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國寶文物,曾被當做廢品

2020-11-23 騰訊網

你眼中的垃圾,在別人眼中卻是價值連城的寶貝。這句話用在文物界再合適不過了。

有些文物,甚至是國寶,都曾在民間被當做垃圾、廢品處理,由於機緣巧合,最終幸運地被慧眼人發現,才得以保全。

比如下面這些一等一的國寶,都有著這種坎坷的經歷:

一、紅山文化玉豬龍

1971年8月,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的村民張鳳祥,在果林裡突然挖到了一個石頭砌的地窖。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決定去石洞裡探險。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塊像鉤子一樣的東西,但當時並沒有引起他的重視。

回家後,他仔細一想,就算是廢鐵,也可以拿來賣錢啊,於是返回現場將「鐵塊」撿了回來。

然而張鳳祥並沒有把它賣到廢品收購站,而是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

那時候,紅山文化還沒有被發現,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並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而張鳳祥也不知道該要多少錢。

於是,文化館裡一位同志就自作主張,用了三十元錢,徵集了這件文物。後來才知道,這竟然是一件新石器時代的文物。

二、北宋清明上河圖

作為北宋時期的畫作,《清明上河圖》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千年裡反覆經歷從宮廷到民間再到宮廷的輾轉,1911年,本來保存在清宮的《清明上河圖》被溥儀偷運到了東北偽滿洲國,1945年日本戰敗,偽滿洲國窮途末路,溥儀逃竄,大批文物珍寶被毀,人們以為《清明上河圖》在戰亂中已經被燒毀。

但令人驚奇的是,1951年,文博學者楊仁愷在清理東北博物館文物時,在一堆殘次品中,竟然發現了這幅《清明上河圖》真跡,簡直是一段傳奇!

三、王羲之《寒切帖》

王羲之《寒切帖》(唐摹本)

《寒切帖》被認為是王羲之章草神作,筆法簡淡,意境高遠。上世紀初,被溥儀帶出宮後,數十年間不知所蹤。

上世紀六十年代,很多民間所藏書畫都匯聚到了廢品收購站,絕大多數要扔進攪拌爐裡化為紙漿。作為文物鑑定者,劉光啟的任務是,從中搶救珍貴文物,這無異於大海撈針。

但說來也巧,在天津河西區太湖路一家廢品收購站,劉光啟看到一捆廢紙有點特別,打開一看,竟是兩張落款「羲之」的書法作品!

其一是《寒切帖》,另外一張是《乾嘔帖》,正是被溥儀弄丟的兩件唐摹王羲之書法珍品。大陸現存王羲之書法墨跡(唐摹)只有六件,天津博物館便藏了兩件,這與劉光啟的功勞密不可分。

四、商朝四羊方尊

只要上過歷史課的同學,沒有人不知道四羊方尊,這件文物曾出現在教科書中,可見其分量。

這座商代青銅方尊是1938年被湖南幾個農民挖到的,後來以248塊大洋賣給古董商,在古董商倒賣的過程中又被民國政府查獲。

隨後爆發的二戰中,長沙受到日軍的轟炸,四羊方尊便失去蹤跡。直至1952年,在文物部門的追查下,竟在一個銀行倉庫的角落中找到早已被炸成幾十塊的四羊方尊,經過了近一年時間的修復,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件完整的國寶。

五、西周早期何尊

作為中國人,應該記住這件文物。因為它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錄有「中國」一詞的實物證明,在何尊內部的銘文中刻有「宅茲中國」。

它的發現也很傳奇,1963年它被一位農民在屋後一個土崖裡刨出,農民不知道是什麼用處,就放在家裡當儲糧罐,後來又當廢銅爛鐵賣掉,賣了30元!

最後被博物館的專家在廢品站發現並回購,這才挽救了這件對中國意義非凡的國寶!

六、西周班簋[guǐ]

收藏在首都博物館的這座西周班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並且上面還有198字銘文,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實物,絕對的國寶。

這座班簋早在北宋年間便已經出土,後來一直作為宮廷收藏,但是1900年八國聯軍來了,它便在戰亂中從此消失。

直到70多年後,被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在一堆即將送到熔爐的廢銅爛鐵中發現,這才給了這件國寶的二次生命!

