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國看西方餐桌禮儀的演變

2020-12-02 中國西藏網

  作者:夏瑾

  長久以來,餐桌在法國家庭中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不僅是吃飯的地方,它還代表著家庭成員、親密好友之間感情交流的好時光。餐桌上盛放的也不僅是勾人垂涎的美食,更是與之相承的傳統和文化。現代的法國人在餐桌上都會使用自己的餐具,吃著自己盤子裡的食物,然而,這種用餐形式並不是自古有之的。分餐制出現以前,法國人是怎麼吃飯的?法國餐桌的傳統是從哪裡來的?餐桌禮儀的源頭又在哪裡?

  

  馬奈作品《福利貝熱爾的吧檯》

   壹

  躺著吃飯的古希臘與古羅馬人

  從古代開始,宴飲交際概念就已經存在了,人們常常圍在一起邊吃飯邊交流。舉辦宴會的習俗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古希臘哲學家們有舉行私人宴會的傳統,宴會上,客人們吃肉,喝酒,發表演說。柏拉圖的《宴會》寫的就是在這種場景下的對話。對於古希臘人來說,餐飲聚會只與男人有關,聚會是社交的場合,因為它把有著相同興趣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戰士、哲學家、醫生、律師、法官……有著相同職業或興趣的從業者可以在聚會中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夥伴。

  古希臘宴會分為兩部分:吃飯和喝酒。在吃飯的宴會上,人們吃的是特別為這個場合而宰殺的動物,可以是綿羊、山羊、牛,甚至是豬,這取決於人們想要獻祭給哪個神。古希臘人是躺著吃飯的,因為當時醫生認為這個姿勢可以更好地幫助消化。酒會更具有象徵意義,被稱為「專題討論會」。酒會上,男人們一起來決定他們要喝什麼酒以及在酒裡摻多少水。在古代,酒非常濃厚,必須與水混合才能增加流動性。摻水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稀釋酒精濃度,以免客人們喝醉。

  古希臘人通常很注意他們的飲食結構,保持優美的身材在那個時代非常重要。醫生推薦的一日四餐滿足了這種審美需求,每一餐清淡而有營養,與希臘人的身體消耗相符合。一天中的第一餐是冷餐,無論是獨自吃還是和家人一起,都要在家裡吃,而且要站立著吃。第二餐在上午10點至12點之間,要在外面吃,吃的是從街上的商店買來的食物。第三餐在下午兩點至4點,是主要由水果組成的冷餐。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餐,就是晚上的宴會。

  

  伊拉斯謨

  那時餐桌上還沒有盤子,沒有杯子,沒有餐具,也沒有個體的概念,所有的器皿都是共享的。

  對於古羅馬人來說,宴會也是社交生活中的重要時刻。但是,與希臘人不同的是,古羅馬人顯得更加沒有節制——食物和酒都非常豐富,宴會經常以狂歡告終。婦女也被邀請參加這些聚會,食物和飲料不再分開。宴會是在U形的桌床上進行的,這種形狀的桌床是專門為大型招待會、研討會或宴會而準備的。桌床設計成U形是為了保證所有客人都能互相看見,並且能夠取到放在U形床中間的桌子上的食物。每位客人都會自帶專用的餐布,用餐後還可以拿走管家提供的禮物。到了夏天,宴會就會挪到戶外舉行。雖然當時還沒有餐桌服務人員,但古羅馬人有奴隸來幫助他們。

  古羅馬人的用餐模式與現代人比較一致——一日三餐,主要的一餐有三道菜。早餐包括水果、奶酪、蔬菜和蜂蜜,是在家裡吃的。午餐在外面吃,除了水果、奶酪、蔬菜和蜂蜜外,還加上了熟肉。晚餐是全家一起吃,分為三道,先是幾個小菜,然後是一道包含肉食的主菜,最後是水果製品。

  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都是生產精美陶器的專家,從著名的阿提卡陶瓷上就可窺見一斑,這給他們的餐桌裝飾帶來了一定的奢侈感。古羅馬人後來也開始生產玻璃製品。

