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閱讀‖《論語》:「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21-02-23 三山語文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

【一起閱讀】

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

2、《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4、《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5、《論語》:道千乘之國

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7、《論語》:賢賢易色

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11、《論語》:父在,觀其志

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

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15、《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16、《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17、《論語》:思無邪

18、《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19、《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20、《論語》:孟懿子問孝

21、《論語》:孟武伯問孝

22、《論語》:子遊問孝

23、《論語》:子夏問孝

24、《論語》:吾與回言終日

25、《論語》:視其所以

26、《論語》:溫故而知新

27、《論語》:君子不器

28、《論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9、《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0、《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31、《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2、《論語》:子張學幹祿

33、《論語》: 「何為則民服?

34、《論語》: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35、《論語》:子奚不為政?

36、《論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7、《論語》: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38、《論語》: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章為《論語》:八佾篇

【原文】

3.1 孔子謂季氏①:「八佾舞於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

【注釋】

①季氏:季孫氏,魯國大夫。

②八佾(yì):古代奏樂舞蹈,每行八人,稱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應該用四佾。

③忍:忍心,狠心。

【翻譯】

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解讀】

僭越禮儀的危害

「禮」代表著一種修身與治國相結合的文化精神,它不僅是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的具體體現,還是治理國家的重要依據。孔子一直主張以禮治國,即利用禮樂規範君臣和官民的行為,讓每個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尤其是作為下屬,千萬不能越禮行事,否則就是對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為。如果任由這種僭越行為泛濫,社會秩序必將受到嚴重破壞,社會將陷入混亂。

      為了正確理解孔子思想,有必要對「八佾舞於庭」作出解釋。在西周時期,貴族享用樂舞的等級,有著明確的規定,即:天子禮樂用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級。由於魯國公侯是出自周王室的貴胄,可享天子禮樂,但因等級不同,同樣有著嚴格的區別。如此一來,這句話的意思就非常明顯了,作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開在家中使用天子禮樂,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無視王權和君權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禮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憤怒,發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聲,要求嚴懲這種行為。

由於禮在政治運作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禮制,對于越禮行為嚴加懲罰,以保證政局和社會穩定。如果有做臣子的膽敢使用天子禮儀,那就是大逆不道,視同謀反。比如,西漢名將周亞夫就是因越禮招禍。周亞夫雖然賢能,並且立有大功,但由於對皇帝不夠恭順,所以漢景帝對他非常不滿。漢景帝賞賜給他酒菜,桌上只放了一大塊肉,但沒給他準備筷子。周亞夫認為皇帝是故意難為自己,就生氣地對侍者發火,這種失禮行為堅定了景帝決定除掉他的決心。後來,周亞夫的兒子給他買了五百件皇宮御用盔甲盾牌,準備將來給父親殉葬。有人對周亞夫父子不滿,就向皇帝告發周亞夫,說他購買兵器準備反叛。周亞夫本無反叛之心,但這種僭越行為卻解釋不清,對他心懷不滿的漢景帝便藉機將他下獄。作為一代名將,周亞夫不堪獄吏凌辱,在獄中絕食而死。再如唐代李輔國,仗著手握重兵,竟然矯詔率軍軟禁唐玄宗。後因擁戴唐代宗有功,對皇帝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他的僭越行為,令代宗忍無可忍,派人把他刺殺。

在國家政治上,如果沒有禮制約束,就會發生職責不清、政出多門、執行不力、推諉扯皮等種種現象,嚴重阻礙政治秩序正常運行,使政府和社會陷入混亂。而且,上級的越禮行為,很容易被下級模仿,這會使秩序更加混亂,乃至崩潰。

孔子的這種思想,放到現在同樣也很實用。作為古代特有的制度,禮制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禮制的精神仍有價值。現在,無論是政府、社會組織還是企業,都有著各種規章制度,明確各職各人的權責,這便是現代的「禮制」。只有嚴格遵守這些規章制度,組織和企業才能有效運作並產生效率,否則必敗無疑。比如,作為員工或是中下級管理者,就應當服從上級的安排,不能越級行事,否則整個公司或者單位就要亂套了。而且,這種行為很容易被上級誤解,嚴重影響事業發展。因此,無論是從政還是做公司職員,只有謹守本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才能受到領導的青睞,保證社會或工作的穩定。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相關焦點

