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作者介紹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葉紹翁原姓李,因為祖父李穎士涉及黨事被貶,家道中落而被過繼給姓葉的人家,故改姓葉。葉紹翁一生只在朝廷中做過小官,長期隱居於西湖。有詩集《靖逸小集》傳世,此外他所編著的《四朝聞見錄》,雜敘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鐵事,頗有史料價值。
從詩歌創作方面看,葉紹翁屬於江湖派詩人。他在七言絕回句的創作方面有較為突出的成績,如膾炙人口的《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對於春天的景物有非常細膩的觀察和動人的描寫,以小處的形表現大處的神。又如《嘉興界》:「平野無山見盡天,九分蘆葦一分煙。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寫江南水鄉的景色風情,別具風味。另有《田家三詠》:「織籬為界編紅槿,排石成橋接斷滕。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間茅屋兩池菱。」刻畫農家生活場景,在平淡質樸之中寄意悠遠。其詠史詩《漢武帝》:「殿號長秋花寂寂,臺名思子草茫茫。尚無人世團圈樂,枉認蓮萊作帝鄉。」對歷史人物頗有諷刺挪輸之語,可見葉紹翁見識之獨到與深刻。
詩歌賞析
《夜書所見》一詩以含蓄委婉的筆觸表現了客居他鄉的遊子在秋日的思鄉感懷。
「蕭蕭梧葉送寒聲」以對梧桐樹葉被風吹動所發出的「蕭蕭」聲開篇。「蕭蕭」之聲來自梧桐枝葉,梧桐雖是佳木,但是在古代文化傳統中卻往往與傷感的情調聯繫在一起。隨後的「寒聲」又回扣前面梧桐樹葉蕭蕭之聲,寫出節候的遷移,秋風乍起,寒意襲人。詩人在詩歌開篇就通過對聲音的描寫渲染出一種蕭瑟、落寞、孤寂的情感氛圍。
第二句「江上秋風動客情」,以「秋風」二字呼應首句的「寒聲」,將落寞蕭瑟的秋的時間背景交代得更為明確。「江上」與「客」寫出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遠行在外的遊子。遊子的內心自然是思鄉、孤寂、惆悵、無助的。「動客情」中「動」字看似不經意,實則非常恰當準確。「動」說明客的思鄉愁苦之情是本來就已存在的,並不是因為受外界自然因素的影響而無中生有的。但又正是由於外在的蕭蕭梧桐之聲、秋風的蕭索寒意、秋季的生命之悲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使得抒情主人公內心的情感被觸動、被強化,在天與人的情感共鳴中,整首詩表現的情感逐漸清晰起來。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兩句寫詩人看到籬笆不遠處有一點燈火,猜想應是村童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夜晚捕捉蟋蟀玩耍的場景。這兩句最是精妙,看似與前面兩句所鋪墊的遊子鄉愁無關,只是平實地描寫旅人所見的尋常鄉村生活場景。然而,這樣平淡安詳而又充滿生活真味、真趣的場景卻恰恰是遊子此時最渴望又最不可得的。因此,看似所寫內容前後宕開一筆,實際上卻是以童子的樂反襯遊子的愁,全詩「貌離神合」,頗耐咀嚼玩味。
「莓鱸之思」的故事
《夜書所見》中「江上秋風動客情」一句,化用了晉朝張翰「蓴鱸之思」的典故。這一典故在詩歌創作中被後世詩人反覆運用,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盡西風季鷹歸未」,其中的季鷹指的就是張翰。那麼張翰究竟是因怎樣的故事而被後世詩人不斷吟詠呢?張翰,字季鷹,西晉著名文學家,家鄉在吳江。張翰有清才,善屬文,為人縱任不拘,這些都與當年放蕩不羈的阮籍頗有幾分相似。由於阮籍世稱「阮步兵」,所以當時人們也把張翰稱為「江東步兵」。晉惠帝太安元年,張翰官至大司馬東曹擦。
據《晉書張翰傳》記載,一天張翰因見秋風起,引發了對家鄉吳中蔬菜、羹以及鱸魚膾的懷念,說道:「人生真正可貴的,應該是要隨自己心意去生活,怎麼能夠因為要追求名利爵位而不遠萬裡經歷宦海沉浮呢?」於是命令僕從治裝回家,並且提筆作詩,寫下了著名的《思吳江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從此,中國詩學中多了一個「蓴鱸之思」的典故,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中又多了一個放曠自適的精神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