  古羅馬人和高盧人已經學會了製作麵包,在義大利的龐貝已經出現了完整的麵包店。高盧人以製作熟豬肉的手藝而聞名,但窮人卻只能在獸皮上吃地裡生產的東西。高盧人把桌子上挖出一個凹形的洞,用來充當餐盤。富人們也開始使用陶器、青銅器和黃銅製品,刀是隨身攜帶的私人物品。高盧人很好客,無論遇到誰都會主動邀請對方來家裡吃飯。如果對方接受,就會和主人一起喝櫻桃酒。開胃酒的起源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卡特琳娜·德·美迪奇

   貳

  中世紀:臨時搭起來的餐桌

  法國人習慣將中世紀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476年羅馬帝國的滅亡到987年于格·卡佩即位。

  這段時期餐桌發生巨大變化,它變得非常具有宗教內涵,餐桌布也在這個時期誕生了。餐桌布有著雙重作用:一是用來遮掩充當桌子腿的支架,同時也供就餐者擦拭手和嘴巴(那時餐巾還沒出現),另一個作用是象徵性的——餐桌的白色寓意著純潔,讓人想起祭壇的桌布。

  中世紀沒有餐廳,也沒有專門用來就餐的房間,餐桌是可挪動、可拆卸的。用餐前需要把桌子搭起來,先把臺面搭在支架上,再在旁邊擺上長方體形狀的凳子。凳子做成這個形狀是為了更容易擺放。吃飯的房間將根據光線和溫度來選擇,冬天在有火爐的房間,夏天在通風好的房間。當時的桌子是圓形的,人們力求在餐桌上展示一種平等的觀念。

  這個時期的餐具仍然不是個人的。鄰座的人們在充當盤子的麵包片上分享食物。用來飲酒的容器有很多種,但都非常簡單粗陋,或者是陶瓦的或者是粗陶的,形狀比較接近於盛湯的碗。在加洛林王朝時期,餐刀第一次出現了,但它們不是用來切割食物的,因為所有的食物都在廚房裡預先切好了。一種小而直的刀,很像現在的牡蠣刀,是用來裝飾食物的。另一種又長又彎的刀,則是用來取用放在桌子中央的食物的,它很像現在的芝士刀。

  中世紀的第二個時期是從987年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法國社會出現了極大的不平等,這一社會特徵也在餐桌上體現出來。

  從這個時期開始,餐桌變成了長方形,重新擺成了U字。但與羅馬人相反的是,這時的餐桌確定了不平等的地位,明確了等級觀念。頂端的桌子略微加高,將留給地位更高的人,最重要的人用餐時坐在這張桌子中央,食物將擺在他的前面,他會更方便取用。相反,最不重要的人會被安置在桌子的最末端,自己拿不到食物。食物輪到他這裡時很可能已經不剩什麼或者已經冷掉了。當餐桌禮儀被設定時,共享的概念就不再有了。

  

  莫奈作品《午餐》

  等級制度在座位上也得到了強調。在低矮的桌子上,座位沒有變化,仍然是板凳、腳凳或長凳,沒有靠背和扶手。在加高的桌上則出現了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靠背的高低取決於坐椅子的人的社會地位。在男主人和女主人的靠背上,有時還能看到華蓋。

  餐桌的服務人員也受到了社會等級制度的影響,有了地位劃分。級別最高的是餐飲總管,這是一個充滿榮譽和威望的稱號。餐飲總管也是貴族,他的手臂上總是搭著一條餐布,負責指揮布菜。總管下面是切肉侍臣,他負責切割沒有在廚房切好的菜餚。再往下是負責品酒的品酒師,然後是負責從酒窖取酒的酒務總管,下面還有司酒官,他的角色是在餐桌上斟酒。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完整的餐桌服務團隊。

  中世紀餐具中有兩件典型的物品,它們是用貴重金屬和珍貴寶石加工而成的。第一件是有蓋的高腳杯。高腳杯的杯蓋平時是用鎖鎖住的,用餐時再打開,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被人下毒。第二件是「寶船」。這是一種十字軍戰艦形狀的容器,出於同樣的原因,也是帶鎖的。寶船裡面放了鹽、香料以及刀和勺子。