  • 《論語·八佾篇第三》3.1: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孔子謂季氏①:「八佾舞於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③忍:忍心,狠心。【譯文】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如果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是他不能忍心做出來的呢?
  • 《論語》求知|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原文】3·1 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於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楊伯峻先生講,古代舞蹈奏樂,八個人為一行,這一行叫一佾。八佾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行,三十二人。四佾才是季氏所應該用的。錢穆先生:季孫氏於其家廟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禮。
  • 《論語-八佾》38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佾是舞蹈時的行列,每行八人,稱為一佾,一行稱為一佾。依照周禮,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64人,諸侯用六佾:36人,卿大夫用四佾:16人,士用二佾:4人。按季氏的地位,只能用四佾。用八佾是為僭越。忍:狠心昧著良心去做,忍心做去,稱為忍。非「忍受、忍耐」意。
  • 讀四書·論語丨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一章》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朱子解讀:佾,音逸。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數,如其佾數。或曰:「每佾八人。」未詳孰是。
  • 每日國學:「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基本注釋季氏:魯國的大夫八佾:yi四聲 為一種舞蹈,由舞者手持扇子,以八人為一列,八列。一共六十四人。很多人對「八佾」無法理解。在這裡著重解釋一番,在西周時期,貴族對於祭祀所用樂舞的等級有明確規定。
  • 換個角度讀《論語》: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譯文 1、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八佾在宗廟的廳堂裡奏樂舞蹈,如果這樣的事他都可以忍受,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能忍受的呢?」譯文 2、孔子淡到季氏,說:「他用八佾在宗廟的廳堂裡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敢做的。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是可忍孰不可忍——《回到春秋讀論語》第41章
    這個成語居然另有深意,跟現在大家理解的完全不一樣季平子在家廟庭院裡使用天子祭祖廟的八佾之舞。孔子說:「這種事都忍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他不忍心做呢!」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而現在他卻膽大包天,「八佾舞於庭」,不但用八佾的天子禮樂,並且還用在自己的家廟裡,「庭」指他家廟的庭院。他組織了64人的舞蹈隊,在自己家廟的庭院中,用天子的作派奏樂舞蹈,這是極為嚴重的僭禮行為。春秋後期,魯國掌權貴族史稱「三桓」,即季孫氏和孟孫氏、叔孫氏。他們的稱謂都有一個「孫」字,就是說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子孫後代。
  •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何處
    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鸚鵡學舌】八佾,是只有天子舉行國家大典才能使用的舞蹈儀式,橫八豎八,八八六十四人。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八佾在自家廳堂裡奏樂舞蹈,如果這樣犯上的事我們都可以忍,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不能忍的呢?【畫蛇添足】 關於"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還有另一說,那就是:他用八佾在自家廳堂裡奏樂舞蹈,如此犯上的事他都可以忍心做,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忍心做的呢?"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說了幾十年,原來出處在這裡。
  • 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是誰,讓溫良恭儉讓的孔夫子也生氣了
    孔夫子《論語》中,第三篇叫做「八佾」,什麼意思呢?八佾,佾就是「儀」,同音。孔廟祭祀的舞蹈,就叫做「八佾之舞」。這種舞蹈的姿態,代表了上古以來傳承不息的中國文化。八佾之舞,以八個人為一排,共八排,是天子欣賞的舞蹈。往下接著是諸侯之舞,六人一排,叫做六佾之舞。大臣之舞,四人一排,叫做四佾之舞。這些規定,都記載於周禮之中;傳說老子是這方面的行家,孔子曾專程向老子問禮。《論語》當中,為什麼突然提到了八佾之舞?這與孔子、與儒家的思想,又有著什麼聯繫呢?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誰「忍」
    《論語八佾篇第三一》,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錢穆譯】季孫氏在他家廟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孔子說:「這等事,他都忍心做,什麼事他不忍心做呀!」【傅佩榮譯】季氏在家廟的庭前,舉行天子所專享的八佾之舞。孔子評論這件事時,說:「這可以容忍,還有什麼是不可容忍的!」本章的一個問題就是「忍」字怎麼解,到底是季氏忍心做,還是孔子不能容忍他這麼做?查「忍」字構造,忍,會意兼形聲字。
  • 「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 二八二:禮樂的重要性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現在的意思是:如果這樣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極點。原意應該是:這種事情都可以做出來,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
    人在遇到生氣的事情,又忍無可忍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話:「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出自《論語.八佾第三》:孔子謂季氏。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忍……不了的一知半解
    《論語·八佾篇》第一章: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對季氏(行為)品評:「他將八佾規制天子專用的樂舞逾越舞於自己的庭中,連這種違禮之事都忍心做,他還有什麼事不忍心做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本是評價魯國正卿季平子禮應以士大夫之等級守周禮以低於六佾之舞典慶於庭院,但僭制違禮之事,但多半被引用引深,被扭曲了多少涵義。更多的時候,被當作忍無可忍應用的居多,甚至被年輕人戲說為「叔可忍,嬸不可忍!「。想想也有趣,都是氣憤憤地說出來,狠狠地恨恨地,一臉地這也不能忍那也不能忍的樣子。
  • 「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什麼意思?原來很多人理解錯了
    「八佾(yi)舞」之「佾」指行列,周代的奏樂舞蹈一佾為8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按照周禮規定,只有天子的樂舞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就是由四十八人演奏的樂舞;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平子是魯國的正卿,按照季氏的官階,只能用四佾舞,但他擅自僭用了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這就超越了本分,是一件嚴重的越軌行為。
  •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由來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個詞,我們平時一般很難得聽到或看到,年齡稍長的人,如50年代出生的人或許感受比較真切,有那麼幾次,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且因重大事件發生時,國家層面的權威媒體在社論或評論員文章中偶有運用,由此看來,這個成語比較適合在外交場合使用,往往表示極度憤慨。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八: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這樣的事情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的呢?意思是這樣的事情絕對不能容忍。是:這個,這樣的。孰:哪個,哪樣的。出自《論語·八佾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yì):古代樂舞的行列。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雖然魯國由於周天子特許祭祀時可以使用天子之禮,但只有魯國國君在特定場合下有此特權,季氏作為魯國正卿,只能用四佾。
  •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能忍的究竟是什麼
    這個辦法就隱藏在一則名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成語中。從字面意思我們可得到:若要達到什麼都可以忍的話,只要忍耐了這件事就可以了。這件事是什麼呢?預知答案請看下文。這則成語出自孔子之言:「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含義,原來是這樣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就是個例子,現在的解釋是:如果這個事情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一般都是形容人們對不可容忍的事情的氣憤和激動情形。但其實這句話的原意並不是這樣的,出自《論語.八佾第三》,原文是:子曰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