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松嶺路以南和鳳凰山北側餘脈山脊上,有一小塊被圍欄圈護住的山墩,山墩中幾無可辨的古蹟,唯有茂密的參天大樹與蒼翠的雜草在其間肆意生長。怎麼看,這兒都像是一塊普通的山林荒地。
誰能想到,這裡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宋皇城北城牆遺址。其實,從遺址介紹牌的位置往圍欄中看去,就能看到那裸露的山脊部分還隱約有點城牆的態勢。

北城牆遺址是南宋皇城遺址現存為數不多地表可辨識的遺蹟之一,其現存夯土寬度約11米,長約50米,土質結構緊密,呈黃褐色,含有較多小石子、零星木炭屑和磚瓦顆粒。
南宋皇城的各大城牆所在位置大致為:東牆位於饅頭山東麓,南牆地處宋城路北側一線,西牆則大部分都由鳳凰山的自然山體替代,而北牆位於萬松嶺路以南和鳳凰山北側餘脈山脊上。整座南宋皇城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0.5平方千米,為北京故宮三分之二大。
千年歲月,流轉不息。南宋皇城牆如今只剩下北城牆這一小段模糊不清的遺蹟,想當初,整座南宋皇城可是個無比恢弘與瑰麗的地方,完全可以稱之為「天城」。

紹興八年(1138),南宋王朝正式遷都杭州後,在鳳凰山東麓原吳越王城和北宋州治舊址的基礎上,興建並擴建皇宮大內。歷經高宗、孝宗、光宗、度宗等幾代南宋皇帝的努力,先後建造了麗正門、和寧門、東華門、東便門、西華門等「皇城五門」;還興建了大慶、垂拱兩座朝議宮殿及延和、選德、輯熙、勤政等24個內殿;並有閣、齋、堂、樓、榭、亭數百處,形成了方圓九裡、蔚為壯觀的繁華天城。

有專家認為,南宋皇城是中國歷代最漂亮的皇城。為什麼這麼說呢?專家認為主要有三大理由。
一是從古人所講的「形勝」「王氣」來看,南宋皇城依託鳳凰山,圍繞饅頭山,利用自然地形布置宮殿、園囿和亭閣。宮殿布局因山就勢,氣勢渾成,是中國古代利用地形組織建築群的優秀例證。《西湖志》稱饅頭山為南宋皇城之案山,案山為朝山之延伸,好像貴人辦公的書桌,憑案以處理各類事務。有案山則財富無量,如果無案山,則曠蕩無攔,生氣渙散。其實,從現代氣象科學來看,古代「風水」就是如何選擇能適應自然地理和氣候特徵的人居環境。南宋皇城西北倚鳳凰山脈,冬季阻擋寒風;東南面臨錢塘江,夏季清風徐來;身處高地,排水順暢,不會形成積澇;皇城前城門臨江,後城門接市,水陸交通皆便利,兼顧了戰備、朝會、走訪、出遊等需要。

二是從建築風格來看,南宋皇城高度園林化。皇宮內因坡地多,「隨其上下以為宮殿」,僅各種各樣的亭子就有90多個,園林化遠高於歷代皇宮。
三是從地理走勢來看,它總體上呈西高東低。由錢塘江上岸向皇宮眺望,只見一帶紅牆環繞,金頂碧瓦相映,依山而建的宮殿層層上升。在三面青山的簇擁之下,皇宮既雄偉瑰麗,又仙氣蔥鬱,恍若天城,美輪美奐。

可惜的是,自1276年元軍攻入杭州後,南宋皇城就邁向了毀滅之路。1277年,一場民間大火飛越三丈多高的宮牆,焚毀了南宋皇宮大部分建築;1283年,元朝江南釋教主管楊璉真加「建寺鎮王氣」,在南宋皇宮遺址尚剩的地基、臺基上,建造了5座佛寺,至此皇城徹底消失。
南宋皇城雖然已灰飛煙滅,但當中的千年往事,無論悲喜,早已在歷史長河中積澱成了淳厚的文化底蘊。望著「面目全非」的城牆遺蹟,翻閱一部部相關史籍,我們仍可以藉此想像到當年皇城的壯麗恢弘,這也不失為一件幸事。
本文由魚言史記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