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遺址博物館見證五千年中華文明

2020-12-18 遼寧新聞網

  位於朝陽市建平縣與凌源交界處的牛河梁遺址博物館。

  紅山女神像。

  禁止出國展出的玉龍。

  2012年竣工的積石冢保護展示館。本稿圖片均由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 崔晉濤 攝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牛河梁遺址的發現則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實證。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等遺址的發現,以及出土的大量考古資料證明,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她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證,對中國上古時代的社會發展史、傳統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都產生重大影響。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確是中華民族尋祖問源的聖地、東方文明的曙光。」朝陽市牛河梁遺址博物館蓋麗豔副館長介紹。

  1981年牛河梁遺址被發現,1983年開始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第十六地點的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4年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點大遺址。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08年,國家文物局和遼寧省人民政府確定以牛河梁遺址8.3平方公裡核心保護區為依託,正式啟動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12年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一起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與其他三座展館組成考古公園

  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地處朝陽市建平縣西南與凌源交界位置,距離建平縣大概10餘公裡。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位於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公園目前包含「第一地點女神廟保護展示館」「第二地點積石冢展示館」「牛河梁遺址博物館綜合館」(簡稱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以及「蘇秉琦紀念館」四座展館。

  牛河梁紅山文化產業開發區規劃建設局局長王海鵬介紹,2014年牛河梁開發區管委會成立,這些年他見證了部分場館的建設。一些場館從無到有,規模不斷擴大,令他感慨萬千。此前,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遊客遊覽不太方便,現在開通了高鐵站,給外地遊客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條件。如今,博物館每年接待10萬人次左右的遊客。

  王海鵬講,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女神廟保護展示館於2009年竣工。展館展覽面積約2100平方米,館內設有「宗廟之始」主題展覽,分為母祖驚世、築廟崇祖、相關遺蹟、宗廟追蹤4個單元,系統介紹了女神廟的考古價值和重要意義。展示館展出泥塑仿木建築構件、彩繪牆壁、泥塑人體殘件、泥塑動物殘件、泥塑人像等26件展品。廟內出土了被譽為「中華民族共祖的女神頭像」。

  「第二地點積石冢保護展示館2012年竣工,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聯合設計,主體為可逆鋼結構形式,外掛氧化銅裝飾板,設計理念是『變形的玉豬龍』。展館展覽面積約7200平方米,館內分為古國王陵主題展覽和漫說考古輔助展覽兩部分,介紹了牛河梁壇、冢遺址的考古價值和重要意義。」王海鵬繼續介紹。

  為紀念我國考古學泰鬥、新中國考古學主要奠基人蘇秉琦先生,感謝他對牛河梁遺址發掘保護工作的關心支持, 2018年於此建成了「蘇秉琦紀念館」, 展覽面積約720平方米,展覽200餘件有關蘇秉琦先生的手稿、書籍、家具等,回顧了蘇秉琦先生考古的一生,展現了他近60年的考古路,以及在考古領域作出的巨大成績。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2012年開館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是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於2012年9月建成試運行,展覽面積約3500平方米。博物館綜合館展出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共計約153件(套)。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集文物收藏保護、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多種功能於一體,結合現代展示技術手段,集中展示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的成果。博物館設有「文明曙光」主題展覽,分為紅山古國、古國技藝、人文始祖、祈福聖壇、古國王陵、玉禮開端、玉魂國魄7個單元,生動再現了紅山先民時期的生態環境、建築形態、生產生活、喪葬習俗、宗教祭祀等,是了解紅山文化和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

  「紅山文化因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而得名。紅山在蒙古語中為『烏蘭哈達』意為『紅色的山峰』,赤峰這個名字也由此得來。紅山文化距今5000-6000年,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紅山文化分布範圍十分廣闊,達到了20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區域為:遼寧西部,內蒙古南部,河北北部,渤海灣沿岸。大家現在參觀的位置就是凌源和建平縣的交會處——牛河梁遺址,它是紅山文化分布的中心區。牛河梁遺址目前已編號的遺址點16處,面積為8平方公裡,這裡是我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區,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園區,2013年被評為了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內遊客們仔細聆聽講解員的解說。

  來自大連的許先生第一次來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以前交通不太方便,沒有機會來,這個周末一家人坐高鐵到這裡看看,非常便捷,參觀後也感到很震撼,感受到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悠久……」

  女神頭像與玉龍 兩件不可出境展出的國寶

  牛河梁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其中珍貴的國寶甚至不允許出國展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祖先崇拜的傳統,在紅山文化時期已經達到了高峰,模擬真人塑造神像,崇尚母祖。在此發現的女神廟遺址七室相連,在女神廟遺址內最大的發現就是出土了一尊較完整的女性頭像。」牛河梁遺址博物館蓋麗豔副館長介紹。

