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自動駕駛更安全,這個問題很重要

2020-12-11 雷鋒網

按:本文來自小鵬汽車工程師原創發布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轉載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由於駕駛員的駕駛工作繁重,同時隨著汽車擁有量的增加,非職業駕駛員的數量增多,導致交通事故頻繁發生。如何提高汽車的主動安全性和交通安全性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性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圖像處理等信息處理技術研究的發展,研究人員開始將各種先進的技術應用於汽車控制上,輔助駕駛員進行汽車的操縱控制,如目前已經實用化的制動防抱控制系統、驅動力控制系統、四輪轉向系統以及汽車穩定性控制系統等。

 

(圖1 智能汽車示意圖)

在這些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蓬勃發展的智能化信息處理技術,逐步產生了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車輛的自動駕駛(又稱為智能汽車)。未來實用化的智能汽車將最大限度地減少交通事故、提高運輸效率、減輕駕駛員操縱負擔,從而提高整個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機動性與汽車行駛的主動安全性。科技部於2001年已正式啟動實施了十五計劃中的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開發和示範工程」 來提高我國整個運輸系統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提高效率和安全性,車輛的自主駕駛是實現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智能交通系統)的關鍵。

 

(圖2 智能交通系統示意圖)

車輛自主駕駛系統從本質上講是一個智能控制機器,其研究內容大致可分為信息感知、行為決策及操縱控制三個子系統。路徑規劃是智能車輛導航和控制的基礎,是從軌跡決策的角度考慮的,可分為局部路徑規劃和全局路徑規劃。

全局路徑規劃的任務是根據全局地圖資料庫信息規劃出自起始點至目標點的一條無碰撞、可通過的路徑。目前正在研究的有準結構化道路環境多種約束條件下的路徑規劃技術,自然地形環境下的路徑規劃技術,以及重規劃技術等。

0由於全局路徑規劃所生成的路徑只能是從起始點到目標點的粗略路徑,並沒有考慮路徑的方向、寬度、曲率、道路交叉以及路障等細節信息,加之智能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受局部環境和自身狀態的不確定性的影響,會遇到各種不可測的情況。因此,在智能車輛的行駛過程中,必須以局部環境信息和自身狀態信息為基礎,規劃出一段無碰撞的理想局部路徑,這就是局部路徑規劃。通常路徑規劃的方法有:空間搜索法、層次法、動作行為法、勢場域法、柵格法、模糊邏輯法和神經網絡法等。

汽車自動駕駛任務可以分為三層,下圖所示,每層執行不同任務,包括上層路徑規劃,中層行駛行為規劃和下層軌跡規劃。

 

上層路徑規劃在已知電子地圖、路網以及宏觀交通信息等先驗信息下,根據某優化目標得到兩點之間的最優路徑,完成路徑規劃的傳感信息主要來自於GPS定位信息以及電子地圖。中層行駛行為規劃是指根據主車感興趣區域內道路。

交通車等環境信息,決策出當前時刻滿足交通法規、結構化道路約束的最優行駛行為,動態規劃的行駛行為序列組成宏觀路徑。行為規劃的傳感信息主要來自車載傳感器如雷達、照相機等,用以識別道路障礙、車道線、道路標識信息和交通信號燈信息等。下層軌跡規劃是指在當前時刻,以完成當前行車行為為目標,考慮周圍交通環境並滿足不同約束條件,根據最優目標動態規劃決策出的最優軌跡。同時,車輛的動力學約束也會在下層得到體現,下層軌跡規劃除了必要的外部環境信息外,還需要對主車狀態信息進行測量或估計。

車輛路徑規劃問題中的幾個關鍵點:路網模型、路徑規划算法和交通信息的智能預測,涉及的方面較多,本文主要針對路徑規划過程做簡單的探討。

| 問題引入

我們嘗試解決的問題是把一個遊戲對象(game object)從出發點移動到目的地,如圖2所示。路徑搜索(Pathfinding)的目標是找到一條好的路徑——避免障礙物、敵人,並把代價(燃料,時間,距離,裝備,金錢等)最小化。運動(Movement)的目標是找到一條路徑並且沿著它行進,當遊戲對象開始移動時,一個老練的路徑搜索器(pathfinder)外加一個瑣細的運動算法(movement algorithm)可以找到一條路徑,遊戲對象將會沿著該路徑移動而忽略其它的一切。一個單純的運動系統(movement-only system)將不會搜索一條路徑(最初的「路徑」將被一條直線取代),取而代之的是在每一個結點處僅採取一個步驟,即朝著某個方向行進一段距離,同時需要考慮周圍的障礙物環境避免碰撞的產生。顯然,同時使用路徑搜索(Pathfinding)和運動算法(movement algorithm)將會得到最好的效果。

