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主任張雲飛:5G讓自動駕駛的反應更敏捷

2020-12-21 投資家網

編者按:隨著各個國家都在加大對5G的研發投入,以及陸續商用測試,5G儼然已經成為了2019年最重要的技術風口。5G的應用場景有哪些?通信廠商、網際網路企業如何在5G時代改變?中國在5G時代,應該做些什麼?

騰訊科技近日發起「5G講壇」系列策劃,邀請行業專家、企業高管、投資人士等眾多知名人物,詳細解讀關於5G的各種疑問。第九期: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主任張雲飛。

嘉賓簡介:張雲飛,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主任,國家「萬人計劃」特聘專家,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在5G網絡、雲計算、分布式系統、流媒體、物聯網和移動終端等領域發表國際期刊會議論文超過40篇,專利超過200項,擔任IEEE GLOBECOM 2019 Keynote speech session、ICC 2019論壇聯合主席。

劃重點

有了5G之後,一方面可以通過模擬測試,來加快測試效率,另一方面,5G低時延的特性,可以大大縮短反應時間。現在基於5G的特點,做的自動駕駛的測試,都是為了提高它對環境的感知能力。騰訊做5G車路協同開源平臺,是從不同的層次上來把這個平臺打造的足夠靈活,足夠軟,足夠低成本。5G帶來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在普通消費者層面,感知最強的就是網速飛躍提升、觀看4K甚至8K內容更加流暢,而在行業層面,物聯網、車聯網、自動駕駛、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也將隨著5G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突破性的變化。

近日,騰訊科技專訪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主任張雲飛,聚焦5G對自動駕駛、車聯網行業的改變。

早在2012年左右,谷歌就開始投入到自動駕駛的研發中,此後蘋果、百度等國內外科技公司都相繼進入到這個領域,而此時4G才剛剛起步,因此有人認為5G並不是自動駕駛的必要條件。

對此,張雲飛認為,這實際上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據張雲飛介紹,最早的自動駕駛更多強調單車智能,再加上一堆攝像頭、雷達、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等傳感設備,來增強車對環境的感知力。

張雲飛強調,這種模式的自動駕駛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成本太貴,攝像頭、傳感器全部加在一起L4級汽車的費用可能高達上千萬;第二,安全性不夠,因為光也有很多局限條件,識別率不夠;第三,測試太耗時,waymo用了十年的時間,大概測試了1000萬英裡。

張雲飛表示,有了5G之後,一方面可以通過模擬測試,來加快測試效率,另一方面,5G低時延的特性,可以大大縮短反應時間,這是之前「視覺模式」解決不了的。

「現在基於5G的特點,做的自動駕駛的測試,都是為了提高它對環境的感知能力。現在看,至少說5G對於自動駕駛判斷的準確度,會有比較大的提升。」張雲飛總結道。

今年5月22日,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智慧出行分論壇上,張雲飛正式發布了5G車路協同開源平臺,該平臺聚焦基於邊緣計算的車路協同領域,助力5G時代智能網聯汽車應用的快速落地。

對於這個平臺的作用,張雲飛表示,騰訊是從不同的層次上來把這個平臺打造的足夠靈活,足夠軟,足夠低成本,然後把這個東西作為一整套的解決方案,跟合作夥伴一起提供給用戶。

以下為騰訊科技對話張雲飛實錄:

騰訊科技:自動駕駛這個概念已經提出很久了,包括谷歌,可能都在2012年、2013年的時候涉足自動駕駛領域了。當時別說5G了,可能3G、4G都沒有說很成熟。所以這是不是意味著5G不是自動駕駛的一個決定性作用?

張雲飛:實際上這也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在2012年、2013年,網際網路企業大舉進攻自動駕駛的時候,其實那個時候的自動駕駛,跟我們現在討論自動駕駛是兩個概念、兩個層次。

那個時候我們更多強調的是單車智能,加一堆的攝像頭、雷達,比如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各種各樣傳感的設備,來增強車對環境的感知力。從美國到中國,基本都是這個技術路線。但走著走著就發現有很多問題。

第一,單獨這麼走,成本太貴,現在一個L4的車,如果要是自己把那些感知攝像頭全都裝好了,光傳感器都得一千多萬。這個車該怎麼賣?