  記者觀察,這尊頭像的臉為方圓形扁臉,顴骨突起,鼻梁低而短,圓鼻頭,上唇長而薄。

  「女神是由5500年前的紅山人模擬真人塑造的女祖像而不是由後人想像創造的神,她是紅山人的女祖,更是中華民族的共祖。」蓋麗豔這樣描述。

  牛河梁遺址是一處大型的祭祀聖地,墓葬隨葬品只有玉器,這也是紅山文化唯一的埋葬習俗,就是「惟玉為葬」,玉在當時是非實用的祭祀神器。中國人用玉,可以追溯到很遙遠的時代,紅山文化就是我國玉禮的開端,玉在紅山人心中非常的重要,反映出了紅山時期對玉無比崇高的信仰。

  玉豬龍是牛河梁遺址的代表性玉器,記者見到這枚淡綠色的玉豬龍高約10釐米,

  玉首像豬的頭部,捲曲狀的身體像中國華夏的圖騰龍,又像是豬的胚胎,既象徵著威嚴,也寓意著一種新生。

  勾雲形大玉佩,長28.6釐米,是牛河梁遺址出土183件玉器中最長的一件,以云為原型所雕刻,紅山文化祭神主要器具,是製作工藝最困難的一種。

  在下一個展櫃,記者見到了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發現的玉龍(也稱C形龍),它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它與女神頭像被評為國家不可出境展出的國寶,剛發現的時候石塊包裹著,像一塊廢鐵一樣,一個孩子把它當做是玩具,穿了一根繩子在地上拖著玩,發現是一件玉器以後,交還給了博物館,博物館在文物普查後知道了它是一件重要的紅山文化玉器,帶去北京進行鑑定,北京博物館的專家們看到後,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龍形圖騰器具,非常的精美,它的真品至今還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牛河梁遺址的意義

  在我國考古學界剛起步的時候認為我們北方地區不存在任何文化,直到在北方地區發現了紅山文化,像一顆明珠一樣照亮了中華大地,才打破了這一思想。現在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三大文化並稱為中國的三大文明搖籃。

  中國具有史料記載的只有夏商周以後4000年的歷史,而三皇五帝時期卻是一個空白的時間,正是因為牛河梁遺址的發現彌補了我國5000年前沒有歷史實證的空缺,甚至將中華文明起源史向前推進了1000餘年,使中國成為了真真正正地擁有5000年歷史的華夏古國。

  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證明了紅山文化晚期,已經產生了基於公社又凌駕於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組織形式,步入了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在埃及、印度、兩河流域的文明開始起步的時候,古老的中國同樣迎來了文明的曙光,這曙光就升起在朝陽的牛河梁。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考古界泰鬥蘇秉琦先生指出:「牛河梁遺址壇、廟、冢群的發現,代表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她的社會發展階段已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 崔晉濤

