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之子毛岸英:戰死朝鮮,妻子三年後方知真相,公公牽線改嫁

2020-12-05 小渡講故事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好風好景年年來,可嘆世事無常,命運坎坷,身旁人不再!

少年懵懂時期,總以為情愛得熱烈澎湃,必須有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壯志;可當擁有婚姻、家庭之後方才明白,幸福來自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安穩,來自相濡以沫的長情。

婚姻並非讓幸福變得簡單,而是讓幸福變得厚重起來,比起那轉瞬即逝的熱烈,細水長流的溫情才更為難能可貴。

幸運的人和伴侶共度餘生,不幸的人和愛人天各一方。在殘酷的戰爭中,真愛不易守護,生命脆弱不堪,常常是一剎那之間,就改變了一輩子的命運。

例如主席之子毛岸英,在去朝鮮支援之前他給妻子深鞠一躬,3次擁她入懷,卻不料這小心翼翼地告別仍舊成了永別!

毛岸英

抗美援朝,長眠他鄉

1950年1月25日的晌午,家家戶戶開始忙碌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一餐,用食物來慰顧半日的疲勞,一切都如此祥和平靜。

可遠在朝鮮的毛岸英,就在這樣充滿煙火氣息的時刻,與世長辭了。

毛岸英犧牲那年,年僅28歲,與父親相處的時光並不多,為祖國偉業奮鬥的決心卻不輸父親一絲一毫。

朝鮮戰場是他主動請纓的,兇險的關頭也是他臨危不懼的,如此一位熱血少年,卻在朝鮮的土地上遇美軍空襲,長眠於那片並不熟悉的土地。

周恩來總理寫信告知主席:岸英,走了……

毛主席與毛岸英

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單調又直白地寫在發黃的信紙上,白紙黑字,句句分明。主席看完信,嘴唇止不住的發起抖來,可長時間內沒能說出一句話。

他的臉色蠟黃,目光遲鈍,沒有哭也沒有嚎叫,接過衛士長遞過來的香菸深吸一口,才算緩過神來,紅著眼睛嘆息一聲:"唉,戰爭嘛,總要有傷亡,沒得關係,誰讓他是我的兒子呢……"

那個時刻,其實不屬於主席,而是屬於來自毛岸英父親的時刻。

儘管身為主席他得面面俱到、保持體面和體統,可惜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令轉過身去的他再也忍不住,豆大的眼淚奪眶而出,淚如雨注。

良久,主席才忍住悲傷,可惜在見到毛岸英妻子劉思齊的那一刻,眼睛又紅了起來。

身為父親,他需要整理身心處理兒子的身後事;身為主席,他需要儘快打理朝鮮那邊的戰事,提供支援和政策;可身為公公,他又要怎樣安慰自己的兒媳呢?

他想不出辦法,只能暫時保守這個秘密,讓劉思齊繼續相信毛岸英安然無恙。

於是,在這美麗的謊言中,劉思齊一直安安靜靜等待毛岸英的凱旋。

善意謊言,得知真相

1954年9月,第一批志願軍部隊回國,其間沒有毛岸英的身影,1955年10月,第二批志願軍回國,其間沒有毛岸英的身影,1958年年底,最後一批志願軍回國,其間仍舊沒有毛岸英的身影……

那幾年,隨著幾萬志願兵的歸國,也隨著抗美援朝的勝利歡慶,中國家庭齊聚一堂,為久違的團圓推杯換盞、熱烈慶祝。

唯獨劉思齊絲毫感受不到團圓的氛圍,她正在為丈夫毛岸英的消息而心急如焚。毛岸英此行一去竟然沒有一封家書告知近況,有關於他的信息劉思齊也無從得知。

礙於主席的事務繁忙,劉思齊三年時間內也未曾寫信給他打聽消息。

沉穩了三年氣息的劉思齊始終還是忍不住了,她詢問主席,為何毛岸英遲遲未歸,是否遇見什麼緊急的情況?

