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自動駕駛能有「責任心」嗎?

2020-12-10 獵雲網

雖然當前各國紛紛認可自動駕駛技術的法律地位,但將來是否以法律命令要求必須使用和普及這項技術,現在還未達成共識。

獵雲網註:可以的肯定是,無人駕駛汽車的設計選擇將深刻影響汽車製造、保險等相關產業和人類世界。雖然我們無法準確預知未來,但卻可以選擇對自動駕駛汽車未來發展路徑保持開放,可以選擇不把人類駕駛員這一緊箍咒加諸其上,讓技術和市場決定誰來主宰未來交通。本文節選自《2018年全球自動駕駛法律政策研究報告》,該報告由騰訊研究院、騰訊科技聯合出品,騰訊新聞同步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自動駕駛會影響人們的傳統駕駛倫理觀,而且還會創造出新的駕駛倫理觀念,因此對自動駕駛的倫理決策制定基本框架是具有前瞻性的。

設想,一個醉漢突然衝向馬路,因撞上了正在行駛的自動駕駛車輛而死亡。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人們不會苛責任何一個正常的理性人,因為幾乎沒有可能避免這樣的意外事故。但是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會改變人們對過錯的判斷標準,因為未來,這個標準將是合理機器人(reasonable robot)標準。此外,相較於人工駕駛,自動駕駛更具有「可責性」。

因為,自動駕駛車輛的決策基礎是事前的系統編程,所以可以理解為,對於交通事故的損害結果具有事前的「預謀」和「故意」。

由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全球自動駕駛法律政策研究報告》關於全球政策分析第六章《倫理:自動駕駛的阿喀琉斯之踵》中,針對相關政策給出了分析與答案,以下為具體內容:

探索自動駕駛的具體倫理規則

在自動駕駛汽車倫理問題上歷來存在巨大爭議。像「電車難題」這樣的倫理困境,人類尚且難以給出兩全之策,機器又該如何妥善處置呢?

有學者指出對電車難題的討論是沒有意義的。德國車輛製造商梅賽德斯更是直截了當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即梅賽德斯將優先保護車上人員安全,同時指出電車難題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因為該公司將「致力於提高和完善技術和風險防範策略,完全避免兩難情況的出現」。

美國交通部2016年將倫理問題作為自動駕駛汽車15項安全評估標準之後,2017年卻將其從中刪除,這一轉變表明倫理事項並非當前的核心問題。然而,德國則嘗試應對自動駕駛汽車帶來的倫理問題,並為自動駕駛汽車提出了20項倫理準則,但這些原則能否落實到技術層面也備受爭議。

2017年6月,德國聯邦交通部自動駕駛倫理委員提交了《自動駕駛汽車倫理報告》,該報告指出三項宏觀倫理要求:

其一,自動駕駛的首要目標是提升所有交通參與者的安全,在同等程度上降低所有交通參與者的風險;

其二,認為自動駕駛系統發生事故並不超出倫理界限;

其三,雖然自動駕駛技術能夠降低風險,提高道路安全,但如果以法律命令要求必須使用和普及這種技術,在倫理層面就是有問題的。

在微觀上,該報告從倫理困境,網聯安全和車輛數據保護,人機互動,新技術背景下其他領域的倫理問題,責任認定等角度提出了多項具體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明確優先選項並進行限制

諸如「電車難題」這樣的倫理困境,其核心在於不同利益具有各自合理性的同時又相互排斥,不論從功利主義還是義務論的角度解釋,侵犯任何一方的權益均難具說服力。例如,小孩和老人的生命,乘客和行人的生命,五個人和一個人的生命等等。因此,在討論倫理抉擇時,需要首先明確的是,所謂「優先選項」並非「否定選項」,因為倫理絕對不鼓勵損害任何一方的利益,且任何一方的利益都具有合理性和正當性,任何抉擇都將產生道德遺憾。

在具體規範中,明確和限制對優先選項的選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人的保護優先於所有其他利益考量,即在用盡所有技術防禦仍無法避免的危險中,對人類生命的保護在法律上高於一切。也即,在技術可行性框架範圍內,為了避免人身傷害,接受對動物或財物的損害。

其二是禁止歧視,即在發生不可避免的危險時,嚴格禁止將個人特徵(如年齡、性別、身體及精神狀況等)作為評判標準。禁止對受害者進行區別對待,禁止對被害人進行相互抵消,禁止認為根據主體數量決定「五個人的生命價值高於一個人的生命價值」。