相關焦點

  • 讓牛河梁告訴世界中華文明五千年-光明日報-光明網
    「紅山文化與中華五千年文明,這是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牽動億萬人心的學術命題。」遼寧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宮福清說,整合國內外相關學術單位的物質和智力資源,進一步深化關於紅山文化在中華民族整體性、連續性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價值與深層機制的認識,對紅山文化在見證中華國家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的獨一無二地位作出權威性的研究與評估,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使命。
  • 牛河梁紅山文化五千年文明世界矚目
    以牛河梁規模宏大的壇廟冢遺址群為中心的紅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也是中華古文化「直根系」的實證。牛河梁遺址博物館。 這裡是中華古文化的「直根系」 以牛河梁規模宏大的壇廟冢遺址群為中心的紅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也是中華古文化「直根系」的實證。上世紀80年代,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就明確提出這一觀點。
  • 紅山文化玉器見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紅山文化玉器展現 中華智慧和藝術創造力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早期發展階段,玉器是貫通天地、溝通祖靈和神靈、彰顯禮儀的核心物質載體;秦漢以後至明清,在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進程中,玉器發揮了延續文明血脈、凝聚民族共識等重要作用,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之一。
  • 走入牛河梁,說說歷經五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址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因牤牛河源出山梁東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牛河梁雖為山區,但並不閉塞。101國道、錦承鐵路貫穿其間。整個遺址置於萬畝松林叢中,冬夏常青,空氣新鮮,環境幽雅,依然存有原始風貌。
  • 足不出戶,帶您探尋五千年前紅山古國——牛河梁遺址
    牛河梁遺址 牛河梁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境內的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東經119度30分,北緯41度20分。
  • 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日出
    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把中華古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展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而且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33年後,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斷深入,以及黃河中上遊、東南沿海、江漢平原及遼西等地考古成果頻出,尤其是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後,五千年前中華大地「滿天星鬥」的文明盛景已越來越清晰。
  • 牛河梁揭示5000年前古文明獨特魅力
    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牛河梁遺址的發掘,是「紅山文化考古發現與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重要標誌。牛河梁遺址田野考古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果,為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進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領略紅山文化魅力,請到遼西,請到牛河梁。
  •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輝煌見證
    此展將全面反映遼寧地區多年來以牛河梁遺址為中心的紅山文化考古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紅山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佔據的重要地位。人們小心翼翼地觀看紅山文化精品文物,言語間透露著對中華文明的滿滿自豪,那份對文物的珍視、對文化的尊崇,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 近觀五千年前中華文明 國博推出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亮相(攝影 陳毓娟)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毓娟):近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亮相,共展出包括素有「中華第一龍」之稱的碧玉C形龍在內文物160餘件,較為全面地展現了紅山文化的基本脈絡和獨特內涵,揭示了其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 中華第一女神的誕生地,牛河梁遺址
    牛河梁遺址的發現充分說明,中國是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國,其經濟形態和社會形態已具備了國家的雛形。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省西部建平縣與凌源縣交界處, 坐落在努魯兒虎山的山谷間。1979年遼寧省文物普查訓練班在凌源縣發現了城子山遺址(後來歸人牛河梁遺址,編號為第十六地點), 同年進行發掘。
  • 學界大咖卜工為您講述牛河梁遺址的那些事兒...
    具有傳奇色彩的牛河梁遺址,在早期中國文明進程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個由若干山頭連接組成,有設計有規劃,有層次有規律分布的山地遺址,是高踞於遺址等級鏈頂端的超級工程。
  • 黃帝與牛河梁關聯幾何?
    牛河梁神秘遺骨復原圖(局部)。資料圖片  地處遼寧朝陽建平、凌源交界處的牛河梁遺址,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了整整1000年。  在遼寧省博物館介紹中華上古文明的展廳中,這位神秘老人的復原屍骨躺在大廳中央,似乎在向每一位參觀者傳遞著一個信息:在牛河梁積石冢上百具遺骨中,這一具最為重要。在「唯玉為葬」的牛河梁積石大墓中,安葬神秘老人的積石大墓出土的玉器不是最多的,只有7件。但這7件玉器卻頗具代表性,尤其是墓主人兩手各握一玉龜,極為罕見。  此墓為單人仰身直肢葬,是一老年男性,頭向東。
  • 牛河梁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
    牛河梁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牛河梁是以牛河命名的。它僅僅一個小山梁,坐落朝陽市凌源縣和建平縣的交界處。那時分,康熙帝、甘龍和道光等清朝皇帝回來祭祖時,都會經過此地,G101國道就是在此基礎上修建的。
  • 黃帝與牛河梁關聯幾何?-光明日報-光明網
    地處遼寧朝陽建平、凌源交界處的牛河梁遺址,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了整整1000年。在牛河梁一座形如後世帝陵的積石大墓中,一位手握玉龜的老人遺骨不斷引發後人猜想。為何這具遺骨體現出的特徵與傳說中的黃帝神貌暗合?
  •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良渚遺址是最好的實證
    昨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探源工程研究團隊以考古資料證實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調查發掘為獲取相關資料的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
  • 「中華第一龍」領銜,紅山文化上古玉器集結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中華第一龍」碧玉C形龍、玉玦形龍、玉勾雲形器等代表性紅山文化玉器,呈現了紅山玉文化全貌。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在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重啟發掘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會同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遼寧省文物局)、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共同舉辦此次展覽。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十年回顧 書寫中華民族五千年「家譜」【2】
    在此情況下,中華民族到底是如何邁進文明門檻的,五千年文明是歷史真實還是神話傳說?人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新生的現代考古學,正如史學家翦伯贊所言,人們開始「由盲目的信古而進到疑古,更由消極的疑古,而進到積極的考古」。
  • 五千年歷史看洛陽,走進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二里頭遺址便是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中國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遺存(百科),填補了夏、商、周的歷史斷代。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的建立,旨在闡釋早期中國形成歷程,讓國內外公眾了解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博物館位於洛陽偃師古城快速路北50米處,佔地208畝,建設規模3.1萬平方米。
  •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43屆世界遺產名錄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又一實證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一向是約定俗成的說法,那麼具體起始時間怎麼算的呢?時間劃分大概是從公元前3000年起始---公元後2000多年至今,構成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公元前3000年之前是原始社會,存世沒有文字記錄,只有一些創世傳說;公元前3000-前2100年,是原始社會晚期,也就是三皇五帝活躍的時期,這一時間陸續有零星遺址被考古發現。
  • 龍鳳朝陽 守護文明之源(圖)
    老馬馬瑞財今年51歲,是女神廟保護展示館的安保人員;小馬馬永存今年31歲,在牛河梁遺址博物館的監控部門工作。  其實,以前這裡還有另一位老馬馬瑞增。2003年,本報在牛河梁進行考古直播時,馬瑞增就全程陪著採訪,他正是馬瑞財的大哥,當時是女神廟的看護人員。後來,馬瑞增因為身體原因離開,就由三弟馬瑞財接過了守護女神廟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