移動一個簡單的物體(object)看起來是容易的,而路徑搜索是複雜的,為什麼涉及到路徑搜索就產生麻煩了?考慮以下情況:

(圖4 避障路徑規劃)

物體(unit)最初位於地圖的底端並且嘗試向頂部移動,物體掃描的區域中(粉紅色部分)沒有任何東西顯示它不能向上移動,因此它持續向上移動。在靠近頂部時,它探測到一個障礙物然後改變移動方向,然後它沿著U形障礙物找到它的紅色的路徑。相反的,一個路徑搜索器(pathfinder)將會掃描一個更大的區域(淡藍色部分),但是它能做到不讓物體(unit)走向凹形障礙物而找到一條更短的路徑(藍色路徑)。

針對以上情形,如圖5所示,可以擴展一個運動算法,用於對付上圖所示的障礙物,或者避免製造凹形障礙,或者把凹形出口標識為危險的(只有當目的地在裡面時才進去)。比起一直等到最後一刻才發現問題,路徑搜索器能提前作出規劃,選擇一條更優的運動路徑。

(圖5 避障優化路徑規劃方法)

| 問題描述

汽車軌跡規劃及智能決策是實現汽車智能化的關鍵技術之一,其主要任務是依據環境感知系統處理後的環境信號以及先驗地圖信息,在滿足汽車行駛諸多約束的前提下,以某性能指標最優為目的,規劃出車輛的運動軌跡。

智能車的自動駕駛行為即是將車從起始位姿「搬運」到目標位姿,車輛的運動限制在路面上、同時其運動學及動力學模型使得其不能像空中的無人機一樣隨意調整航向角,因此,規劃的路徑除了考慮路程最短、無碰撞外還需要考慮車輛運動軌跡的可執行性。

| 車輛路徑規划算法

根據車輛導航系統的研究歷程, 車輛路徑規划算法可分為靜態路徑規划算法和動態路徑算法。靜態路徑規劃是以物理地理信息和交通規則等條件為約束來尋求最短路徑,靜態路徑規划算法已日趨成熟, 相對比較簡單, 但對於實際的交通狀況來說,其應用意義不大。動態路徑規劃是在靜態路徑規劃的基礎上, 結合實時的交通信息對預先規劃好的最優行車路線進行適時的調整直至到達目的地最終得到最優路徑。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車輛路徑規划算法。

1. Dijkstra算法

(圖6 Dijkstra算法動態圖)

Dijkstr(迪傑斯特拉)算法是最短路算法的經典算法之一, 由E.W.Dijkstra在1959年提出的。該算法適於計算道路權值均為非負的最短路徑問題, 可以給出圖中某一節點到其他所有節點的最短路徑, 以思路清晰,搜索準確見長。相對的, 由於輸入為大型稀疏矩陣,又具有耗時長, 佔用空間大的缺點。其算法複雜度為O (), n 為節點個數。

2.Lee算法

Lee算法最早用於印刷電路和集成電路的路徑追蹤, 與Dijkstra算法相比更適合用於數據隨時變化的道路路徑規劃, 而且其運行代價要小於Dijkstra 算

法。只要最佳路徑存在, 該算法就能夠找到最佳優化路徑。Lee算法的複雜度很難表示, 而且對於多圖層的路徑規劃則需要很大的空間。

3. Floyd算法

Floyd算法是由F loyd於1962年提出的, 是一種計算圖中任意兩點間的最短距離的算法。可以正確處理有向圖或負權的最短路徑問題,同時也被用於計算有向圖的傳遞閉包,Floyd-Warshall算法的時間複雜度為O(),空間複雜度為O(),n 為節點個數。與對每一節點作一次D ijkstra算法的時間複雜度相同, 但是實際的運算效果比D ijkstra算法要好。

4.啟發式搜索算法——A* 算法

 

(圖7 A* 算法動態示意圖)