第二,安全性不夠。主要原因是光也有很多的局限條件,在很多條件下,它的識別率不夠。去年在重慶搞了一次自動駕駛的挑戰賽,結果發現,所有這種技術路線的,單車智能全看傳感器,過紅綠燈路口的時候,一律闖紅燈。為什麼呢?重慶的天氣,太陽特別大,特別刺眼,經常反白。所以我們就發現,這兩個東西要結合。

第三,自動駕駛從最開始的時候研發,到最終能上路,像waymo現在已經實現,批准在美國進行無人上路的運行了。但你知道他之前用了多長時間?他用了十年的時間,他測了大概一千萬的英裡,來做這件事。現在我們的上汽、長安做得比較多的,一般我們說,我們現在測了十萬公裡,你看這差多少?十萬公裡到一千萬英裡,就是1600萬公裡,還有160倍的差距。這個差距怎麼解決?我們發現,跟通信相結合,跟5G相結合,能加快測試效率。

騰訊科技:他是怎麼提高這個效率的呢?

張雲飛:說起來就比較複雜了,原先的測試跟玩遊戲差不多,我們把原先的路況,或者我想測試的一些場景,我先錄上,錄了以後就在一個電腦裡面,反正我那車就在那訓練,就那麼跑。

實際上就是模擬測試,現在我們通過通信的方式,把一些真實的東西實時做交互。這樣很多以前測不出來的東西,以前為什麼要測那麼長時間?要測那麼多年?就是因為最後我要集成足夠多的場景,我要訓練足夠聰明。可現在呢?我有很多真實的場景,通過通信的方式能跟它實時做交互,這樣我的訓練效率就比以前,完全錄的方式要強多了。

騰訊科技:很多人在說,5G低時延率的特性,決定了自動駕駛的成敗,這個低時延是如何影響自動駕駛的?

張雲飛:我們有一些具體的數據。現在低時延可以讓整個消息傳送最後控制在1毫秒以內。一個130邁的車,在高速上走,如果用剛才說的最初的自動駕駛,大概感知的距離是120米,距離很短。如果出現問題緊急制動,是5米/平方秒,這是加速度,這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有了5G以後,我們把探測的長度擴展到500米,我們時速130公裡的車,我們可以讓它加速度小於1.3米/平方秒。它有更長的時間去制動,因為它更早的來接受這個東西,它能看得更遠。這些東西是你原先完全靠視覺做不到的。

騰訊科技:像您剛剛說的1毫秒這件事情,是自動駕駛的最高標準,還是達到一個入門級標準?

張雲飛:1毫秒對於自動駕駛,或者叫做5G加持輔助駕駛,我們覺得夠了。為什麼這樣夠了?基本上1毫秒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時速一百多公裡的車,從收到有問題的這個消息,到緊急制動,基本上三釐米。現在4G的網絡大概一百毫秒,那就是3米。

騰訊科技:人大概是多少?

張雲飛:人的反應速度是百毫秒量級。

騰訊科技:4G都能做的比人強?

張雲飛:這也不行,大家還是覺得這不安全。低時延是自動駕駛的一個特點,只是一方面,5G還提供了其他的一些方面。比如我們原先在網際網路上數據傳輸,5G傳輸的可靠性是99.999%。自動駕駛不光是低時延就行,低時延不可靠也麻煩。

在這兩個之上,畢竟有那麼多車,還有那麼多的應用,不光是車聯網自動駕駛的應用,我還有別的應用,我怎麼保證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的這些車,能夠按照這些表現來走,還有所謂的切片技術,這個技術就保證自動駕駛這塊的應用,走在專用道上,這塊的帶寬,這塊的頻譜就專門給你。

騰訊科技:5G還有一個大連接的特性,在5G網絡的條件下,能保證一平方公裡以內,有多少汽車,能完全支持這些汽車的自動駕駛?

張雲飛:我們現在說的是一百萬,但一百萬是有條件的。第一,不可能說都是高速運動,高速運動的時候會涉及到小區之間的切換,增加很多的處理速度。第二,目前說的一百萬,不是同時具有低延遲、高帶寬、大連接。

在5G設計中,我沒辦法同時滿足,所以這之間是要大家做均衡的。但你也看到了,它的量比我們現在說的車的量要大得多。我們一般以高速來估,高速大概一條車道是幾米,在一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我哪怕頭尾的擺車,能擺多少?這個量跟100萬來講,完全有數量級的差距,所以這不是問題。

騰訊科技:您之前說過,單車自動駕駛技術與車路協同整體環境的協調,是當前自動駕駛面臨的比較嚴峻的一個挑戰,5G對這個挑戰有解決性的幫助嗎?

