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寫了首詩,無一「靜」字,卻讓人陷入寧靜之中無法自拔!

2020-12-10 大咖說史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不僅有大量經典傳頌的詩詞流傳,而且在模仿上,功力也不小。大家都知道,即便是名家自己創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如果碰到比自己好的作品也會嘗試去模仿另外創作。

而且這些名家一般都不會有東施效顰的事件發生,他們模仿原作者重新寫出來的詩作,有些甚至還超過了原創。蘇軾就曾經模仿葉清臣寫出了「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的佳句。

只是模仿多了難免有觸礁的時候,讓蘇軾觸礁的是誰的作品呢?歷史上的名家又是如何分析這次模仿的呢?下面一起看看被模仿的作品。

圖片:名家創作詩詞劇照

《題梵天寺》

北宋.守詮

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松扉夜未掩,片月隨行履。唯聞犬吠聲,又入青蘿去。

圖片來源於網絡:《題梵天寺》

守詮,是杭州梵天寺的一名小詩僧,甚至他的出生年月都無從考究,生平一般,可是和蘇軾、黃庭堅等詩人卻有詩文往來,而且他的文風都很清雅,是一位真正的林下風流人物。

守詮的詩作並不多,讓人能夠記住的更只有這一首《題梵天寺》。而說起這首詩的流傳就要感謝蘇軾,因為是蘇軾在讀了這首詩之後,感到十分「可愛」,久久不能忘懷,還特地模仿詩中的意境、寫法重新寫了一首:《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

北宋.蘇軾

但聞煙外鍾,不見煙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溼芒屨。惟應山頭月,夜夜照來去。

圖片:蘇軾漫畫

但是沒想到這首詩的反響一般,從中感覺不到蘇大師的韻味,反而激發了讀者去讀《題梵天寺》的興趣。而讀過《題梵天寺》的人則紛紛表示,守詮的原創作品真的不是蘇軾能模仿的。

南宋詩人周紫芝還認真的將兩首詩進行了對比,最後得出結論:守詮的詩清新自然,乾淨有靈性,用「天籟」來形容這首詩,具有晉唐時期的古人風味,這也間接的說明了蘇軾模仿這首詩的失敗。

圖片:守詮漫畫

我們一起看看《題梵天寺》這篇詩文。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

開篇就用夕陽西下,落日和蟬鳴來烘託詩人獨自晚歸時,山路的清雅和寂靜。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經常看到的景物,能夠聽到的蟬鳴聲來寫出當時的意境,平淡卻又深刻,意境一下子就活生生的突顯在我們眼前。

不得不說,開篇的自然帶入,讓每一位讀者不管閱讀程度高低,都能很快進入到當時的場景。

松扉夜未掩,片月隨行履。

回到寺裡,已經是晚上了,松木做的大門還沒有被關上,表示寺裡還有其他僧人在等著詩人歸來,溫情立刻浮現出來。

一路跟著詩人走來的月亮,也偷偷的進入到了寺廟中,但是詩人卻用「片」來形容月光,這是一個很少見的字眼,可是用在這裡,卻讓讀者感到了晚上月光的輕盈靈動,仿佛一位月下仙子一般追隨著詩人行走的「履」。

這一句是整首詩最亮眼的地方,詩人用詞的能力在這裡得到了極致發揮,比如松扉、片月、掩、履,在之後幾千年裡屢屢被其他作者模仿或借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山路的清雅和寂靜

唯聞犬吠聲,又入青蘿去。

最後一句是描寫詩人進入寺廟後看到的景象。夜深了,寺廟都靜悄悄的,其他僧人都已經休息了。這時只有看門的狗狗聽到腳步聲,機警的醒過來吠了兩聲,發現原來是自己熟悉的主人,於是很快又進入美夢。

詩人用簡單的描寫,生動的刻畫出了生活的場景,簡單得就像每天都在發生一樣,可是卻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一種輕鬆、歡愉的生活氛圍。

