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九歌/書法全集》

2020-09-11 纆緣閣

歐陽詢《九歌》宋石刻本


歐陽詢小楷《九歌》宋石刻本,不知何時埋入土中。清嘉慶廿三年河北豐潤縣重出。一面刻《九歌》小楷,一面刻章草千文,皆歐書。重出土時石已殘缺。《九歌》殘存六歌,末有周越題記,千文殘存七十七行。

歐陽詢這幅小楷《九歌》落筆如漫不經心,而整體布局自然錯落,豐秀雅逸,端莊圓潤,但不做作,筆法精嚴,但不拘束。


【始】

【1】《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揚枹


【2】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3】{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靈


【4】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5】{湘君}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6】駕飛龍兮北徵,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餘太息。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


【7】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採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餘以不間。鼂


【8】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餘玦兮江中,遺餘佩兮澧浦。採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9】{東君}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


【10】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朝馳餘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


【11】逝。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桂棟兮蘭橑,舉長矢兮射天狼。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鬥兮酌桂漿。撰餘轡兮高駝翔,杳冥冥兮


【12】以東行。{河伯}與女遊兮九河,衝風起兮水揚波。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


【13】螭。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與女遊兮河之渚,流澌


【14】紛兮將來下。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來迎,魚鄰鄰兮媵予。{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


【15】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16】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修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採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


【17】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閒。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率更令歐陽詢書。


歐陽詢《正章九歌》一版


《九歌》是《楚辭》的篇名,原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在楚地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改作加工而成,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九歌》共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多數篇章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國殤》一篇,則是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王逸認為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當時屈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所以通過製作祭神樂歌,以寄託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於放逐之前,僅供祭祀之用。


【始】

【1】《九歌》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2】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東皇太一}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3】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雲中君}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


【4】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駕飛龍兮北徵,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


【5】揚靈。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餘太息。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採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交


【6】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餘以不閒。鼂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餘玦兮江中,遺餘佩兮澧浦。採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7】{湘君}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荒


【8】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朝馳餘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桂棟兮蘭橑,


【9】舉長矢兮射天狼。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鬥兮酌桂漿。撰餘轡兮高駝翔,杳冥冥兮以東行。{東君}與女遊兮九河,衝風起兮水揚波。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登昆


【10】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與女遊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


【11】南浦。波滔滔兮來迎,魚鄰鄰兮媵予。{河伯}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被石蘭


【12】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修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採三秀


【13】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閒。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


