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又成央視國寶節目「網紅」 曾被當做雞飼料盆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紅陶人頭壺。

繼《國家寶藏》之後,又一檔由央視操刀的文博類節目《如果國寶會說話》在2018年元旦當天與全國觀眾見面。亮相首集的5件新石器時代文物中,有兩件出土自陝西——來自洛南的紅陶人頭壺和來自華洲的陶鷹鼎,它們在節目中「開口說話」,講述自己的故事。

6000多年前的女性長這樣

在節目中第一個出現的紅陶人頭壺,1953年出土於洛南縣。因為當時新建的半坡博物館在籌辦《原始社會史》展覽,便被調撥過來。按照半坡博物館副館長何周德的說法,這件文物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六千多年前的工匠對於面部神情的刻畫。上視的雙目,上翹的嘴唇,每個人和它凝視,都能讀出不同的內容來。

此外,何周德還談到了這件文物上的一個細節——彩繪人頭壺上碎發的造型,也顛覆了人們關於原始人披頭散髮的固有觀念。「特別是一位女性留這樣的髮型,在現在看也是很潮的。」

而之所以說紅陶人頭壺是女性形象,主要是因為清秀的面龐和隆起的腹部,讓整個器物看起來像是一位孕婦。何周德表示這樣的推測,也符合原始人對於生育的崇拜,以及母系氏族社會對於女性的尊重。

這件文物因為不是出土在半坡遺址,沒有辦法出現在半坡博物館的專題展覽中,使得它很少與公眾見面。關於它的資料只存在於學術著作中,這就導致了這件珍貴文物長期少人知曉。所以何周德希望能夠藉助電視節目的力量,讓這件紅陶人頭壺火起來,被更多人知曉。

陶鷹鼎。

國寶曾被當做雞飼料盆使用

在節目中第三個亮相的陶鷹鼎,被列入195件(組)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之中,堪稱中國目前最頂級的文物之一。它於1987年出土於華縣(今華州),和那個年代絕大多數出土文物一樣,這件國寶並沒有引起發現者殷思義的足夠重視,甚至被當做雞飼料盆使用。

它的命運轉變出現在第二年,來自北京的考古隊在當地進行考古發掘,在做田野調查時意外地發現了這件文物。殷思義便將這件文物主動上交給考古隊,並由他們帶回北京,最終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國家博物館的專家曾評價說:「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陶器中,鳥類造型的陶器,目前僅見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藝的傑作。其設計巧妙,比例相宜,造型優美,形態逼真,製作精緻,注重造型與實用的完美結合,至今仍是國內少見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們祖先聰明智慧的結晶。同時,以陶鷹鼎為首的動物造型陶塑開啟了商代鳥獸形青銅器造型之先河。」