  中世紀晚期,人們在舉行宴會時,會舉行精緻的儀式,投入大量的資源,來保證呈現在盤中的食物能讓用餐者產生最奢華的感受。中世紀勃艮第公國騎士、詩人奧利維埃·德·拉·馬爾西關於勃艮第公爵的精美公共宴會的描述讓我們得以窺見當時的用餐儀式:在餐桌擺放好並鋪上桌布後,男管家將一隻大「寶船」帶進餐廳,裡面放著銀盤(用於放置麵包片,再在麵包片上擺放食物)、鹽和一隻小「寶船」。此外還有一隻用來檢驗公爵食物的「獨角獸的角」。然後由醬汁師傅端來酸果汁和其他醬汁,再由餐飲總管擺放妥當。餐飲總管將站在「寶船」面前,為公爵服務。午餐(被認為是正餐)時他給公爵上兩次菜,每次有十二三盤,而晚餐只上一次菜。餐飲總管用自己的刀從大鹽塊上刮下一小塊,供公爵隨時取用。

  切肉侍臣也站在公爵的桌邊,當所有菜餚都上桌後,侍從負責掀開菜餚上面的罩子,依次擺放在公爵面前。他必須要慎重考慮菜餚擺放的順序:濃湯放在主菜前,雞蛋放在魚之前。切肉侍臣將切好的煮肉和烤肉都放在「寶船」中,這一操作完成後,由侍從託起「寶船」,向大家分發其中的食物。此刻餐桌布已經被撤下,葡萄酒也被端上桌,配上裝有香料的精緻的小碟子。

  

  雷諾瓦作品《遊艇上的午餐》

   叄

  文藝復興時期:餐桌禮儀的誕生與不受待見的叉子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上流社會的宴會演變成了一道奇特的盛大景觀,每個人都會借舉辦餐飲宴會來展示自己的地位。人們在用餐前要先沐浴,清潔身體。地位高的人可以先沐浴,等他們沐浴完畢後,再輪到地位低的人沐浴。

  切肉侍臣負責把盤子裡的肉切成小塊。每一位賓客用三隻手指捻起一塊肉,把它放在一塊珍貴的砧板上或是一片用來充當盤子的麵包上。他們小口小口地吃著肉,那些浸透了肉汁兒的麵包片並不是賓客們理會的食物,它們最終會被分給僕人。這個時期的餐桌禮儀與中世紀十分接近。在餐桌後面的餐具柜上,擺放著一排排的小瓶子、有蓋的高腳杯,以及其他用來喝酒水的容器。

  單人座椅取代了中世紀的長凳,香料總是擺在餐桌中間,上菜的順序也有了講究:先從水果開始,然後是燉肉或是烤肉,最後是甜點。

  法國的文藝復興是在16世紀,從路易十二到亨利三世這段時期。這個時期的羅亞爾河谷相當於瓦盧瓦王朝的藍色海岸,一度歸順在卡特琳娜·德·美迪奇的統治下。卡特琳娜·德·美迪奇是亨利二世的王后,對法國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個時期,剛剛問世的印刷術使烹飪書、飲食建議手冊以及美食哲學書得以廣泛傳播。1530年,荷蘭哲學家、歐洲人文主義運動主要代表人物德西德裡烏斯·伊拉斯謨出版了一本名為《兒童正確禮儀手冊》的書,這是一本關於「男孩正確行為」的指導手冊,結合了全歐洲精英階層的餐桌禮儀。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這本書就從拉丁語翻譯成了英語、法語、德語和捷克語,成為流行整個歐洲的餐桌行為規範準則。餐桌禮儀也大概在這個時期開始在歐洲貴族階級出現。

  很多類似的餐桌禮儀指導書紛紛登場,試圖將人們對用餐關注的重點從食物轉移到禮儀。這些作品指出,公然表示飢餓是粗魯的行為,還指導人們如何相伴進餐以及如何開展「餐桌交談」。伊拉斯謨建議,「嘴裡有食物時說話既不禮貌也不安全。人們總得講點故事來打斷連續的進食。」