(2)保留人對車輛的控制權並禁止事先編程

在以個人為中心、促進自由發展的同時,關於技術的立法策略應該是追求個人選擇權最大化。如果要求每個駕駛員都按照編程做出倫理決策,等於剝奪了駕駛員自主選擇的權利。德國自動駕駛倫理原則第1條指出,技術應遵循個人自治原則(the principle of personal autonomy),個人也應對自身享有的行動自由負責。與此類似,阿西洛馬人工智慧原則的第16條也指出,人類應該來決定如何和是否讓人工智慧系統去完成人類選擇的目標。而這一點,也是確保車上人員能夠長遠地享有車輛絕對控制權的重要途徑。

保留人對車輛的控制主權同時還體現在禁止程序開發人員對倫理抉擇進行事先編程。德國自動駕駛倫理原則指出,對於兩難局面,即必須在人的生命之間做出損害甚至犧牲一方以拯救其他當事方的選擇的極端情況,兩難決策(dilemmatic decisions)不能被標準化和編程化,具體決定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3)強調通過技術防範倫理困境

政策不該將機器人或者學習算法置於人類生命決定者的角色,而應積極探索其他解決思路。目前主要的思路,就是技術手段。通過技術防範倫理困境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自動駕駛技術應儘量避免事故的發生,對於兩難局面(dilemmatic conflict),應該事先就做出防範此類風險的策略。因此,從車輛的設計和編程開始,就應考慮以一種具備防禦性和可預期的方式駕駛,並全面應用和完善技術,儘可能地降低可能給交通弱勢群體(vulnerable road users)造成的風險。

其二,公眾對於自動化技術的研發情況享有知情權,應該以儘可能透明的形式整理出自動駕駛車輛使用及編程準則,並告知公眾,同時由專業的獨立機構對其進行審查。

其三,製造商或運營商有義務在技術可行及合理的範圍內,對已交付的系統程序進行監督,並及時改進和更新系統,以確保和提高自動駕駛車輛防範倫理風險的能力。

自動駕駛技術未來發展繞不開人機倫理爭議

雖然當前各國紛紛認可自動駕駛技術的法律地位,但將來是否以法律命令要求必須使用和普及這項技術,現在還未達成共識。

2015年,伊隆·馬斯克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汽車技術的進步有朝一日可能使人類操作的汽車成為非法。這引出了一個問題,未來誰將成為合法的司機,未來的法律政策在人機之間作何選擇。

雖然各國的自動駕駛汽車法律政策無論是針對測試還是商用都強調人類司機的絕對控制權,在自動駕駛模式下是如此,在輔助駕駛模式下更是如此。但如果將來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性可以達到非常高的安全水平,在所有的駕駛環境中都能夠作出比人類更優的決策和判斷,使得交通事故成為小概率事件,法律政策又該作何選擇?屆時,考慮到人類駕駛顯著的負外部性,允許人類駕駛將比允許自動駕駛更不道德?

當前來看,在人機切換的選擇下,將司機從駕駛活動中解脫出來,又希望其在必要時介入,是一個充滿悖論的選擇。業界對困擾人機切換的「離手」(hands-off)問題尚未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無論是輔助駕駛還是自動駕駛,很多事故其實是在人機切換時司機反應不及時、注意力不集中而導致的。未來的汽車設計是否可以不用再考慮人類駕駛這一因素,這既有來自當前法律的障礙,也有來自於倫理的障礙。

德國等歐盟國家強調技術應遵循個人自治原則,不應限制個人行動自由。德國自動駕駛汽車倫理報告承認,具備防撞功能的高度自動化系統能降低風險、增強安全性,這是社會和倫理層面需要鼓勵的,但如果以法律命令要求必須使用和普及這種技術,則會引發「人受制於技術、人的主體地位受到貶損」等道德爭議。當然,無人駕駛汽車的設計選擇還面臨著來自司機群體的壓力和反抗。想必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普及應用,自動駕駛取代人類駕駛、自動駕駛優先於人類駕駛等倫理道德爭議將熱烈起來。

無論如何,可以的肯定是,無人駕駛汽車的設計選擇將深刻影響汽車製造、保險等相關產業和人類世界。雖然我們無法準確預知未來,但卻可以選擇對自動駕駛汽車未來發展路徑保持開放,可以選擇不把人類駕駛員這一緊箍咒加諸其上,讓技術和市場決定誰來主宰未來交通。