看著兒媳充滿期待又小心翼翼的眼神,主席雖然於心不忍,可也不想劉思齊往後餘生都蒙受欺騙,活在編織的美夢之中。

他再次回憶起那段傷心的往事,那封令自己肝腸寸斷的書信,對劉思齊說到:他……不在了。

不消主席再多加修飾什麼,或者再多說些什麼細節,短短幾個字已然讓劉思齊神色劇變,她等了三年的丈夫,等了三年的團聚,居然頃刻間化為烏有。

而她愛慕的那個男子,此刻還躺在朝鮮的綠水青山下,和自己相隔幾萬裡,不能回歸故鄉!

劉思齊與毛岸英

劉思齊的精神垮了,彼時的她方才23歲,明明是大好的青春年華,卻要經歷摯愛離世的痛苦,一時之間,她無言以對,唯有淚斷如珠。

她記起和毛岸英的往事,那個高大俊秀的男人好似還在身旁。

幸福往事,伉儷夫妻

劉思齊與毛岸英的愛情,是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的美好,只能說是春日的雨露,是冬日的暖陽,是午後不需要理由的閒走,是傍晚細碎的攀談,是世間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幸福。

1938年,劉思齊八歲,她是延安禮堂中著名的小演員,就連主席都因她的表演而感動流涕。

主席來看的那場表演,主人公是一對革命人士留下的遺孤,因為父母早逝,又身逢動亂,只能四處流浪,乞討為生,在這人世間顛沛流離。

這遺孤的扮演者,正是劉思齊。

表演結束後,禮堂內掌聲雷動,所有觀眾都沉浸於這場符合時代又撞擊心靈的表演,他們深知戰爭的殘酷,也看過事實在自己身邊上演,所以這表演最能打動人心。

尤其是主席,他感同身受,情不自禁流下眼淚。

看見臺上的劉思齊,他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兩個兒子,毛岸青與毛岸英,他們的童年也是在上海流浪度過,或許劉思齊的表演就是一個真實寫照。

主席把劉思齊叫到身邊詢問,為何小小年紀就能這樣機靈?

這一問他才知道,哪裡是什麼精讀劇本,分明是一五一十的展現自己。在舞臺上,劉思齊是烈士的女兒,在現實中,劉思齊也確實是烈士的女兒。

她的父親是劉謙初,母親是張文秋,都是革命戰爭中勇於奉獻的戰士,為祖國大業付出不少。劉謙初去世之後,劉思齊跟著母親逃亡蘇聯,卻不幸被軍閥囚禁,度過了八年的灰暗時光。

劉謙初與主席是戰友關係,得知劉思齊是友人的孩子,他感慨萬千,說著:謙初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