  法國餐桌禮儀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國王宮廷。法國宮廷是歐洲第一個為女性提供社會地位的宮廷,在國王離開宮廷出徵交戰時,王權便由宮廷裡的女性通過參與政治生活和社交宴會來維持。

  在卡特琳娜·德·美迪奇的影響下,水壺、糖果盒、金銀製成的盤子等指定的餐桌和宴會餐具也紛紛問世。按布羅瓦皇家城堡博物館負責人伊莉莎白·拉特裡莫裡埃的說法,「如此之多的元素讓吃飯變得充滿戲劇化色彩。」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使法國人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餐桌失去了它的神聖性,餐桌布也失去了它的宗教維度,它的用途不再是遮掩桌子,因此它的使用大大減少了,從而導致了餐巾的流行。

  餐巾是美第奇家族從義大利帶到法國的。這個時期盤子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最初是金屬、陶瓷或彩陶的,很快,瓷器成了上流社會的一種痴迷,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瓷器——那時中國是唯一懂得製造硬質瓷器的國家。經過加工的水晶玻璃杯出現了,但餐桌上沒有它們的位置,因為桌子的中央擺著盛放食物的盤子,而面前如果擺放著高腳杯,會妨礙人們取用食物。

  卡特琳娜·德·美迪奇把叉子、精美的彩陶餐具和玻璃器皿從義大利帶入了法國,然而法國人仍然延續著用手進食的習慣。

  關於叉子的首次記載出現在14世紀的義大利,在中世紀歐洲,叉子也還是個稀罕物,主要用於取用有黏性的糖果、蜜餞。勺子則是日常餐具,每個手頭寬裕的農夫都有一個銀勺,而刀具基本只用於裝飾。儘管叉子很實用,但是它在餐桌上卻很不受歡迎,因為使用叉子被認為缺乏陽剛之氣,是柔弱的表現。直至十六七世紀,叉子才成為精英餐桌的常規物件。路易十四甚至在他的孫輩們都開始使用叉子時表示了極大的反對。

  伊拉斯謨在《兒童正確禮儀手冊》中專門寫了幾行關於如何「喝好酒」的文字,他在書中提出的建議證明,當時在餐桌上使用玻璃杯是很流行的。

  今天餐桌上每位客人都有自己的杯子已經是一種習慣,但在16世紀並不是這樣,同一杯酒可能會被兩三位客人共用,甚至是整張桌子共享。因此,伊拉斯謨建議讀者:「在喝酒之前,清空嘴巴,在用毛巾或手帕擦拭嘴唇之前,不要靠近杯子,特別是當有一位客人拿著他自己的杯子給你時。」

  到了16世紀末期,餐桌禮儀有了一定的變化,玻璃杯的數量與客人的數量相等的情況變得更加普遍。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在他的散文中提到,他更喜歡在自己的杯子裡喝酒,但他認為這種喜好與其說是一種普遍的習俗,不如說是一種優雅的展示。

  杯子也並不是永久放在桌子上的,而是應客人的要求由僕人端來的。杯子一倒空,僕人就會把它撤走,放在餐廳裡遠離主桌的餐具桌上。

  路易十四認為法國菜可以彰顯榮耀,是一種展示他統治強大的方式。他還認為,餐桌不僅是吃飯的地方,也是統治、制定決策、反思國內政治和外交策略的工具。在路易十四看來,這張桌子匯集了讓他做出重大決策的所有條件。

  因此,餐桌也不再是用木板簡單搭起來的臺子,它變成了一件真正的家具,從桌腳到桌面都被裝飾起來,桌面有時甚至還被刻畫上了地圖,以便軍隊將領們邊吃飯邊籌劃軍事戰略。餐桌也不再是臨時的、可移動的,不過那個時代還沒有出現餐廳的概念。

