交通參與者的位置和速度。合併場景是模擬的,在這種情況下,由於一輛假想的非法停放的汽車,ego車輛遮擋了視線。擁有一個連續的信念空間可能會導致需要大量的樣本來進行自動駕駛的決策。如此大量的樣本可能會導致大量的計算工作,同時也會增加決策的密切要求的數量。

博弈論也被研究者用來考慮車輛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Aoude等人。(2010a)研究交叉口環境,並嘗試在交通參與者之間形成一個完美的信息博弈。如果發生碰撞,每一個遊戲都會終止,每輛車都會儘量縮短碰撞時間,而其他所有車輛則扮演「敵人」的角色,試圖將時間減至最少。然後,將該威脅評估模型嵌入到一個類似RRT的全局規劃器中,生成要遵循的路徑。該方法的實時能力通過對兩輛最高速度為0.5 m/s的模型車進行的評估提供。

在Martin(2013)的工作中遵循了同樣的博弈論概念,同樣,一個完美的信息博弈被用來預測其他車輛在高速公路上的運動規劃。對於要由電動汽車軸心化的支付功能,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作為輸入;使用包括直線行駛以及左或右車道變換的操縱裝置,產生最佳可能的操縱作為輸出。假設道路是無限直的,並在交通場景中使用最多4輛車進行模擬。

總結比較

下表總結了強調障礙預測和決策的規劃方法

機動規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他交通參與者在做出決策和估計某種情況下的風險的相對位置。根據Ward等人的建議,可以使用諸如

碰撞時間(TTC)等風險指標進行風險估計

概率缺口接受模型,由Lefèvre(2012)提出,

形成態勢評估並選擇最佳機動作為決策理論問題(使用馬爾可夫決策過程或博弈論原理)。

採用以上方法在障礙物預測和風險評估中,提供了更準確的結果,但規劃中往往忽略了上下文,並且在預測自主車輛附近障礙物的運動時可能會產生沉重的計算負擔。決策理論方法能很好地應對環境,並能為諸如通過交叉口(例如在城市或郊區環境中)或遵守高速公路上的操縱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Real-time motion planning methods for autonomous on-road driving: State-of-the-art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Christos Katrakazas a , Mohammed Quddus a, , Wen-Hua Chen b,1 , Lipika Deka a

2,Partial Motion Planning Framework for Reactive Planning Within Dynamic Environments

3,Self-driving car: Path planning to maneuver the traffic- Jonathan Hui.

