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只是古代,即使是現在,還是有一些人稱小姑娘為「丫頭」,這種稱呼聽起來似乎更加親切。那麼,為什麼要稱呼女孩為「丫頭」,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廣韻麻韻》說:「丫」是「象物開之形」,即丫字最原始的意思,是樹枝的丫杈。人類與自然最初的交集點是樹木,樹木的分叉,就是「丫」字的形狀,把樹木的分叉稱之為「丫」似乎也是合情合理。後來這個「丫」字開始用於「丫」形的物體,再用於泛指上端分出的東西。比如人體的腳丫,農具的丫鈀,道路的分支丫路等等。
古代十五歲之前的女子,頭髮則梳著兩個「髻」,左右叉開,像個「丫」字。所以年輕少女又稱「丫頭」。當女孩滿十五周歲時結髮,也叫及笄,把頭髮盤在頭上,用簪子貫串起來,表示成年了。
「丫頭」的「頭」是詞的後綴,如同「木頭」、「石頭」、「饅頭」的「頭」,讀輕聲,意義虛化。「丫頭」的意思只是從「丫」字裡表現出來的。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有「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其中的「丫頭」正是代指少女之意。
「丫頭」這個詞後來又與「丫鬟」同義。意指大戶人家的年輕女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丫頭」可以代替「丫鬟」,「丫鬟」卻不能替換「丫頭」,比如《紅樓夢》裡林黛玉是丫頭,紫鵑也是丫頭,但前者說的是她的年齡,後者說的是她的身份。紫鵑可以喚作「丫鬟」,黛玉卻不能稱為「丫鬟」。
在現代生活中,依然有很多人稱女子為「丫頭」,不過現在少了「丫鬟」這層意思,大都是比較親暱的稱呼,比如年紀較大的丈夫稱呼妻子為「丫頭」,比如父母叔伯長輩稱呼女兒、侄女為丫頭。也有偶爾嗔怒時,叫一聲「臭丫頭」。其實大都是滿滿的憐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