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狄宗亨
唐 王昌齡
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皋煙。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曾是詩人流連地
王昌齡的詩「緒密而思清」,以七絕見長,被人稱為「七絕聖手」,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這首抒送別之情的《送狄宗亨》,語言通俗流暢,含意雋永深沉,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把友情寫到了心坎裡,一千多年後讀來仍讓人動容。一句「洛陽樹色鳴皋煙」,既點明了依依惜別的地點「洛陽」,又指出朋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鳴皋」,一個「煙」字,寫出了鳴皋的朦朧美。
《送狄宗亨》中的「鳴皋」在今伊川鳴皋,而鳴皋之名來自《詩經》那首著名的《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鳴皋,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好地方。僅在唐代,就有李白、白居易等詩壇大腕流連於此。「麒麟閣上春還早,著書卻憶伊陽好。青松來風吹古道,綠蘿飛花覆菸草。」「若有人兮思鳴皋,阻積雪兮心煩勞。」這都是李白對當時鳴皋的素描與思念。今天咱們一同走進詩人筆下的鳴皋。
伊川書院菊花香
遊鳴皋,伊川書院應該作為第一站,它在中國書院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著名理學家程頤退居洛陽,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把自己一處舊園贈予程頤,讓其創辦書院,名為伊皋書院,這就是伊川書院的前身。伊皋書院創辦後,程頤「講易傳、授理學」,其思想體系和著述傳道活動大多在這裡完成,廣為人知的「程門立雪」典故即發生於此。
來到位於伊川縣鳴皋鎮鳴皋村的伊川書院,只見兩扇古樸低調的大門緊緊關閉著,鑰匙在書院對面的一戶人家裡。尋得農人打開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繪有程門立雪圖的影壁,繞過影壁,就看到坐北朝南的大成殿,兩邊還有東西廂房各三間,伊川書院不大,卻讓人感到一種寧靜和悠遠。
書院中有一棵古柏,高約20米,樹身需要三四人才能合抱。相傳,此柏為程頤親手所植。近千年來,柏樹歷經風雨剝蝕,依然生機盎然。柏樹下矗立碑樓一座,內有元碑一通,碑文為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兆所寫。值得一提的是,書院兩側滿是菊花,有紅的、黃的,有的花已殘,有的正迎風傲放,散發出陣陣清香,讓人想起「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詩句。
「一寺一廟」有看頭
遊覽完伊川書院,可以到附近的「一寺一廟」逛逛。
「一寺」是壽聖寺,距離伊川書院不足1公裡,位於鳴皋鎮鳴皋村北,也稱北鬥寺或北寺。據史料記載,該寺建於唐代,坐北朝南,佔地約20畝,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鐘樓、鼓樓、舞樓、天王殿、伽藍殿、大雄寶殿等。如今的壽聖寺早已沒了當初的繁華,但是新建的天王殿、大雄寶殿也有可觀之處。
「一廟」是南嶽廟,又稱南嶽離宮,位於鳴皋鎮鳴皋村北的衡桃山上。南嶽廟規模遠比壽聖寺大得多,現有山門、鐘鼓樓、南嶽正殿、四神殿等建築,無不氣勢雄偉。南嶽廟為伊川八大景之一。相傳,南嶽廟建於北魏年間,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南巡至鳴皋,望著正南方鳴皋山主峰,想到北魏政權已有四嶽(東嶽泰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尚缺南嶽衡山,於是就尊鳴皋山為南嶽衡山,建廟祭祀。
據了解,每年農曆三月十五,這裡都要舉辦為期三天的廟會,附近十裡八鄉的人都會興致勃勃地趕來,衡桃山綿延兩三公裡長的路邊擺滿了小攤,中間夾著擁擠的人流,熱鬧非凡。
領導說您點一個在看
小編工資漲五毛!
來源:洛陽晚報旅遊周刊
記者 張寶峰 文/圖
編輯: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