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手術17個小時,南京醫生為墮樓少女修復「粉身碎骨」

2020-12-06 澎湃新聞

連續手術17個小時,南京醫生為墮樓少女修復「粉身碎骨」

南京市兒童醫院微信公眾號

2018-02-14 18:18

你們在玫瑰紅酒巧克力中浪漫,你們已經放假歡天喜地採辦年貨……而他們卻連續奮戰17個小時,在手術室裡迎來了這個日子,一切付出只為了挽救一個孩子的生命。

南京市兒童醫院骨科林剛主任醫師在2018年2月14日凌晨2點12分發的一條朋友圈狀態一大早就引來了無數的點讚。

本文圖均為 南京市兒童醫院微信公眾號 圖

他們手術的對象是一名14歲的女孩,3天前從4樓墜落到水泥地上,送到當地醫院急救,隨後轉到南京市兒童醫院骨科。「上頜骨、下頜骨多發粉碎性骨折並面部頭皮軟組織腫脹、雙側下頜頭骨折並顳下頜關節脫位、頸椎半脫位、多發胸椎壓縮性骨折、胸段脊髓損傷、雙側骶骨骨折、雙側股骨頸粉碎性骨折、雙側股骨下段多發性粉碎性骨折、雙側髕骨骨折、左肱骨骨折、雙下肢多發性軟組織挫傷……」,光看這一長串的診斷就知道孩子的病情十分危重,可以說幾乎全身上下的骨頭都斷了,其中還有很多處多發性的粉碎性骨折,修復起來十分困難。

為了挽救這個年輕的孩子,兒童醫院骨科團隊在醫學影像科的幫助下,通過CT等影像檢查,三維重建等明確了患兒各處骨折的詳細情況,並展開了術前討論,制定出周密的手術方案,力求一次手術修復全部骨折,避免患兒多次手術,受到更多創傷。同時針對多發性粉碎性骨折的修復,術前利用計算機軟體對CT三維重建的數據進行分析,使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複雜骨折的實體模型,進行手術模擬推演,以保證術中最大程度地修復好患兒受傷的骨骼。

另外如此複雜的手術必定是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病人長期處於失血狀態,可能出現內環境紊亂、脂肪栓塞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強大的麻醉支持也必不可少,麻醉科派出經驗豐富的程大斌主治醫師和顧笠醫師兩個麻醉醫生共同參加手術,為這項浩大的「修復工程」保駕護航。

2月13日上午9點30分,手術正式開始

由骨科林剛主任醫師、王儒法、汪飛主治醫師等5人組成的團隊進入手術室開始手術。術中發現,手術的難度比預計的更大,患者較大的骨折就有8處,每處都要仔細修復,而粉碎性骨折位置的碎片比影像資料上顯示的還要複雜的多。術中醫生需要跟拼圖一樣,把碎裂的骨片拼接固定。他們先用克氏針將較大的碎片固定,恢復一個大的結構,再把細小的碎塊填充進去,這是一項複雜又細緻的工作,最複雜的股骨頸拼接就整整用去了三個小時的時間!骨科醫生忙碌的同時,麻醉醫師也在手術全程密切監測病人的各項生命體徵,並間隔調整病人的體位,以便於不同地方的手術實施。

漫長的手術考驗著手術團隊的所有人,期間不時有家人打電話到手術室詢問何時歸家,得到的答覆卻都是未知數,電話那頭有一種習以為常的輕鬆,但也難掩失落。

2月13日上午9點30分——2月14日凌晨2點12分

整個手術耗時將近17個小時終於順利完成,病人被送往外科重症監護室。手術室裡留下一群雙腿浮腫,面容疲憊的人們,手術室外的垃圾桶裡那一堆功能飲料的空罐子記錄了這17個小時裡他們的堅持與付出。手術成功的那一刻他們心中的喜悅應該絲毫不亞於那些沉浸在節日氣氛裡狂歡的人們吧!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手術,因為耗時之長、難度之大可以排進外科手術的前列;這又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因為這只是他們手術單上的一行記錄。早上8點,林剛主任醫師已經在病房查房,9點還有一臺急診手術等著他,汪飛今天是「24小時 ON CALL 」的值班,王儒法還有術後的醫囑需要處理,其他人正在準備新的手術……