《毛岸英》劇照

因此,劉思齊小時候和主席一家的關係,那是很好的,也時常去毛家做客。

只可惜當時的毛岸英遠在蘇聯求學,劉思齊又不幸被軍閥所抓,兩個人居然十年內都沒能見到一面。

1946年6月,劉思齊與母親張文秋獲救,得見天明,同年,毛岸英也學成歸國,幫助主席打理事務,完成父親交付的重任。

他們兩人的生活也開始有了交際,慢慢熟悉起來。

那是1946年的秋天,銀杏葉落,白果飄香,風開始蕭瑟起來,高處也有了霧氣,劉思齊約上好友李訥前去寶塔山遊玩。

那裡風景甚好,友人攀談起來愜意無比,正是此時此刻、良辰美景,劉思齊的目光與毛岸英的目光撞在一起。

毛岸英此行是來平定延安鬧事的,和劉思齊相遇純屬緣分,特別是還有李訥作為中間人認識,實在巧合。

李訥是毛岸英的妹妹,劉思齊又是李訥的半個姐姐,相互介紹之下,劉思齊明白了這就是主席家中那位不常露面的大兒子。

劉思齊還回憶道,當年見到毛岸英的第一面,只覺得這是一個高高大大的男同志,其餘的交流少之甚少。

那時候的劉思齊年僅16歲,和毛岸英的匆匆一面並沒有讓她記掛在心上,倒是毛岸英,對劉思齊念念不忘起來。

劉思齊長得俏麗,兩個又粗又亮的辮子垂在肩旁,活潑又好看,毛岸英被吸引也不足為奇。

可惜他當時要參加土改活動,任務緊急不容耽誤,與劉思齊的故事和戛然而止一段時日。直到兩年過後,18歲的劉思齊參加軍隊撤離延安,才和毛岸英有了重逢的機會。

在西柏坡,毛岸英再次見到朝思暮想的劉思齊,彼時的劉思齊比當年更加漂亮了。

時間讓劉思齊出落得亭亭玉立,身上也褪去了當年身為小姑娘的青澀,反而多了清純中壓制不住的嬌媚,令毛岸英一往情深。

毛岸英淪陷了,他淪陷在劉思齊的美好中不能自拔,希望這個美麗的女孩能夠成為自己的所有物。

他沒談過戀愛,不懂得怎樣追女孩,討小姑娘歡心,他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前半生剖析給劉思齊看,毫無保留地推銷自己。

一有空閒時間,毛岸英就來找劉思齊聊天,可是他沒什麼新穎的話題,能夠聊的東西也不多,於是他只好講起自己在蘇聯的見聞來,以及他掌握的馬克思主義知識。

起初劉思齊還對這些感到好奇,可毛岸英越講越深奧,且滔滔不絕,直講得劉思齊打盹。

一方面,劉思齊認為毛岸英單純直率,沒有花言巧語,講起大道理來並不惹人嫌惡;另一方面,劉思齊又感到自卑,毛岸英講的專業知識,以及他的宏圖大志都令劉思齊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毛岸英的家室不必多介紹,他是領導人的兒子,有大好前程,更何況他還是留學十年的知識分子,不像自己,沒有父親依靠,也沒有學歷仰仗,曾經還在監獄中度過8年青春,她與毛岸因,根本沒有可比性!

劉思齊想要拒絕毛岸英的求愛,她認為,毛岸英值得更好的。

只是說,在毛岸英眼中,劉思齊就是世界最好的,再也找不到比劉思齊更美好、更單純、更善解人意的女孩了……

在毛岸英的開解與安慰之下,劉思齊找回了自信,也開始相信真愛不需要外在的比較,她同意了毛岸英的求愛,與毛岸英開啟了戀愛關係。

至於兩個人發展的關係,作為長輩,主席自然欣喜萬分。劉思齊小時候,主席就對這小姑娘很是喜愛,長大後能做自己的兒媳婦自然親上加親,求之不得。

1949年的10月15日,屬於他們兩人的婚禮在北京舉行。那時新中國剛成立半個月,雖然舉國歡慶,國泰民安,但毛岸英與劉思齊還是選擇低調行事,婚禮只宴請了少數親朋好友。

其中,主席親自為他們主持婚禮,出席的人中不乏有周恩來、鄧穎超、劉少奇等偉人。

婚禮禮成,主席送給毛岸英一件大衣,他說到:日間岸英穿著禦寒,晚上蓋在身上,兩個人都暖和。

沒有鋪張浪費,沒有奢侈無度,就連兒子結婚,送禮也如此樸實無華,雖然新中國已經成立,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還肩負身上,主席以身作則,克勤克儉。

同樣的,毛岸英也和父親想法一致,並不主張無度消費,還勤儉持家,低調做人。

新婚伊始,毛岸英與劉思齊居住在中央調查部的院子裡,方便毛岸英翻譯和完成秘書工作。雖然剛剛新婚,毛岸英卻不怠慢自己的工作,幾乎第二天就忙碌起來,先後去長沙、蘇聯等地方出差。

