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學生村官在發愁自己期滿之後怎麼辦,而我們這裡的村官在發愁自己服務期滿走了以後村裡的活兒誰來幹。」 遼寧省清原縣南口前鎮王家堡村黨總支副書記邸紅的一句話,說出了遼寧大學生村官的心聲。
在遼寧,大學生村官成了「香餑餑」,許多原來沒有大學生村官的村和社區找到組織部門,紛紛要求派個大學生村官到村裡來工作。
2008年至今,遼寧省先後選聘4639名大學生村官,並在教育培訓、扶持引導、管理考核等方面探索出一條具有遼寧特色的大學生村官培養道路,撫順市的工作是其中代表。
「實戰面對面」,老村官扶新村官「上馬」
「剛到村裡時,恰逢村裡山林要往外承包,村書記準備讓我擬定合同,但是村主任對我的能力不太信任,不讓我參與。」「村裡的孫某和鄭某因為部分土地歸屬問題發生了矛盾,雙方都說對方多佔了自己家的地,爭執不下,甚至大打出手。」「2011年的徵兵工作開始了,村主任卻發起愁來,部分村民對國家徵兵政策不響應、不支持,每年完成徵兵任務都很困難。」
這一個個鮮活的案例,都是大學生村官在工作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如今,它們都被收編在一本名為《大學生村官在村工作實戰案例》的書中,成為新上任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寶典」。
在遼寧撫順,每位大學生村官上任前,都要經歷這樣一場「實戰面對面」的考驗。老村官出題,新村官作答,再由老村官講解自己當時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幫助新村官更快融入農村生活。
回想起當時的自己, 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旺清門鎮旺漢村黨支部副書記黃寶峰覺得「挺幼稚」。他遇到的「實戰」案例,是如何說服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我當時就想給村民做工作。如果本人做不通,再找他的親戚朋友,現在想想,如果真這麼做,效果可能不會太好。」
在村工作一年,黃寶峰開始慢慢了解村民的思維方式。「做農村工作需要的不只是耐心。很多時候,村民需要看到實際的東西,比如他們在物質上、精神上能得到什麼。」
在實際工作中,遼寧省撫順縣石文鎮八家子村黨支部副書記劉洋真的遇到了「實戰面對面」中提到過的問題。「那天村書記和主任都不在,一位村民和婦女主任發生了矛盾。」劉洋有點著急,但她很快想到,「實戰面對面」中老村官曾經講到類似的問題。於是,她先把矛盾雙方儘量分開,又跑去通知片長、戶長,對村民進行安撫,很快化解了矛盾。
在遼寧撫順,大學生村官需要經歷「七訓」,知「五情」。「培訓特別全面,細緻。就連開會的時候桌籤怎麼擺都會教到,對於剛從學校裡走出來的大學生來說,幫助非常大。」邸紅說。
沒有後顧之憂,只需「甩開膀子幹」
第一次拿到工資時,張爽有些意外。「我大學畢業前本來已與一家工資收入、工作和生活環境都不錯的大型化工廠籤訂了就業協議,但後來聽說省委組織部選聘大學生村官,於是我就決定回來當村官,當時媽媽還挺反對的。」張爽笑道,「一發工資媽媽才說,沒想到你們村官政策這麼好。」現在,張爽在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前甸村擔任書記助理。
據撫順市委組織部人才一處處長孫杰介紹,按照省委組織部要求,除國家和遼寧省統一撥付的工資之外,撫順市會按照當地新錄用公務員期滿後的工資水平給大學生村官發放工作生活補貼。「現在,我在我們家算掙錢多的。」張爽說。
剛到遼寧省清原縣清原鎮腰站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時,馮晨一直琢磨著,想在瑣碎的日常工作之外幹點什麼,卻毫無頭緒。於是,她打電話給清原縣人才辦主任施曉英。「她是我們的知心姐姐,我們遇到啥事兒都問她」。
撫順市建立了「親情聯繫疏導機制」,在市、縣區、鄉鎮、村四級組織各指定一名負責人,與村官建立「親情聯繫」,熱線電話24小時開通。
「知心姐姐」鼓勵馮晨,根據村裡的實際情況尋找突破點。經過了解,馮晨發現,她所在的村由三個自然屯合併而成,經濟條件不錯,但是因為三個自然屯距離特別遠,村民之間溝通不暢。於是,曾經在大學裡辦過校刊的馮晨決定辦一份「村報」。「報紙每個月出一期,讓村民都知道村裡在幹什麼。」在村書記的支持下,馮晨在村裡辦起了《老百姓報》。
報紙印出來,村裡的婦女主任帶著馮晨一家一家去發。「一來把村報發下去,二來摸個底,也讓村民了解我。」幾個月下來,馮晨就熟悉了村裡的每一條溝溝岔岔。
下班時,馮晨常常看到孩子們在路上亂跑。於是,她和村書記商量,把村部一樓的會議室騰出來,開辦課外輔導班。「剛開課那天,還有人把我告到了教育局,說我收費給小孩補課。」馮晨笑道,「後來聽說是免費的,教育局的人才放心地走了。」
期滿離村後,新任村官接過馮晨的班,把報紙和培訓班都辦了下去。可是眼看這一屆村官又要期滿,村裡卻沒了新人,馮晨心裡直著急。遼寧省委組織部到縣裡調研時,她提出了建議:「希望任職單位和村裡能對接一下,讓我們偶爾抽出時間回村去幫忙。」
