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創」應成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方向

2020-12-20 中國環境

  悄然間,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已經來到了第五季。這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的確, 《中國詩詞大會》 《見字如面》 《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多檔不同模式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近年來先後在從央視到地方衛視,從電視到視頻網站等不同級別、不同媒介的平臺播出,都贏得了收視率和口碑上的雙重認可。這股從2016年左右開始,在2017年、 2018年形成全國性話題,並一直延續至今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潮,也由於明顯不同於以往那些投入巨大、有大牌明星壓陣,同時強調視覺效果、情節衝突、節目氣氛的綜藝模式,被普遍認定為我國綜藝節目界的一股「清流」 。

  在我國廣電行業進入調整期的當下,這一波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潮在受到巨大肯定的同時,也被寄予了擔負起開創我國綜藝節目多元化格局、摸索我國廣電行業原創路徑的重任。然而, 《中國詩詞大會》 《見字如面》 《朗讀者》 《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節目,到底是在什麼樣的行業環境下誕生的?這些深受好評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又是否能夠承擔起加強「中國原創」品質的重任?

  只有回顧我國綜藝節目30年來的內在演化脈絡、理清我國綜藝節目模式的真實發展歷程,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認清當前文化類綜藝節目走紅的深層次原因。從上世紀80年代末、 90年代初開始一直到當下,在文化類綜藝節目快速發展之前,我國綜藝節目的發展歷程,曾經歷過「港臺模式」「歐洲模式」和「韓國模式」三個特點鮮明、風格迥異的不同發展階段。

  1990年,與《綜藝大觀》同時期播出的《正大綜藝》 ,既是內地引進港臺綜藝模式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廣電史上第一檔真正意義上的電視綜藝節目。儘管已有過多次不甚成功的改版,在今天已經事實性停播,但其近30年的生命周期,放眼整個世界電視史,都是屈指可數的行業紀錄。 《正大綜藝》的意義在於,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廣電行業開始進入市場化、產業化改革的初始階段,港臺綜藝模式由於語言、文化上的近水樓臺,成為我國廣電行業所抓到的第一根「救命稻草」 ——1999年前後,當所有省級衛視的綜合頻道全部完成「上星」之後,面對高昂的日常維護成本,以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一系列主打「港颱風」的電視綜藝節目,開始迅速出現在全國範圍的衛視和地面頻道中。然而,隨著觀眾觀賞品位的不斷提升, 《正大綜藝》等港臺綜藝模式的節目,很快就不再能滿足受眾日益豐富的文化娛樂消費渴求了。

  隨之出現的以歐洲綜藝模式為特徵的發展階段,既涵蓋了央視的《幸運52》 《開心辭典》等益智類節目,也包括《超級女聲》 《中國好聲音》等受眾十分廣泛的選秀類綜藝節目。不管從哪個角度看, 《超級女聲》的出現,對於我國廣電行業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其影響更是不僅限於廣電行業單一領域,對於我國青少年文化、亞文化的影響同樣十分巨大。但無論是益智類綜藝模式,還是選秀類綜藝模式,歐洲綜藝模式具有的通病是:具體的綜藝規則大多比較僵化,每個參與者都被限定在相對固定的角色位置中,大部分參與者都按部就班,發揮空間較為有限。

  故而,隨後熱播的《奔跑吧兄弟》 《爸爸去哪兒》等韓國綜藝模式的室外真人秀,與《超級女聲》 《中國好聲音》等綜藝節目相比,參與者獲得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韓國綜藝模式在近幾年裡具有近乎壟斷的行業地位,曾在很長時間內位列各衛視的收視榜前茅,就連央視都曾播出過有韓國綜藝模式特徵的《叮咯嚨咚嗆》 。

  與此前的三大發展階段不同,近幾年來的文化類綜藝熱潮,成為我國綜藝節目發展歷程的第四階段,這一階段也是我國廣電行業在多重壓力下探索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原創綜藝節目模式。當前的這些文化類綜藝節目,顯然不應僅僅被看作所謂的「情感堅守」 ,或者是簡單的「情懷問題」 ——在越來越「速朽」的文化娛樂市場中,只靠情懷和堅守這些說辭,絕不可能生存下來。儘管文化類綜藝節目在近幾年來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當下,這類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原創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意義。面對複雜的產業環境,今天的文化類綜藝熱潮,到底是不是曇花一現?我國的本土綜藝模式何時能夠當之無愧地被冠以「中國原創」的稱號?這些都將構成在未來再回看、再審視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歷史參數。