劉思齊也不閒著,她明白自己和毛岸英存在的文化差異,努力想要縮減兩個人的距離,於是趁丈夫忙於工作,她閒來無事就看些書籍充實自己。

劉思齊從不吵鬧要買珠寶、要吃佳餚,她樸素的行事風格很大程度是受毛岸英的影響。

劉思齊曾說過:岸英很樸素,一個月就兩元的生活費,他衣服不多也從不挑剔,他也從不用主席的錢,儘管父親有稿費,他買東西主席都要過問,所以岸英很謹慎。但若是買書,主席是支持的。

臨行囑託,竟是訣別

婚後的生活是忙碌的、是充實的,更是幸福的。毛岸英與劉思齊用愛意鑄就了溫馨的家庭,用相互支持搭建了心靈的橋梁,若是時光長久,他們的溫暖定然不會暗淡。

可是僅僅一年過後,朝鮮的戰火就熊熊燃起,一路侵犯到我國的鴨綠江邊。同是經歷過戰爭的摧殘,中華兒女深知戰火帶來的痛苦以及傷害。

為了早日停息戰火,維護和平,也為了保證戰爭不會波及中國境內,抗美援朝的號角吹響,全國各地湧現一批又一批志願軍,自告奮勇前往前線。

其中,毛岸英的名字也在行列之中。

當時,毛岸英得知朝鮮的境況,也知道中國準備抗美援朝,提供支援,他第一時間找到了父親毛澤東,請纓前去參戰。

對於兒子的決定,主席沒有異議,他說到:你是我的兒子,更是中國人民的兒子!

在國家大事面前,人人都應當有隨時為百姓犧牲的勇氣,毛岸英能有此覺悟,有此勇謀,值得讚賞。

徵得父親同意之後,毛岸英就要回家收拾行囊了,臨行前他去醫院看望剛做完闌尾手術的妻子劉思齊,囑託幾件事情。

或許是有了預感,這次臨行告別,毛岸英比任何一次都要鄭重和事無巨細。

他給劉思齊說了三件事:第一件,無論如何都要繼續看書學習,不能半途而廢,要永無止境的提升自己;第二件,自己不在的時候也不要忘了每周去看望父親,給家人關懷;第三件,他此次前去的地方名叫朝鮮,山高路遠,不便通信,莫要擔心……

說完,毛岸英就要走出醫院,劉思齊送他出門。

已經走出大門一段距離了,毛岸英卻突然止住腳步,回頭凝望著劉思齊的身影,然後深鞠一躬,久久沒有起身……

"那天晚上,岸英三次將我緊緊擁入懷中,還給我深深鞠了一躬,我竟然沒有察覺到他會上朝鮮戰場,更沒有意識到,這竟然成了我們的訣別。"