參加過遼寧省委組織部舉辦的培訓班,撫順市清原縣清原鎮鎮西村黨支部副書記的王蓓蕾有了新思路:「聽說日本農產品全程可追溯,我就想到我們村的草莓也很好,不噴農藥,產量每年有500噸。」
培訓回來,王蓓蕾一直在琢磨如何推廣村裡的草莓。一天,她和村書記聊天,突然看到手中的飲料瓶上有個二維碼。她靈機一動,決定也給村裡的草莓合作社註冊一個微信公共平臺。
有了想法,付諸實踐總是很難,王蓓蕾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我去找幫扶人,鎮上的組織委員。他幫我找了很多相關材料,還問到了微信平臺的註冊途徑。」
很快,「二道嶺草莓」微信公共平臺正式上線。「以前賣草莓,都是農戶自己拎著土籃子到縣城,一蹲就是一天。現在他們坐在家裡,就能把草莓賣出去了。」王蓓蕾笑道,「剛過去這個冬天,有五六十個客戶通過微信向我訂購草莓。我負責幫他們和農戶對接,直接向農戶打款,讓農戶放心。」
只有流得動,才能留得住
劉洋摘下眼鏡,太陽曬不到的眼鏡腿位置已經成為一條明顯的印記。
這天是劉洋參加「青幹班」培訓的第11天。在駐撫順武警部隊教導隊,劉洋每天五點半起床整理內務,早飯過後就開始訓練。
一個月的全封閉軍事訓練後,等待劉洋的還有黨性鍛鍊、專業實務、讀書學習、社會體驗實戰模擬等「板塊」內容。
今年,已經是撫順市舉辦第三期青年幹部強化培訓班,而為大學生村官提供名額,還是第一次。
王超是2008年全省第一屆大學生村官。兩年服務期滿後,通過定向安置考試,到新撫區人事局擔任科員,2013年8月,他被任命為千金鄉副鄉長。
當年報考村官時,中央、省市都還沒有明確安置政策,王超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第一批先行者。「當時可以說前途很渺茫,完全是出於奉獻的熱情,決定報考村官。」王超說,「那時候什麼也沒想。現在回頭看看,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也挺敬佩自己的。」
雖然已經離開了村官崗位,但王超一直在繼續關注大學生村官政策。「現在政策越來越完善,考試、工資待遇、出路等等,都有很大變化。5年來,大學生村官已經成為一個社會認可的品牌。我還挺羨慕的,看到他們就想起自己當年工作的情景。」
王超覺得,遼寧省在大學生村官安置和後期培養方面做得都挺好,撫順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撫順市把我們安排在鄉鎮街道工作一段時間後,有意識地讓我們到縣區、市直部門經受鍛鍊,為我們今後的工作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平臺,讓我們能夠更加快速地成長。」
「只有流得動,才能留得住。」遼寧省委組織部工作人員說,「遼寧省大學生村官100%實現了妥善安置、有序流動,正因為幹得好、流得動,才使大學生村官在最適合的崗位上有效配置、安心工作,實現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為基層黨政幹部隊伍建設注入一池活水的同時,真正把優秀人才留在了基層一線。」
遼寧的政策特別給力,幹得好,就能安置好。目前,已有200多名大學生村官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副主任,36人被安排擔任村第一書記,143人進入鄉鎮(街道)黨政領導班子,近百人當選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2人當選為省黨代表。一些大學生村官,雖然已經考錄選調生和公務員,但還可以根據個人意願繼續留村工作,擔任第一書記。有的離崗不離村,作為鄉鎮派駐基層幹部,在農村延續著自己的事業。
如今,邸紅雖然已經離開了村官崗位成為一名公務員,但只要有老百姓來辦事,不管是不是自己村的村民,她都會熱情地把老百姓拉進屋裡「嘮一嘮」。「當過村官,知道老百姓的日子特別不容易。」邸紅說,「我十分感謝兩年的村官經歷,讓我更加覺得自己幸福,更加懂得珍惜青春。」
為暢通出口,2009年,遼寧省出臺了《遼寧省選聘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管理辦法》,提出「4+1」流動渠道。「4」就是通過選舉繼續留任村幹部、定向考錄公務員、定向選拔選調生、招聘到縣鄉事業單位,「1」則是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村官繼續學習深造和自主創業。
截至目前,已經服務期滿的四批大學生村官中,有80人選擇繼續深造或自主創業,其餘大學生村官全部進入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遼寧省大學生村官,已經成為遼寧省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