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mo 能在自動駕駛行業睥睨眾生到底靠的是什麼?

2020-12-18 雷鋒網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近日,The Information 從技術、工程、商業模式三個指標對自動駕駛市場的各家公司進行了評分。

令人吃驚的是,拿下頭名的並非寶馬、奔馳這樣的汽車巨頭,而是 Alphabet 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 Waymo  Waymo 拔得頭籌,同時,摩根斯坦利表示這家公司的估值達 700 億美元。比 Uber 的估值和特斯拉的市值還要高。那麼,Waymo 為何能在自動駕駛市場睥睨眾生?

彈藥充足

自動駕駛絕對是一項特別花錢的技術,正是有谷歌這樣的公司做靠山,Waymo 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彈藥補充。

此外,Waymo 肩上並沒有商業化壓力,它們可以直接進攻 Level 4 和 Level 5 自動駕駛,無需搞「曲線救國」的階段性發展。

測試裡程最長

谷歌的自動駕駛測試 2009 年就正式啟動了,先發優勢給它帶來了巨大的時間領先優勢。眼下,谷歌的路測裡程累計已達 300 萬英裡,模擬測試裡程更是高達 10 億英裡。

大量的測試讓 Waymo 進步神速,事實上,2016 年它們測試車輛的分離率(即隨車司機拿回車輛控制權的概率)已經降低到了每 1000 英裡 0.2 次。與其相比,日產 2015 年時每 1000 英裡隨車司機要介入 71 次。

除此之外,Waymo 還是全世界第一個在公路上測試全自動駕駛車輛的公司。2015 年,該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在沒有警察護衛的情況下駛上了德州奧斯丁的公路,乘坐這輛車的是谷歌工程師的一位朋友,而他是一位盲人。

同時,這輛被稱為「螢火蟲」的測試車沒有方向盤和油門踏板,是名副其實的 Level 5 自動駕駛汽車。

技術優勢

不想受零部件供應商掣肘的 Waymo 一直在進行雷射雷達系統的研發,Waymo 認為雷射雷達是自動駕駛汽車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眼下,Waymo 在雷射雷達系統的研發上成績斐然,它已經將雷射雷達傳感器的成本降低了 90%,而且未來還有進一步壓縮的空間。

Waymo 的自動駕駛系統共搭載 3 臺雷射雷達傳感器(近程、中程和遠程),起輔助作用的則是 360 度雷達和多個相機傳感器。

這套系統採集到的數據將被灌進人工智慧系統進行處理,並形成相應的反饋,而 Waymo 母公司谷歌恰好是 AI 領域的行家裡手。

最新進展

據雷鋒網了解,Waymo 正著手採集人機互動數據。

今年年初,Waymo 在亞利桑那鳳凰城推出了自動駕駛打車服務,鳳凰城居民可以免費乘車。雖然並非業內首創,但該項目規模卻是業內最大的,上路運營的 Waymo 自動駕駛汽車已達 100 輛,今年它還計劃為這個龐大的車隊新增 500 輛車。

通過這一項目,Waymo 想要獲知人們乘坐自動駕駛汽車的感受:乘客會不會暈車?他們對自動駕駛汽車的路徑規劃滿意嗎?

除此之外,最近 Waymo 宣布與 Lyft 合作,兩家公司的主要目標是通過項目合作和產品開發將自動駕駛汽車帶入主流市場。

Waymo 與 Lyft 的牽手會讓現在焦頭爛額的 Uber 更加壓力山大,這家估值同樣為 700 億美元的公司也在開發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在 The Information 的評分中,Uber 僅次於 Waymo 排在第二。

Lyft 的加入將填補 Waymo 實力上的一些空白,如客戶使用數據、理想路線規劃和司機乘客間的互動等。值得注意的是,Lyft 此前還拿了通用汽車的投資,也許未來通用也會跳上 Waymo 的戰車,搭建起車輛、數據和自動駕駛系統的閉環生態。

如今,Waymo 是自動駕駛市場的領頭羊,它還在不斷加大投資並通過結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如果未來它能像谷歌在搜索上一樣拿到自動駕駛市場的統治地位,摩根斯坦利認為 Waymo 值 700 億美元的估值恐怕就顯得太保守了。

雷鋒網推薦閱讀:

Waymo估值700 億美元?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它的價值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差生」特斯拉和「頭牌」Waymo,做自動駕駛有什麼不同?
    假設行駛每 100 萬英裡會發生一起事故,waymo 也不過積累了 15 個數據而已。按照普通機器學習神經網絡需要的數據量(每個圖像分類需要至少 1000 個樣本)的標準來看,Waymo 似乎還差得有些遠。儘管 Drago Anguelov 表示希望通過採集儘可能多的人類駕駛行為(包括「長尾」案例)來進行模仿學習,但「數據量的缺失」是個很大的問題。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Waymo的軟體可基於道路上各動態目標的當前速度及行動軌跡,預測到其未來的動向,甚至能分清車輛與騎行者或行人間的差別。該軟體利用從其他道路使用者處獲得的信息,預計可能存在的多種行駛路徑。該軟體還將道路的變化情況也納入其考量範圍(如車道發生交通擁堵),並預測路面情況將對測試車輛周邊的其他目標產生何種影響。
  • 自動駕駛——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毫無疑問的說,在自動駕駛領域國內的BAT廠商儘管不算世界頂級,但也絕對走在了前面。與此同時,國內相關政策對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也是儘可能得敞開了大門,從2018年起只要是符合相關規範的自動駕駛汽車均可在指定道路進行測試,至此也大幅度推動了我國自動駕駛的落地進展。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全面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Waymo的軟體可基於道路上各動態目標的當前速度及行動軌跡,預測到其未來的動向,甚至能分清車輛與騎行者或行人間的差別。該軟體利用從其他道路使用者處獲得的信息,預計可能存在的多種行駛路徑。該軟體還將道路的變化情況也納入其考量範圍(如車道發生交通擁堵),並預測路面情況將對測試車輛周邊的其他目標產生何種影響。
  • 萬字長文揭秘:Uber與Waymo自動駕駛專利大戰始末
    在後來的幾年裡,Project Chauffeur 項目參與工程師暴漲到數百人,谷歌也花錢打造了一個自動駕駛車隊。交通運輸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如果谷歌能第一個讓自動駕駛技術落地,其潛在利益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在谷歌的計劃中,Levandowski 絕對是核心中的核心。 不過,隨著團隊的擴大,他獨特的領導方式開始讓整個團隊陷入分裂。
  • 對話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主任張雲飛:5G讓自動駕駛的反應更敏捷
    中國在5G時代,應該做些什麼?騰訊科技近日發起「5G講壇」系列策劃,邀請行業專家、企業高管、投資人士等眾多知名人物,詳細解讀關於5G的各種疑問。第九期: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主任張雲飛。5G帶來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在普通消費者層面,感知最強的就是網速飛躍提升、觀看4K甚至8K內容更加流暢,而在行業層面,物聯網、車聯網、自動駕駛、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也將隨著5G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突破性的變化。近日,騰訊科技專訪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主任張雲飛,聚焦5G對自動駕駛、車聯網行業的改變。
  • 中國的自動駕駛,到底比美國差在哪?
    雖然自動駕駛在中國也是如火如荼,但細細看來,目前為止沒有一家公司敢說自己進行了商業化落地(低速無人駕駛暫時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看起來,美國在自動駕駛上的進展要比中國快一些。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中美自動駕駛之間的差距?為什麼中國發展更「慢」?
  • Waymo通過刪除術語「自動駕駛」來抨擊特斯拉
    Waymo憑藉其現在完全自動定製的亞利桑那州克萊斯勒Pacificas車隊,繼續處於自動駕駛技術的最前沿。至少可以說,它們不是您典型的Pacifica。但是現在,谷歌的姊妹公司已經宣布將使用「自動駕駛汽車」這一術語,並且現在將在其營銷和促銷活動中使用「更加刻意的語言」。
  • Waymo不再稱自己的技術為自動駕駛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變得越來越普遍,各種系統之間的區別變得越來越重要。SAE International一直是其背後的推動力,因為它們的自動化定義於2014年首次發布。此後對其進行了更新,現在範圍從0級相對「笨拙」的汽車到可以「駕駛」的全自動5級汽車。在任何情況下都無處不在。」但是,有些公司使用通用術語,例如「自動駕駛」。
  • 萬字長文揭秘:Uber與Waymo自動駕駛專利大戰始末(下)
    當然,美國各州都有自己的商業機密法,不過只靠它們在打官司時可能會有風險,因為大多數法官和陪審團沒有技術背景,一旦他們判斷錯誤,你的商業機密就徹底守不住了。從法律角度來看,任何事物都能成為商業機密,比如加工技術、食譜,甚至是某種工作程序。事實上,商業機密到底從哪來很難定義,我們擁有頭腦裡的知識嗎?或者說前老闆享有我們記憶的所有權嗎?
  • 全網唯一完整譯文 | Waymo無人車報告:通往自動駕駛之路
    這是一個多管齊下的方法,建立在包括航空航天,汽車最佳實踐和防禦系統等多個行業中。根據這些實踐,我們對自動駕駛車輛的各個部件進行了強有力的測試,以確保所有子系統作為完整的自驅動系統集成時,能夠安全地運行。這個方法還可以幫助我們驗證車輛是否作為全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地行駛在道路上。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
