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李涉 洛陽城內的紙賦,已經泛黃;忠義堂上的牌匾,入木三分;八百裡水泊梁山,再不見那一道道肆意而動的身影;風灌滿谷口,吟唱出往昔的日日笙歌。把酒言歡,豪情萬丈,範仲淹筆下的水滸,曾是多少人年少時的江湖。
一百零八單將,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身陷沙場,萬死不辭,卻不及一位長期處於打醬油狀態的小小道長,這或許是水滸中最大的敗筆了吧。
他的存在,超脫淡然,以一當十,打破了水滸的力量體系。他是天上星宿,只一閒字道盡一生,如入雲的騰龍,只見其首,可聞其尾?若問其人姓甚名誰,便是那同吳用齊名的軍機公孫勝。
公孫勝初登場於第十四回,書中有載,其身乍高八尺,相貌堂堂,頭綰兩枚鬅鬆雙丫髻,身穿一領巴山短褐袍。腰系雜色彩絲絛,背上松紋古錠劍。白肉腳襯著多耳麻鞋,綿囊手拿著鱉殼扇子。八字眉一雙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鬍,一副道士打扮,道號"一清"。
自幼喜歡槍棒,學成多般武藝,又拜羅真人為師,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卻不知為何,別師拜母,在北宋徽宗年間這種亂世之間遊走。公孫勝的志向極大,並不會去做什麼小偷小摸的勾當,沉寂多年,養精蓄銳。
同時目標明確,欲聚天下英豪,去攪動這世間風雲。更難能可貴的在於他胸有謀劃,散布天罡地煞洪太尉的奇聞。
後同晁蓋等七人,在石碣村飲酒聚義,共謀奪取生辰綱一劫,滿城風雨,天下皆知,入雲龍之名也算揚的熱鬧。在同阮氏兄弟殺退何濤後,自此上了梁山。
其實,一直到這裡,公孫勝給人的感覺是很多餘的,文不若吳用,武不及晁蓋劉唐,水性比不得阮氏三雄,他更像是一根線,將有意而不識的眾人以夢為由,七星相託,聚到了一起。
而在之後,我們很少再見公孫勝的出場,只有隨晁蓋迎接新人時,才會有所提及,更多的時候,公孫勝都應了一個閒字,閒看雲捲雲舒,花落流水。
江州劫法場,鬧得痛快,可聰明的人總知道居安思危。鬼神莫測之機,呼風喚雨之能,公孫勝的本事既可以一敵百,就必是不凡,或許在見到宋江的第一眼,他就看到了這位及時雨眸中的不甘,也料到了山寨的未來。
後來,宋江接父,李逵尋母,公孫勝輕輕一嘆,他想,可能是真的想母親了吧。借著這個由頭,公孫勝走了,一去再未歸。他清楚自己想要的,也清楚自己所能得到的,當初的七星早已不再是當初,這盤棋是他布的,可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之中。當棋子不受控制時,棋手也是時候要抽身了,死道友而不死貧道,不得不說,公孫勝的理智,是梁山泊眾人所不及的。
公孫勝走了,可直到現在,他的武力值都沒有用武之地,眾人也不曾眷戀,若非柴進被困高唐州,有個會使妖術的太守高廉,打得梁山泊損兵折將,逼得吳用黔驢技窮,怕是宋江也不會想起這水泊之中,有個曾雲遊四方的全真教道士。
無奈之下,戴宗李逵臨危受命,前去尋回公孫勝。戴宗記得公孫勝乃薊州人士,加急趕到,雖說遇到了人,可羅真人終究是護徒的,他知梁山不具龍虎之象,難登金鸞大殿,怎願放公孫勝回去。
可公孫勝雖也猜得一二,卻不想違背內心,於公,替天行道,他想自己既為術士,理應為這天下安生立命。
於私,梁山一夥,既許以兄弟之稱,又怎能見死不救,再三說服之下,羅真人只是不願,李逵一斧砍下,真人飄然而去,只留見一句,"遇汴而歸",同時還傳授給其徒一套五雷天罡正法。冥冥之中,自有命數,公孫勝也從此開始嶄露頭角,向梁山眾人展示道法之妙。
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衝,一桿長槍,無人能勝;錯失生辰綱汴京城賣刀的楊志,身家清白,世代為武;更有那三碗過崗醉打大蟲的武松,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可為何說公孫勝強大如斯,只因他們都或多或少經過牢獄之災,嘗過敗戰之苦,但公孫勝可謂每逢術法之戰未曾敗過。高唐州前,只一揮手,高廉三百神兵化做煙霧,一散皆無。
芒碭山上,松文古錠劍出,大喝一字疾,令天地變色,日月無光,活捉了項充李袞二人。隨後更是布下八陣圖,助史進破了樊瑞的妖法,收了樊瑞為徒。公孫勝不可謂不強,他的強大使宋江一路過兵斬將,也使水滸的世界出現崩塌。
人們總是不喜歡比自己強大很多的人,當有不可逾越的城牆出現時,人們想的不是敬仰,也不是超越,反而是摧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心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可公孫勝不怕,他樂意這麼轟轟烈烈的活,但水滸的故事裡,卻因他的存在而萬分尷尬,為了能讓故事繼續下去,公孫勝不得已選擇了早退,從水滸中被迫移除。
朝廷招安,公孫勝早有離心,卻仍隨宋江徵過了遼,討伐了田虎,有他在,喬道安之流傷不到梁山一分一毫。但水滸的背景註定了宋氣數未盡;為了譏諷世道,他們這一百零八人也註定是悲劇。
而公孫勝的存在,是一敗筆,有他在,神鬼莫近,沒他在,故事才能繼續。所以導演喊了卡,急匆匆的把公孫勝拉下了臺。
王慶之後,宋江等人班師回朝,在東京城外陳橋驛上時,公孫勝又走了,這一次連理由都沒有,只因為他強大到讓世界的規則都不得不一改再改。匆匆的一句遇汴而歸,匆匆的辭行拜別,當初是公孫勝拉的線,現在也是他最先散的夥,水滸的最後,對公孫勝只寥寥十二字。
"從師學道,侍養父母,以終天年。"
公孫勝確實算的上是一筆敗筆了,史實有據,宋江起義應為1118年,而王重陽所建全真教,卻是1167年的事情,所以呀,公孫勝這全真道士的稱呼簡直是畫蛇添足。但他的存在與強大,哪怕是敗筆,也算得上是最濃妝淡抹的了。
這個世道便是如此,太弱有人欺負,太強有人打擊。遊戲中有職業平衡,為的是防止某一人物太強,就連小說的世界觀設定中,也鮮有瞬殺,因為熱血要的是熱鬧,一邊倒的決鬥沒人會喜歡。
公孫勝只是太強,能秒殺任何高手,他的迫不得已,是別人夢寐不得的永久。不過,閒雲野鶴,一生自在,他的結局令人唏噓而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