通讀整首詩,遣詞造句一點都不複雜,可是通過詩人的運用整首詩都活泛了起來,難怪蘇軾也用「可愛」來形容這首詩。

圖片來源於網絡:梵天寺

再來看下蘇軾精心模仿的這首《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

蘇軾的詩詞確實簡短精幹,通過詞句間利落的描寫,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畫來:煙霧嫋嫋的山中有一座影影綽綽的寺廟,晚上行人稀少,有些悽涼,每天只有孤獨的月亮無聊的走來走去,空蕩蕩的山頭實在是幽靜。

兩首詩一對比,蘇軾模仿的詩顯然缺少了生活的雅趣,難怪周紫芝的評價被世人不斷點讚,確實是說出了兩首詩的差別。

難得的是守詮的《題梵天寺》中沒有一個字寫到靜,卻讓人陷入在那片寧靜中不可自拔。而蘇軾的這首詩也突出了山中的寂靜,可是這份靜卻有點瘮人,讓人實在不想在夜晚來臨的時候去走這麼一遭。

圖片:空蕩蕩的山頭劇照

所以,很多名家在認真讀了這兩首詩之後,紛紛同意周紫芝的評論,認為蘇軾的這首模仿的詩作確實不能超越原創者。

可是大家要知道,蘇軾模仿的詩作中,這並不是唯一一首翻車的詩,在之前,蘇軾也曾經因為模仿而被否定過。張志和《漁歌子》中有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也是整首詩的點睛之作,成為了傳世名句。

蘇軾對這句名句有多喜愛呢?他在堵了《漁歌子》之後寫了很多詩作,並且都模仿了這句詩不斷的進行創作,可惜的是,即便寫了不少的作品,依然沒有一句能夠超越原創的。

這也是蘇軾模仿歷史中最失敗的一次,兩次的模仿失敗,告訴我們,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種現象,在古時候一直就存在了,而且蘇軾還碰到了兩次。

圖片:蘇軾漫畫劇照

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作品,如果能夠認認真真的做一回原創,顯然被記住的可能性更大。模仿,只能是讓人看過,並不能像原創那樣一直被記住。