七、商代犧首獸面紋銅尊

這座商代犧首獸面紋銅尊現藏於湖南博物館,它的發現是在1962年,還好當時文物專家還有逛廢品回收站追蹤國寶文物的習慣,它就是在廢品回收站中被偶然發現。

回收站的廢銅爛鐵是從各個地方回收過來的,而發現這座銅尊最初是因為發現了一個小銅片,因為專家覺得它不同尋常,才有了進一步發掘的動力。

這一找,就在那些廢品中找到了200多個銅片,裝了27袋回來,最終拼湊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犧首獸面紋銅尊!

八、戰國青銅酒壺

1967年,陝西省綏德縣廢品站,一位文物工作者發現將要被熔煉的一件身首異處、面目不清的金屬器,似乎有些「不凡」……

後經鑑定,這是一件戰國時期的精巧青銅酒壺,國家一級文物。文物、藝術價值都極高,它叫鳥蓋瓠壺。

九、新石器時代陶鷹鼎

1957年的一天,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在村東犁地,猛然一震,犁鏵碰上硬物,他以為是地裡的石頭,就準備將石頭挖出來,誰知挖開犁松的虛土,卻是一件鳥一樣形狀的陶器,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陶鷹鼎。

但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挖到一件國寶,隨手帶回家,做了雞食盆。

1958年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組成的考古隊在華縣發現了著名的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考古隊在泉護村遺址進行發掘的同時,還在附近作調查工作。

太平莊是泉護村的西鄰,兩個村莊村連村,地連畔,殷思義見到考古隊熱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動向來村裡調查宣傳的考古隊員講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並將陶鷹鼎送交給考古隊,這才使這件珍貴文物見於世人,最終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十、春秋高子戈

