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的文化長河裡,蘇軾絕對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史書上記載著一段宋神宗對蘇軾的評價。宋代的皇帝都好文,神宗讀完李白的詩作欣喜不已,感嘆大唐能有這麼牛的文人實屬幸事。於是便問宮人:「我大宋可有能與李白相提並論的文人」?宮人便提到了蘇軾。神宗微微一笑,表示:論文採蘇軾可能比不上李白,但論學識還是蘇軾略勝一籌。
宋神宗說這話時,顯然是自豪得很的。一位文人能讓皇帝都引以為榮,可見他在當時的地位。事實上,神宗說的確實是大實話。蘇軾是文壇難得的全才,詩、詞、書、畫,他都精通,而且都是頂級高手。這樣的高手,身上就難免有一個特質:狂!
一:年輕的蘇軾寫了副對聯吹牛
蘇軾的狂,是年輕時就有了的。蘇軾出身於書香門第,他們蘇家在四川眉山一直都是高門大戶,父親蘇洵雖沒中進士,但在當地卻頗有名氣,母親也是大家閨秀。蘇軾與弟弟蘇轍,自幼就有才,直到今日眉山等地還流傳著不少兩兄弟小時候的趣事。
一日,年輕的蘇軾提筆寫了副對聯,端端正正地貼在了自家大門上,此聯云: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大家看這副對聯狂不狂?天下字和人間書何其多,他卻說自己能識遍、讀盡。此聯貼在大門上,自然引起了不少路人的注意,大家雖覺得這小子太過張揚,卻也沒辦法,畢竟他們蘇家確實個個有才華。
此時,人群中走出來一位過路老者。他把蘇軾叫出來,拿出了一本看起來有點兒破的書,讓蘇軾念一念。蘇軾一看,書上的字自己幾乎都不認識。被懟得下不來臺,蘇軾才知道自己有多淺薄,於是當場修改對聯,將原聯改成了: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這樣一改後,對聯的意思就發生了改變,眾人也都紛紛叫好。能即興在原來的對聯上加幾個字,就讓它變成一個新聯,也可見少年蘇軾的機智。
二:蘇軾雖狂,卻並不傲慢
從上面這個趣聯,我們其實就能發現一點,蘇軾確實是一個內心狂傲之人,但同時他的狂又與一般文人不太一樣:只要別人能說服他,他就會心悅誠服。對於這一點,筆者給大家舉個例子。
《竹坡詩話》中記錄了這樣一件趣事。蘇軾在江南時,聽說梵天寺的牆壁上有一首妙詩,作者就是寺內的一個和尚。當時文人間都在傳這首詩寫得好,哪怕是城裡的讀書人也沒幾個能比得上他。蘇軾聽到大家這樣說就不服氣了,難道這和尚比自己還牛嗎?於是他特意來到梵天寺,只見寺廟上寫著這樣一首小詩:
《題梵天寺》
作者:守詮
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
松扉夜未掩,片月隨行履。
唯聞犬吠聲,又入青蘿去。
蘇軾一看這首詩,立馬就心服口服了。大家看看此詩,它至少有3個妙處。首先,詩中的字句是非常考究的,僅以「片月」一句為例,一般形容月亮是不會用「片」這個字的,此處正是為了突出月之輕盈,妙!其次,詩的意境,確實是高妙得很。和尚獨歸寺內,一路走來一路看,詩中落日、寒蟬、樹林、松門、月亮、犬吠、青蘿,一句至少一景,卻完全不顯繁複。而且在寫景的過程中,還有時間的變化,空間的轉移,一筆化開。
最後,全詩體現出的禪意也非一般文人寫得出來的。詩中沒用任何與「靜」有關的字眼,最後還用上了犬吠來的動景,但讀完此詩,讀者心中卻會自然湧起一種閒靜之感,這其實就是禪。這麼妙的詩作,蘇軾不但服氣了,而且還當場依韻寫了一首唱和之作。大家且看:
《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
但聞煙外鍾,不見煙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溼芒屨。
惟應山頭月,夜夜照來去。
看詩的題目,我們就知道蘇軾有多喜歡守詮的詩了。蘇軾出手,水平自然不會差,這首詩也一樣可圈可點。首先一開篇的10個字,就滿滿的禪意,在煙霧中的寺廟只聞其聲不見其形,只輕輕一筆就寫出了寺之幽。後兩句其實是對守詮詩的解讀,月、人、草、路融合在一起。
相對比來說,兩首詩筆者更喜歡小和尚的作品。因為它不但內容更加豐富,而且也更有禪意。當然,品詩本來就見仁見智,相信大家會有自己的看法。
小結:通過這兩件小事,我們就能發現蘇軾的人格魅力。雖然他很狂,但當他遇到比自己牛的人,他不會只顧自己的面子,而是心悅誠服。他這麼牛的人尚能如此,吾輩豈能自大?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