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間,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已經來到了第五季。這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的確, 《中國詩詞大會》 《見字如面》 《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多檔不同模式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近年來先後在從央視到地方衛視,從電視到視頻網站等不同級別、不同媒介的平臺播出,都贏得了收視率和口碑上的雙重認可。這股從2016年左右開始,在2017年、 2018年形成全國性話題,並一直延續至今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潮,也由於明顯不同於以往那些投入巨大、有大牌明星壓陣,同時強調視覺效果、情節衝突、節目氣氛的綜藝模式,被普遍認定為我國綜藝節目界的一股「清流」 。
在我國廣電行業進入調整期的當下,這一波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潮在受到巨大肯定的同時,也被寄予了擔負起開創我國綜藝節目多元化格局、摸索我國廣電行業原創路徑的重任。然而, 《中國詩詞大會》 《見字如面》 《朗讀者》 《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節目,到底是在什麼樣的行業環境下誕生的?這些深受好評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又是否能夠承擔起加強「中國原創」品質的重任?
只有回顧我國綜藝節目30年來的內在演化脈絡、理清我國綜藝節目模式的真實發展歷程,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認清當前文化類綜藝節目走紅的深層次原因。從上世紀80年代末、 90年代初開始一直到當下,在文化類綜藝節目快速發展之前,我國綜藝節目的發展歷程,曾經歷過「港臺模式」「歐洲模式」和「韓國模式」三個特點鮮明、風格迥異的不同發展階段。
1990年,與《綜藝大觀》同時期播出的《正大綜藝》 ,既是內地引進港臺綜藝模式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廣電史上第一檔真正意義上的電視綜藝節目。儘管已有過多次不甚成功的改版,在今天已經事實性停播,但其近30年的生命周期,放眼整個世界電視史,都是屈指可數的行業紀錄。 《正大綜藝》的意義在於,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廣電行業開始進入市場化、產業化改革的初始階段,港臺綜藝模式由於語言、文化上的近水樓臺,成為我國廣電行業所抓到的第一根「救命稻草」 ——1999年前後,當所有省級衛視的綜合頻道全部完成「上星」之後,面對高昂的日常維護成本,以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一系列主打「港颱風」的電視綜藝節目,開始迅速出現在全國範圍的衛視和地面頻道中。然而,隨著觀眾觀賞品位的不斷提升, 《正大綜藝》等港臺綜藝模式的節目,很快就不再能滿足受眾日益豐富的文化娛樂消費渴求了。
隨之出現的以歐洲綜藝模式為特徵的發展階段,既涵蓋了央視的《幸運52》 《開心辭典》等益智類節目,也包括《超級女聲》 《中國好聲音》等受眾十分廣泛的選秀類綜藝節目。不管從哪個角度看, 《超級女聲》的出現,對於我國廣電行業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其影響更是不僅限於廣電行業單一領域,對於我國青少年文化、亞文化的影響同樣十分巨大。但無論是益智類綜藝模式,還是選秀類綜藝模式,歐洲綜藝模式具有的通病是:具體的綜藝規則大多比較僵化,每個參與者都被限定在相對固定的角色位置中,大部分參與者都按部就班,發揮空間較為有限。
故而,隨後熱播的《奔跑吧兄弟》 《爸爸去哪兒》等韓國綜藝模式的室外真人秀,與《超級女聲》 《中國好聲音》等綜藝節目相比,參與者獲得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韓國綜藝模式在近幾年裡具有近乎壟斷的行業地位,曾在很長時間內位列各衛視的收視榜前茅,就連央視都曾播出過有韓國綜藝模式特徵的《叮咯嚨咚嗆》 。
與此前的三大發展階段不同,近幾年來的文化類綜藝熱潮,成為我國綜藝節目發展歷程的第四階段,這一階段也是我國廣電行業在多重壓力下探索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原創綜藝節目模式。當前的這些文化類綜藝節目,顯然不應僅僅被看作所謂的「情感堅守」 ,或者是簡單的「情懷問題」 ——在越來越「速朽」的文化娛樂市場中,只靠情懷和堅守這些說辭,絕不可能生存下來。儘管文化類綜藝節目在近幾年來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當下,這類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原創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意義。面對複雜的產業環境,今天的文化類綜藝熱潮,到底是不是曇花一現?我國的本土綜藝模式何時能夠當之無愧地被冠以「中國原創」的稱號?這些都將構成在未來再回看、再審視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歷史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