相關焦點

  • 這些國寶文物,曾被當做廢品
    有些文物,甚至是國寶,都曾在民間被當做垃圾、廢品處理,由於機緣巧合,最終幸運地被慧眼人發現 直到70多年後,被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在一堆即將送到熔爐的廢銅爛鐵中發現,這才給了這件國寶的二次生命!
  • 《國家寶藏》即將播出 央視新節目讓國寶"活"過來
    原標題:省博「三寶」入選《國家寶藏》 繼《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熱播節目後,央視又在文化類節目上發力了。12月3日晚,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在央視綜藝頻道首播,來自全國9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27件國寶,承載著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碼,將在節目裡「復活」。
  • 央視《國寶·發現》欄目組聚焦隨州文物
    隨州日報訊(全媒記者張琴、通訊員吳傲銀)8月29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國寶·發現》欄目組來隨,前往義地崗棗樹林墓地文物考古發掘現場、隨州博物館、曾侯乙墓遺址博物館等處,進行為期5天的取景拍攝,聚焦隨州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等文物。
  • 陝西村莊出土一文物,農民拿來養雞用,被收走後,專家:頂級國寶
    陝西村莊出土一文物,農民拿來養雞用,被收走後,專家:頂級國寶文/小先生和氏璧乃是千古至寶,無瑕美玉,稱呼珍貴寶物有一個詞語叫做「價值連城」,而和氏璧絕對能夠稱得上是價值連城。然而就是這麼一件無價之寶,之前也曾遭受冷落,當時楚人卞和得到和氏璧,以之獻厲王,厲王的屬下說這是石頭,氣的厲王砍掉了卞和左腳;卞和等到厲王死後,又把和氏璧獻給武王,結果又被武王砍掉了右腳。等到武王去世,文王即位之後,卞和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以至於眼淚中哭出血液,文王派人接納他,剖開石頭發現了美玉,和氏璧這才得以現於天日。
  • 陝西老人撿到一「餵雞盆」,專家鑑為一級國寶,聯合上門宣傳上交
    在當下生活中,有許多文物都因為其貌不揚,被大家撿到之後,當做普通的物件使用,有的國寶淪為了舀水的工具,也有的國寶被當做菸灰缸,甚至還有的國寶,竟被人用來當做餵雞盆,陝西老人撿到一「餵雞盆」,專家鑑為一級國寶,聯合上門宣傳上交,這個餵雞盆究竟是何物?
  • 央視做節目越來越得心應手了,能夠感受到對文物、歷史的敬畏
    8月22日,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紛紛「周二見」的秘密被揭曉,央視文化節目大家庭又將新增一位重量級成員: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場關於9家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的恢弘「特展」:金牌製作團隊2年醞釀籌劃、強大顧問團保駕護航、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強勢結盟、實景取材、27件頂級國寶重器、27位與之魂魄相依的「國寶守護人……《國家寶藏》將用創新演繹的傳奇故事,串聯每一個守護者的講述,點燃延續中華文明的燦爛星火
  • 陝西遍地是文物,那些被當作玩具的國寶你知道多少?
    導讀:陝西是中華民族以及華夏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炎黃時期,就有部落在此定居,西周、秦漢、唐以後,大約有十四個政權在此建都。歷史悠久的陝西當之無愧成為我國出土和地下文物最多的地方,甚至可以說遍地都是文物。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被當做玩具的國寶你知道多少?
  • 被國寶「耽誤」的音樂節目?央視9分精品國家寶藏,一半靠音樂
    央視出品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大家最近都有在看嗎?如今正在播出第三季,在豆瓣斬獲了9.5的高分,而且前兩季的評分也都分別在9.1和9.2,是當之無愧的高口碑節目了。《國家寶藏》裡不管是演員的表演,還是對歷史文物的科普,都非常優秀,收到了觀眾們清一色的誇讚。
  • 把國寶做活 讓年輕人愛看 央視新聞「五招」致勝
    「把優質的大屏資源向新媒體端傾斜」,這是總臺「臺網並重、先網後臺、移動優先」戰略的重要實踐路徑。啟動儀式當天,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就與《國家寶藏》欄目組實現牽手,在B站、微博等平臺開播新媒體直播和創建話題,#當雲講國寶遇上國家寶藏#,僅6小時話題閱讀量超過290萬,實現了「大小屏」文博IP聯動,傳播力融合互補的新模式。
  • 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啟動 九大博物館亮相熒幕
    央視與故宮兩大文化體強強聯合,搭檔國家級的博物館鼎力加盟,《國家寶藏》力圖對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與總結,與觀眾在一眼萬年中,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厚與自豪。」《國家寶藏》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9家博物館聯手,在文博領域進行深入挖掘,是在文化節目藍海中尋求下一個「標杆」。
  • 陝西老農撿到一「陶器」,用作雞食盆,經過專家鑑定後成國寶
    前言什麼樣才能叫做頂級國寶?什麼樣才能叫做價值連城?是千奇百怪的形狀,還是歷史悠久的石頭?和氏璧是無暇美玉,亦是千古奇寶,但是在發現的時候並沒有受到重視,以為就是一個石頭,卻不曾想剖開石頭之後,是美玉,讓眾人大驚失色,這樣的和氏璧才得以見天日。
  • 國博七大鎮館之寶,全都禁止出境展覽,兩件曾被當成雞食盆和馬槽