文中部分圖片版權歸其所有

*未經準許嚴禁轉載和摘錄-加入我們的知識星球Vehicle可以下載以上參考資料。

>>>>

相關焦點

  • 美團技術解析:自動駕駛中的決策規划算法概述
    引言 在一套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中,如果將感知模塊比作人的眼睛和耳朵,那麼決策規劃就是自動駕駛的大腦。大腦在接收到傳感器的各種感知信息之後,對當前環境作出分析,然後對底層控制模塊下達指令,這一過程就是決策規劃模塊的主要任務。同時,決策規劃模塊可以處理多麼複雜的場景,也是衡量和評價自動駕駛能力最核心的指標之一[1]。
  • 自動駕駛環運動規劃的相關術語和定義
    在上期我們分享了什麼是自動駕駛實時規劃(什麼是自動駕駛實時運動規劃)之後,我們將繼續分享自動駕駛實時規劃裡面的定義和術語,畢竟任何一個行業都會衍生出一定的定義和術語,只有理解這些定義和術語才能夠去理解這些意義和內容。本節描述了機器人規劃領域文獻中常用的關鍵概念術語,因此也介紹了自動駕駛車輛。
  • 自動駕駛實時路徑規划算法簡介(Local search局部搜索)
    在上一節自動駕駛實時路徑規划算法簡介(RRT 和Lattice Planner)中介紹了找到車輛要遵循的最佳幾何路徑有兩個方法:a) 通過增量採樣或離散幾何結構(即增量搜索)找到最佳的動作序列。b) 從多個最終狀態中找到最佳操作(即局部搜索)。
  • 清華大學研究成果:如何用博弈論解決自動駕駛路口的會車決策問題?
    本文講述了V2X技術在自動駕駛中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即自動駕駛汽車在路口會車時的通行決策問題。(作者:楊卓,姚丹亞),它試著解決了一個可能很多人都想過但還沒有解決的問題,那就是使自動駕駛汽車在路口會車時相互協調,最終彼此配合完成通行決策。
  • 自動駕駛5G高光時刻 覺非科技「數據引擎」搶佔定位與決策制高點
    儘管在技術和法規上,我們還有許多問題要克服,但自動駕駛將成為智慧交通的主流趨勢卻不會改變。隨著傳統產業鏈大批 「科技供應商」新角色的出現,技術與需求不斷迭代升級,這將大大促進自動駕駛科技新生態的構建與成熟。自動駕駛汽車的黃金時代,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一、量產前夜 智者見智近幾年,自動駕駛已成為汽車領域最火熱的風口之一。
  • Uber自動駕駛致死事故難道是算法出了問題?
    理論上這次Uber事故中車輛已經裝配了64線雷射雷達、多個攝像頭和雷達的前提下,在硬體不出問題的情況下,有可能是車輛在後面的決策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也就是算法出了問題,嚴謹的說是算法不夠智能和完善,導致自動駕駛「大腦」沒能成功的預測行人的動作行為。
  • 權威發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自動駕駛入門秘籍|雷報025期
    自動駕駛是智慧和能力的有機結合,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為實現「智慧」和「能力」兩方面內容,自動駕駛技術一般包括環境感知、決策規劃和車輛控制三大部分。類似於人類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系統感知行駛環境和車輛狀態,自動駕駛系統通過配置內部傳感器和外部傳感器獲取自身狀態及周邊環境信息。
  • 自動駕駛搜索空間的幾種方法
    在前一節(自動駕駛環運動規劃的相關術語和定義)的狀態空間包括車輛位置、方向、線性或角速度的每個表示,以及任何其他感興趣的度量,自動駕駛其他感興趣的度量就是本文需要介紹的空間。規劃自動駕駛車輛在道路上的行程時,需要以能夠查詢路徑的方式來表示環境。這意味著必須將物理空間轉換為配置或狀態空間。
  • 【短波】尚勇:全球TOP5的Tier1供應商自動駕駛策略簡析
    近兩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和方向日趨明朗。整車企業正在加快自動駕駛汽車研發和生產,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全球頂級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在業務板塊轉型方面動作頻繁,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的開發和布局成為各方關注熱點。
  • 雷射雷達:自動駕駛的另一仗
    有趣的是,在汽車圈動作不斷的華為開始密集釋放關於量產車規級雷射雷達的消息,在廣州車展期間,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表示,華為的雷射雷達已經成車企搶購的爆品。   「高冷」的車載雷射雷達讓整個新能源以及高級別自動駕駛行業有了新的「熱點」。   雷射雷達上車,將成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標配?   是否需要搭載雷射雷達,一直是自動駕駛領域爭論的焦點之一。
