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韓國《能源日報》網站1月1日報導稱,自動駕駛車輛即將投入使用,而這一技術的核心是尊重生命。現將相關內容編譯如下:
如果認為「只要自動駕駛車輛具備在路上自動駕駛的能力就可以」,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自動駕駛技術的核心在於倫理指南。如果無視駕駛員駕駛習慣和道德,一旦發生酒後駕駛或被犯罪分子惡意利用,會發生什麼情況?後果將會很可怕。如果自動駕駛的汽車開到懸崖邊,如何救司機,這些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
據韓國國土交通部、產業通商資源部透露,自動駕駛汽車將從2022年開始正式在公路上行駛。韓國相關部門將投入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9.5億元)用於研究倫理指南。與此相關,國土部下屬的國土交通科學技術振興院、韓國交通安全協會、韓國交通研究院等機構和大韓交通學會、人工智慧倫理協會、韓國倫理學會、韓國汽車工學會、韓國汽車安全工學會共同參與制定了倫理指南。讓我們看看指南會給司機和乘客帶來什麼影響,是否會成為今後自動駕駛車企研發生產的重要條例。
2022年,現代汽車將行駛在L3級別(自動駕駛級別分別為——L0無自動化,L1駕駛員輔助,L2部分自動化,L3條件自動化,L4高度自動化,L5完全自動化)的自動駕駛車道上。谷歌和日本的自動駕駛車輛將從2021年開始上市。從L3級別的情況看,自動駕駛系統應做到與人類司機、操作員、乘客、第三方(其他車輛、步行者)等靈活的相互作用。現代汽車還將通過與跨國企業的合作及試驗,加快實現L4和L5完全自動駕駛技術的商用。2020年8月,現代汽車集團與愛爾蘭安波福(aptiv)公司聯合成立了名為Motional的自動駕駛合資企業。現代汽車在努力開發自主技術的同時,與中國、以色列、美國等國先進企業持續進行戰略性投資和合作。
從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情況看,韓國的商用速度很快,但大眾化卻不斷推遲,而在自動駕駛汽車上,韓國可能會把重點放在倫理性、安全性方面,邁出大眾化堅實的第一步。
制定倫理指南的背景是,由於汽車技術的飛速發展,自動駕駛汽車預計將會從根本上影響人類安全甚至生命。自動駕駛在進行道路試驗過程中,可以預測各種事故的發生。因此,工學家和倫理學家合作,將自動駕駛汽車造得日臻完善,合法化後才會正式發布。
這一問題過去也曾討論過,在研究中專家們一致認為,不可能因進退兩難的狀況而發生自動駕駛汽車事故。所謂的兩難狀況類似聞名於哲學界的「電車難題(緊急情況下救1個人還是救5個人——本網注)」,這在自動駕駛汽車時代將不再只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每一個自動駕駛系統需要面對的真實問題,系統將決定在發生事故時撞向誰、保全誰。
2017年6月,德國率先發布了《德國道德委員會關於自動互聯化駕駛的指導準則》,這是關於自動駕駛汽車倫理的第一份指南。美國在2016年9月發表設計指南後,每年都發布新指南。而在韓國,通過參考國內外自動駕駛車輛指標、問卷調查、大數據分析等制定了倫理指南。通過指南提示了自動駕駛車輛的基本價值和行動原則,涉及自動駕駛汽車的設計者、製造者、管理者、服務者、使用者等行為主體。
以後商用化的自動駕駛汽車會根據我們社會確立的倫理標準來製造嗎?專家們一致認為將來的自動駕駛汽車完全可以保證自動駕駛系統負責任地運行。
倫理指南會成為自動駕駛車輛與傳統車輛發生事故時的責任劃分依據。如果發生事故時是自動駕駛系統在工作,司機並沒有介入駕駛,那麼很難讓司機承擔責任,因此自動駕駛車輛的設計者、製造者、管理者、服務者等相關方就要承擔責任。
上述自動駕駛車輛行為主體要遵守的行動原則包括:透明性、可控制性、責任性、安全性、保安性等5大方面。自動駕駛車輛應尊重人類的尊嚴、人權、隱私及文化多樣性,不得產生性別、年齡、種族、殘疾歧視,要根據人類的法律和行為習慣來設計、製造、管理車輛。特別是某些心懷惡意的人可能將自動駕駛車輛用於殺人等目的,造成社會混亂。為此自動駕駛系統有必要遵循人類「正確」的判斷和控制,而這裡所謂的「正確」可以看作是遵循人類社會的法律和習慣。韓國「自動駕駛系統和司機控制權轉換安全性評價技術及社會接受度研究」項目將從2017年就開始研究了,預計今明年結束。
自動駕駛系統在人類沒有必要親自駕駛等情況下啟動,會減少駕駛帶來的疲勞和壓力,這段時間也可以用作他途,對人類生產效率的提高是有貢獻的,同時還能改善高齡、殘疾人、兒童等交通弱勢群體的出行權利。
但與此同時,自動駕駛的車輛越多,對公交、出租、快遞、貨車司機等職業的打擊就越大,公共運輸的使用和步行也會減少,會間接導致肥胖等健康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如果自動駕駛的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違反道路交通法規,應允許司機介入。另外很有必要事前採取措施,防止非法黑客對系統的惡意操縱。
為應對自動駕駛技術跨國擴散的情況,還必須確保國家間倫理指南等法律文件的兼容性。(編譯/李克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