毛岸英的離世給了劉思齊深沉的一擊,數年之前的場景一次又一次在腦海中回放,她想起毛岸英三次擁抱自己,想起那個鞠躬,又想起毛岸英毅然決然的背影……

每每回憶,都淚流滿面。

主席保守了這個秘密三年,獨自一人承受著喪子的巨痛,直到最後終於還是告訴了劉思齊真相,他希望劉思齊能夠找到新的生活。

之後的劉思齊去了陌生的莫斯科大學求學,那裡人生地不熟,雖然生活不便,倒也讓她感同身受了岸英年輕的求學經歷。

她時常想起岸英,想起那個高高大大的男同志,想起那個處處為國家、為人民著想的好青年。

但她也得重新開始生活,她需要新的交際圈、新的事業、新的愛人,幫助她走出那僅維持一年的幸福婚姻。

在毛主席的牽線搭橋之下,劉思齊和教員楊茂之,兩個人從相識到相戀,都在毛主席的見證之下。

1961年,劉思齊和楊茂之結婚,最高興的人莫過於主席了,他想,自己沒有辜負兒子毛岸英,他把劉思齊照顧得很好,也將她託付給了一良人。

婚後,劉思齊生下四個孩子,長子取名楊小英,以此紀念死去的毛岸英。

作為主席之子,毛岸英的成長並非常人所想,一帆風順、步步高升。相反,因為父親的因素,毛岸英自小便開始流浪,四處逃亡,街邊與監獄是他長待的地方。

和劉思齊的成長經歷十分相似,毛岸英與父親的交流也不多,關於父親主席的許多事跡,他是通過報紙知曉的。

對於父親,他心中更多的是敬佩。所以,毛岸英一生都在為革命事業奮鬥,一生都以父親為榜樣,就算心知肚明上了朝鮮戰場兇多吉少,仍舊義無反顧。

在去朝鮮之前,毛岸英問過父親一個問題:我做你的兒子合格嗎?

主席回答他:等你回來,爸爸給你個答覆。

主席給了岸英一個念想,希望毛岸英能完整的回到祖國,可惜,毛岸英終究沒能親耳聽到這個答覆。

毛岸英一去不返之後,劉思齊也問過主席:岸英做你的兒子合格嗎?