相關焦點

  • 淺談原創文化類節目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原標題:淺談原創文化類節目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當前,圍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電視臺甚至一些新媒體平臺相繼製作推出了系列原創文化類節目,受到觀眾和廣大網友的好評甚至追捧,然而,也有一部分原創文化類節目沒有受到關注,這類節目或者內容平平,或者定位不準,或者收視不足,最後只能草草下檔
  • 淺談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起源,從實時政策、受眾感官、社會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文化類綜藝節目近幾年發展迅速的原因,同時針對目前所處的廣播電視市場簡要概述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最後,針對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的挑戰提出建議
  • 被高估的文化綜藝——我國綜藝節目的發展歷程及其結構性危機
    這股從2016年開始,在2017年形成全國性話題,並一直延續至今的文化類綜藝熱潮,也因為明顯不同於以往從外國引進、投入巨大、大牌明星壓陣,強調視覺效果、情節衝突、氣氛緊張激烈的種種綜藝模式,被譽為我國綜藝節目的「清流」。毋庸多言,這一波文化類綜藝熱潮在受到巨大肯定的同時,也被寄予了擔負起開創我國綜藝節目的多元化格局,摸索我國廣電行業的原創路徑這樣的時代重任。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一)文化類綜藝融入時代環境的召喚就當下的時代環境而言,人們對精神富足的實際追求與電視綜藝節目的娛樂性發展之間矛盾顯著。在這一愈發尖銳的矛盾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成為調和劑。作為央視的原創型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自2016年播映以來,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以廣播電視為傳播媒介,極大地拉近了觀眾與中華古典詩詞的距離,打破了人們討論起詩詞而聯想到「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固有印象。詩詞藝術源遠流長,昔日的珍寶在若干年後因融入電視文藝的娛樂形式而再次閃光。
  • 綜藝節目原創需添"中華基因" 從中國文化挖掘智慧
    原標題:綜藝節目增原創需添「中華基因」   近日,針對當前一些機構過於依賴境外節目模式,原創節目比例較小等問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於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衛視把節目原創作為自主創新工作的核心,研發具有中華文化基因和中國特色的原創節目,並且限制每年每個上星節目只能引進一檔境外節目模式
  • 浙視加大原創 關注中華傳統文化類綜藝
    在業已開啟的下半年,更多原創試驗正在進行中。浙江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蔣敏昊滿懷信心和期待:「浙江衛視電視綜藝的製作標準目前雖說處在一個高點,但是我們對節目品質、話題設置、思想引導都有更高的追求。年輕化是我們的未來,也是我們的挑戰。」
  • 中國原創綜藝節目VS其他國家綜藝
    現在的電視節目已經不僅僅是電視劇或者電影,現在更多人關注的是一些綜藝節目,這是一種娛樂性的電視節目,能給大家帶來很多歡樂,然而中國的綜藝節目其實有很多是買其他國家的版權來翻拍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哪些是翻拍的吧。
  • 聚焦傳統文化 把握時代變革——中國原創綜藝節目強勢崛起
    從2017年開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接連出臺多項政策,支持全國從業者開動腦筋,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引導具有中國特色文化基因的原創節目模式的創作。如何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趣味的電視原創綜藝節目?如何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打造原創綜藝節目?如何向世界推廣中國優秀原創綜藝節目?
  • 「文博類」綜藝異軍突起,文化節目或被推向又一個高峰
    讓中國文化類節目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對外交流中的一張名片,是每一個電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這不僅需要在今後的創作中,不斷開發新的原創類節目,同時還需要對節目模式進行包裝,以適應外國的傳播模式。真正做到讓優秀文化類節目的版權輸出到世界各地,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類節目是新時代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傳承的手段創新,也是對文化類節目形態的一次成功探索。這充分說明了,有思想、有文化的節目叫好又叫座。
  • 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全文)