張雲飛:當然,我們剛才說的5G的那些特點,都是為了提高它對環境的感知能力。所以我們內部在做梳理,智慧出行整個技術路線,包括成品布局的時候,也把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兩塊作為一個並列的方式。

我們現在所說的增強環境感知能力,就是通過通信的方式,通過5G的方式來實現的。現在看,至少說它對於我自動駕駛,單車視覺的範圍,一個判斷的準確度,這些方面都會有比較大的提升。這樣對整體自動駕駛的性能和落地,我覺得可能是有比較大作用的。

騰訊科技:像騰訊推出的,5G車路協同開源平臺,這個平臺的作用是什麼?

張雲飛:就是增強對於車環境的感知能力,和信息匯聚的能力把它做到最好。我們做到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大家一起來協同合作。所以我們這個平臺其實分了幾個層面。

最底下的層面,叫做5G能力的適配層,或者叫5G使能的雲平臺。這個平臺把剛才說的5G低時延、高可靠、大帶寬的特性,能夠充分放到這個應用中去。

因為我們之前在濱海測過,不是說我用上5G,搭一個5G的裸網絡,我上面跑的就能達到我剛才說的性能,都達不到,而且差非常多。

第二,在這個上面我們增加了很多跟感知或者說與視覺識別相關的一些基礎的模塊,我們已經加進去了。比如我們現在可以把高速上現在已經部署的這種攝像頭的信息抓下來,然後變成我們剛才說的車路協同或者自動駕駛需要的那個信息,就是把這些無序的信息變成結構化的信息,這件事已經能做了。

再有一個,通過我們服務化的架構,把這種第三方合作夥伴的一些能力整合進去。我們現在通過這樣一個比較服務化的方式,一個比較網際網路化的方式,能讓他們比較低成本比較容易的融到我們的平臺中來,這樣的話,在我們這個平臺上,他們原先的能力都能發揮出來。

比如像高速的一些車流的調度能力,他也是通過攝像頭,能夠抓整個車流的概況,不是抓每個車,是抓概況,通過概況給交通管理部門做調度,這樣的一些能力,也能很好的集成到我們的平臺上來。

我們是從不同的層次上來把這個平臺打造的足夠的靈活,足夠的軟,足夠的低成本,然後把這個東西作為一整套的解決方案,跟合作夥伴一起提供給用戶。

騰訊科技:反映自動駕駛成熟度的重要參數有哪些?尤其上了5G之後,做測試當中,這些參數有什麼樣的改變?目前有沒有比較明顯的提升?

張雲飛:一個就是剛才我們說的識別的距離,第二個就是識別的準確率,說白了就是:能看多遠,看的準不準,第三個就是說我在不同場景或者說不同天候,狂風暴雨或者大霧霾,不同天氣下的表現的性能。這幾個點來講,我們覺得可能5G都會改善,因為不是從視覺角度來走的,還是從別的方面來加持的。

騰訊科技:說完自動駕駛,說一下車聯網,大家現在可能提到車聯網想到就是車載娛樂的設備,但是這些東西可能4G條件能滿足,包括你聽歌看視頻,有必要需要通過5G來改變嗎?

張雲飛:所以我們在5G又設計了新的娛樂方式,比如雲遊戲。例如在高速上,將來尤其自動駕駛,其實我的雙手已經解放了,沒事幹了,車上可能還有個屏,尤其後座,那個屏可能不一定像手機那麼複雜,就是一塊屏,可能有5G的有網絡連接的能力,其實這樣能給他提供通過雲遊戲的方式給他提供交互的打鬥實時的場景,這個在4G上是實現不了的,因為對帶寬的要求非常高。

雲遊戲的基本原理是把那些渲染、處理這些工作放到雲端去做,再推流推給你,為什麼能做到,就是因為5G我的帶寬足夠高,時延足夠低,低到你腦子裡根本反應不出來這是從雲端過來的,你以為是在終端過來的。