1、獵雲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官方微信號進行授權。

2、轉載時須在文章頭部明確註明出處、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連結。如轉自獵雲網(微信號:

ilieyun

)字樣。

3、獵雲網報導中所涉及的融資金額均由創業公司提供,僅供參考,獵雲網不對真實性背書。

相關焦點

  • 開往未來的自動駕駛
    工信部在臨收盤時候發布了兩個文件:《2019年新能源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2019年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之前車聯網的政策有這些,工信部好像沉寂了一陣子,終於等來了後續,有種久旱逢甘霖的感覺。《2019年新能源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新能源汽車加速,補貼收緊後,剩下的才是強者,疊加新消息應該屬於中性狀態。氫能源炒作空間比較大,但是還是謹慎參與。
  • 安富利:自動駕駛將重塑未來出行
    所謂智能化,即自動駕駛,已成為全球車企的兵家必爭的之地。隨著5G技術的商用,自動駕駛也迎來了落地契機。近來,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武漢、滄州等多地持續開放自動駕駛車輛的道路測試範圍。9月10日,百度Apollo宣布在北京正式開放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Apollo Go。6月27日,滴滴在上海開啟自動駕駛網約車試運行。6月23日,廣州首批20輛自動駕駛網約車正式投入運營。
  • 自動駕駛的殘酷終局,誰能成為歷史註腳?
    總的來說,特斯拉採用的閉環模式,既能幫助提高性能,又能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是目前自動駕駛的最佳方案。02「安卓模式」在智能汽車領域不是個好方案許多人都認為,自動駕駛時代,也有智慧型手機領域的蘋果(閉環)和安卓(開放)之分,也會有Google這樣的重核級軟體提供商。
  • 智能駕駛 改變未來 第二屆全球自動駕駛論壇圓滿落幕
    2019年2月20-21日,由蓋世汽車主辦的第二屆全球自動駕駛論壇在武漢·中國光谷圓滿落幕。本次高峰論壇以「智能駕駛 改變未來」為主題,活動得到了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大力支持。
  • Waymo 能在自動駕駛行業睥睨眾生到底靠的是什麼?
    令人吃驚的是,拿下頭名的並非寶馬、奔馳這樣的汽車巨頭,而是 Alphabet 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 Waymo  Waymo 拔得頭籌,同時,摩根斯坦利表示這家公司的估值達 700 億美元。比 Uber 的估值和特斯拉的市值還要高。那麼,Waymo 為何能在自動駕駛市場睥睨眾生?
  • 高精地圖廠商攪局自動駕駛|寬凳科技|圖商|自動駕駛|地圖|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催生行業剛需根據全球知名投資機構高盛,此前對全球高精地圖市場的預判指出,到2020年高精地圖市場將達到21億美元;到2025年,其市場規模會擴大到94億美元。因此,未來15年高精地圖行業將進入黃金髮展階段。
  • 源自清華,要做Tier1.5,打通產學研,超星未來全面賦能自動駕駛
    清華大學歷來有自動駕駛黃埔軍校之稱。小馬智行、文遠知行、智行者、馭勢科技、地平線、Momenta、禾多科技、主線科技、縱目科技、深鑑科技等眾多知名公司的創始人或者高管都曾在清華大學就讀。可見中國自動駕駛圈的清華人格外多,在自動駕駛風口那幾年,上述公司相繼成立。
  • 兩個黃鸝鳴翠柳,自動駕駛也能走。閒敲棋子落燈花,自動駕駛送到家
    滴滴自動駕駛網約車在上海開放上路市民如何約車?自動駕駛安全嗎?帶你全方位「解鎖」自動駕駛快,上車!朱廣權體驗自動駕駛 簡單三步就能上路「兩個黃鸝鳴翠柳,自動駕駛也能走。這個崗位需要1到2個月的培訓時間不是誰都能勝任哦「新司機」上路遇考驗暴雨、夜間駕駛都穩了有了安全員的自動駕駛
  • 滴滴自動駕駛服務上線上海 沃爾沃開啟自動駕駛新元年
    近日,在上海,用戶通過滴滴APP報名,就可以在指定路段乘坐沃爾沃體驗自動駕駛出行服務。這是上海市首個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載人的示範應用,意味著人們乘坐自動駕駛汽車出行的夢想,已照進現實。有機構指出,自動駕駛發展的「黃金十年」已開啟,政策驅動下全球自動駕駛技術將進入快速發展期。
  • 地平線機器人李星宇:自動駕駛商業化在中國的機會和挑戰 | 未來...
    2. 自動駕駛的應用場景在應用場景上,自動駕駛主要有兩個類型,一個自動駕駛巴士,一個是自動駕駛的小型車。其次,在責任認領方面也逐漸明確——自動駕駛的供應方是事故責任方。去年《維也納道路公約》規定,自動駕駛系統是事故責任方。在監管措施方面,各國政府也在推進,未來黑匣子會是標配,用於事故分析。可以說,政策的推進力度直接決定了自動駕駛商業化普及的速度和規模。我在跟行業玩家溝通的時候,被問最多的問題就是,自動駕駛到底什麼時候可以普及。
  • 新能源、共享、自動駕駛,哪一個才是未來汽車的形容詞?
