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朝陽市建平縣與凌源交界處的牛河梁遺址博物館。
紅山女神像。
禁止出國展出的玉龍。
2012年竣工的積石冢保護展示館。本稿圖片均由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 崔晉濤 攝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牛河梁遺址的發現則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實證。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等遺址的發現,以及出土的大量考古資料證明,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她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證,對中國上古時代的社會發展史、傳統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都產生重大影響。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確是中華民族尋祖問源的聖地、東方文明的曙光。」朝陽市牛河梁遺址博物館蓋麗豔副館長介紹。
1981年牛河梁遺址被發現,1983年開始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第十六地點的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4年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點大遺址。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08年,國家文物局和遼寧省人民政府確定以牛河梁遺址8.3平方公裡核心保護區為依託,正式啟動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12年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一起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與其他三座展館組成考古公園
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地處朝陽市建平縣西南與凌源交界位置,距離建平縣大概10餘公裡。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位於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公園目前包含「第一地點女神廟保護展示館」「第二地點積石冢展示館」「牛河梁遺址博物館綜合館」(簡稱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以及「蘇秉琦紀念館」四座展館。
牛河梁紅山文化產業開發區規劃建設局局長王海鵬介紹,2014年牛河梁開發區管委會成立,這些年他見證了部分場館的建設。一些場館從無到有,規模不斷擴大,令他感慨萬千。此前,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遊客遊覽不太方便,現在開通了高鐵站,給外地遊客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條件。如今,博物館每年接待10萬人次左右的遊客。
王海鵬講,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女神廟保護展示館於2009年竣工。展館展覽面積約2100平方米,館內設有「宗廟之始」主題展覽,分為母祖驚世、築廟崇祖、相關遺蹟、宗廟追蹤4個單元,系統介紹了女神廟的考古價值和重要意義。展示館展出泥塑仿木建築構件、彩繪牆壁、泥塑人體殘件、泥塑動物殘件、泥塑人像等26件展品。廟內出土了被譽為「中華民族共祖的女神頭像」。
「第二地點積石冢保護展示館2012年竣工,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聯合設計,主體為可逆鋼結構形式,外掛氧化銅裝飾板,設計理念是『變形的玉豬龍』。展館展覽面積約7200平方米,館內分為古國王陵主題展覽和漫說考古輔助展覽兩部分,介紹了牛河梁壇、冢遺址的考古價值和重要意義。」王海鵬繼續介紹。
為紀念我國考古學泰鬥、新中國考古學主要奠基人蘇秉琦先生,感謝他對牛河梁遺址發掘保護工作的關心支持, 2018年於此建成了「蘇秉琦紀念館」, 展覽面積約720平方米,展覽200餘件有關蘇秉琦先生的手稿、書籍、家具等,回顧了蘇秉琦先生考古的一生,展現了他近60年的考古路,以及在考古領域作出的巨大成績。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2012年開館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是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於2012年9月建成試運行,展覽面積約3500平方米。博物館綜合館展出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共計約153件(套)。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集文物收藏保護、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多種功能於一體,結合現代展示技術手段,集中展示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的成果。博物館設有「文明曙光」主題展覽,分為紅山古國、古國技藝、人文始祖、祈福聖壇、古國王陵、玉禮開端、玉魂國魄7個單元,生動再現了紅山先民時期的生態環境、建築形態、生產生活、喪葬習俗、宗教祭祀等,是了解紅山文化和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
「紅山文化因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而得名。紅山在蒙古語中為『烏蘭哈達』意為『紅色的山峰』,赤峰這個名字也由此得來。紅山文化距今5000-6000年,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紅山文化分布範圍十分廣闊,達到了20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區域為:遼寧西部,內蒙古南部,河北北部,渤海灣沿岸。大家現在參觀的位置就是凌源和建平縣的交會處——牛河梁遺址,它是紅山文化分布的中心區。牛河梁遺址目前已編號的遺址點16處,面積為8平方公裡,這裡是我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區,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園區,2013年被評為了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內遊客們仔細聆聽講解員的解說。
來自大連的許先生第一次來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以前交通不太方便,沒有機會來,這個周末一家人坐高鐵到這裡看看,非常便捷,參觀後也感到很震撼,感受到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悠久……」
女神頭像與玉龍 兩件不可出境展出的國寶
牛河梁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其中珍貴的國寶甚至不允許出國展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祖先崇拜的傳統,在紅山文化時期已經達到了高峰,模擬真人塑造神像,崇尚母祖。在此發現的女神廟遺址七室相連,在女神廟遺址內最大的發現就是出土了一尊較完整的女性頭像。」牛河梁遺址博物館蓋麗豔副館長介紹。
記者觀察,這尊頭像的臉為方圓形扁臉,顴骨突起,鼻梁低而短,圓鼻頭,上唇長而薄。
「女神是由5500年前的紅山人模擬真人塑造的女祖像而不是由後人想像創造的神,她是紅山人的女祖,更是中華民族的共祖。」蓋麗豔這樣描述。
牛河梁遺址是一處大型的祭祀聖地,墓葬隨葬品只有玉器,這也是紅山文化唯一的埋葬習俗,就是「惟玉為葬」,玉在當時是非實用的祭祀神器。中國人用玉,可以追溯到很遙遠的時代,紅山文化就是我國玉禮的開端,玉在紅山人心中非常的重要,反映出了紅山時期對玉無比崇高的信仰。
玉豬龍是牛河梁遺址的代表性玉器,記者見到這枚淡綠色的玉豬龍高約10釐米,
玉首像豬的頭部,捲曲狀的身體像中國華夏的圖騰龍,又像是豬的胚胎,既象徵著威嚴,也寓意著一種新生。
勾雲形大玉佩,長28.6釐米,是牛河梁遺址出土183件玉器中最長的一件,以云為原型所雕刻,紅山文化祭神主要器具,是製作工藝最困難的一種。
在下一個展櫃,記者見到了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發現的玉龍(也稱C形龍),它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它與女神頭像被評為國家不可出境展出的國寶,剛發現的時候石塊包裹著,像一塊廢鐵一樣,一個孩子把它當做是玩具,穿了一根繩子在地上拖著玩,發現是一件玉器以後,交還給了博物館,博物館在文物普查後知道了它是一件重要的紅山文化玉器,帶去北京進行鑑定,北京博物館的專家們看到後,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龍形圖騰器具,非常的精美,它的真品至今還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牛河梁遺址的意義
在我國考古學界剛起步的時候認為我們北方地區不存在任何文化,直到在北方地區發現了紅山文化,像一顆明珠一樣照亮了中華大地,才打破了這一思想。現在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三大文化並稱為中國的三大文明搖籃。
中國具有史料記載的只有夏商周以後4000年的歷史,而三皇五帝時期卻是一個空白的時間,正是因為牛河梁遺址的發現彌補了我國5000年前沒有歷史實證的空缺,甚至將中華文明起源史向前推進了1000餘年,使中國成為了真真正正地擁有5000年歷史的華夏古國。
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證明了紅山文化晚期,已經產生了基於公社又凌駕於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組織形式,步入了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在埃及、印度、兩河流域的文明開始起步的時候,古老的中國同樣迎來了文明的曙光,這曙光就升起在朝陽的牛河梁。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考古界泰鬥蘇秉琦先生指出:「牛河梁遺址壇、廟、冢群的發現,代表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她的社會發展階段已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 崔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