  直到19世紀,因貿易和工業而致富並擁有僕人的資產階級主動在房子裡開闢了一個專門用來吃飯的房間,「餐廳」才真正誕生。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9日 13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從法國看西方餐桌禮儀的演變
    餐桌不僅是吃飯的地方,它還代表著家庭成員、親密好友之間感情交流的好時光。餐桌上盛放的也不僅是勾人垂涎的美食,更是與之相承的傳統和文化。現代的法國人在餐桌上都會使用自己的餐具,吃著自己盤子裡的食物,然而,這種用餐形式並不是自古有之的。分餐制出現以前,法國人是怎麼吃飯的?法國餐桌的傳統是從哪裡來的?餐桌禮儀的源頭又在哪裡?
  •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自古以來,東西方對於「禮儀」的看法都不太一樣,然而,雙方在眾多的「觀念差別」中也有不謀而合的地方,比如東西方都高度重視餐桌上的禮儀。無論是餐前準備、餐具選擇,還是進食規則,東西方都有一套獨具特色的標準。數千年來,二者的餐桌禮儀雖然互有借鑑,但都驕傲地保持著自己的特點,維護著古老的傳統。
  • 《中餐廳》中體現出的法國餐桌禮儀文化
    其中有幾點法國餐桌禮儀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下邊就跟隨吧唧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第一,就是品酒這塊,法國人對於喝紅酒是追求口感的,所以紅酒除了要提前醒酒以外,還要達到16度的最佳口感,趙薇不僅和蘇有朋分享了倒酒的注意事項,說要要保證每杯均勻,而且傳遞了倒酒的方法,倒酒的時候旋轉酒瓶,輕輕抬起收尾。在這一點上,看來趙薇也是非常有經驗的了。
  • 西方餐桌禮儀之餐具擺放閱讀
    每個國家的餐桌禮儀所講究的都各有不同,餐具的使用及擺放更是如此,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西方餐桌禮儀:餐具擺放,希望能幫到大家!西方餐桌禮儀之餐具擺放餐具是根據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
  • 法國餐桌禮儀的「七大忌」
    餐桌禮儀是頭等的社交經驗,餐桌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
  • 吃西餐講究多 西方餐桌禮儀知多少【4】
    原標題:吃西餐講究多 西方餐桌禮儀知多少   >喝湯的禮儀   1.西式料理用餐時,不能發出聲音為一大原則。如果在喝湯時發出聲音就是違反禮儀。日本人認為湯是飲料,而西式料理則認為湯是食物,是用來食用而非飲用。   2.食用裝在有雙耳的湯杯中時,為了測試湯的冷熱程度,可以使用附帶的小湯匙先試一口。使用後的小湯匙可以放在靠近身體這一邊的底盤上;不可置於湯杯中。試過湯的溫度後,可以用雙手拿著湯杯耳,把湯杯端到口邊直接飲用。至於湯中的食物則可以用湯匙來舀食。
  • 世界餐桌禮儀之——日本的餐桌禮儀
    原始社會,人類肆無忌憚的啃食生肉;再看如今,整齊的餐具,優雅的舉止。無不反映出人類璀璨的文化結晶——餐桌禮儀。世界上每個國家文化的不同構建造就了各國這多姿多彩的餐桌禮儀,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中國,西方和日本三大地區。
  • 法國大餐如何布置餐桌有何餐桌禮儀?法國小哥在線講課,互動問答,免費講座!
    法國大餐如何擺放餐具?法國大餐有何餐桌禮儀?
  • 跨文化交際 | 中西方餐桌禮儀對比
    中國的餐桌禮儀起源中國自古就有「食禮」,後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逐步形成吉禮、兇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西方的餐桌禮儀起源西方餐桌禮儀起源於法國梅羅文加王朝,當時因著拜佔庭文化啟發,
  • 這裡有一份西方餐桌禮儀,大家記得查收~
    西方用餐 人們一是講究吃飽 二是享受用餐的情趣和氛圍 為在初次吃西餐時舉止更加嫻熟 熟悉一下西餐禮儀是非常必要的 今天小慕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 那些外國的餐桌禮儀
    中國有中國的餐桌文化,如長輩沒吃不可以先動筷子,為長輩夾菜等等。入鄉隨俗,吃貨們也要注意國外的餐桌文化,才能做一個懂禮儀的吃貨。1.法國
