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風雨90年:吳昌碩齊白石做教授 董希文吳冠中是校友

2020-12-21 北晚新視覺網

3月25日,「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九十周年紀念展」布滿了中國美術館10個展廳。作為中國第一所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於1928年誕生於杭州西子湖畔。

作者:錢曉鳴


《沅陵會師》,主創:楊奇瑞、劉元捷、趙彥龍、周增強

從建校伊始僅30多名教職員、56名註冊學生的國立藝術院,發展到如今逾萬名師生,地跨杭、滬兩市,擁有四大校區的中國美術學院。90個春秋、四萬五千師生的追求與成就,被濃縮進10個展廳和一部16卷39冊的《國美之路大典》之中——那裡有清晰可見的學脈,那裡有無數扣人心弦的故事……

同時聘請吳昌碩齊白石做教授

《國美春秋-清明》 油畫 許江、孫景剛、鄔大勇

一個國家屹立在東方,一門學問移風易俗再造東方審美高峰,一個學院穿越90年風雨精神抖擻雄姿英發。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用激越的聲音說出這三個層次、一生修煉: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皇皇39冊大型文獻《國美之路大典》和在中國美術館以10個展廳的規模舉辦的「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九十周年紀念展」,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理論家張曉凌一言以蔽之:有國家氣象!

進入中國美術館的中央圓廳,四幅3米高、9米長的巨幅油畫格外醒目,佇立在其中那幅《國美春秋-中秋》前,觀眾與建院時代的前輩先師們深邃而殷切的目光對接。作品描繪了1928年春國立藝術院建院伊始的圖景。這是以蔡元培先生、林風眠先生為首的建院一代人的寫照,其中也包括最早的學生代表李可染、張眺、艾青等。

時光倒流。齊白石第一次進高校當教授,是1926年被時任國立北京藝專校長林風眠聘請的。林風眠1928年出任國立藝術院(杭州國立藝專)校長時,也請齊白石先生到杭州任教,齊白石因年事已高,不能親往,派出了弟子李英,就是後來的李苦禪,攜他的作品代他赴杭州任教。當時,林風眠還請了上海的吳昌碩,吳昌碩請門人諸聞韻代他赴約。諸聞韻來不了,又推薦潘天壽先生來杭任教。「南吳北齊」就這樣聯袂開啟了國美輝煌的中國畫教學序幕。

歷史重現。李可染先生是1928年國美第一批西畫研究生。在該院的教授中有中國現代雕塑的開拓者、象徵派詩人李金髮,文學家鬱達夫;學生中有著名詩人艾青,雕塑家和音樂家、曾和冼星海相約回國創辦音樂學院的曾竹韶,著名美學家、第一個創作毛澤東浮雕像的雕塑家王朝聞。畢業於該校的吳冠中先生在晚年深情回憶:我的母校是教授美的……

中國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看到《國美之路大典》這部中國美術學院的巨型文獻集,興奮地說:這讓人想起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原名(文獻大成))。從15世紀初的國之大典,到21世紀初的學院大典,6個世紀的相望,是一顆文心,一腔家國情懷。

走出美景象牙塔歷經烽火淘沙

國美大典

「中國美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的杭州國立藝專,選址於風景卓絕、人文薈萃的西子湖畔,那就是傳說中的象牙塔。當年奉蔡元培先生之命前來杭州考察遴選校址的是油畫家林風眠、國畫家潘天壽和後來的雕塑家劉開渠。這三位先後成為該校校長。」

伴隨著講解員的講述,人們步入中國美術館中央圓廳。六件高2.55米、總長45米的「烽火藝程」主題浮雕給予人們強烈的視覺震撼——它所表現的正是1937年至1946年中華民族浴血抗戰艱苦卓絕的歲月。正是這一段與整個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舉校西遷的「烽火藝程」,藝專師生由此浴火重生,成就了國美的校魂。

