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2020-12-04 國學新知堂

【原文】

3·1 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於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釋】

(1)季氏:楊伯峻先生講,根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的記載和《漢書 劉向傳》,這季氏可能是指季平子,即季孫意如。據《韓詩外傳》,似以為季康子,馬融《注》則以為季恆子,恐皆不足信。

錢穆先生:季氏,魯大夫季孫氏。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楊伯峻先生講,古代舞蹈奏樂,八個人為一行,這一行叫一佾。八佾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行,三十二人。四佾才是季氏所應該用的。

錢穆先生:季孫氏於其家廟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禮。

(3)忍:楊伯峻先生講,一般人把它解為「容忍」、「忍耐」,不好;因為孔子當時並沒有討伐季氏的條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消弱魯公室,魯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齊,又到晉,終於死在晉國之乾侯。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賈子 道術篇》:「惻隱憐人謂之慈,反慈為忍。」這「忍」字正是此意。

錢穆先生 是可忍也:此忍字有兩解。一、容忍義。季孫氏以大夫而僭天子之禮,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此乃孔子不滿於魯君不能制裁其大夫之僭肆。一、忍心義,季氏八佾舞於庭,上僭天子,近蔑其君,此事尚忍為,將何事不忍為。此指斥季氏。或說:孰,訓誰。指人不指事。孰不可忍,謂於誰何人之所為而不可忍。故從前解。今按:是可忍指事,孰不可忍指人,有事則必及人,不當拘泥作分別。季氏忍於其君,則又誰何而不可忍?是誰弒父與君,亦將忍而為之。本章與次章,皆責季氏與三家,非責魯君,當從後解。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是不中以狠心做出來呢?」

錢穆先生試譯:季孫氏在他家廟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孔子說:「這等事,他都忍心做,什麼事他不忍心做呀!」

陳曉芬譯文:孔子談及季氏,說:「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佾的樂舞,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會不忍心做?」

孔子談及季氏,說:「他以天子八佾之禮在自家庭院中奏樂舞蹈,這等事情他都能做出來,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敢做的呢?」

【求知】

東周以降,新興地主階級興起,周王室的地位逐漸下降,周代的禮儀制度便隨之土崩瓦解了,孔子稱之為「禮崩樂壞」。違背周禮、以下犯上的事件層出不窮。季孫氏八佾舞於庭,就是典型一例。依據周禮,只有天子才能以八佾樂舞,如今季孫氏以大夫身份行天子之禮,無視尊卑貴賤秩序,暴露其覬覦最高權力的野心。對此,孔子不能不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這等事件敢為,那麼弒君僭上也自不再話下了。

所謂周禮只是一套是旨在分別尊卑、釐定貴賤的禮儀制度,在這套制度之下,周代的確出現過繁榮穩定的局面,但這套制度本身卻不是這一局面出現的直接原因。周末的天下混亂也不是這套禮制崩壞的結果,它是諸侯國經濟不斷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的必然結果。

在周代的制度下,貴族階層並不從事生產,也不直接管理生產,他們是寄生在生產者或生產管理者的勞動之上。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直接管理或從事生產勞動的階層逐漸富有起來,當他們掌握的土地與財富足夠強大起來時,他們就要爭取政治權力。所以,東周以降的「禮崩樂壞」,其實質是新興的地主階級武力推翻舊貴族階層,逐步登上歷史舞臺的過程。舊貴族不會心甘情願地放棄他們的特權與財富,這就是不可避免地發生兩個階層之間的對抗或鬥爭,戰爭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情形。

所以,終根結底經濟發展才是這一歷史巨變發生的根本原因,「禮崩樂壞」只是這一歷史演變過程中必然伴隨的現象。「忍」字的含義不必非要在「忍心」、「容忍」等意義中尋找。違背禮制,隨性作為,就是「忍」,與今天的「敢為」、「妄為」等意義接近。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相關焦點

