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月下寫首詩,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蘇軾仿一首,水平高下立判

2020-12-14 美詩美文

在兩宋文壇,蘇軾的受歡迎程度,是很多人想像不到的。當年東坡在海南為當地人發明了一種防曬鬥笠,結果沒多久,京城的士子們便依它的樣式改成了時髦的帽子。哪怕已離開京城多年,被貶至「天涯海角」,東坡仍有這樣的影響力。

名氣大,鐵桿粉絲自然也就不少,哪怕到了南宋也是如此,比如本期要說的這位南宋文學家周紫芝。說起來,這周先生也算是個當時挺有名氣的文人,也有挺多作品存世,但從他對蘇軾的崇拜程度來看,就是一個妥妥的「小迷弟」。蘇軾號東坡居士,周先生就自稱竹坡居士。

周先生對蘇軾的作品十分推崇,對他的很多詩作都是一頓吹。當然,蘇軾的作品絕大多數都擔得起他的讚譽。但有一次,周先生逛西湖時,無意發現一位和尚寫的詩,卻不得不感嘆:蘇軾不如他。這是為何?

原來是蘇軾曾寫過一首五言小詩,名字叫《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周先生早年就讀到過它,覺得寫得很妙,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覺得寫得「清絕過人,不愧大作家風範」。雖然這首詩名字上已經寫了是和韻一位和尚所寫,但因為作者沒什麼名氣,周先生並沒有見過原詩。直到這次遊西湖,他才看到了原作。讀完後,周先生才意識到蘇軾詩不如原詩。這件事,被記錄在《竹坡詩話》中。

到底是怎樣一首詩作,能讓蘇軾鐵桿粉絲都無法再「袒護」自家偶像了呢?我們把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一二,其實就高下立判了:

第一首詩就是守詮和尚所寫。關於這位和尚史書上記載不多,只知其與蘇軾、黃庭堅等人關係不錯。從他這首詩的意思來看,是月下歸寺時所寫。全詩最大的特點是它通篇無一靜字,卻句句都寫靜。

從遣詞來看,這首詩風格質樸,頗有當年王維寫禪詩的意境。一、二句,落日、寒蟬、樹林、寺廟,再加上詩人自己,一起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僧歸圖。短短10個字,就已經夠美了。三、四兩句更是高水準,「片月隨行履」寫活了天上那輪明白,本是靜景卻寫得靈動自然。五、六兩句落筆也是一樣耐人尋味,明明寫了犬吠聲,但卻讓人更覺得四下靜謐,這是以動寫靜 。

第二首是蘇軾仿寫的作品。題目取得很有意思,「可愛」二字用來形容和尚的詩,確實是沒錯的。東坡的次韻詩寫得其實也並不差,同樣是高水準之作。但是與守詮的詩相比,差在了以下兩點:

首先,蘇軾詩寫禪意,略顯刻意。守詮寫禪意,是頗有王維之風,用景寫心中的閒適。但蘇軾詩,卻點破了景中意。比如前兩句的「但聞」和「不見」就已顯痕跡,第五句「惟應山頭月」也是如此。

其次,蘇軾詩的整體意境,不如守詮原詩。同樣是寫月亮,同樣是表達月隨人行,但蘇軾用的是「惟應山頭月,夜夜照來去」,雖讀來朗朗上口,但卻過於直白了。但守詮原詩就不一樣了,「片月隨行履」把月與人完美融合,用一個「片」字來形容月亮,月之輕盈,人之閒適,都躍然紙上。這正是,一切景語皆有情。

