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北朝的謝靈運與東晉陶淵明開創了山水田園詩的先河之後,到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唐朝時,就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山水田園派的詩人,他們往往寄情於山水之間,多愛寫一些田園生活或是山水景物的詩,其中以盛唐的孟浩然、王維為代表,而又以王維的成就略高,後世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以畫理通之於詩,對之後的詩人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詩人輩出的唐朝,王維能夠脫穎而出,自是有他自己的一派風格,可以說是「於李杜之外,別立一宗」,王維字摩詰,在詩、書、畫、樂方面都有些許成就,其中以詩歌為最,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王維的詩畫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見成就之高,被世代文人所追捧。
山水田園詩多清新雅致,格局較廣且情感豐富,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來描述再合適不過,而王維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其詩自然是情感深厚,自然脫俗。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大都出自中年以後,那時的王維因政局動蕩而逐漸消沉下來,開始了每天吃齋念佛、參禪悟道的悠閒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寄託於山水和佛理之間,這在王維的許多詩中都能體現出來,他自己就曾說:「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這也是他自身的感悟吧!
王維寫的山水詩,大多是五律五絕,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是一首描寫空山深林幽靜的詩,以動寫靜就給人留下了一種十分幽寧的意境了,這是他五絕中的一首很典型的代表作,而《山居秋暝》就是他五言律詩中的一首經典了:「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是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它不但將風景寫得特別美,還在詩中寄託了自己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與詩情畫意中寄託情感,可謂佳作!
若把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與前人作比較,可以發現,他的詩將內容豐富擴大了,且更帶有藝術風採,這就將這類詩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例如他的《渭川田家》,前四聯「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將一幅田家暮歸圖很形象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從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田園生活的悠閒與自在,而詩句全都是採用白描的手法,雖樸素卻十分寫實,畫面感超強,詩的尾聯「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又將整首詩做了個升華,那就是將詩人的情感寄託其中,更添了生動性。
我們都知道,王維不僅田園詩寫得好,他的邊塞詩也堪稱一絕,但其實邊塞詩與田園詩也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尤其是在寫景方面,不管什麼樣的景色,王維都能寫出美感,達到詩中有畫的境地。比如那首著名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此聯一出,一幅沙漠日落圖就展現在我們腦海中,壯觀而遼闊,王國維曾形容這一句是「千古壯觀」,《紅樓夢》裡香菱學詩一節也曾道出了這句詩超高的藝術境界。
其實只要讀過王維的詩就會知道,王維最擅長的就是寫景,所以無論是山水田園詩還是邊塞詩,王維都可以寫出景物特有的意境。哪怕景色不同,我們依然能在腦海中構想出一幅又一幅經典的畫面,而王維這種對景物描寫的擅長,甚至在他的送別詩中也能體現出來,如那首膾炙人口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春雨過後的清晨,如此清新,甚至讓人感到了新鮮空氣撲面而來的清甜。
王維的景物詩能寫得如此好,其實離不開他在繪畫上的造詣,只有一個有超高的藝術修養的人,才能將自己的所見所感表達得如此真實而形象吧,而他對自然之美能夠如此詳盡的描述,其實也離不開他在日常生活裡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感受,當王維將自己的所見所感融入進詩歌之中時,他筆下的一草一木就富有了生命力,帶著自己特有的神韻,也帶上了超乎現實的意境,讓讀者沉迷其中,甚至調動著自己的五官,來感受王維詩中那特有的詩情畫意。
想要把自己的作品完成到極致,除了作者自己天生的敏感度以外,對生活的觀察,對人生的感悟都是必不可少的,多了觀察,才能更好地展現作品,多了感悟,才能更完美的表達意境,提高思想深度,才能使作品擁有靈魂,擁有永不凋敝的生命力。寄情於山水之間,歷經人間世事,多一份體會與觀察,多一些閱歷與思考,作品才有內涵,生命才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