手術的難度和時間都是兒童醫院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這一奇蹟是我們骨科醫生,麻醉科醫生,手術室護士和SICU醫生一個團隊共同創造的。還有我們手術室護士姐妹,從手術開始到結束,她們在手術過程中全力以赴的配合醫生和麻醉師的工作。她們也有自己的家庭,孩子,她們中也有年輕的媽媽,手術結束後已經凌晨三點多鐘,她們還有大量的手術室工作要去做,多數人都沒能回家,她們更是值得敬佩的人,她們是真正的幕後英雄。

向我們的醫者!手術室裡面沒有玫瑰和紅酒,沒有春晚和瓜子,但是這裡有對生命的敬畏和愛!祝所有的醫護工作者和家人們平安、健康!

(原題為《【特別報導】情人節來臨之時,我用17個小時拼好了你的「粉身碎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骨折 墮樓 女孩 南京

相關推薦

評論(47)

相關焦點

  • 連續手術17小時 南京醫生為墜樓少女修復"粉身碎骨"
    你們在玫瑰紅酒巧克力中浪漫,你們已經放假歡天喜地採辦年貨……而他們卻連續奮戰17個小時,在手術室裡迎來了這個日子,一切付出只為了挽救一個孩子的生命。 另外如此複雜的手術必定是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病人長期處於失血狀態,可能出現內環境紊亂、脂肪栓塞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強大的麻醉支持也必不可少,麻醉科派出經驗豐富的程大斌主治醫師和顧笠醫師兩個麻醉醫生共同參加手術,為這項浩大的「修復工程」保駕護航。
  • 患兒嚴重骨折 醫生奮戰17小時完成"拼接"
    新華社南京2月15日電 「奮戰十餘小時,終於結束,迎來情人節,感謝兄弟姐妹們,感謝我們團隊和手術麻醉科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希望我們的病人早日康復,祝願兄弟姐妹們情人節快樂。」14日凌晨2時12分,南京市兒童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林剛的一條微信朋友圈引發無數點讚。
  • 患兒嚴重骨折,南京市兒童醫院醫生奮戰17小時「拼接」
    新華社南京2月15日電(記者 邱冰清)「奮戰十餘小時,終於結束,迎來情人節,感謝兄弟姐妹們,感謝我們團隊和手術麻醉科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希望我們的病人早日康復,祝願兄弟姐妹們情人節快樂。」14日凌晨2時12分,南京市兒童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林剛的一條微信朋友圈引發無數點讚。
  • 醫生連續手術疲憊不堪 手術間地上睡著感動無數網友
    中新網南京5月20日電 (記者 劉林)近日,宿遷市人民醫院普外科專家管小青「火」了,關於他的一張圖片在當地論壇及朋友圈中瘋傳。圖中的他蜷縮著身體,口罩與帽子都沒摘下,身上蓋著一件手術衣,在手術間的一個牆角裡熟睡著。這張圖片瞬間戳中了許多宿遷人的淚點。  20日下午,記者從宿遷市人民醫院了解到,這張圖片大概拍攝於5月初的一天夜間。
  • 女孩4樓墜落「全身骨折」 一群醫生17小時「拼圖接骨」救了她
    他們連續奮戰17個小時,只為了挽救一個因墜樓全身骨頭都斷了的14女孩的生命!如此複雜的手術必定是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病人長期處於失血狀態,可能出現內環境紊亂、脂肪栓塞等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強大的麻醉支持也必不可少,麻醉科派出經驗豐富的程大斌主治醫師和顧笠醫師兩個麻醉醫生共同參加手術,為這項浩大的「修復工程」保駕護航。
  • 電鋸失靈切斷男子手掌 醫生七小時手術拼回原形