像守詮,雖然一生只有這麼一首詩被人誦讀,但是最終他還是讓人們記住了他。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和尚月下寫首詩,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蘇軾仿一首,水平高下立判
    原來是蘇軾曾寫過一首五言小詩,名字叫《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周先生早年就讀到過它,覺得寫得很妙,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覺得寫得「清絕過人,不愧大作家風範」。雖然這首詩名字上已經寫了是和韻一位和尚所寫,但因為作者沒什麼名氣,周先生並沒有見過原詩。直到這次遊西湖,他才看到了原作。讀完後,周先生才意識到蘇軾詩不如原詩。這件事,被記錄在《竹坡詩話》中。
  • 和尚睡不著於秋風中寫下首七絕,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充滿禪意
    這些詩僧中有些人的詩清淡雅致,就像唐代靈澈上人,他便曾寫下「山邊水邊待月明,暫向人間借路行」;有些人的詩則豪氣凜冽,就像唐代的貫休,曾寫下「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有些人的詩則充滿紅塵煙火氣,
  • 小詩人在寺院牆上寫首詩,無一靜字句句是靜,歐陽修想學無從下筆
    而本期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卻讓歐陽修一直相仿卻不敢動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首詩詩名為《題破山寺後禪院》,作者為唐代小詩人常建。常建其人,雖有才卻官場不得志,長期在四處漫遊,善寫山水詩,詩風接近王維和孟浩然。一日他在清晨遊覽一座寺院後,在寺院牆上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全詩短短40個字,讓他一詩成名,其中「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10字更是千古名句。
  • 《唐詩三百首》最美的一首詩,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
    而在這些描寫若耶溪詩詞中,我最喜歡的還是綦毋潛的《春泛若耶溪》,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而且這首詩還入選了《唐詩三百首》。尤其是王維,曾為了安慰落榜的綦毋潛,寫下一首絕唱《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真摯的情感打動了無數人。我第一次知道綦毋潛這個詩人,正是通過王維的這首詩。
  • 和尚月下寫首詩,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蘇軾仿一首,水平高下立判!
    說起來,這周先生也算是個當時挺有名氣的文人,也有挺多作品存世,但從他對蘇軾的崇拜程度來看,就是一個妥妥的「小迷弟」。蘇軾號東坡居士,周先生就自稱竹坡居士。周先生對蘇軾的作品十分推崇,對他的很多詩作都是一頓吹。當然,蘇軾的作品絕大多數都擔得起他的讚譽。但有一次,周先生逛西湖時,無意發現一位和尚寫的詩,卻不得不感嘆:蘇軾不如他。這是為何?
  • 王維水平很高的一首詩,被譽神品,無一靜字卻寫出了靜的最高境界
    古詩中有一個最難寫的意象,就是「靜」。為什麼它難寫?因為直接寫靜,則落了俗套;而所謂以靜寫靜,以動寫靜,也是多一分則過,少一分則不夠。所以詩壇高手那麼多,能將此意象寫出經典的卻並不多,我們可以來數一數。
  • 王維的這首詩,寧靜自然,短短4句就寫出「靜」的最高境界!
    小編在平時也時不時會煩躁,但是我自己會通過坐下來,沏茶閱讀調節情緒。因為在古詩詞中有很多作品讀後會讓人安靜下來,並且逐漸學會自我調節與自我舒緩,能夠將內心的躁動逐漸化解。唐詩中,說到令人讀後即能安靜下來的詩,毫無疑問要屬詩佛王維的詩。王維崇尚佛法,其詩作大多充滿了禪意,不僅意境優美且其中還含有豐富的哲理。
  • 老和尚穿得破被人看不起,當眾寫首詠雪詩,無一雪字卻句句不離雪
    詩僧往往一身布衣,無官無職,但是他們寫起詩來,卻經常能秒殺一般文人,因為他們的詩中有一股別樣的禪意。隨便給大家舉個例子,元代文人馮子振看不起詩僧明本,拿出自己的詠梅詩炫耀。結果明本當場寫下了一首《九字梅花詠》,馮子振一看,沒有一句是自己寫得出來的,當場就認慫了。這首經典詠梅詩,也流傳至今,大家若是有興趣,可以找來讀一讀。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老和尚被人瞧不起的事。此僧名叫乾康,是唐五代時的一位詩僧。乾康是一位苦行僧,平日裡不修邊幅,經常穿得破破爛爛。但他卻是一個極有才華的僧人,《全唐詩》中記錄了一件這樣的事。
  • 老和尚過年時寫了首妙詩,短短40字流傳了千年,無法釋懷時讀一讀
    前3類詩人寫的詩,屬於凡塵詩;而最後一類,寫的是禪詩。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不同。詩僧的作品,讀來往往能令人心裡更通透。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首妙詩,詩名叫《新年》。這首詩的作者叫無可,是唐代的一位詩僧。他是賈島的從弟,是一位苦吟派詩人。少年時,他曾與賈島一起在青龍寺為僧,後雲遊各地。無可最愛寫五言詩,在當時頗有名氣。
  • 老和尚偶見一樹桃花後,悟出了這首妙詩,28字無一生僻卻千年難解
    宋代的志南和尚,前半生沒有留下過任何詩作,後來年邁時,拄著拐杖出門遊玩了一番,一時有感悟出了一首《絕句》,就讓自己文壇揚名,而這首詩至今仍被捧為經典,後兩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很多人是愛不釋手。
  • 《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每句以數字開頭,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