  • 西式餐桌禮儀課程接受預定!
    想要體驗西方上流社會的正式餐桌禮儀嗎?儀式感滿滿的西式餐桌禮儀課程接受預定啦!我們有幸邀請到香港專業形象設計師導師Daisy與我們合作開啟每一期西式餐桌禮儀課程。我們的用餐環境由店主Albee一手設計,加上Daisy用心進行餐桌布置。
  • 西餐禮儀乾貨 | 你不可不知的西方用餐禮儀
    雖然西方用餐禮儀相較於中國傳統用餐禮儀來說較簡單,更能夠讓人享受時間,享受用餐。但要是不小心鬧出了笑話,那也是一件讓人很尷尬的事情,那麼西方用餐禮儀都要注意些什麼呢?
  • 日本餐桌禮儀
    今天兔兔小編就要給「吃貨們」普及一下日本的餐桌禮儀。眾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從交談、坐姿以及個人思想就能判斷出你是否是一個懂禮貌的人。特別是在餐桌上,從一些用餐的小細節裡能看出你的禮儀修養。更何況是一個有著繁瑣禮儀形式的國家,餐桌上的用餐禮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商務日語談判當中,用餐的禮儀還能夠極大地促進談判的結果。
  • 餐桌禮儀應納入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餐桌禮儀應納入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發表時間:2014-08-19   來源:蘇州文明網今人依舊執著於菜品的精益求精,卻把與美食相輔相成的餐桌禮儀遺忘在了歷史角落。餐桌上大聲喧譁,孩子奔走不停,碗筷的敲擊聲,這些習以為常的細節,卻與中國傳統的餐桌文化背道而馳。   早在周朝,中國就已存在完善的餐飲禮儀制度,後經孔子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姿、禮儀之態的重要方面。今天,人們早已不滿足於衣食的溫飽,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 飲酒禮儀,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特的飲酒習俗
    飲酒禮儀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商務人士正走向國際化的舞臺,了解在西方餐飲宴會和社交活動中飲酒有重要意義。敬意和欣賞是通過細酌慢飲來表達的,飲酒是方式、是禮儀,溝通才是目的。西餐禮儀是西方商務禮儀和社交實踐的重要一環,而飲酒禮儀乃西餐禮儀的重中之重。
  • 主題課程:餐桌禮儀我行動
    教師結合我園醫教課程,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了解正確的餐桌禮儀。但我們時常會發現幼兒在用餐的仍然存在問題:進食時講話、不會細嚼慢咽、不用正確使用餐具等問題,可以看出幼兒對用餐禮儀意識仍然模糊。   那如何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餐桌禮儀呢?為幫助幼兒餐桌禮儀的養成,成為一個文明就餐的幼兒,快快行動吧!1.了解基本的餐桌禮儀文化。
  • 透過《唐頓莊園》中的英國貴族禮儀,看英國淑女餐桌禮儀文化
    因此,在整個莊園的故事中所有的禮儀就成為點綴整個過程的重點。而《唐頓莊園》系列的電視劇在全世界都曾掀起過「英國熱潮」,而電影中的餐桌禮儀也深深影響到全世界各地的人,人們都為那個時期英國莊重的古典禮儀和文化而沉醉。 「我們生活在紛擾的時期,唐頓的世界卻有一種安靜的力量。裡面的人們按時起床、穿衣,對彼此彬彬有禮。」
  • 從「穿著就坐」到「刀叉使用」,英國的餐桌禮儀,繁瑣卻優雅細緻
    在飲食上也算是全球出名的了,英國飲食十分單一,做法也很簡單,所以國際一致認為英國沒有飲食文化,無法與法國大餐和義大利美食相提並論。但提起餐桌禮儀,英國人肯定是舉世聞名的。《唐頓莊園》中的餐桌禮儀現如今,有能力出國留學、工作、甚至移民的人越來越多了。
  • 這些中國人的餐桌禮儀,你知道嗎?
    這些中國人的餐桌禮儀,你知道嗎?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曾經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讚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