    電鋸失靈切斷手掌7小時手術拼回原形  本報訊(蓋銀峰 記者 馬田園)昨日9時許,一名男青年在幾名同事的陪同下來到市骨傷科醫院急救中心。由於在加工木材中一時不慎,小李的左掌被電鋸橫掃而過,當場斷為兩半。
  • 在長達十幾個小時的手術裡,如果醫生中途想上廁所怎麼辦
    近幾年,電視劇也常常以醫生為題材,讓我們更多地了解醫生的艱辛。但小編在看電視劇的過程中,常常好奇一點,一場手術經常長達10幾個小時,那這些主刀醫生難道都不用上廁所了嗎?在查詢資料後,小編了解到,就如電視劇上看到的一樣,一場手術裡不僅僅有主刀醫生,還有實習醫生、外科醫生、主任專家和護士等等。
  • 南京醫院這些科室讓大手術變「小手術」
    採訪中很多科室的學科帶頭人表示,除了門診量、手術量以及治療質量外,對治療或手術的創新、改良也是必備條件。今天繼續向大家推薦南京醫院的大牛科室,看看那些複雜疑難的手術在他們面前如何變成「小手術」的。由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南京醫學會、南京醫師協會主辦,金陵晚報、紫金山APP承辦的「南京醫院『最強科室』評比」活動正式啟動。
  • 宜昌醫生開展膝關節置換手術 延續17載援疆情
    一旦髕韌帶被撕裂,是很難修復的,極可能導致手術失敗。醫生對手術視野的顯露和對股四頭肌腱及髕韌帶的處理,成為這臺手術的兩大重點。7月14日中午12點零5分,周才勝在患者左膝前方打開一個直線切口,乾脆利索。在這個切口中,他先得把髕骨翻開,讓脛骨顯露出來。若膝關節是一個正常的彎曲活動度,翻開並不太難,然而老太太的左膝僵硬過於厲害,先要切斷部分肌四頭肌腱,才能翻開髕骨。
  • 安徽一男子四根手指被擠斷 醫生手術10小時為其成功再植
    中新網合肥3月4日電 (鄭慧 夏瑩)安徽合肥56歲的許師傅四根手指近日被叉車擠斷,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經歷了一場長達10小時的斷指再植手術,目前情況良好。圖為許師傅受傷手部的X光片。「患者從受傷到做手術,會耽誤將近4個小時,而斷指再植完成的『極限時限』一般為6-8小時,留給手術的時間非常有限,手術完成時長會直接影響斷指的成活。」
  • 再造「處女」:有關處女膜修復手術的是與非
    李峰永醫生做的是處女膜修復手術。 手術並不複雜,局部麻醉,一般半個小時左右即可完成。可每每被提及,這項手術總會引起巨大的爭議。因為關於這層膜,有太多的誤解和迷思。
  • 單孔胸腔鏡切除肺葉南京醫生圓滿完成手術
    原標題:單孔胸腔鏡切除肺葉南京醫生圓滿完成手術   近日,南京市胸科醫院胸外科五病區馬國棟副主任醫師和鄒衛主任醫師連續為兩名患者進行了單孔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據了解,該手術方式目前為南京市首例,在國內外處於領先水平。
  • 一臺手術十餘小時!肇慶外科醫生一天究竟有多「累」~
    近日,陝西西安某醫院神經外科醫生鄭濤完成一場歷時4小時的手術,凌晨4點剛下手術臺喝葡萄糖視頻引發社會廣泛討論。這一起事件也把外科醫生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呈現公眾面前。不久,他就參加了一場至今難忘、 對他的職業生涯有重大影響的手術。當時,醫院收治了一名被機器壓斷4隻手指的患者。斷指再接手術由目前已經退休的龍潮儀醫生主刀,周強作為助手也參與這一臺手術。手術從下午3時,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5時,歷時14個小時。「我當時還年輕,而且助手還能輪流休息一下,主刀醫生基本沒得休息。」周強回憶道。
  • 急症室醫生作供 推斷周梓樂墮樓前已不省人事
    科大學生周梓樂的死因研訊第14天,首名接觸到周梓樂的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醫生梁子恆今日(3日)出庭作供。他表示,對方送院時情況非常嚴重,認為傷者墮樓但四肢沒有受傷,情況罕見,他推斷周梓樂有機會墮樓前已不省人事,可能是遇襲後被人「掟落樓」。梁子恆接受死因研訊主任葉志康查問時表示,周梓樂頭部傷勢最重,評估他受過高能量硬物撞擊,併集中在右身,有可能是從高處墮下、車禍或受到襲擊所致。