    今天我們談談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行業顛覆者---Luminar(LAZR.US),我們不是指雷射雷達行業,而是專指自動駕駛的雷射雷達行業,這個是雷射雷達行業最大的市場,可以養出雷射雷達市場最大的魚。雷射雷達解決什麼問題,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天氣、視線不好、視覺算力不足、視覺Corner情況(各種邊界)的時候,雷射雷達還可以繼續支持自動駕駛,可以構造出三維立體圖像,把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從99%提升到99.99%。1、 雷射雷達在惡劣天氣的時候有優勢,很多人第一直觀的感覺是雷射雷達不適合差天氣?這個是傳統雷射的認識,需要再學習汽車雷射雷達知識。
  • Uber自動駕駛團隊「賣身」:行業領頭羊,也敵不過燒錢無底洞
    同一時間, Uber 也立即暫停了在坦佩、匹茲堡、舊金山和多倫多等城市進行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時隔兩年後,Uber再一次登上了"頭條",但這一次,並不是因為什麼事故,而是因為"賣身"。但如果交易達成,那麼也就意味著Uber的自動駕駛之路,將會就此終結。關於Uber,更多的人知道它是全球網約車的巨頭,但鮮有人知的是,在自動駕駛行業,Uber同樣算是名噪一時。
  • 自動駕駛行業怪現狀:背叛、資金鍊斷裂、和「皇帝的新衣」
    百億美金資本掀起了美國自動駕駛行業大潮。而在潮起潮落之間,賈躍亭成為了最早現形的裸泳者。賈躍亭的美國造車公司法拉第未來一直把自動駕駛系統做為賣點,宣稱首款車型FF91能達到L4層級的高度自動駕駛。Drive.AI已經能夠實現點對點的自動駕駛。但投資人對這種服務沒有什麼興趣,因為市場份額太小而成本太高。據政府文件披露,Drive.AI每輛車每月向政府收取1.4萬美元費用提供服務,試運營項目在今年3月29日結束。
  • 自動駕駛革新幹線物流!物流人零距離體驗L3自動駕駛卡車
    運輸事故風險高、運營成本壓力大、司機難招難管理、車輛利用效率低,物流行業升級的下一個機遇在哪裡?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物流企業的管理者們。自動駕駛技術作為一項全新的技術,能否解決這些問題?又能給自己的車隊和整個行業帶來什麼樣的變革?
  • 博世蔣京芳: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有待商榷
    很榮幸今天能有機會與大家分享博世在中國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進展以及在智能網聯方面的探索與研究。自動駕駛火了這麼多年,到底什麼時候能在中國落地?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博世在中國的落地路線圖,大家都知道L1的自動駕駛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在所有的車上都可以看到,要麼是選配、要麼是標配。2018年是L2級自動駕駛的元年,而且我們也看到現在有越來越的車型搭載此功能,是在本車道跟隨前車的部分自動駕駛功能。
  • 開往未來的自動駕駛
    《2019年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這個文出來,大家在找自動駕駛標的,但是從文件來看,主要還是看5g的應用,c-v2x(汽車與外界進行信息交互)是比較核心的,它是未來自動駕駛的基礎,和完全自動駕駛尤其是智能部分有點區別的。這次更多關注下麵粉色的部分,上面藍色主線較弱,雖然文章也提到了ADAS(穩步推動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標準制定),但是沒有下麵粉色的強。
  • 自動駕駛技術大PK的背後透露出了什麼?
    為出行賦能,為生活添彩,自動駕駛正在引領一場革命。2018年的初秋,一群人聚在山城重慶,在兩江新區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園區中,一輛輛經過改造後的車輛,在測試場的道路上,緩緩行駛著,車內主駕駛位置上坐著駕駛員,副駕駛位置上坐著裁判,除了可以看到車子周身有著一些高科技裝備外,看不出與普通的車輛有什麼不同。
  • 智慧交通發展駛入快車道 不同行業巨頭看好「自動駕駛」
    多巨頭看好自動駕駛 幾年前,應該沒有多少人能想到,滴滴、百度、美團、華為等不同行業的巨頭將在「車」這個領域成為對手。 11月16日晚間,滴滴出行舉辦「滴滴開放日」,正式發布全球首款定製網約車D1。例如,北汽集團表示要在2024年量產L4級自動駕駛;長安汽車則表示將在2022年前逐步實現L4級、L5級自動駕駛車型的量產。 根據2020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2025年L2級、L3級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將佔我國汽車總銷量的50%,2035年後將開始應用L5級自動駕駛。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LAZR.US)
    今天我們談談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行業顛覆者---Luminar(LAZR.US),我們不是指雷射雷達行業,而是專指自動駕駛的雷射雷達行業,這個是雷射雷達行業最大的市場,可以養出雷射雷達市場最大的魚。01 行業適用性問題:雷射雷達是不是自動駕駛必備既然Musk在自動駕駛領域鄙視雷射雷達,只用視覺方案加毫米波雷達。目前的FSD效果還不錯,那自動駕駛是不是不需要雷射雷達?這是要首先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除了特斯拉,幾乎所有的其他汽車廠商都在測試準備使用雷射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