    文化類綜藝節目進入「百花齊放」時代,《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一批頭部文化綜藝廣受好評。《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分析了文化綜藝的傳播現狀、問題,探討了文化綜藝的發展方向和前景,呈現了文化綜藝的用戶畫像。調研發現,文化綜藝對男性用戶、年長用戶的吸引力顯著高於娛樂綜藝;文化綜藝用戶最關注節目的精神內涵和創新性兩大要素。同時,頭部文化綜藝在傳播力上與娛樂類綜藝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在受眾拓展、節目形式、節目招商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探索。
  • 人民日報深觀察: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
    然而,另一個問題也同時出現——即使在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口碑和社會影響力日趨走高的情況下,其收視效果仍遠遠無法與娛樂類綜藝節目相比,收視壓力給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長期發展設置了現實困境。如何把博大的中華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下生活,並且找到恰當的電視化表達方式,已經成為擺在從業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 中華古詩詞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的創新表達
    【關鍵詞】中華古詩詞文化;電視節目;創新;傳播渠道;融合 2018年新春,由中央電視臺原創的一檔大型詩詞類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成功熱播,開播次日以9.4的豆瓣評分刷新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新高,為央視迎來了戊戌年的「滿堂彩」。
  • 抄襲VS原創,我們有哪些原創綜藝節目?
    其實,拿來主義並非全部,在爆款難尋的電視螢屏中,依然有一批創意鮮活的國產綜藝崛起,而中國原創綜藝節目走出去的步伐也在進一步加快,有些節目已經成功將版權推向海外。今天我們就來盤點我國那些優秀的原創綜藝節目:1.《朗讀者》近年來,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開發非常成功,已經漸漸從「小眾」走向「大眾」。
  • 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把博大中華文化融入生活
    然而,另一個問題也同時出現——即使在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口碑和社會影響力日趨走高的情況下,其收視效果仍遠遠無法與娛樂類綜藝節目相比,收視壓力給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長期發展設置了現實困境。如何把博大的中華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下生活,並且找到恰當的電視化表達方式,已經成為擺在從業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 音樂類綜藝節目應守住「中國味」
    其中,音樂類電視綜藝節目作為集視覺與聽覺於一體、更具傳播層面優勢的大眾化音樂載體,能夠輻射到更多年齡層面的觀眾,尤其是能對青少年群體產生較大的影響,因而更應發揮其題中應有之義,真正帶動起良好積極的宣傳影響,為弘揚「中國味」的民族音樂和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份貢獻。
  • 文化類綜藝節目持續霸屏,95後更願為「文化」買單
    一線導讀:如何留住年輕人,成為文化類綜藝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命題。在表達方式上,這些節目比以往同類型節目更「綜藝化」,但 「綜藝化」並不意味著娛樂化,節目內容上依舊繼續保持嚴謹的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只不過表達方式更有趣生動。
  • 「高而不冷」受追捧 文化類綜藝節目獲好口碑
    一想到綜藝,會想起「跑男」,想起「歌手」,想起真人秀,想起「小鮮肉」。直到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的突然火爆,讓觀眾感慨,原來還有一種節目叫——文化綜藝,這種綜藝節目品格高,少喧鬧卻多了幾分沉靜。事實上,不單是《中國詩詞大會》,還有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以及上周末剛剛開播的《朗讀者》,都收穫了觀眾的好口碑,被譽為時下電視欄目中的一股清流。
  • 音樂類綜藝節目:從簡單模仿到改良創新
    從「想唱就唱」的造星狂歡到考記憶力、觀察力的接歌詞、猜歌手,再到實力歌手的舞臺對決……音樂類綜藝節目在從業者多年辛勤開墾之下取得了長足發展。然而,隨著網絡綜藝崛起,電視綜藝類型日趨多元,國產綜藝創作進入「百家爭鳴」階段。音樂類節目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連曾以燎原之勢點燃全民音樂熱情的大IP《中國好聲音》也顯現出「泯然眾人」的狀態。
  • 中國樂隊是什麼綜藝節目 中國樂隊嘉賓有哪些
    中國樂隊是什麼綜藝節目 中國樂隊嘉賓有哪些  中國樂隊是什麼綜藝節目  《中國樂隊》作為一檔展現原創音樂的紀實類電視節目,體現「堅定文化自信、堅守藝術理想、勇於創新創造、堅持服務人民」的方向。
  • 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原創力量日漸強大
    這個呼聲從日前舉辦的第25屆上海電視節「守正創新攀高峰」主題綜藝論壇上傳來,《國家寶藏》《一本好書》《閃亮的名字》等來自全國的頂級綜藝節目負責人濟濟一堂,隨著中國綜藝節目尤其是文化類節目的原創力量壯大,邁著自信的步伐走向海外,市場也向節目敞開了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