他說:合格,他是我的驕傲。

若是岸英還在,指不定有多麼欣喜,可惜,可惜……

相關焦點

  • 毛岸英犧牲,劉思齊多年後改嫁,主席送了一份禮物,讓人淚目
    引言眾所周知,毛主席最為器重的兒子就是毛岸英,但是他卻在朝鮮戰場上犧牲了。噩耗傳來,最痛苦的就是做父親的。其實,還有一個人也背負著多年的痛苦,她就是作為烈士妻子的劉思齊。多年後,她在主席公公的勸解下再嫁,還收到了他老人家送去的特殊禮物。
  • 毛岸英妻子在丈夫犧牲後改嫁他人 婚後改了名字並育有4個子女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人她曾是毛岸英的妻子,毛岸英犧牲後她改嫁他人。為了忘記以前的生活她改了名字,婚後一共育有四個子女,個個都很有出息。這個女人就是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後來改名劉松林。她不僅是毛主席的兒媳,同時還是毛主席的乾女兒,毛主席一直把她當親生女兒看待。
  • 揭秘:毛岸英犧牲後 劉思齊寡居、再婚生活(圖)
    ,卻很少為人所知。    毛澤東只送一件大衣給毛岸英,說:日間岸英穿著禦寒,晚上蓋在身上,兩人都暖和。  這時,毛岸英在中央調查部擔任機要秘書和翻譯,新房就設在中央調查部的院子裡。  六、毛岸英告別妻子劉松林 奔赴朝鮮戰場  六、毛岸英告別妻子劉松林 奔赴朝鮮戰場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 揭秘:毛岸英犧牲後 劉思齊的寡居、再婚生活
    、劉思齊合影  「梧桐清霜」劉松林  毛岸英是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長子,這已為幾代中國人所知,但作為毛澤東的長媳劉松林(劉思齊)在毛岸英為國捐軀之後寡居的生活片斷,卻很少為人所知。  六、毛岸英告別妻子劉松林 奔赴朝鮮戰場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9月15日,美軍7萬多人在朝鮮仁川登陸。
  • 毛岸英犧牲3年,愛妻劉思齊方知死訊,闊別12年,她才願意改嫁
    她做完闌尾炎手術不久,以為丈夫是擔心她的身體狀況會影響她的學業,卻萬萬沒有料到,面前的人兒已經瞞著她,決定奔赴朝鮮戰場。 分別的時候,劉思齊堅持送毛岸英到門口。毛岸英走出十幾步遠,回頭看到妻子孱弱單薄的身體,突然擰身,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一躬後,未料是永訣。
  • 毛岸英:結婚一年就奔赴戰場,埋骨異鄉,只為父親毛澤東一句話
    一位白髮蒼蒼的中國遊客不遠千裡乘坐飛機來到了朝鮮平安北道東昌郡大榆洞。時隔56年 她終於來到自己的丈夫犧牲的地方。站在丈夫死去的這片土地上,她想起了自己的公公生前曾經跟她講過:「思齊,你將來有機會,還是要到岸英犧牲的地方去看一下。」而今她終於完成了公公的夙願。如今她已經76歲了,這是她第1次來到丈夫犧牲的地方,或許也是最後一次來到這個地方。
  • 毛岸英14歲被張學良送往蘇聯,28歲犧牲朝鮮,毛澤東勸劉思齊改嫁
    在1982年,在楊開慧故居臥室的牆壁裡發現了她的書信手稿,信是寫給毛澤東等親人的,可惜,他們都沒有讀到,書信的字裡行間,都表現了楊開慧作為一個妻子對丈夫毛澤東深切的愛,可惜,毛澤東始終都沒有讀到這些書信。毛澤東在得知楊開慧遇難的消息,萬分愧疚和悲痛,寫下了「開慧之死,百身莫贖」八個字。楊開慧犧牲後,當時的毛岸英才八歲,這給他幼小的心靈裡,帶來了極深的印象。
  • 毛岸英在朝鮮犧牲,主席連抽兩支煙後說出第一句話
    自從毛岸英「出差」走後,張文秋嚴守承諾。看到大女兒尊重孝敬公公,公公關心指導兒媳長進,她由衷地高興;而毛岸青每周必到張家,還不客氣地把待洗的衣被等不善自理的活兒帶過來,張文秋照單全收,洗淨、晾乾、疊好,樂此不疲。 張文秋問享受供給制的毛岸青:「岸青,我問你,你的零用錢一個月得多少?」
  • 他為毛岸英守墓三年,歸國後世人才知守墓人居然是彭德懷的警衛
    這個人的名字就是毛岸英,他在犧牲之後便被葬在了朝鮮這個地方上。其中自然也不會少了守墓人,這個守墓人的身份也是值得人一提的,他是我們彭德懷大元帥的一個警衛員。就是這個人把主席兒子的屍骨找到且保存下來的,並且還為這個烈士抬了棺槨。除了做了這麼多努力之外,他還為這個人守了三年時間的墓。
  • 今日聚焦:留在朝鮮的毛岸英墓,毛主席為什麼從沒去看過?內幕,感人……
    毛岸英犧牲,毛主席為何不運回遺體?感動……文章回顧了1950年,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不幸犧牲,毛主席最終悲痛地決定,把他葬在朝鮮土地上。現在,這個感人的故事,入選了小學語文教材。這,非常讓人欣慰。 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讀者的共鳴。
