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5月23日電(記者 趙曄嬌 實習生 蒲曉旭)浙江省杭州市第三醫院內一車庫工地下發現南宋臨安古城牆。杭州考古部門回應,因回填及時,該處城牆目前保存完好,但未來開發尚不明晰。
據悉,南宋定都杭州(時稱臨安)時,已是喪失了半壁江山,但它的都城杭州卻依舊是當時全國第一大都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以它的皇城來說,皇城內究竟有多少建築,比較可信的記載是明代的錢塘縣令聶心湯在《錢塘縣誌8226;紀都》中的統計,即有大殿30,堂33,閣13,齋4,樓7,臺6,亭19。
被發現的南宋臨安城牆,地處杭州市城頭巷東側,杭州市第三醫院內一公共停車庫施工工地內。
記者在現場看到,工地內有兩堆回填的挖土,標誌著古城牆的大致位置。
對於工地地下存有古城牆一事,現場工人均表示不知情,並稱工地尚未開挖。
杭州市考古所副所長唐俊傑表示,去年9月,在杭州市西子停車產業有限公司在此修建車庫前,杭州市考古所工作人員曾進行勘探。當時考古人員向下打了約兩米的探溝,發現了南宋臨安城牆遺址。
「南宋時候的城基,比五代和北宋時的都考究,一般先用石土混合著做基礎,然後夯土,外側再砌磚。」唐俊傑表示。
這次被發現的城牆只是冰山一角,據唐俊傑推測,東城牆可能就是沿著目前杭州的直吉祥巷-城頭巷-金雞嶺-直大方伯-東清巷-嶽家灣-倉河下一線。
據介紹,南宋臨安的古城東西長2000米,南北長7000米,面積約14平方公裡。
這些古城牆被埋藏了七、八百年,日曬雨淋都會對其造成破壞。如何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備受社會關注。
「發現古城牆後,我們立即對遺址進行回填,確保古蹟安全。就地回填是最常用的文物保護手段。而對於挖出的絲綢、書籍等易損文物,往往還需要立即轉移到空氣、溼度等達到嚴格標準的地方。」唐俊傑說,因為回填及時,城牆目前保護良好。
與此同時,為更好的保護遺址,西子停車產業公司重新調整方案,將車庫靠城頭巷一側內縮約4.5米,車位也從原來的192個減少到143個。
記者了解到,杭州人文底蘊豐富,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很多本地人和外地遊客都很好奇,回填後的古城牆,將來是否會「重見天日」?
對此,唐俊傑表示,未來的計劃尚不清晰明確。
記者了解到,現階段,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現狀並不容樂觀。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約有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登記消失。中國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狀況較差的佔到17.77%,保存狀況差的佔到8.43%,也就是說,約有1/4的不可移動文物保存面臨重大挑戰。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小和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城市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衝突激烈,儘管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都力爭做到基本建設工程避讓文物點,但仍有確實無法避讓而致文物消失的情況。
特別是受汶川地震影響,四川登記消失文物數量最多,達6000餘處。
同時在遼寧省,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共有千餘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其中80%以上與城市建設、土地開發、生產生活等人為因素有關。
如何保護這些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成為文保部門的共同關注點。
以全國文物大省——陝西為例,兩年前便推出一種可適應考古工地易損文物現場保護的「文物急救車」。該車配備溫溼度監測、文物物理提取、藥水噴灑、保溼穩固等多種設備,為保護文物提供重要支撐。
文物保護更需要法律層面的支撐,據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已在2007年公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