  • 才是自動駕駛的最佳計算架構
    由此,有志於投入自動駕駛系統研製的汽車製造商、IT公司以及初創科技公司們不得不面對一個複雜的難題:如何使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實時處理如此海量的數據,並在提煉出的信息的基礎上,得出合乎邏輯且形成安全駕駛行為的決策?而解決上述難題的兩個關鍵環節在於:數據處理在哪裡完成:是在終端傳感器處還是在中央處理器處?
  • 矽谷投資人齊蕾:自動駕駛商用年之際,為什麼高清地圖尤為重要?
    在7月28日,由鈦媒體集團舉辦的「鈦媒體 2018T-EDGE 科技生活節」中,Emerge Venture Partners管理合伙人齊蕾表示她認為2018年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落地年和生死年。 而在我們踏入自動駕駛商用年之際,齊蕾認為目前導航設備及手機中搭載的電子地圖並不能很好地應用於自動駕駛技術中。這時,專為滿足行業需求的高清地圖變得愈發重要了起來。
  • 高精地圖廠商攪局自動駕駛|寬凳科技|圖商|自動駕駛|地圖|自動駕駛...
    配圖來自Canva可畫隨著5G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自動駕駛日益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作為與之緊密相關的高精地圖技術,也越發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傳統圖商、整車廠商、初創企業、高科技巨頭等眾多玩家,紛紛參與到整個行業的變革中來,這就使得行業內高精地圖的競賽愈發激烈。
  • 新出行課堂(1) | 你所不知道的自動駕駛量產之路 - 新聞詳情...
    A)如何比較準確且通俗地理解自動駕駛?其實自動駕駛最主要的感知、規劃計算、定位、控制四大模塊就相當於我們的眼睛、大腦、小腦、手和腳。我們人類怎麼開車,未來的自動駕駛就怎麼開車。 B)做 L2 級的分為兩種:簡單來說就好比是遊戲中單機版和聯網版,傳統做 ADAS 考慮到匹配效率,可以理解為單機版。真正做自動駕駛要考慮架構的擴展性和更多的融合,會更複雜,開發成本也更高。
  • 想讓自動駕駛更安全,這個問題很重要
    科技部於2001年已正式啟動實施了十五計劃中的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開發和示範工程」 來提高我國整個運輸系統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提高效率和安全性,車輛的自主駕駛是實現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智能交通系統)的關鍵。
  • 國標自動駕駛分級標準正式出爐!2020年或為L3級自動駕駛元年
    該標準明確了我國汽車駕駛自動化系統的術語和分級定義、分級原則、要素、劃分流程及判定方法,以及各等級的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於M 類、N 類汽車。 「當前全球所有的車企都將智能化轉型作為戰略來搶佔技術的制高點,中國也不例外。我國對智能網聯的進程規劃、技術路線圖、發展戰略,以及此次自動駕駛的分級標準的出臺,可以說是一套系統的組合拳。」
  • 「差生」特斯拉和「頭牌」Waymo,做自動駕駛有什麼不同?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份報告在成文的視角和方法論上略有偏差,缺失了對「政府關係」和「數據」這兩個重要標準的考量。和政府搞好關係的重要性自不必說。一旦硬體實現商品化,軟體就成了關鍵。實際上不能說是軟體,而是「數據」。數據是驅動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燃料」,或者如前英特爾執行長 Brian Krzanich 提出的觀點,「數據是新的石油資源」。
  • 自動駕駛車輛遇到「小概率事件」怎麼辦
    自動駕駛正在重塑人們未來的出行方式。然而,零碎的場景、特殊極端情況、無法預測的人類行為等問題,依然困擾著自動駕駛領域。這些現實路測中「可遇而不可求」的臨界案例,亟需一個高質量、開放的智能駕駛仿真測試平臺。
  • 上海臨港出臺新規劃 允許L3級自動駕駛上高速
    雖然當前各大車企相繼宣稱,都掌握開發除了L2級別以上的自動駕駛或者輔助自動駕駛技術。但是當前,國內國內大部分地區,都施行下發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劃定有限範圍,同時車內配備有安全員的情況下,開展自動駕駛測試。
  • 為什麼百度能做到全無人駕駛?百度世界2020自動駕駛分論壇給你答案
    在下午的百度世界大會Apollo自動駕駛分論壇上,百度全面闡釋了單車智能、監控冗餘和平行駕駛等實現全無人駕駛的技術,同時發布了無人車第五代自動駕駛套件和Apollo 6.0版本,將自動駕駛發展進度條再向前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