兩首詩對比下來,守詮確實是完勝了。難怪周紫芝先生作為蘇軾鐵桿粉,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不過,咱們不能憑此就認為蘇軾水平差。很多詩人,都會有靈機一動,詩興大發的時候,守詮這首詩想來也是一時靈感來了寫下的,這種詩蘇軾比不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大家覺得守詮這首詩寫得如何?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和尚月下寫首詩,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蘇軾仿一首,水平高下立判!
    說起來,這周先生也算是個當時挺有名氣的文人,也有挺多作品存世,但從他對蘇軾的崇拜程度來看,就是一個妥妥的「小迷弟」。蘇軾號東坡居士,周先生就自稱竹坡居士。周先生對蘇軾的作品十分推崇,對他的很多詩作都是一頓吹。當然,蘇軾的作品絕大多數都擔得起他的讚譽。但有一次,周先生逛西湖時,無意發現一位和尚寫的詩,卻不得不感嘆:蘇軾不如他。這是為何?
  • 一和尚梵天寺作詩,蘇軾模仿又作一首,水平高下立判
    先來看看今天咱們要說的這兩首詩:大家仔細讀完這兩首詩可能就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了,上面這兩首詩分別是守詮和尚和蘇軾寫的,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關於兩首詩。先說說背景,蘇軾在那個時候已經非常的有名氣了,這人一出名自然而然的就有了自己的迷弟迷妹。
  • 和尚睡不著於秋風中寫下首七絕,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充滿禪意
    就像北宋的惠洪和尚,曾寫下「十分春瘦緣何事,一掬歸心未到家」。而本期筆者要分享的便是北宋一位和尚所寫的七絕禪詩,全詩雖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充滿了禪意。下面就來和我一起走進這首禪詩。而且道潛和蘇軾的關係十分親近,當年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很多人都是離他遠遠的,生怕被牽連到,但道潛卻不遠千裡陪在他身邊。後來還因為被蘇軾牽連被治罪還俗,不過最後被赦後他依舊選擇出家為僧,對於禪門很是虔誠。根據詩題,這首詩應該是道潛和尚在某個睡不著的秋夜,於江邊散步,見秋風瑟瑟,於是便寫下了這首詩。
  • 《唐詩三百首》最美的一首詩,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
    而在這些描寫若耶溪詩詞中,我最喜歡的還是綦毋潛的《春泛若耶溪》,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而且這首詩還入選了《唐詩三百首》。尤其是王維,曾為了安慰落榜的綦毋潛,寫下一首絕唱《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真摯的情感打動了無數人。我第一次知道綦毋潛這個詩人,正是通過王維的這首詩。
  • 蘇軾寫首千古名作,多年後辛棄疾睡不著寫首同名詞,水平高下立判
    蘇軾一生共有362首詞,2700多首詩存世;而辛棄疾詩基本已佚,詞作存世600多首,詩詞總量不及蘇軾。但這些,就真的能證明辛棄疾完全比不上蘇軾嗎?不一定。首先,它們是同名詞,都是《西江月》,同一詞牌在格律和工整度上是很方便比較的;其次,寫這兩首詞時,其實他們二人都是處於人生不得志時。蘇軾詞寫於因「烏臺詩案」被貶後,是一首千古名作。而多年後,辛棄疾也是被罷官閒居村裡時,睡不著寫下了這首同名詞。同樣的人生境地寫的詞作,是很能比出二人的心境格局的。
  • 小詩人在寺院牆上寫首詩,無一靜字句句是靜,歐陽修想學無從下筆
    而本期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卻讓歐陽修一直相仿卻不敢動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首詩詩名為《題破山寺後禪院》,作者為唐代小詩人常建。常建其人,雖有才卻官場不得志,長期在四處漫遊,善寫山水詩,詩風接近王維和孟浩然。一日他在清晨遊覽一座寺院後,在寺院牆上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全詩短短40個字,讓他一詩成名,其中「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10字更是千古名句。
  • 王維水平很高的一首詩,被譽神品,無一靜字卻寫出了靜的最高境界
    古詩中有一個最難寫的意象,就是「靜」。為什麼它難寫?因為直接寫靜,則落了俗套;而所謂以靜寫靜,以動寫靜,也是多一分則過,少一分則不夠。所以詩壇高手那麼多,能將此意象寫出經典的卻並不多,我們可以來數一數。
  • 小和尚寫了首詩,無一「靜」字,卻讓人陷入寧靜之中無法自拔!
    圖片來源於網絡:《題梵天寺》守詮,是杭州梵天寺的一名小詩僧,甚至他的出生年月都無從考究,生平一般,可是和蘇軾、黃庭堅等詩人卻有詩文往來,而且他的文風都很清雅,是一位真正的林下風流人物。守詮的詩作並不多,讓人能夠記住的更只有這一首《題梵天寺》。
  • 《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每句以數字開頭,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
    要看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寫的古詩,所以本期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首《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詩名叫《一輪明月滿乾坤》,這首詩每句都以數字開頭,通篇如詩如畫,讀完才知吳承恩不簡單。讓我們品一品:《一輪明月滿乾坤》(明.吳承恩)十裡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
  • 魯迅寫首七律《無題》詩,6年後老對頭郭沫若模仿一首,高下立判
    不過兩位的詩我們倒是可以帶著敬意來比較一番,雖然和魯迅不合,但郭沫若卻曾模仿過魯迅寫詩。1931年,魯迅寫了一首名為《無題》的七言律詩,6年後,郭沫若在回國時忍不住依魯迅原韻模仿了一首名為《歸國雜吟》的七律。小編一直認為魯迅的詩作水平明顯要高一籌,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可以用4個字來形容:高下立判。