啟發式搜索有很多的算法, 如: 局部擇優搜索法、最好優先搜索法、A* 算法等。其中A* 算法是由Hart, Nilsson, Raphael等人首先提出的, 算法通過引入估價函數, 加快了搜索速度, 提高了局部擇優算法搜索的精度, 從而得到廣泛的應用, 是當前較為流行的最短路算法。A* 算法所佔用的存儲空間少於D ijkstra算法。其時間複雜度為O ( bd ), b 為節點的平均出度數, d 為從起點到終點的最短路的搜索深度。

5. 雙向搜索算法

雙向搜索算法由Dantzig 提出的基本思想,Nicholson正式提出算法。該算法在從起點開始尋找最短路徑的同時也從終點開始向前進行路徑搜索,最佳效果是二者在中間點匯合, 這樣可縮短搜索時間。但是如果終止規則不合適, 該算法極有可能使搜索時間增加1倍, 即兩個方向都搜索到最後才終止。

6. 蟻群算法

(圖8 蟻群算法示意圖)

蟻群算法是由義大利學者M.Dorigo等於1991年提出的, 它是一種隨機搜索算法, 是在對大自然中蟻群集體行為的研究基礎上總結歸納出的一種優化算法, 具有較強的魯棒性, 而且易於與其他方法相結合,蟻群算法的算法複雜度要優於D ijkstra算法。

此外, 還有實時啟發式搜索算法、基於分層路網的搜索算法、神經網絡、遺傳算法及模糊理論等,由於實際需求不同對算法的要求和側重點也會有所不用, 所以也出現了許多以上算法的各種改進算法。大多數算法應用於求解車輛路徑規劃問題時都會存在一定的缺陷, 所以目前的研究側重於利用多種算法融合來構造混合算法。

| 四.總結

目前, 投入市場應用的成熟車輛導航系統大多基於靜態的路徑規劃, 然而面對存在眾多不穩定因素的交通現實, 用戶並不滿足於現有的系統。尤其是發生交通事故和交通堵塞時, 靜態路徑規劃不能及時改變路線。因此, 車輛導航動態路徑規劃就成為新一代智能車輛導航系統的研究熱點問題。車輛動態路徑規劃基於歷史的、當前的交通信息數據對未來交通流量進行預測, 並用於及時調整和更新最佳行車路線, 從而有效減少道路阻塞和交通事故。

 

(圖9 多導航器協調規劃示意圖)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無線通信技術以及交通運輸業的高速發展, 車輛導航系統的動態路徑規劃研究趨勢還將向多導航器相互協調規劃的方向發展。現在的車輛導航都是單個車輛為對象進行路徑引導,而沒有考慮到總體的大局協調, 這樣容易引起新的交通擁塞等問題, 所以多導航器協調規劃將是一種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規劃方法。

[參考文獻]