高子戈是春秋時代的兵器,一級文物,現收藏於山東齊國歷史博物館。它最初是在1970年被當地一位農村小孩發現的,當廢品賣了5.97元。

後來輾轉被文物部門發現並收回,而直到16年後,發現這個高子戈的小孩已經長大,一次到博物館參觀,才看到當初自己賣的廢品,已然成了國寶進行展覽,於是便向工作人員講述了他發現高子戈的故事。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這些國寶級文物曾被當作廢品
    有些文物,甚至是國寶,都曾在民間被當做垃圾、廢品處理,由於機緣巧合,最終幸運地被慧眼人發現,才得以保全。比如下面這些一等一的國寶,都有著這種坎坷的經歷:一、紅山文化玉豬龍最後被博物館的專家在廢品站發現並回購,這才挽救了這件對中國意義非凡的國寶!
  • 廢品站裡發現的國寶,被人砸成碎片,令人心痛
    正所謂「有眼不識金鑲玉」,許多無價國寶曾被當做廢銅爛鐵,而今天我們要講述一件廢品收購站中發現的國寶級文物。許多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竟然從廢品站裡被搶救了回來,其中就包括今天的主角。1972年,北京市考古工作隊的呼玉衡、華以武師徒二人,來到一家廢品站的廢銅倉庫中尋找丟失、損壞的文物,突然一塊帶有特殊紋樣的銅片赫然出現在了他們眼前,當擦去上面的汙垢後,師徒二人都驚呆了,上面竟然有青銅銘文,憑藉豐富的經驗,二人斷定這些銘文一定是西周時期的文字。
  • 寧鄉農民工地幹活,挖出銅鼎卻當廢品賣掉,專家修復後成國寶文物
    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了許多地方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引發了讀者的廣泛興趣,今天暫滿就來聊聊堪稱湖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商代大禾人面紋方鼎——很多人或許想像不到,這件國寶重器當年差點兒就被人當做廢銅給燒掉。
  • 有五件國寶都曾進過廢品站,不是遇到了行家,它們都將不復存在!
    可是萬幸的事,有很多對工作負責的文物工作者,他們將這些文物又買了回來,並讓這些文物,重新擺正了位置,恢復了應有的價值。(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小編統計了一下,有這樣五件文物,曾經被當做廢品賣掉:1、青銅歡喜佛80年代的時候,阿克蘇地區文管所的所長姓曾,曾所長一大早騎著自行車去上班,他路過一家名叫興隆廢品站的時候,都會習慣地往裡面看一眼,可是今天他這一眼沒有白看,他發現一堆破鐵窗戶的旁邊,丟著一個塗滿紅漆的佛像,這尊佛像模樣很是奇怪,竟好像是一尊歡喜佛。
  • 陝西文物又成央視國寶節目「網紅」 曾被當做雞飼料盆
    繼《國家寶藏》之後,又一檔由央視操刀的文博類節目《如果國寶會說話》在2018年元旦當天與全國觀眾見面。亮相首集的5件新石器時代文物中,有兩件出土自陝西——來自洛南的紅陶人頭壺和來自華洲的陶鷹鼎,它們在節目中「開口說話」,講述自己的故事。6000多年前的女性長這樣在節目中第一個出現的紅陶人頭壺,1953年出土於洛南縣。
  • 蘭州一廢品收購站內,竟發現元朝國寶!專家:晚去一會國寶就沒了
    由於元朝過於特殊,且當時中蒙文化融合不是十分徹底,所以各地博物館並沒有珍藏太多元朝文物。然而甘肅省博物館有一件&34;的元朝文物堪稱國寶之一,可是這件元朝國寶居然是從蘭州某個廢品站得到的。甚至考古專家打趣的說道:再晚去一回,這件國寶可能將徹底消失於在世界上。那麼這件銀字符牌背後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背景隱情嗎?
  • 這三件國寶級的文物,曾一度被當廢品處理,其中一件被碎成200片
    很多文物,本來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可是在民間被曾被當垃圾處理,廢物利用,正應了一句老話:你不要的垃圾,在別人眼裡可是價值連城寶貝。而這些國寶也是因為機緣巧合,最終幸運地被慧眼人發現,才得以保全。何尊說起陝西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的鎮國之寶—何尊,應該沒有人不知道吧?
  • 男子在廢品站撿到一文物,來源於夏朝,曾是古代帝王拿來祭祀的
    男子有聲有色的告訴專家此物的由來,當初男子的父親路過廢品站意外看到了此物,由於外觀奇特,所以當即就買了下來。由於是在廢品站發現的,因此僅僅只花了5元錢,從此一直保存在家裡。專家聽後,打心底裡佩服男子的父親,花這麼點錢竟然買到價值這麼高的文物。
  • 國寶「杜虎符」差點當廢品賣掉?聽馬未都講國寶故事
    一件東西又是如何變為國寶的?中華文明在歷史中留下很多物質文明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數寶貝在歷代王朝更替和天災人禍中損毀殆盡。而遺留下來的寶貝大多經歷了「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傳奇經歷。每一件國寶都有它獨特的故事,就像一份人物小傳一樣無比精彩。近日由觀復博物館創始人、文物收藏家馬未都出版的《國寶100》就是這樣一套以國寶故事為主線的文物普及讀物。
  • 廢品站老闆無意收到國寶,專家請求上交被回絕,宣稱:想要就拿錢
    ▲考古專家發掘墓葬近照這些心懷不軌的文物販子事實上,除了農村,還有一個地方也是文物時常出沒的場所,那就是廢品站。於是文物局領導人親自前去老人家中商談,建議他上交文物局,這樣文物便可以得到修復和保護。老人一聽這東西是國寶,當即就拒絕了文物局的請求,並向領導人表示,想要就拿錢來換,不然就留著當傳家寶。
  • 楊成麒在廢品之中搜尋國寶
    1940年,楊成麒在上海廣東路開設麒麟錢幣社,經營古董生意,並向陳仁濤、羅伯昭、孫鼎等收藏大家提供貨源,經手珍玩古泉不勝枚舉,例如北宋徽宗時期的建國通寶、元代大元國寶鉛質雕母、近代工部局上海壹兩銀幣等。
  • 廢品堆裡撿來的5件國寶,曾30元被賣,丟棄無人拾如今價值連城
    今天,就給大家盤點歷史上那些被丟棄而後又失而復得的國寶,快來看你知道幾個吧!後來,目光短淺的他又將何尊當廢品給賣了,只有區區30元。之後,博物館的專家在廢品站裡發現了何尊,這才使得這一國寶得到保存。傳聞,班簋在宋朝就作為文物被收藏。後來,八國聯軍入侵,班簋便在戰亂中丟失了。直到上世紀70年代,被文物工作者在一堆廢品中找發現,這才被完整的被流傳下來。
