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登臨黃山,寫下了「遊黃山日記」和「遊黃山日記後」兩篇遊記,並留下此讚嘆。
黃山原稱黟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而今,黃山景區內的軒轅峰、煉丹峰、容成峰、浮丘峰、洗藥溪、曬藥臺、丹井等景名都有著濃鬱的黃帝文化色彩。
黃山是我國著名山川的代表之一,有「人間仙境」、「天下第一奇山」的著稱。黃山境內高峰林立,群山競秀,千米以上高峰數十座,三大主峰光明頂、蓮花峰、天都峰,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其五絕三瀑(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六大景區(雲谷、松谷、北海、玉屏、釣橋、溫泉)聞名於世。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在徐霞客遊黃山的兩篇遊記中都被著意的描敘。黃山奇松破石而生,傍崖而長,蒼翠挺拔,那特有的天然造型,千姿百態。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尤為常見。在徐霞客遊記中詳盡記載的奇松有兩棵,一是擾龍松,二是接引松。據稱,徐霞客所說擾龍松,雖然仍在北海景區夢筆生花上,但已屬於2004年移植;而接引松仍立於始信峰上,在東南隔谷邊緣,側向對面山崖伸枝如臂,似在接引遊人。
黃山比較適合觀松的地方在玉屏樓,這裡可以觀賞到三大名松。迎客松是黃山的標誌,無論有沒有遊過黃山,世人對迎客松也是聞名遐邇。迎客松位於玉屏樓東側、文殊洞上,倚著青獅石破石而生,其樹幹中部向一側伸出兩大側枝,如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臂膀,熱情歡迎五湖四海的賓客,雍容大度,姿態優美。送客松在玉屏樓右側道旁,形似作揖送客,與迎客松遙相對應。現在的迎客松是一棵候補松樹,原樹在2005年冬天已枯死。在玉屏峰前文殊臺上還有四棵古松亭亭玉立,姿態秀麗,常年在此陪伴遊人觀景、休憩,而被稱為陪客松。
黃山的美始於松,在黃山的名松還有位於始信峰的龍爪松,北海至始信峰岔路口立有黑虎松,黑虎松去始信峰途中左側是連理松,傳說連理松由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而得名,有幸福愛情的意義。位於蓮花溪谷還有蒲團松,臥雲峰側北坡有豎琴松,清涼臺的麒麟松,天都峰鯽魚背旁有探海松等。各樣奇松,盤根於危巖峭壁之中,豎立在峰崖絕壑之上,大小奇松破石而生,蒼勁挺拔,美得令人稱奇、叫絕。
有道是黃山「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的怪石總是與奇松相輔相成,互為背景,形成黃山獨特的景致。在徐霞客的遊記中對黃山怪石也多有描述,像被其形容為「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傾側崡岈,兀兀欲動」的百步雲梯的石態;「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十丈,仰面而度,陰森悚骨」的天門坎;還有遊記中描述的「達摩面壁」、「禿顱朝天」、「海螺石」等山巖造型等,依然是今天黃山怪石的代表景致。
現在,黃山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處,可謂星羅棋布,點綴在壯闊的黃山峰海之中。這些怪石形態各異,或大或小,爭相競秀,非常有趣。大至一座山峰,如仙桃峰、筆峰、老人峰等,亦峰亦石,形象生動;而小的小如盆景,像「猴子觀海」上的猴石,「鰲魚吃螺螄」中的螺螄石等,就是一塊大小均在3米以內的石頭,卻如雕如塑,妙趣橫生。黃山幾乎每座山峰上都有怪石,像位於北海的夢筆生花,雲谷寺至皮篷路口的仙人指路,獅子峰上的猴子觀海,雲谷景區的老僧採藥,打鼓峰腰的蘇武牧羊、老人峰上的金雞叫天門,平天矼的飛來石等就非常有名。這些怪石或形似,或神似,個個巧奪天工,惟妙惟肖,有的還有各式神話和傳說,美麗的故事;有的怪石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天氣下觀看,景致都會隨著變化,有移布換景的奇趣。
黃山怪石遍及峰壑巔坡,有的兀立峰頂,有的豎立坡緣,有的與松結伴,數不勝數。正如課文《黃山奇石》所寫:「黃山的奇石還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狀的巖石,正等你去給他們起名字呢!」
作為祖國名山,黃山景致令人神往,除了奇松、怪石,還有雲海、溫泉、冬雪,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等,其雲谷、松谷、北海、玉屏、釣橋、溫泉六大景區廣闊、壯麗,特色分明,每一處都值得細細遊賞,用心感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兩遊黃山也只是觀其一角,已令人讚嘆。本篇著重介紹了黃山奇松、怪石,下篇將繼續述寫黃山其它令人神往的景致,請繼續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