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細讀過《水滸》這部書,其實不難發現其實這部小說有很大的玄幻色彩,精彩程度不亞於現在的一些熱門的小說,既然是玄幻小說,那就少不了一些道法仙術,咱們聊了這麼多水滸人物,今天咱們就來說說梁山上的第一法力輸出,入雲龍公孫勝。
其實公孫勝的出場不算是很早,在第十五回才露面,「頭綰兩枚鬅鬆雙丫髻,身穿一領巴山短褐袍,腰系雜色彩絲絛,背上松紋古銅劍。白肉腳襯著多耳麻鞋,綿囊手拿著鱉殼扇子。八字眉,一雙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鬍。」這身打扮不像是我們心目中仙風道骨的形象,到有點兒像假扮行者的武松。
咱們再來看看金聖歎對他的評價,「 公孫勝便是中上人物,備員而已。」
這句話一語點破玄機,備員那說白了就是一個閒人,說句誇張一點的話,這公孫勝就是一個甩手掌柜的。
我想看到這兒很多人又要準備罵街了,其實你仔細想想,縱觀水滸全書,公孫勝一伸手就能召喚神龍,就憑著這本事,劫生辰綱還用的上晁蓋,吳用,阮氏三雄?他一個人就搞定了!打曾頭市,那史文恭最多也就是能打敗秦明,招來一條龍讓他打個試試,解決他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什麼?一條不夠?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條神龍解決不了的,如果不夠那就再加一條!
但如果是這樣,那《水滸》就不可能被稱為四大名著,直接變成YY爽文了,施老夫子當然沒有那麼娛樂至上,但是那為何還要設計公孫勝這麼一個道術高手的形象呢?
中國有句古話,「盛世不見道,亂世不見佛」,亂世之中,都是道士下山救世,雖說道家有隱世思維,但是每逢亂世則會救濟百姓,公孫勝不跟著跟自己的活神仙師父羅真人參道,卻投身俗世專心當強盜就恰恰說明了這點。
其實對於公孫勝,施老夫子寫得很分化,不過既然要說公孫勝,就不得不先說他的師父,羅真人。
羅真人在整部書裡可謂是活神仙,不僅道法通玄,而且還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公孫勝出世,大概率是因為老神仙已然算到靖康之恥即將發生,北宋馬上就要滅亡,在金兵的鐵蹄之下,中原大地的生靈必遭塗炭,所以這才派自己的弟子下山濟世,其實這也就說得通為什麼公孫勝在前期有些像申公豹那樣東奔西走,網羅天下能人異士,因為他下山抱著的就是改朝換代,濟世安民的心願,但與申公豹的唯一不同的就是,一個要保商,一個要滅宋。
這個時候的公孫勝絕不是閒人,也不是備員,是懷著一顆真心行走天下的好漢,至於為什麼後來卻開始划水了呢?這分水嶺就是宋江的出現。
當宋江上了梁山,公孫勝就已經覺得有些不對頭,如果一個人,他既不愛財也不好色,那他熱衷的必然就是權力,而晁蓋的慢慢被架空正說明了這一點,再等到晁天王身死,那一面『替天行道』的杏黃旗立起來之後,公孫勝就徹底確定了自己的想法,這一群從天而降,本可以改朝換代的星宿,卻紛紛變成了被功名利祿蒙蔽了雙眼的糊塗蛋,於是入雲龍只能借探母的理由打包開溜,再之後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雖然梁山掛著名號,但卻很少坐班。
書中原文說道,「感蒙眾位豪傑相待貧道許多時,恩同骨肉,只是小道自從跟著晁頭領到山,逐日宴樂,一向不曾還鄉看視老母。」這話說得真是巧妙,之前晁天王在的時候,你咋不回去探望呢,我不信晁蓋會攔著他,而現在宋江做了一把手,你就要下山探母,這就可以充分說明,公孫勝和宋江在根本的大方向上已經產生了分歧。
可是後來為什麼公孫勝又回來了呢?咱們繼續扒。
宋江兵陷高唐州,戴宗上山來請公孫勝,當時軍情已是十萬火急,可公孫勝卻還跟戴宗打著太極,這就說明公孫勝本人打內心裡是不想再下山的,而且羅真人也道出了原由,咱們再來看書中原文,「吾弟子既脫火坑,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
所謂「火坑」就是羅真人也已經徹底看清了梁山的狀況,在宋江的帶領下已經是徹底的慫了,有道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改朝換代這事兒是徹底沒戲了,何必還讓自己的徒弟再枉費心機呢?
但是架不住戴總的苦苦哀求,加之公孫勝對當初劫生辰綱的那幫老兄弟,還是很有感情的,既然如此只能說一句,「我本不教他去,今為汝大義為重,權教他去走一遭。」所以這次公孫勝下山是奉自己師父法旨下山的,根本就不是心甘情願,主動要求,所以臨走之時羅真人送了他八個字,「逢幽而止,遇汴而還」,這也就為日後再次離開,打下了伏筆。
公孫勝這次回歸,徹底就是公事公辦,雖然如此,他還是秉承能躲就躲,能閃則閃,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出手的宗旨,徹徹底底的變成了一個真正的閒人,一個絕對的備員,直到出徵方臘前,公孫勝對宋江徹底的絕望了,在接受招安後,梁山好漢們不管立了多大的功勞,在朝廷中都是處於不受待見的處境,就連宋江的臉上,也是整日愁雲密布,難怪有人說,「自打招安後,公明哥哥怎麼變得恁般小心,前怕狼後怕虎,沒了英雄氣概!」,因為這時的宋江自己也根本沒有能力改變狀況,只能低頭聽話,甘受驅使。
於是公孫勝第二次退夥,因為他的對世俗,對梁山的希望之火徹底熄滅了,所以只能退隱山林,修道養身,從出世到入世,再從入世到出世,公孫勝的人生軌跡好像一個圓圈,可這圈卻又繞住了多少能人異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公孫勝用他俗人的肉身完成了濟世,又用道人的仙骨,完成了他的修道生涯,智慧不凡,可明辨善惡,通透大勢,知急流勇退,隨在風口浪尖上,卻又處處顯得清靜無為,真的是好一個道家「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