1、 考慮全局最優性的汽車微觀動態軌跡規劃

2、 車輛導航動態路徑規劃的研究進展

3、 Adaptive Routing for road traffic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特斯拉被吹上天的自動駕駛也存在安全問題 出行安全再次受到重視
    對此,特斯拉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表示,這一研究結果並不是一個現實問題,因為司機可以很容易地停止自動駕駛系統,重新掌握對車輛的控制,避免由於某些惡意貼在地上的貼紙而撞上迎面而來的車輛。大家應該都知道,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Autopilot可以通過深度學習來對漏洞進行自動修補以及完善,但這樣的修復都是需要在事故或者問題發生後才會自動進行,也就意味著這樣的修復是建立在人們生命安全上的,同時也意味著僅依靠深度學習算法推動自動駕駛汽車達到足夠高的安全標準還不太現實。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針對碰撞規避、傳感器及其他設備的總體耐用性等問題,文中還提到了其技術原理等內容。Waymo將自動駕駛相關的「安全性」進行了細化,劃分為:行為安全性(上路行駛時的駕駛決策)、功能安全性(安全操作,包括備份及冗餘)、碰撞安全性(對車內人員的防護能力)、操作安全性(乘客與車輛間安全性與舒適性的交互影響)及非碰撞安全性(與車輛進行交互的人員的安全性)。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全面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針對碰撞規避、傳感器及其他設備的總體耐用性等問題,文中還提到了其技術原理等內容。Waymo將自動駕駛相關的「安全性」進行了細化,劃分為:行為安全性(上路行駛時的駕駛決策)、功能安全性(安全操作,包括備份及冗餘)、碰撞安全性(對車內人員的防護能力)、操作安全性(乘客與車輛間安全性與舒適性的交互影響)及非碰撞安全性(與車輛進行交互的人員的安全性)。
  • 被火爆報導的「空中的士」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安全嗎?
    ,這些「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真的安全麼?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構造現在的載人飛行器構造為「旋翼飛行器」(最常見的旋翼飛行器為直升機),此類設計結構飛行器,沒有迫降能力,一旦出現問題後果不敢想像。此外「槳葉外露」例如:Volocopter,ehang184,這種設計一旦出現問題,人員無法靠近,其它類型的飛行器也無法靠近。
  • 滴滴自動駕駛:IPO前夜的「白日夢」?
    而成立不到五年的拼多多仍然處於成長階段,二級市場更傾向於參考整體增速、用戶規模等指標,因此增長性更為重要。同樣,對於滴滴而言,如果以網約車這一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來進行二級市場估值,盈利能力就會成為重要參考因素,而如果以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為參考,自動駕駛技術應用的價值空間就能為滴滴帶來的更多的想像空間,而這可能正是滴滴所需要的。
  • 智加科技崔迪瀟:打磨安全的幹線物流自動駕駛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打磨安全的幹線物流自動駕駛,會分享智加過去在幹線物流自動駕駛領域的實踐,以及智加對技術落地的思考和推演。同時,長途運輸中的駕駛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基於上述現狀,利用自動駕駛技術來填補勞動力缺口、優化成本、提高重卡行駛過程中的安全性,已成為大勢所趨。這也使得幹線物流成為能夠最早實現自動駕駛商業落地的場景之一。經過幾年的發展,產業界和學術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重卡運營成本可以降低26%,事故率可降低 80%。
  • GeekPwn大賽預演自動駕駛攻防戰,新基建安全不容小覷
    「四五十年前的安全問題可以後打補丁,新基建下行不通了。」8月時舉辦的新基建安全大賽啟動會上,鄔賀銓院士提出了新基建安全相比傳統安全的不同。新基建場景下實現安全前置,預演安全威脅,提早發現問題並解決尤為重要。
  • Uber自動駕駛致死事故難道是算法出了問題?
    理論上這次Uber事故中車輛已經裝配了64線雷射雷達、多個攝像頭和雷達的前提下,在硬體不出問題的情況下,有可能是車輛在後面的決策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也就是算法出了問題,嚴謹的說是算法不夠智能和完善,導致自動駕駛「大腦」沒能成功的預測行人的動作行為。
  • 更智能 新布局 高安全——金旅自動駕駛星辰亮相世界智能網聯汽車...
    所有參會的嘉賓,都會在入館途中注意到登錄廳邊的自動駕駛演示區域。今年共有16家企業參與到展會自動駕駛演示環節,廈門金旅是其中...所有參會的嘉賓,都會在入館途中注意到登錄廳邊的自動駕駛演示區域。今年共有16家企業參與到展會自動駕駛演示環節,廈門金旅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客車企業之一。星辰藍色的身影,無疑是焦點中的焦點。 星辰變幻  脫胎換骨 金旅已經將自動駕駛車型開發至第四代,而當打之年的星辰也是自動駕駛領域的「資深」玩家。雖然外觀上很難分辨,但今年的星辰已非昨日星辰。
  • 自動駕駛的道德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但未必就是「電車難題」