「皇皇者中華,五千年偉大的文明,亙古照耀齊日星。製作宏偉,河山信美,充實光輝在我輩……」這首由中國美術學院歷史上第二任校長滕固作詞的校歌,創作於抗戰時期國立藝專師生西遷途中,反映了藝專師生把藝術和生命獻給抗戰的心願。從1937年辭別西湖到1946年復員杭州,九載徵途,顛沛六省,學院十遷其址,五易校長,輾轉約六千公裡。浮雕《沅陵會合》(見題圖)便記錄了這一歷史。沅陵地處湖南懷化地區,在這裡,舉校西遷的杭州國立藝專和部分南遷的北平國立藝專奉國民政府教育部之命合併為「國立藝專」,開始了「國立藝專」艱苦卓絕的抗戰之旅。隨著日寇侵略的加劇,沅陵也成為抗戰前線,國立藝專被迫再次轉移到湖南湘西鳳凰古城。在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大哥幫助下,用沈家的房屋做教室。在一路撤退途中,師生們自發地畫起了沿途民眾、民居,開啟了為普通民眾寫生的視野;國立藝專轉移到大後方後,雕塑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烽火藝程」這組雕塑的主創者、國美雕塑和公共藝術學院院長楊奇瑞教授說,我們從一開始就設定了,必須把主旋律的昂揚正氣和藝術品感人動情的藝術性相結合,真正打動觀眾。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美術史論家邵大箴先生說,這組雕塑是很好的,在當代雕塑界也是上乘之作。

與畫中的自己歡聚

中國美院開啟了油畫、中國畫、雕塑、版畫、書法、設計等幾乎所有美術類專業高等教育的歷史,九十年來名師輩出,匯聚了林風眠、黃賓虹、潘天壽、劉開渠、吳大羽、傅抱石、龐薰琹、關良、常書鴻等一大批代表中國藝術最高成就的藝術人才;培養了李可染、董希文、王式廓、王朝聞、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方增先等幾代藝術大師;造就了一大批代表中國美術界最高水平的傑出藝術家、藝術教育家,被譽為「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搖籃」。

值得一提的是,四聯大型歷史油畫《國美春秋》,分別為1928年春國立藝術院創立《清明》、反映在西遷的抗戰烽火中《芒種》、1950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端陽》、1988年在改革開放的大潮裡《中秋》。《中秋》所描寫的是建校60周年校慶,一群走在改革開放春風裡的大家名師,其中有老一輩藝術家莫樸、陸維釗、陸儼少、沙孟海、陸抑非、王伯敏、朱金樓、史巖、鄧白等;有中國畫浙派五老李震堅、周昌谷、顧生嶽、方增先、宋忠元;有油畫家王德威、蔡亮、肖峰、全山石、金冶;有享譽國際的油畫大家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萬曼;有版畫家趙延年、趙宗藻;有雕塑家沈文強、王卓予;也有相對年輕的劉文西、潘公凱、吳山明、童中燾、劉國輝、馮遠、範景中、王冬齡等,他們構成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堅力量的一部分。3月25日,畫展開幕後,畫中人物肖峰、全山石、趙宗藻、馮遠、吳山明、潘公凱、王冬齡等來到了中國美術館展覽現場,與畫中的「自己」歡聚一堂——

在中國畫展廳,尉曉榕《暖冬》、林皖《景行行止——蔡元培、林風眠在杭州》分別表現了國美新中國人物畫創新浙派五老和1928年開源時代兩位學校的締造者蔡元培和林風眠這兩代高峰。