  • 雪域高原上的骨科手術 | 北京醫生郭萬首:17年為西藏帶起一支骨科...
    他們都是骨關節疾病患者,來到這裡就是想請北京的專家給看看,希望自己能有幸讓北京的醫生幫忙主刀,修復關節,重新輕鬆地走起來。兩天時間診治200名患者北京專家要來拉薩的消息早早就在「朋友圈」裡傳開了。中日友好醫院骨科的張啟棟醫生開始為患者診療、完成骨科關節置換手術的前期篩查工作。卓瑪第一個走了進來。從診室門口到診桌只有3米,但這段距離對於卓瑪來說很痛苦:因為膝關節磨損嚴重,卓瑪走得特別費力。走到診桌旁,卓瑪坐下來,笑眯眯的看著張大夫。「莫拉,你哪裡不舒服啊?」「莫拉」是藏語奶奶的意思。張啟棟雖然聽不懂藏語,但學會了幾句簡單的問候語。
  • 上海醫生團隊獨立完成宮內心臟介入手術
    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7月10日電 (記者 陳靜)為一個尚在媽媽腹中29周大的胎兒,只有杏仁兒大小的心臟實施宮內心臟介入手術,中國醫生們獨立做到了。  記者10日獲悉,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胎兒醫學科&產前診斷中心主任孫路明、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內科主任李奮、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吳琳精密合作,通過微創技術完成了極高難度的宮內心臟介入手術。醫生為胎兒進行肺動脈瓣球囊擴張,以促進胎兒心室的發育。據透露,目前母親和胎兒均狀況良好。醫生們為寶寶爭取到了出生後進行雙心室修復的機會。
  • 一場大型手術十幾個小時,主刀醫生吃飯怎麼解決?看完豎起大拇指
    一場大型手術十幾個小時,主刀醫生吃飯怎麼解決?看完豎起大拇指都說護士小姐姐是我們的白衣天使,可不僅僅是護士小姐姐呢!還有主治醫生呀,他們是一個非常辛苦的群體,他們的職責不僅僅是需要給大家問診看病,還需要給病人做手術,這些苦活累活,作為醫生是逃不掉的。可想而知,在這個光榮的名詞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心酸吧。
  • 江蘇首位「ROSA公主」下手又快又準 南京腦科醫院腦外科手術用上了...
    &nbsp&nbsp&nbsp&nbsp隨著「達文西機器人」在外科手術中屢屢顯身手,機器人手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不過,最近,南京腦科醫院迎來的新成員「ROSA」機器人,則是專門協助醫生給人類大腦動手術的,在它的幫助下,精準度和速度遠遠超過傳統手術。這也是江蘇引進的首臺「ROSA」機器人。
  • 連續手術10個半小時 高風險頑疾被攻克
    [摘要]長達10個半小時內鏡手術。在消化科內鏡中心9號手術室裡,氛圍逐漸凝重,這裡正進行著一臺超高難度的內鏡手術。三個小時後,手術室傳出一聲長長的吐氣聲,韓澤龍醫生走到患者身邊輕聲說:「老爺子,我們安全通過吻合口了,已看到勝利的曙光,接下來我們繼續努力。」 這是一場長達10個半小時的手術。 老人頑疾纏身十餘年 ,千裡求醫終獲救 患者倪老爺子是遼寧丹東人,是當地醫院的一名胃腸外科醫生,今年77歲了。
  • 四次粉身碎骨的手術 李華終於站了起來!
    李華經過四次「粉身碎骨」的手術,先後被敲斷大腿、脖子、脊椎,再換掉髖關節,終於能站起來,抬頭看見天空和大海。這一艱辛的過程,被製作成紀錄片《打開摺疊人生》,近日將發布。 為此,陶教授的每一次操作都在與死神博弈,全國在脊柱矯形領域,能完成這類手術的醫生屈指可數。陶教授和他的團隊用了兩個星期時間反覆商討,制定方案。從2019年6月13日到12月13日期間,他們實行了四期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