    比如說縣市級的博物館,能有一件二級文物都算是很了不起了,而對於那些省級以上的大型博物館來說,能被稱作鎮館之寶的文物,最起碼都是國寶級別的。 能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覽名單的國寶級文物,和沒有被列入這個名單的文物相比,其珍貴程度絕對是要超出一大截。比如說國家博物館的七大鎮館之寶,全部都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名單,它們的價值顯然比普通國寶要高出很多。
  • 央視集結九大博物館 "紀錄式綜藝"讓文物"活起來"
    據悉,《國家寶藏》將精選9大博物館挑選出的珍品,用紀錄式綜藝的手法,講述珍品的前世今生,喚起觀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   九大博物館精品一同亮相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今年以來,央視推出多檔有影響力的文化節目,讓電視行業迎來了文化節目大爆發。即將在第四季度登場的《國家寶藏》,則是一檔全新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
  • 周功鑫首檔音頻節目上線喜馬拉雅 開講臺北故宮國寶檔案
    1月13日,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錄製的首檔音頻節目《周功鑫:臺北故宮國寶檔案》獨家上線喜馬拉雅,這是周功鑫首個長篇音頻節目,也是首次系統性地向大眾講述臺北故宮國寶的故事。節目總計151集,每一集講稿均為周功鑫親自撰寫。
  • 央視《國寶檔案》節目,曾介紹林則徐與一位永清人的故事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中央電視臺的《國寶檔案》欄目,是用各種國寶級的文物講述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一直得到觀眾們的歡迎。2011年4月14日的《國寶檔案》當中播了這樣一期節目,叫《林文忠公尺牘》。此時,劉源灝任陝西潼商道,林則徐攜家眷途經潼關赴新疆,將合家婦孺託付給好友劉源灝照顧。臨行的時候,林則徐寫了一首詩送給他的老妻,其中有兩句非常有名的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也是在這個時候,林則徐也給劉源灝寫了一幅對聯:「重鎮風清關四扇,崇朝雲起嶽三峰。」中國古代有一種非常深厚的友誼被稱為託妻寄子,林則徐和劉源灝的友誼就是典型的託妻寄子。
  • 西安這六大國寶要亮相央視!
    有一款文博探索節目被譽為最「清流」的綜藝每次開播都能收穫大批粉絲擁護這就是央視的《國家寶藏》更重磅的消息是在本季節目中西安兩大博物館的六件國寶將依次亮相小布了解到,《國家寶藏》第三季包含北京故宮、西安碑林、布達拉宮、莫高窟、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孔廟孔林孔府、殷墟、三星堆等9座歷史文化遺產的27件國寶。
  • 陝西文物「杜虎符」亮相央視 演繹兩千年前的「將軍令」
    原標題:陝西文物「杜虎符」亮相央視 演繹兩千年前的「將軍令」 在12月24的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中,陝西歷史博物館推薦的國寶級文物----「秦杜虎符」將為全國觀眾揭曉答案,現場演繹兩千多年前的「將軍令」。   「符」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一種信物,一般分為兩半,兩半相合,就能作為辦理某類事務的定約和踐約的憑證,現代漢語中「符合」一詞來源於此。
  • 喜馬拉雅獨家上線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講述國寶檔案節目
    》13日獨家上線喜馬拉雅,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錄製的首檔長篇音頻節目,也是首次系統性地向大眾講述臺北故宮國寶的故事。  近年來,喜馬拉雅持續打造優質內容,葉嘉瑩、傅佩榮、閻崇年、易中天、張其成等百餘位歷史人文名家相繼在喜馬拉雅開設音頻節目,這些精心製作的歷史文化好課也在喜馬拉雅表現搶眼。  逛博物館成生活選項  周功鑫曾負責展覽和教育推廣多年,她堅信用文物說話,回溯歷史的原貌,從講解員一路成長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她自稱是「入宮」30年的「資深宮女」。
  • 《國家寶藏》第四期是哪個博物館 陝西博物館展示文物是哪幾件
    12月24日晚7:30,陝西歷史博物館將攜三件館藏文物登上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化類節目《國家寶藏》,屆時,廣大網友也可以為這三件文物投票,得票最多的將代表陝西歷史博物館,亮相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國家寶藏》特展上。  據悉,這次陝西歷史博物館選取的三件文物,分別是杜虎符、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和懿德太子墓闕樓儀仗圖壁畫。
  • 霸屏央視陝西學者再登《百家講壇》 講述陝西故事
    《百家講壇》在螢屏上颳起了一股久盛不衰的學術旋風,引起觀眾的濃厚興趣,閻崇年、易中天、於丹、王立群、蒙曼等成了炙手可熱的「學術明星」。「老陝霸屏央視」一時傳為美談。  央視頻露臉「老陝」底氣足   2017年6月7日至11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永嬴在《百家講壇》開講,內容主要涉及漢景帝陽陵外藏坑發掘出土的武士俑、騎馬俑、宦者俑、粉彩俑等各種身份的著衣陶俑,目的是以文物講歷史,讓觀眾通過文物來感受西漢前期的歷史和文化;6月12日至14日,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楊瑾登上《百家講壇》,揭秘該館的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