相關焦點

  • 張雲飛:做好連接器,騰訊助力建設可運營可複製可感知的智慧園區
    12月1日,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城市峰會首站在西安市召開,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主任張雲飛出席智慧交通分論壇,與行業夥伴分享了騰訊在智慧交通、智慧園區建設方面的思考和探索。(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主任張雲飛發表演講)張雲飛在演講中還談到涉及人、車、路、網方面的具體問題。
  • 開往未來的自動駕駛
    但未來刺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政策有望加速嗎,譬如汽車下鄉,國六標準。汽車主動補庫存周期有望提前到來。目前看,不要對4月份汽車銷量低預期這件事太在意,畢竟未來增量市場都在中國,肉爛在鍋裡,早吃晚吃而已,現在還有早吃跡象。
  • 5G+AI雙引擎:第四屆中國自動駕駛與人工智慧法律峰會...
    同時,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調查顯示,該戰略的印發不僅為更多企業投資研製智能汽車領域帶來了更多的信心和決心,更對當下中國智能汽車產業的發展具有指向性重要意義。 未來已來!你,準備好了麼?
  • LG Uplus和漢陽大學成功測試了5G自動駕駛汽車
    3月11日消息,韓國電信公司LG Uplus和漢陽大學ACE實驗室成功測試了基於5G網絡的自動駕駛汽車,這輛汽車與普通汽車一起行駛在首爾的街道上。這輛被稱為A1的5G自動駕駛汽車在首爾交通繁忙的道路上行駛,在25分鐘內駕駛了8公裡的距離。
  • Ozone+星星海,騰訊自動駕駛專有雲低成本解決方案取得突破性進展
    【車訊網 報導】  隨著各大汽車廠商相繼大力投入自動駕駛業務,動輒數十PB的數據注入存儲和每天數PB的數據IO參與計算已經成為自動駕駛開發的常態。如何降低自動駕駛開發過程中的海量數據存儲成本和高性能、高可靠、高擴展性需求是騰訊自動駕駛專有雲團隊的當務之急。
  • 未來的自動駕駛能有「責任心」嗎?
    雖然我們無法準確預知未來,但卻可以選擇對自動駕駛汽車未來發展路徑保持開放,可以選擇不把人類駕駛員這一緊箍咒加諸其上,讓技術和市場決定誰來主宰未來交通。本文節選自《2018年全球自動駕駛法律政策研究報告》,該報告由騰訊研究院、騰訊科技聯合出品,騰訊新聞同步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騰訊優圖實驗室專家寫給2029的信:計算機視覺AI技術的爆點在哪裡?
    《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採訪整理文| 騰訊傑出科學家、騰訊優圖實驗室負責人 賈佳亞;騰訊優圖實驗室總監 戴宇榮博士、鄭冶楓博士在迷霧重重、混沌不明的當下,市場中的每一個理性人都需要放長眼量,將錨拋在時間之河中較遠的地方,以未來丈量現在,才能站立得更堅實安穩。
  • 對話寶馬傅科齊:詳解在華自動駕駛策略,L3車型2021年量產上市
    寶馬視中國為自動駕駛最大市場。在寶馬的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規劃中,中國將扮演重要角色。為了加快推進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工作,寶馬在最近的一周時間裡,連續籤約中國聯通、四維圖新、騰訊。7月19日,寶馬與騰訊雲籤約,雙方將共同推出中國的第一個自動駕駛私有雲項目,根據規劃該項目將於2019年底上線。
  • 加速西安交通數位化升級 騰訊WeTransport助力共建智慧交通區域新...
    (騰訊自動駕駛總經理蘇奎峰發表演講)騰訊打造面向未來交通的智能網聯 助力智慧交通建設和運營騰訊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體系以支持車、路、雲、網 、民的全鏈路服務為目標,分別基於雲、邊、端提供服務。其中包含五大核心引擎及三大能力平臺。
  • 騰訊科恩實驗室提出特斯拉Autopilot系統缺陷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之穎】據外媒報導,騰訊科恩實驗室(Keen Security Lab of Tencent)今天發布了一份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特斯拉Autopilot系駕駛系統的缺陷,以及如何欺騙特斯拉的系統,以擾亂該駕駛系統的判斷能力。
  • 廣電總局規範網絡視聽節目;百度獲北京自動駕駛 T3 級別路測號牌...
    AliGenie 2.0 還引入多模態交互能力,通過對語音、圖像、觸摸等多種交互形態的融合,讓機器和人的交流,更像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同時,AliGenie2.0 還具備情景感知能力,基於所在的上下文、對話場景自主學習,深刻理解情景需求。未來,AliGenie 將不僅能識別「命令」,還能理解「情感」,並且進行情感反饋。