  • 戳破謠言 敬悼英魂:毛岸英烈士犧牲的歷史真相
    70年前,鏖戰正急的朝鮮戰場上,在剛被美機轟炸過的一片廢墟中,兩具被燒焦的烈士遺體被抬到廢墟外的曠地。其中一位就是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國難當頭,敵軍臨境,毛岸英挺身而出,報名參軍,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個志願軍戰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偉岸英姿,英魂不朽。
  • 【闢謠】戳破謠言 敬悼英魂:毛岸英烈士犧牲的歷史真相
    70年前,鏖戰正急的朝鮮戰場上,在剛被美機轟炸過的一片廢墟中,兩具被燒焦的烈士遺體被抬到廢墟外的曠地。其中一位就是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他們妄圖通過此事,給戰死沙場的毛岸英扣上「沒有戰場常識」「去朝鮮純粹是因為毛主席讓他兒子去鍍金」「目無軍紀」「因身份享受特殊待遇」等髒帽子,進一步攻擊毛岸英背後的毛澤東主席,最終將矛頭對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所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
  • 毛岸英朝鮮犧牲,毛澤東連抽兩支煙後說出第一句話
    自從毛岸英「出差」走後,張文秋嚴守承諾。看到大女兒尊重孝敬公公,公公關心指導兒媳長進,她由衷地高興;而毛岸青每周必到張家,還不客氣地把待洗的衣被等不善自理的活兒帶過來,張文秋照單全收,洗淨、晾乾、疊好,樂此不疲。張文秋問享受供給制的毛岸青:「岸青,我問你,你的零用錢一個月得多少?」「三十多塊吧!」毛岸青性子直不見外,實話實說。
  • 毛岸英因為蛋炒飯而犧牲?時隔60年,劉思齊出面駁斥這種說法
    本期筆者帶大家走進毛澤東長子毛岸英的一生,這位在朝鮮戰場死亡的戰士以及他死亡的真相。  毛岸英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大兒子,於1922年出生在湖南。如果主席的兒子不帶頭,那其他人肯定犯嘀咕。  作為一個父親,他想要讓毛岸英平平安安。但是作為國家主席,他想要所有志願軍平平安安。此次毛岸英主動請纓讓他十分滿意,看著兒子長大,他感到十分欣慰。  毛岸英得到毛澤東的批准後,特意去醫院看望剛剛做過手術的新婚妻子劉思齊。毛岸英告訴思齊自己要去出差了,但這一別後,毛岸英就了無音訊了。
  • 毛岸英夫人劉思齊:祭毛岸英犧牲地撕心裂肺(圖)
    今天我們節目的來賓有兩個名字,現在她叫劉松林,提起她以前的名字劉思齊,相信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都不會覺得陌生,不錯,劉思齊曾經是毛澤東的兒媳婦,毛岸英的妻子。今年是毛岸英犧牲56周年,前不久劉思齊第一次來到了毛岸英犧牲的地方。  2006年5月12日,朝鮮的大榆洞迎來了一位中國客人。
  • 毛岸英犧牲3年,髮妻劉思齊方知死訊,離別12年,她才願意再嫁
    她做完闌尾炎手術不久,以為丈夫是擔心她的身體狀況會影響她的學業,卻萬萬沒有料到,面前的人兒已經瞞著她,決定奔赴朝鮮戰場。分別的時候,劉思齊堅持送毛岸英到門口。毛岸英走出十幾步遠,回頭看到妻子孱弱單薄的身體,突然擰身,向她深深鞠了一躬。一躬後,未料是永訣。
  • 抗日名將戴安瀾:遺言為國戰死光榮,妻子捐出撫恤金終身未改嫁
    戴安瀾犧牲後,大家在他身上發現了寫給妻子的,還沒有時間寄出去的遺書,遺言為國獻身光榮「為國戰死,事極光榮。」戴將軍的妻子王荷馨在家苦等,等到的卻是丈夫戰死的噩耗。王荷馨和戴安瀾有四個子女,戴將軍犧牲的時候小兒子尚在襁褓之中。王荷馨強忍悲痛,撫養四個孩子成人,終身沒有改嫁。
  • 毛岸英烈士犧牲七十周年,把顛倒的歷史正過來
    ,把被抹黑的真相說出來,把顛倒的歷史正過來。建國以後看到電影《三毛流浪記》,毛岸英對妻子劉思齊說:「那時我和岸青在上海的流浪生活,就是影片裡的三毛,靠賣報紙、拾破爛、揀菸頭、幫人推人力車來維持生活。」晚上,他們就住到一個破廟裡躲避風寒,這樣一過就是三年時光。非常不幸,小弟毛岸龍就是在此時走丟失蹤,從此杳無音信。劉思齊回憶講:「岸英說只有兩點沒有做過:一個就是給資本家當乾兒子,一個就是偷東西。
  • 王天成:我所知道的毛岸英之死
    為了了解毛岸英之死,王天成當年走訪了志願軍總部的許多老同志,大家對毛岸英殉難之事記憶猶新。所以既採訪過這些當事人、又對美國戰史有研究的王天成是講述這段歷史的最佳人選。 神秘的翻譯 毛岸英入朝作戰的事情,在當年是極為保密的,除了彭德懷等高層外,沒有幾個人知道毛岸英的真實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