國美中國畫學院院長尉曉榕是中國美院在職教授中為數不多的和浙派創始人五老李震堅、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顧生嶽都對話過有過交往的後學一代。在作品中,尉曉榕從每一位老先生個性特點入手,深入刻畫了他們最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瞬間。中國美院校友、五老的學生中國國家畫院著名畫家何加林看到作品後說,這是一幅有高度、有溫度的高峰之作!我看畫時仿佛回到了和老師們朝夕與共的日子,我的眼眶是溼的。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看國內「第二代」油畫大家吳作人、吳冠中、董希文、艾中信等作品
    這裡綜合眾議,權且按照四代論進行學習,第一代的畫家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做了表述和作品展示,感興趣的可以找來看。今天我們來看受教於第一代的第二代油畫家,這些人成名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有吳作人、吳冠中、董希文、艾中信、羅工柳、胡一川、王式廓、趙無極、朱德群等。
  • 中國美術史論權威邵大箴先生談美術大家吳冠中為什麼倍受爭議?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年赴蘇聯列賓繪畫雕塑建築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60年7月畢業回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長期從事西方美術史和中國現代美術的研究,在研究中大力培植中國現代美術,力促中國美術形態從傳統走向現代。曾任《世界美術》主編、《美術研究》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兼《美術》雜誌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理論委員會主任委員。
  • 國美附中九秩芳華:校友林風眠、吳冠中等多件珍品重磅露面
    「九秩芳華—中國美術學院附中90周年特展」現場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創辦於1929年,時稱「國立杭州藝專高中部」,是中國現代美術的苗圃,也是中國最早創辦的基礎美術教學基地,開創了中國高等藝術院校設立附中之先河。
  • 中國美術學院附中90歲生日快樂!
    記者孫樂怡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創辦於1929年,時稱「國立杭州藝專高中部」,是中國現代美術的苗圃,也是中國最早創辦的基礎美術教學基地,開創了中國高等藝術院校設立附中之先河。從孤山到南山,從濱江到象山,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始終根植學院、與時代同行,為中國美術學院乃至中國藝術領域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礎。
  • 範美俊說畫:齊白石、吳昌碩、任伯年4張作品簡評
    齊白石《花卉草叢冊》之二·櫻桃,41.5×26.5cm,紙本設色,20世紀40年代初,中央美院附中藏一碗一架,與數十隻玲瓏剔透、味美形嬌的帶柄紅櫻桃。齊白石的這幅案臺清供,可謂物簡而意長。齊白石 讀書出富貴紙本設色,立軸,1945年,中央美術學院藏白石老人的畫不裝不作,通俗易懂。此畫繪牡丹一叢,卻不是今人畫爛了的「花開富貴」主題,而配置了蝴蝶裝線裝書一本。兩卷紅色圓筒不知是何物,結合書旁的一串鞭炮看,或許是金榜題名喜報或博士畢業證書,符合「讀書出富貴」的畫題寓意。
  • 「重訪孤山,九秩夢尋」拉開中國美術學院90周年校慶帷幕
    2018年3月16日,湖山煙雨中,500餘名中國美術學院師生重訪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舊址,擬照當年國立藝術院全體師生集結孤山的經典合照,完成一次跨越90年的影像拍攝,集體重溫學院歷史記憶,傳承「孤山精神」,以此拉開中國美術學院
  • 印聖吳昌碩、齊白石中國繪畫大師《梅花圖》
    提及近現代美術史,有兩位繞不開的藝術巨擘,那就是素有「南吳北齊」之稱的吳昌碩與齊白石。2017年,恰逢吳昌碩逝世90周年、齊白石逝世60周年。吳昌碩和齊白石兩人年紀雖然相差二十歲,但「南吳北齊」的說法仍然是行內共識。
  • 吳昌碩與齊白石:藝術大師之間的恩怨情仇
    文|探墨「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門下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齊白石清末民國時期的中國,在政治上是積貧積弱,但從側面刺激了中國文化思想的繁榮,又呈現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在書畫藝術領域,湧現了一批功底與內涵兼具的藝術家,其中以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吳昌碩、潘天壽、黃賓虹、林風眠、李苦禪、李可染、黃胄為代表的十大畫家,更是將中國近現代畫壇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在這十大畫家中,有兩位藝術大師可謂風格類似,早年惺惺相惜,晚期又「隔空互懟」,真可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鼎鼎有名的吳昌碩與齊白石。
  • SPECIAL SUBJECT吳冠中生平
    1942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風箏不斷線:法國老師的回國建議   1946年,吳冠中考取國民政府公費留學美術第一名,1947年赴法國留學。
  • 傅雷:齊白石讀書太少,吳昌碩流弊是乾枯
    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號怒庵,生於原江蘇省南匯縣下沙鄉(今上海市浦東新區航頭鎮),中國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重要締造者之一。傅雷被冠以翻譯家的頭銜,人們很容易忽視其美術鑑賞方面的造詣。他早年留學法國主修的就是藝術理論,1931年回國後,曾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講授美術史。 傅雷偏愛中國傳統藝術,1932年他撰寫的《現代中國藝術之恐慌》指出,現代中國藝術的狀況是「既沒有真切的情緒,也沒有堅實的技巧」。