【14】離憂。{山鬼}率更令歐陽詢書。

相關焦點

  • 屈原在寫下《九歌》千年後,歐陽詢用書法進行了又一次的升華
    學生時代時,我們就從語文課本中學習過屈原的「辭」,可以說他也是中華史上第一個以文學著稱於世的作家,經典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雖說屈原的作品與神話有密切關係,許多都是虛幻的內容,但他又是關注現實的詩人,往往在作品裡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 唐人楷書第一的歐陽詢寫《九歌》,可做鋼筆字帖的精美小楷
    歐陽詢,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徵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
  • 歐陽詢罕見小楷在河北出土,此帖一問世,便在書法界引發軒然大波
    歐陽詢的楷書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極高且極為獨特的地位,這是由於他獨特的書法傳承以及對於後人的影響所體現的。歐陽詢的書法經歷,不同於虞世南的門第傳承,初期的歐陽詢在書法上受「二王」一脈帖學影響並不深,他的字是直接北碑的,這種吸取了北碑的精華,在晚年同時受到了六朝筆法的影響,最終形成了一種融合南北的面目,從而造就了一位書法宗師!
  • 力爭史上最全|歐陽詢《翟天德墓誌書法全集》1.0版|已收錄3篇
    《書法全集》 2015年5月西安最新發現歐陽詢楷書刻石《翟天德墓誌》,唐貞觀八年十二月廿五日葬。近三年,西安陸續發現歐陽詢楷書新拓。分別是《李譽墓誌》(貞觀8年)、《王女節墓誌》(貞觀10年)、《鄧通夫人任氏墓誌》(貞觀14年)和貞觀15年的《丘師墓誌》。
  • 歐陽詢與初唐書法
    唐朝自唐太宗以後,唐高宗 武則天,唐睿宗 唐玄宗 唐肅宗 唐宣宗及諸王都酷愛書法。特別是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書法大加褒揚,並且不惜以重金求其真跡。每地王帖,就叫諸王子通過臨摹500遍。他還命書法名家摹寫《蘭亭序》,分賜朝臣。唐代產生了很多書法大家。
  • 細說歐陽詢書法
    偽造是無原石拓本而憑空根據某碑誌或帖上某人書法,再摘一段古人文章或詩詞,二者結合刻成以欺人。」翻刻自然屬於贗品,但通過複製以廣流傳,也無可厚非,比如天一閣北宋石鼓文毀於兵燹,阮元重摹本留影存真,意義重大;但向壁虛構的偽刻情節惡劣得多,不止是欺騙藏家,偽作影響書法學習,混亂書法歷史,為禍深遠。
  • 隋唐書法名家:歐陽詢
    早年他專學二王書,後兼臨北朝三公郎中劉珉書,並融合當時眾書家的長處,勤學苦練,細心揣摩,漸得書法之道,從摹體中脫出,形成自家體式、風格,其書以險勁刻厲的獨特風貌而令人耳目一新。歐陽詢書法在隋代已很出名,到了唐代更是書名卓著,遠播外夷。高麗王曾派專使求其墨跡。因慕歐陽詢之書名,請求非見其人不可,等到見了身材矮小、形貌猥瑣的歐陽詢,似乎大失所望。
  • 以「險絕」著稱的歐陽詢書法
    「歐體」書法在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出自歐陽詢之手,是唐代書法的傑出代表。書法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名家輩出,各種書體趨於成熟,出現了「書聖」王羲之父子這樣的書法大師,並對唐代書法起到了示範作用。在唐代,由於太宗李世民對書法的偏愛,使唐代書法得到了普及和發展。
  • 歐陽詢書法的美學風格
    藝術家的氣質中,道家、儒家、佛家諸種思想雜融並存;藝術形式中,書法、雕塑、詩歌、繪畫、音樂皆盛極一時。僅就書法而言「,書家之盛,不減於晉」[1],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繁盛階段。然而,「江春入舊年」,書家多尊晉宗二王,書法多繼承因襲,然而,歐陽詢獨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力創楷書的新氣度,因而形成質妍互重的美學風格。
  • 河北出土了一件歐陽詢楷書,此作筆法精嚴,是絕佳的楷書範本
    而虞世南則是完全從六朝筆法當中過渡的,與歐陽詢在氣格上也完全不同。褚遂良的書法則是建立在歐陽詢跟虞世南之上的。歐陽詢的楷書在書法史上的影響極大,從歐陽詢入手而能直接進入魏晉南北朝書法的門戶。這件小楷《九歌》的出土,為後人打開了一扇深入晉人門戶的窗戶。
  • 河北出土的一件歐陽詢楷書,此作筆法精嚴,是絕佳的楷書範本!
    甚至稱其書法,舉世無匹,為唐人楷書第一!唐朝初年,有3位楷書大師,名噪天下,他們被稱之為「初唐三大家」。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秀此作整體的氣息較為平和,應該是歐陽詢中晚年的作品,在筆法上乃是北朝氣象,在結字上一任自然,章法上自然而雅逸,沒有絲毫做作之態,能看出此作有著較強的「書卷氣」!歐陽詢的楷書在書法史上的影響極大,從歐陽詢入手而能直接進入魏晉南北朝書法的門戶。這件小楷《九歌》的出土,為後人打開了一扇深入晉人門戶的窗戶。
  • 書法故事會:不一樣的歐陽詢
    凡是練習過書法,或者學習過書法知識的人,沒有不知道歐陽詢的。歐陽詢是屬於開山立派的書法家,與同時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尤其是他與虞世南都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其書法於平正中見險絕,被譽為「歐體」。
  • 歐陽詢《大唐溫公墓誌/書法全集》
    歐陽詢《大唐溫公墓誌》清藏本歐陽詢小楷精品《大唐溫公墓誌》是貞觀十一年(637),歐陽詢81歲時撰文並書寫,為歐書中《虞恭公溫公碑》同一墓主的另一塊墓誌刻石。區別在於碑立於墓前,墓誌隨柩埋入墓穴,一墓兩刻石,碑與志都為頂尖書家一人所書,足見書家與墓主感情非同一般。
  • 羅建新:歐陽詢《離騷帖》辨偽
    實際上,除從文獻著錄角度對歐陽詢《離騷帖》的真實性進行質疑外,利用唐、宋以來的不同《楚辭》版本,與此帖文字進行考校比勘,並將之與學界公認確係歐陽詢之作的《九歌帖》相佐證,即可發現:今所傳之歐陽詢《離騷帖》,乃是南宋或以後人據端平本《楚辭集注》文字而偽造,非是率更令真跡。歷代著述及從帖罕見收錄唐人著述中,不見有言及歐陽詢楷書《離騷》者。
  • 歐陽詢書法:最「剛硬」的《千字文》
    歷史上智永、趙孟頫等書法名家都寫過《千字文》,今天要介紹的是歐陽詢以行書之法書寫的《千字文》。 從筆法上看,此帖師法二王,又加入碑學的氣息,下筆果斷,斬釘截鐵,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筆筆入紙,沉著穩健,精神灑落,氣宇雍容。此帖將楷書的法度和行書的流暢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體現了歐陽詢精妙的筆力和書寫時的胸有成竹。
  • 歐陽詢《殷紂帖/書法全集》
    歐陽詢《殷紂帖》一版歐陽詢《殷紂帖》行書,碑刻,墨紙拓本。凡16行, 計54字。入刻 《淳化閣帖》,《戲鴻堂法帖》。歐陽詢《殷紂帖》二版歐陽詢《殷紂帖》行書,碑刻,墨紙拓本。凡16行, 計54字。入刻 《淳化閣帖》,《戲鴻堂法帖》。
  • 初唐書法名家:歐陽詢
    歐陽詢(557年-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善書,頗有盛名。他對學習書法肯下苦功夫。在書法上,歐陽詢可以說是各體皆精,但以楷書最出名,被譽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險勁挺拔。
  • 歐陽詢 | 書法作品鑑賞
    《張翰帖》,又名《張翰思鱸帖》《季鷹帖》,是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創作的紙本行書作品,有「天下第七行書」之稱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後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
  • 書法故事之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唐代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
  • 歐陽詢書法為何少有爭議?
    [摘要]歐陽詢少有爭議,這是因為他把法度寫到了頂峰。書法應以法為本。歐陽詢是法度的奠基人!所以,這是少有爭議的一個根本原因!,歐陽詢是位少有爭議的書法家。再說歐陽詢,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時,歐陽詢已60多歲,「歐體」書風早已形成。故而不應在此「罵」之列。通過對歐陽詢和魏碑的研究,我發現歐陽詢的筆法源於《蘇孝慈墓誌》,結構源於《董美人墓誌》,險絕源於《張猛龍碑》,高雅源於《龍藏寺》。我說歐陽詢少有爭議,這是因為他把法度寫到了頂峰。一千多年來,無人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