  • 廢品堆裡撿來的5件國寶,曾30元被賣,丟棄無人拾,如今價值連城
    有的文物被很好的保存且流傳,而有的文物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她們隨著轉亂和其它不確定因素,被人們丟棄,真的是可惜!今天,就給大家盤點歷史上那些被丟棄而後又失而復得的國寶,快來看你知道幾個吧!後來,目光短淺的他又將何尊當廢品給賣了,只有區區30元。之後,博物館的專家在廢品站裡發現了何尊,這才使得這一國寶得到保存。
  • 在廢品店找出的文物,被專家認出底部122個銘文,立即成為國寶
    然而,因為時間太長,再加上社會變遷,許多文物都消失殆盡,還有許多文物則在默默無聞中蹉跎餘生。能被我們看到的,都是文物中的幸運兒,除了專家的慧眼識珠,也有許多機緣巧合的成分,比如今天的主角——何尊。所以,他在第二年進城時,將何尊賣到了廢品店,並得到了30元錢。這才那個時候可不是小數,陳堆心滿意足地回家了。然而,他不知道,這件文物很快被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佟太放發現了。那時候經常發生群眾將文物賣到廢品店的情況,當時全國許多博物館都有專人盯守國營廢品店。年輕的佟太放經驗並不豐富,但他看到何尊外形古樸,不敢大意,迅速向領導匯報。
  • 農民地裡挖出銅器,卻把它敲碎當廢品賣,後來被專家修復成為國寶
    眾所周知,青銅器一般是西周到戰國時期的文物居多,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文化,因此古往今來收藏青銅器的人非常多。但要說青銅器裡面,哪一件文物最為特殊,價值最高,當然非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這件國寶莫屬了。可要說起這件國寶的來歷,那就不得不提起湖南的一位農民,當時他正在地裡幹活,就在他鋤地的時候,意外聽到了清脆的響聲,隨之便是手腕的震顫。他意識到自己可能挖到文物了,於是他十分激動地繼續往下挖,可當他看到挖出來的東西後,卻十分沮喪。
  • 何尊,「中國」二字最早的出處,曾30元當廢品賣,如今價值幾十億
    何尊,「中國」二字最早的出處,曾30元當廢品賣,如今價值幾十億唯王初堙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當時是1963年,村民們對文物並沒有什麼概念,這個叫陳堆的人就把這個「破東西」撿回家。沒有人知道這個東西是國寶,陳堆也沒在意這東西,放在家裡簡單擦拭了一番用來裝些雜物。
  • 陝西遍地是文物,那些被當作玩具的國寶你知道多少?
    歷史悠久的陝西當之無愧成為我國出土和地下文物最多的地方,甚至可以說遍地都是文物。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被當做玩具的國寶你知道多少?同時也是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是唯一一枚傳世的皇后玉璽,屬於國寶級文物。孔祥發父子知道這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後,毫不猶豫的上交了,並且不要一分錢報酬,孔忠良說:「既然是一件珍貴的國寶,當然應該交由國家保管,保護文物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 最早記錄「中國」一詞的青銅器國寶「何尊」來川 曾被30元賣到廢品站
    國寶「何尊」上有答案。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19日獲悉,「宅茲中國」西周青銅器精品展將於10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館20周年館慶當天開幕。此次展出中,中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國寶何尊將在四川與公眾見面。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銅酒器,周成王五年為貴族「何」所作,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記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並遷宅東都洛邑後對宗室小子的訓誥,並提及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等事。
  • 這件在古代能召喚千軍萬馬的文物,曾與廢品站擦肩而過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國家級別的博物館,擁有眾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在陝西歷史博物館37萬件文物中,有一件杜虎符,能在耀眼的國寶中佔據一席之地。杜虎符來自於戰國時期的秦國,那時候秦始皇還未大一統。這位農民以為發現了一塊廢棄的金屬,於是就拿到了廢品站,想要變賣。誰知廢品站的人員因為「貓」的重量不足,不收。農民沒有辦法,就拿回家了。後來,農民將「貓」洗洗,給了妹妹當玩具玩,「貓」綠鏽磨後,出現了金字。農民恍然大悟,沒有想到自己竟發現了稀奇物,於是上交了博物館,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杜虎符就這樣與廢品站擦肩而過,也幸好廢品站的人不識貨,否則,我們就失去了一件無價之寶了。
  • 廢品店的幾十塊青銅碎片,修復後是知名的國寶,郭沫若感慨萬千
    ,經常發生將文物賣到廢品店的事情。因此,各地的文物局、博物館都派出專人在當地大型國有廢品店蹲守,防止文物當作廢品處理。小珏曾經講過的何尊,就是被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佟太放在廢品店發現的。今天要說的班簋,也有類似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