  • 吳冠中,一直有個文學夢
    1919年8月29日(陰曆閏七月初五),吳冠中出生於江蘇宜興。父親種田,兼做小學教員。父親最大的心願是吳冠中能夠考入無錫師範,畢業後做一名小學教員。但做一名小學教員並不是吳冠中的希望,1935年,已是浙江工業學校電機科學生的吳冠中遇到了一名杭州藝專的學生朱德群。「他帶我去參觀他們藝專。這一看可不得了,我當時就覺得瘋了、醉了,非要改行不可!」
  • 中國油畫名家經典
    曾在清華大學建築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後一直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1979年任副教授,1985年任教授。1965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
  • 中央美術學院建校100周年發布「百年校慶 十大活動」
    2018年是中央美術學院建校100周年。回望百年曆程,中央美術學院是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和美術教育事業的重要代表。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為1918年成立的中國第一所公立美術學府——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和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第一個藝術教育機構——1938年創辦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
  • 吳昌碩PK齊白石​:文人與文化名人是不同維度的較量
    ,文人畫最後的高峰;齊白石,中國最知名的畫家。1946年10月,中華全國美術會在南京舉辦齊白石作品展,蔣介石接見齊白石,並贈送了《鷹》和篆書對聯《人生長壽 天下太平》為其祝壽;于右任設宴招待齊白石;張道藩拜齊白石為師。
  • 在天水藝術的美術生竟然在中國美術學院秀了一波操作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始創於1929年,時稱「國立杭州藝專高中部」,是中國最早創辦的基礎美術教學基地,開創了中國高等藝術院校設立附中之先河,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中國美術學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以培養高等藝術院校優秀生源為辦學宗旨,學制四年,學歷中專。
  • 邵大箴:為什麼吳冠中在當代引起那麼多爭議?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年赴蘇聯列賓繪畫雕塑建築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60年7月畢業回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長期從事西方美術史和中國現代美術的研究,在研究中大力培植中國現代美術,力促中國美術形態從傳統走向現代。
  • 從土山灣畫館到上海美術學院 中國新興藝術百年尋根路
    海派的美術教育從1864年土山灣畫館到1912年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更名為上海美專);從1922年上海大學美術科的設立,再到1959年上海市美術學校的重新設立以及該校1983年併入上海大學成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2016年更名上海美術學院,其中經歷了155年。」邵大箴感慨萬千。此次展覽由上海美術學院主辦,由美專舊地探訪、文獻展和研討會三部分組成,以梳理中國近百年的美術教育歷史。
  • 美術研究|論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
    近現代百餘年來,主張並實行本位文化的傳統派畫家不勝枚舉,但對傳統繪畫(尤其是傳統水墨畫)作出了卓越貢獻和深刻影響的並不很多,如果要推出幾位可以稱之為大師的人物,我認為應當是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他們四位都不曾借鑑外來繪畫;都是從傳統自身和時代感應中求對中國畫的發展;他們還都創造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將自己的藝術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 館藏|中國美院校友、著名書法家李伏雨作品入藏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此次展覽由浙江美術館、西泠印社聯合主辦,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省博物館支持,展出作品總計80件,這些作品全部由李伏雨先生之子李早先生代表家屬捐贈給了浙江美術館、西泠印社、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省博物館等四家機構。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代表中國美術學院接受捐贈,並向家屬頒發收藏證書。
  • 當代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油畫作品集萃
    致力於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並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在老一輩的藝術家中,非當代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吳冠中莫屬。吳冠中在50~70年代,就致力於風景油畫的創作,並進行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和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