    寫這類小說的作者,想像力沒得說,至於文學素養則不一定有多好?真的是這樣嗎?個人完全無法贊同這種說法。要看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寫的古詩,所以本期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首《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詩名叫《一輪明月滿乾坤》,這首詩每句都以數字開頭,通篇如詩如畫,讀完才知吳承恩不簡單。讓我們品一品:《一輪明月滿乾坤》(明.吳承恩)十裡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
  • 小和尚隨手在牆上寫了首妙詩,蘇軾不服氣特意來看,讀完心服口服
    《竹坡詩話》中記錄了這樣一件趣事。蘇軾在江南時,聽說梵天寺的牆壁上有一首妙詩,作者就是寺內的一個和尚。當時文人間都在傳這首詩寫得好,哪怕是城裡的讀書人也沒幾個能比得上他。蘇軾聽到大家這樣說就不服氣了,難道這和尚比自己還牛嗎?
  • ​《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每句以數字開頭,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
    寫這類小說的作者,想像力沒得說,至於文學素養則不一定有多好?真的是這樣嗎?個人完全無法贊同這種說法。要看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寫的古詩,所以本期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首《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詩名叫《一輪明月滿乾坤》,這首詩每句都以數字開頭,通篇如詩如畫,讀完才知吳承恩不簡單。讓我們品一品:《一輪明月滿乾坤》(明.吳承恩)十裡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 《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每句都以數字開頭,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
    寫這類小說的作者,想像力沒得說,至於文學素養則不一定有多好?真的是這樣嗎?個人完全無法贊同這種說法。 要看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寫的古詩,所以本期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首《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詩名叫《一輪明月滿乾坤》,這首詩每句都以數字開頭,通篇如詩如畫,讀完才知吳承恩不簡單。讓我們品一品: 《一輪明月滿乾坤》(明.吳承恩) 十裡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
  • 李白這首詩共30字無一生僻字,卻很難懂,因其中5字看似毫無道理
    小編要是說李白是唐代詩壇真的懂愛情的人,不少人肯定會覺得不對。畢竟在世人眼中,李白是一個狂得不得了的謫仙人,又怎會陷入世間種種多情中不能自拔呢?更何況史上關於詩仙的愛情記載並不多,更多的是他和孟浩然、王昌齡等知已好友的友誼。
  • 老和尚被丞相逼著比詩,當場寫下首40字小詩,丞相看完直接棄權了
    而提起惠崇,很多人可能覺得並不熟悉,但不知大家是否聽過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首詩就是蘇軾為惠崇的畫題寫的。惠崇不但畫寫得好,還精通詩文,受到了歐陽修、蘇軾等名家的極力推崇。拼詩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每個人抽一個字,然後按抽中的字分題分韻來寫詩。老和尚惠崇的性格本是謙遜的,但此次丞相已經這樣相逼了,也是沒辦法了。他抽中的是一個「明」字,於是當場便寫下了一首40字小詩,我們來讀一讀:《池上鷺分賦得明字》雨絕方塘溢,遲徊不復驚。曝翎沙日暖,引步島風清。照水千尋迥,棲煙一點明。
  • 王和尚評清詩,9首唯美五絕,驚豔了三百年時光
    和尚有話說絕句最重含蓄,以辭短言長,餘韻不絕為佳。清朝沈德潛曾說: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主,雖寫眼前景,口頭語,但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為佳。因此,五絕雖只二十字,卻極難寫,必須語短意長而聲不促,方稱佳構。今天,王和尚繼續點評清詩五絕,看尺寸之內,如何有妙到毫巔之美。
  • 4首奇詩:寫風無一風字 寫花無一花字 寫雪無一雪字 寫月無一月字
    寫風的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寫花的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寫雪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寫月的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但今天,我們要以這篇文章來看一看古代的四首奇詩:全詩寫風卻無一風字,全詩寫花卻無一花字,全詩寫雪卻無一雪字,全詩寫月卻無一月字。
  • 老和尚摔下毛驢悟出首詩,小和尚讀完也寫一首,都流傳了900多
    出乎意料的是,這個秋天使他了解了佛教的真正含義,所以在跌入水中之後,他寫了一首著名的禪詩,全文如下:《啟蒙詩》我有一顆珍珠,被困在塵土中很久了;目前,塵土充滿了光線,穿過山脈和河流。那些喜歡禪的人應該熟悉這首六字詩,這是經典的禪詩之一。
  • 和尚在小溪邊閒逛,於月光下寫了首禪詩,短短28個字美得令人陶醉
    這首禪詩不管是讀起來還是理解起來都是十分簡單,但是我們細細品讀卻會感觸良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都和這位尋春的大師一樣,我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著某些東西,但是當那些東西真的到了我們身邊的時候,卻總是被我們忽略。就像很多人都曾覺得父母不夠關心自己,但是等到真的能夠體諒到父母的不易,看到他們為了自己的諸多付出,才知道關心其實始終都在,只是當初的自己太過任性不曾細細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