  • 宇通智能交通部產品經理孫德立:5G網絡護航自動駕駛
    中國移動5G網絡助力「硬核」宇通L4級自動駕駛巴士——小宇在鄭東新區智慧島開跑,標誌著繼5G醫療實驗網後又一中國移動重點5G示範應用落地河南,也意味著「5G智慧生活」離我們又近了一步。80後的孫德立是宇通智能交通部的產品經理,也是宇通L4級自動駕駛巴士落地試運行的團隊負責人,他和他的團隊也是宇通L4級自動駕駛巴士——小宇最密切的夥伴。
  • 才是自動駕駛的最佳計算架構
    日前,高通公司旗下恩智浦自動駕駛實驗室主任戴維德桑託(Davide Santo)就未來自動駕駛汽車應該採用分布式計算架構還是中心式計算架構進行了論述,過本篇文章將就此展開。引子隨著汽車自動駕駛程度的提高,汽車自身所產生的數據將越來越龐大。
  • 智東西周報:傳蘋果放棄自動駕駛 日本酒店機器人下崗 任正非稱5G...
    2、張正友接任張潼成為騰訊AI Lab主任1月18日消息,據雷鋒網報導,可靠消息透露,張正友博士已確定接任張潼博士,成為騰訊AI Lab主任。他於去年3月份確認加入騰訊,在上個月的新一代人工智慧院士高峰論壇上,張正友博士在公開演講中表示,加入騰訊的原因是想創建機器人實驗室。3、百度發布國內首款AI全語音輸入法智東西1月18日消息,1月16日,百度發布國內首款AI輸入法,其默認輸入方式為全語音輸入,並配合表情、肢體等進行全感官輸入。
  • 專訪吳石:兩次破解特斯拉的騰訊安全科恩實驗室這次為什麼瞄準物聯...
    「一開始,我們內部成員在選擇方向上是自由的,但後來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好,很多人大學畢業後加入騰訊安全科恩實驗室,對於研究方向是迷茫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給成員一個引導,更傾向於讓他們研究一些與未來相關的領域,比如5G、物聯網安全、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等,我們內部雖然有組織架構,但大家往往是跨組織互相交流,成員自發成立學習興趣小組,內部也會定期開展學習活動,由資深的研究員分享論文和成果
  • 一汽與瑞薩建立聯合實驗室 開發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技術
    原標題:一汽與瑞薩建立聯合實驗室 開發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技術   瑞薩電子與中國一汽成立聯合實驗室。
  • 年底啟動自動駕駛運營,電眼科技純視覺神經網絡挑戰雷射雷達
    通過自主研發的快速神經網絡INN(Instant Neural Network)採集單目攝像頭信息,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在經過一周的深度學習後,順利完成了避讓、掉頭、紅綠燈監測及加減速、緊急剎車,實現了L5級自動駕駛。上述是電眼科技自動駕駛車輛日常測試情況。電眼科技表示,伴隨著神經網絡學習時間的加長,這輛自動駕駛汽車將會更加靈活敏捷。
  • 51VR披露自動駕駛仿真平臺細節,更大的布局在5G、智慧交通
    Waymo、百度、騰訊將仿真系統研發作為頭等大事;AutoX、Roadstar.ai、Pony.ai等諸多自動駕駛初創公司也在自主研發仿真環境;業內開始出現CARLA、AirSim等開源式自動駕駛仿真平臺。基於AR(VR)+AI技術,在地產領域玩得風生水起的51VR也在去年成立汽車團隊,正式進軍自動駕駛仿真領域。當時公司內部已經開始孕育自動駕駛仿真平臺原型。
  • Ken Church、熊輝等三位世界級科學家加盟,新增商業智能和自動駕駛...
    曾任美國國家基金委項目主任,主管大數據, 此前任堪薩斯大學終身教授。  浣軍教授長期從事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的理論、算法和應用的研究,研究領域涉及大數據,生物信息學、藥物基因組學等。曾任美國國家基金委項目主任堪薩斯大學數據科學中心主任, 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命科學實驗室主任, 國家分子探針研究中心化學信息學部主任等職。
  • 安富利:自動駕駛將重塑未來出行
    所謂智能化,即自動駕駛,已成為全球車企的兵家必爭的之地。隨著5G技術的商用,自動駕駛也迎來了落地契機。近來,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武漢、滄州等多地持續開放自動駕駛車輛的道路測試範圍。9月10日,百度Apollo宣布在北京正式開放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Apollo Go。6月27日,滴滴在上海開啟自動駕駛網約車試運行。6月23日,廣州首批20輛自動駕駛網約車正式投入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