  • ​《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每句以數字開頭,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
    此詩單獨拿出來,就算放在《全唐詩》裡也不會遜色於多數作品。此詩最大的特點是,它是一首數字詩,而且是倒著數的。數字詩在宋、元、明、清挺常見,文人們一般用來炫技,但是真正寫出水平的並不多。除了大家熟悉的「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和「千片萬片無數片, 飛入梅花總不見」外,鮮有精品。吳承因這首七律,顯然是其中的翹楚。
  • 《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每句都以數字開頭,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
    要看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寫的古詩,所以本期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首《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詩名叫《一輪明月滿乾坤》,這首詩每句都以數字開頭,通篇如詩如畫,讀完才知吳承恩不簡單。讓我們品一品: 《一輪明月滿乾坤》(明.吳承恩) 十裡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
  • 各寫一首詩水平高下立判
    各寫一首詩水平高下立判中國詩詞大會從播放以來,讓我們記住了很多的才女,最讓我印象深刻是武亦姝和陳更了,武亦姝是第二季的總冠軍,陳更是第四季總冠軍。這是陳更寫的一首七言詩,這4句詩都是引用前人的詩詞名句,前兩句出自李商隱的詩,第三句出自宋代詞人姜夔的《踏莎行》,最後一句來自詩人劉翰的《立秋日》。雖然是首集句詩,但是想要把每句整合起來一個完整的詩歌意想也是 不容易的,這4句詩合起來後,將一位相思入骨的女子形容寫得躍然紙上。
  • 朱熹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全文無一「月」字,卻句句有月!
    無疑月成為了詩歌中不可缺少的審美意蘊和情感共鳴。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秋月》,便是古典詩歌中很經典的一首詠月詩。它出自於宋代著名詩人朱熹之手,是朱熹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夜晚,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朱熹主要藉助於秋月下的山間小溪、碧綠山頭、澄靜夜空、悠悠雲朵、飄逸楓葉等景象,表達了自己超脫塵世、閒適自在的情趣,也流露了他追求明月般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懷。
  • 蘇軾失眠寫下絕美之作,多年後辛棄疾寫一首同名詞,水平高下立判
    在宋代詞壇,辛棄疾估計是唯一能與蘇軾相提並論的詞人了!對於蘇軾來說,寫文是畢生所好,一生寫詞2700首,詞350餘首,對於辛棄疾來說,寫詞是閒居時最大的樂趣,一生寫詞600餘首。但是多年來,很多人都說辛棄疾跟蘇軾完全沒法比。他們給出了很多理由,比如蘇軾出自書香門第,詩、詞、散文、書法樣樣精通。
  • 秦觀做美夢醒來後寫了首詞,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蘇軾讀完落淚
    如果說,柳永詞裡更多的是人生無出路的迷惘和遊戲態度;秦觀詞則浸潤著對人生的透徹領悟。就是這一份領悟,讓秦觀詞美不勝收,又含情帶淚,在絕美中透露出一絲淡淡的悲傷。誠如人生,何來恆久的靜好,卻總有淚痕划過的時分。笑著笑著就不覺落淚,才是真的人生。
  • 老和尚穿得破被人看不起,當眾寫首詠雪詩,無一雪字卻句句不離雪
    詩僧往往一身布衣,無官無職,但是他們寫起詩來,卻經常能秒殺一般文人,因為他們的詩中有一股別樣的禪意。隨便給大家舉個例子,元代文人馮子振看不起詩僧明本,拿出自己的詠梅詩炫耀。結果明本當場寫下了一首《九字梅花詠》,馮子振一看,沒有一句是自己寫得出來的,當場就認慫了。這首經典詠梅詩,也流傳至今,大家若是有興趣,可以找來讀一讀。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老和尚被人瞧不起的事。此僧名叫乾康,是唐五代時的一位詩僧。乾康是一位苦行僧,平日裡不修邊幅,經常穿得破破爛爛。但他卻是一個極有才華的僧人,《全唐詩》中記錄了一件這樣的事。
  • 蘇軾寫下絕美之作,多年後辛棄疾失眠寫首同名詞,水平高下立判
    蘇是指來自蜀中眉山的蘇軾,辛是指濟南府的辛棄疾。兩人相差了近百歲,卻一同扛起了兩宋詞壇一片天。也正因此,近千年以來,兩人也是一直被拿來比較,很多人都說辛棄疾跟蘇軾完全沒法比。蘇軾出自書香門第,詩、詞、散文、書法樣樣精通。而辛棄疾則是武將出身,他能步入仕途是因為在沙場上的良好表現,所以很多人自然就覺得他的文學功底並不算紮實。
  • 蘇軾寫了一首詩,驕傲的不得了,和尚說了兩個字,卻讓他無地自容
    對佛學才剛一接觸,他便以為自己已經神通佛法,有比較高的造詣了。一天,蘇東坡閒來無事,在家中參禪打坐。剛開始他覺得自己有些浮躁,無法靜下心來,過了大約一個時辰後, 突然覺得心胸空寂明淨,了無雜念。於是,蘇東坡不覺喜從中來,覺得自己已經開悟了,遂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鋪紙揮筆,寫了一首詩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詩曰: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 蘇軾和辛棄疾誰更厲害?兩人失眠各寫《西江月》,水平高下立判
    不過很多人都說辛棄疾跟蘇軾完全沒法比。因為蘇軾出自書香門第,詩、詞、散文、書法樣樣精通。而辛棄疾則是武將出身,大家覺得他的文學功底並不紮實。而且在詩詞的數量上兩人就有很大差異。蘇軾一生共有362首詞,2700多首詩存世;而辛棄疾詩基本已佚,詞作存世600多首,詩詞總量不及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