    報告中認為,汽車行業的未來面貌正向著五大趨勢改變:電氣化、自動駕駛、共享、網聯、快速更新。由於技術迅猛發展導致行業更快轉型,未來汽車將呈現更高效使用、汽車保有量降低、更換註冊率快速提高的特點。而這其中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汽車逐漸由傳統的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方向發展,與之同時的是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
  • 新能源車自動駕駛的最佳「載體」!智能駕駛輔助的差別你懂嗎?
    但對於普遍消費者而言,這裡面或許會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駕駛輔助與自動駕駛傻傻分不清。雖然看似都具備自動駕駛的能力,但其實它們之間又存在巨大的區別,甚至可以將之劃分為兩個不同的系統。而這一問題則是新能源車主們重點關注的,而今天的這一選題也是獲得新能源家庭指標的車友提出的問題,藉此契機就詳細跟大家聊一聊新能源智駕系統,有啥不同?又有怎樣的區分?
  • 對話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主任張雲飛:5G讓自動駕駛的反應更敏捷
    5G帶來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在普通消費者層面,感知最強的就是網速飛躍提升、觀看4K甚至8K內容更加流暢,而在行業層面,物聯網、車聯網、自動駕駛、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也將隨著5G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突破性的變化。近日,騰訊科技專訪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主任張雲飛,聚焦5G對自動駕駛、車聯網行業的改變。
  • 自動駕駛和新能源對汽車領域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數據、網際網路、5G網絡等在汽車領域的普及和普及,自動駕駛技術也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同時,新能源車也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認可和接受,自動駕駛技術和新能源汽車融為一體,它們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 2019年自動駕駛的5大趨勢:純自動駕駛首現、買車將成歷史?
    其中, L0為無自動化,完全由駕駛員進行駕駛操作; L1為自動系統有時能夠幫助駕駛員完成某些駕駛任務,且只能幫助完成一項駕駛操作,駕駛員需要監控駕駛環境並準備隨時接管,比如定速巡航; L2為自動駕駛系統有多項功能,能同時控制車速和車道,駕駛員需要監控駕駛環境並準備隨時接管; L3為有條件的自動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車輛可以完成所有的駕駛動作
  • 圖森未來對卡車自動駕駛的願景,是做一個「間距4釐米的車隊」
    圖森未來CTO郝佳男業界公認,自動駕駛最先落地的場景可能是貨運物流行業。12月17日,在2017鈦媒體T-EDGE年度國際盛典上,貨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圖森未來CTO郝佳男稱,「貨運行業的未來一定是高度的自動。」圖森未來成立於2015年9月成立,現在在中國、美國、日本都設有研發中心和路測基地,團隊規模約200人。
  • 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上線 "智慧交通"未來可期
    6月27日,上海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載人示範應用啟動,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眾開放自動駕駛服務。用戶可通過滴滴APP線上報名,審核通過後,將能在上海自動駕駛測試路段,免費呼叫自動駕駛車輛進行試乘體驗。"我們相信最終AI技術會大幅提升駕駛安全和效率,造福人類。"滴滴出行創始人表示。
  • 上海開放L3自動駕駛 受益者不是特斯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推動高度自動駕駛(L3級別以上)先行示範,推動有條件開放高度自動駕駛車輛上高速、高架道路進行測試及示範應用,在特定區域率先試點無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載人、載貨商業化應用。百度、滴滴等公司的無人駕駛計程車項目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落地,但是這些車輛的自主程度很有限,必須配備安全員,很難說它們具備了實用性。
  • 無人化自動駕駛車到來:Apollo回應技術路線:未來將不拘一格
    日前,北京市自動駕駛測試管理聯席工作小組向百度Apollo頒發了首批5張無人化路測(第一階段)通知書。這是北京市首次允許測試主體在公開道路上,進行無人化自動駕駛測試。與"無人駕駛"相比"無人化駕駛"真正做到了車內無人,這不僅是政策支持的結果,也是相關的技術的進步與優化。
  • 自動駕駛的「數據新紀元」
    有了Moovit的加入,數據收集範圍進一步擴大,從單車採集進一步延伸至交通領域,這意味著工程師能夠為自動駕駛汽車編寫預測算法。 英特爾有處理器,Mobileye有視覺感知及處理器、算法,Moovit有交通數據,這標誌著智能汽車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