    目前來看,人工智慧的實際應用中一個非常宏偉也非常有前景的領域就是——自動駕駛。自動駕駛有望將人類從駕駛汽車,這個最不安全也是最浪費時間精力和各種資源的領域解放出來,將帶來整個汽車行業乃至整個社會形態的革命。然而自動駕駛的安全性疑慮和呼聲一直不小:總有很多人不放心將自己的性命寄託於一臺機器上。
  • 中國自動駕駛補完計劃:這款 AI 晶片為何如此重要?
    至少在餘凱看來,當前自動駕駛的主流還在 L2 階段,即使是 L3 階段的輔助駕駛,真正大規模實施也將在 2024 年之後。造成發展滯後預期的重要原因,還是產業過於龐大,人們總會在發展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和機遇,就像用石頭填滿杯子後,會發現還可以繼續裝沙子、石灰和水,而杯子本身還在不斷擴容。
  • 英特爾官方解讀:Mobileye 針對自動駕駛的 RSS 安全模型究竟有哪些...
    ,裡面涉及到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問題以及自動駕駛事故的責任判定問題。作為開發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全球先行者,其目標是開發和推廣以視覺為主的自動駕駛技術。基於多年在汽車輔助駕駛領域的成功經驗,Mobileye 開發了一個名為 RSS (Responsibility Sensitive Safety) 的責任敏感安全模型,以期通過數學的方式來界定「安全狀態」。在「安全狀態」中,無論其他車輛做出任何反應,自動駕駛汽車都不可能引發事故。
  • 眼擎科技推自動駕駛視覺成像方案,專門解決複雜光線問題
    眼擎科技CEO朱繼志前段時間,Uber在美國公路上進行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時撞到行人並致使死亡的事件,為自動駕駛行駛是否安全蒙上一層陰影,儘管這起事故的原因尚無定論,但是對於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的探討此起彼伏。汽車的感知能力當中,視覺是最重要的一環。
  • 清華大學研究成果:如何用博弈論解決自動駕駛路口的會車決策問題?
    本文講述了V2X技術在自動駕駛中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即自動駕駛汽車在路口會車時的通行決策問題。(作者:楊卓,姚丹亞),它試著解決了一個可能很多人都想過但還沒有解決的問題,那就是使自動駕駛汽車在路口會車時相互協調,最終彼此配合完成通行決策。
  • 自動駕駛成長的煩惱:漏報與誤報
    自動駕駛行業目前面臨著漏報和誤報的問題,而且很難規避。任何建立了檢測系統的醫療測試機構、安全篩選設備或者自動駕駛環境感知和評估軟體都知道(而且都害怕)這兩種情況。但是,規避誤報和漏報的問題就是,你為了遠離其中一個做的越多,你越接近另一個。
  • DEKRA 德凱集團攜手SAE International,共話自動駕駛安全
    8月28日至29日,由SAE International(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協會)主辦的SAE International 2018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技術國際論壇在深圳隆重開幕,本次論壇議題涉及自動駕駛標準法規、自動駕駛安全設計、功能安全、網絡安全等。
  • 更柔和更平順還可自動變道 小鵬XPiolt 2.5自動駕駛輔助全體驗
    ALC自動變道輔助小鵬P7的XPiolt 2.5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屬於什麼水平?其實XPILOT 2.5隨著小鵬G3一起進入市場,主要技術包括最底層的線控、路徑規劃和控制部分,以及「超級自動泊車輔助」等,重點是由小鵬汽車自主研發,也可以說目前該級別中最先進和使用體驗最好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
  • AIR 073 | 專訪QNX張人傑:解決好安全問題才是實現智能駕駛的關鍵
    這兩種安全問題,對智能汽車來講都至關重要,任何一個錯誤都可能導致汽車發生事故,從而對乘客產生巨大威脅,所以,安全問題不解決,無人駕駛對人們來說都是空談。目前,在汽車行業有一個規範,所有的功能性安全都需要通過一個ISO 26262汽車功能安全標準的認證,這個認證要求整個車輛從軟體到硬體的整個系統都符合標準,但是縱觀目前智能駕駛所用到的晶片,這些需要跟硬體結合的晶片本身能不能通過這個認證還是個問題,因為目前通過ISO 26262 認證的晶片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 讓汽車更有「人情味」:韓媒稱發展自動駕駛技術關鍵是尊重生命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韓國《能源日報》網站1月1日報導稱,自動駕駛車輛即將投入使用,而這一技術的核心是尊重生命。現將相關內容編譯如下:如果認為「只要自動駕駛車輛具備在路上自動駕駛的能力就可以」,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自動駕駛技術的核心在於倫理指南。
  • 倫理道德問題成自動駕駛面臨的最大難題
    美國汽車協會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71%的美國受訪者害怕乘坐自動駕駛汽車,近90%的受訪者擔心自動駕駛存在技術問題。受訪者中,只有7%的人「非常熟悉」自動駕駛汽車。自動駕駛成了一項讓人又愛又恨的功能。以至於很多人不禁捫心自問——人類是否需要自動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