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不僅有大量經典傳頌的詩詞流傳,而且在模仿上,功力也不小。大家都知道,即便是名家自己創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如果碰到比自己好的作品也會嘗試去模仿另外創作。
而且這些名家一般都不會有東施效顰的事件發生,他們模仿原作者重新寫出來的詩作,有些甚至還超過了原創。蘇軾就曾經模仿葉清臣寫出了「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的佳句。
只是模仿多了難免有觸礁的時候,讓蘇軾觸礁的是誰的作品呢?歷史上的名家又是如何分析這次模仿的呢?下面一起看看被模仿的作品。
圖片:名家創作詩詞劇照
《題梵天寺》
北宋.守詮
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松扉夜未掩,片月隨行履。唯聞犬吠聲,又入青蘿去。
圖片來源於網絡:《題梵天寺》
守詮,是杭州梵天寺的一名小詩僧,甚至他的出生年月都無從考究,生平一般,可是和蘇軾、黃庭堅等詩人卻有詩文往來,而且他的文風都很清雅,是一位真正的林下風流人物。
守詮的詩作並不多,讓人能夠記住的更只有這一首《題梵天寺》。而說起這首詩的流傳就要感謝蘇軾,因為是蘇軾在讀了這首詩之後,感到十分「可愛」,久久不能忘懷,還特地模仿詩中的意境、寫法重新寫了一首:《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
北宋.蘇軾
但聞煙外鍾,不見煙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溼芒屨。惟應山頭月,夜夜照來去。
圖片:蘇軾漫畫
但是沒想到這首詩的反響一般,從中感覺不到蘇大師的韻味,反而激發了讀者去讀《題梵天寺》的興趣。而讀過《題梵天寺》的人則紛紛表示,守詮的原創作品真的不是蘇軾能模仿的。
南宋詩人周紫芝還認真的將兩首詩進行了對比,最後得出結論:守詮的詩清新自然,乾淨有靈性,用「天籟」來形容這首詩,具有晉唐時期的古人風味,這也間接的說明了蘇軾模仿這首詩的失敗。
圖片:守詮漫畫
我們一起看看《題梵天寺》這篇詩文。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
開篇就用夕陽西下,落日和蟬鳴來烘託詩人獨自晚歸時,山路的清雅和寂靜。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經常看到的景物,能夠聽到的蟬鳴聲來寫出當時的意境,平淡卻又深刻,意境一下子就活生生的突顯在我們眼前。
不得不說,開篇的自然帶入,讓每一位讀者不管閱讀程度高低,都能很快進入到當時的場景。
松扉夜未掩,片月隨行履。
回到寺裡,已經是晚上了,松木做的大門還沒有被關上,表示寺裡還有其他僧人在等著詩人歸來,溫情立刻浮現出來。
一路跟著詩人走來的月亮,也偷偷的進入到了寺廟中,但是詩人卻用「片」來形容月光,這是一個很少見的字眼,可是用在這裡,卻讓讀者感到了晚上月光的輕盈靈動,仿佛一位月下仙子一般追隨著詩人行走的「履」。
這一句是整首詩最亮眼的地方,詩人用詞的能力在這裡得到了極致發揮,比如松扉、片月、掩、履,在之後幾千年裡屢屢被其他作者模仿或借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山路的清雅和寂靜
唯聞犬吠聲,又入青蘿去。
最後一句是描寫詩人進入寺廟後看到的景象。夜深了,寺廟都靜悄悄的,其他僧人都已經休息了。這時只有看門的狗狗聽到腳步聲,機警的醒過來吠了兩聲,發現原來是自己熟悉的主人,於是很快又進入美夢。
詩人用簡單的描寫,生動的刻畫出了生活的場景,簡單得就像每天都在發生一樣,可是卻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一種輕鬆、歡愉的生活氛圍。
通讀整首詩,遣詞造句一點都不複雜,可是通過詩人的運用整首詩都活泛了起來,難怪蘇軾也用「可愛」來形容這首詩。
圖片來源於網絡:梵天寺
再來看下蘇軾精心模仿的這首《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
蘇軾的詩詞確實簡短精幹,通過詞句間利落的描寫,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畫來:煙霧嫋嫋的山中有一座影影綽綽的寺廟,晚上行人稀少,有些悽涼,每天只有孤獨的月亮無聊的走來走去,空蕩蕩的山頭實在是幽靜。
兩首詩一對比,蘇軾模仿的詩顯然缺少了生活的雅趣,難怪周紫芝的評價被世人不斷點讚,確實是說出了兩首詩的差別。
難得的是守詮的《題梵天寺》中沒有一個字寫到靜,卻讓人陷入在那片寧靜中不可自拔。而蘇軾的這首詩也突出了山中的寂靜,可是這份靜卻有點瘮人,讓人實在不想在夜晚來臨的時候去走這麼一遭。
圖片:空蕩蕩的山頭劇照
所以,很多名家在認真讀了這兩首詩之後,紛紛同意周紫芝的評論,認為蘇軾的這首模仿的詩作確實不能超越原創者。
可是大家要知道,蘇軾模仿的詩作中,這並不是唯一一首翻車的詩,在之前,蘇軾也曾經因為模仿而被否定過。張志和《漁歌子》中有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也是整首詩的點睛之作,成為了傳世名句。
蘇軾對這句名句有多喜愛呢?他在堵了《漁歌子》之後寫了很多詩作,並且都模仿了這句詩不斷的進行創作,可惜的是,即便寫了不少的作品,依然沒有一句能夠超越原創的。
這也是蘇軾模仿歷史中最失敗的一次,兩次的模仿失敗,告訴我們,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種現象,在古時候一直就存在了,而且蘇軾還碰到了兩次。
圖片:蘇軾漫畫劇照
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作品,如果能夠認認真真的做一回原創,顯然被記住的可能性更大。模仿,只能是讓人看過,並不能像原創那樣一直被記住。
像守詮,雖然一生只有這麼一首詩被人誦讀,但是最終他還是讓人們記住了他。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