  • 《論語-八佾》38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釋》季氏:指魯三家中的季平子,大夫。八佾:佾是舞蹈時的行列,每行八人,稱為一佾,一行稱為一佾。依照周禮,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64人,諸侯用六佾:36人,卿大夫用四佾:16人,士用二佾:4人。按季氏的地位,只能用四佾。用八佾是為僭越。
  • 讀四書·論語丨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一章》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朱子解讀:佾,音逸。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數,如其佾數。或曰:「每佾八人。」未詳孰是。
  • 《論語·八佾篇第三》3.1: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孔子謂季氏①:「八佾舞於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應該用四佾。③忍:忍心,狠心。
  • 一起閱讀‖《論語》:「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本章為《論語》:八佾篇【原文】3.1 孔子謂季氏①:「八佾舞於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注釋】①季氏:季孫氏,魯國大夫。②八佾(yì):古代奏樂舞蹈,每行八人,稱為一佾。
  • 每日國學:「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基本注釋季氏:魯國的大夫八佾:yi四聲 為一種舞蹈,由舞者手持扇子,以八人為一列,八列。一共六十四人。這是天子祭太廟時候所用的人數譯文孔子評論季氏說:「他能用六十四人在自家廟的庭院之中奏樂舞蹈,這樣失禮的事情都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可能做的呢?」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注重禮節的國家。
  • 換個角度讀《論語》: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譯文 1、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八佾在宗廟的廳堂裡奏樂舞蹈,如果這樣的事他都可以忍受,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能忍受的呢?」譯文 2、孔子淡到季氏,說:「他用八佾在宗廟的廳堂裡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敢做的。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誰「忍」
    《論語八佾篇第三一》,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錢穆譯】季孫氏在他家廟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孔子說:「這等事,他都忍心做,什麼事他不忍心做呀!」【楊伯峻譯】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甚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傅佩榮譯】季氏在家廟的庭前,舉行天子所專享的八佾之舞。孔子評論這件事時,說:「這可以容忍,還有什麼是不可容忍的!」
  • 孔子為什麼這麼生氣?「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何處
    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鸚鵡學舌】八佾,是只有天子舉行國家大典才能使用的舞蹈儀式,橫八豎八,八八六十四人。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八佾在自家廳堂裡奏樂舞蹈,如果這樣犯上的事我們都可以忍,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不能忍的呢?【畫蛇添足】 關於"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還有另一說,那就是:他用八佾在自家廳堂裡奏樂舞蹈,如此犯上的事他都可以忍心做,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忍心做的呢?"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說了幾十年,原來出處在這裡。
  • 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是誰,讓溫良恭儉讓的孔夫子也生氣了
    八佾之舞,以八個人為一排,共八排,是天子欣賞的舞蹈。往下接著是諸侯之舞,六人一排,叫做六佾之舞。大臣之舞,四人一排,叫做四佾之舞。這些規定,都記載於周禮之中;傳說老子是這方面的行家,孔子曾專程向老子問禮。《論語》當中,為什麼突然提到了八佾之舞?這與孔子、與儒家的思想,又有著什麼聯繫呢?
  • 孔子發的最大的脾氣: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季氏魯之上卿也,魯有三卿,並豪強僭濫。
  • 是可忍孰不可忍——《回到春秋讀論語》第41章
    這個成語居然另有深意,跟現在大家理解的完全不一樣季平子在家廟庭院裡使用天子祭祖廟的八佾之舞。孔子說:「這種事都忍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他不忍心做呢!」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篇之一    這個季氏真是無法無天。佾,讀作yì,指古代樂舞的行列。八佾是只有天子才有資格使用的舞蹈規格,舞者縱橫都是8人,即8行8列,就是64人的方陣,它是周代規格最高的祭祀舞蹈。
  • 「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什麼意思?原來很多人理解錯了
    孔子有次在談到魯國的貴族季氏時,說出了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直至現在,很多人還會拿這句話說事兒,以表達憤懣不滿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那麼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呢?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正是針對這件事而發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歷來多解釋為:這種事如果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這種解讀就是說,孔子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已經忍無可忍了。既然忍無可忍,按照孔子當仁不讓的態度那就一定會無需再忍,可孔子並沒有叫板季氏的資本,拿什麼「無需再忍」呢?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
    人在遇到生氣的事情,又忍無可忍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話:「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出自《論語.八佾第三》:孔子謂季氏。
  •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由來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個詞,我們平時一般很難得聽到或看到,年齡稍長的人,如50年代出生的人或許感受比較真切,有那麼幾次,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且因重大事件發生時,國家層面的權威媒體在社論或評論員文章中偶有運用,由此看來,這個成語比較適合在外交場合使用,往往表示極度憤慨。
  • 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含義,原來是這樣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就是個例子,現在的解釋是:如果這個事情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一般都是形容人們對不可容忍的事情的氣憤和激動情形。但其實這句話的原意並不是這樣的,出自《論語.八佾第三》,原文是:子曰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圖說《論語》|八佾3.1|八佾舞於庭篇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此章孔子評論魯卿季氏僭用禮樂之事。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佾( yì ),行列義。古代舞以八人為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二佾十六人。另有一說為每佾的人數與「佾」數相同,即:八佾六十四人,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直被誤解,你們懂孔子的意思嗎?
    《論語·八佾篇》第一句: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們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但實際上孔子不是魯國人,孔子祖上是宋國人,商王室後代,所以他是子姓,而魯國是姬姓,周公後代,孔子出生在邾國,在魯國長大而已。魯國是周禮最完備的國家,韓宣子拜訪魯國時曾經說過周禮盡在魯矣。孔子在這樣的國家長大,自然深受周禮的影響,所以他才會主張恢復周禮。
  • 每天學《論語》其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談到季氏,「他用64人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有個成語叫: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論語》原文中卻不是此意。佾,音同「藝」。古代舞蹈中,佾為8人站成一行,8佾就是64人。季氏(魯國大夫)的身份看舞蹈,他的身份規格是看32個人的(4佾),他卻跟天子一樣看64個人的(8佾)。這在如今看,叫規格超標了。開會最前面的椅子本來是領導坐的,你不是領導卻故意坐那了。如果是故意的,那就只有一種解釋,你在跟你的領導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