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11月28日,德黑蘭,二戰「三巨頭」碰面,討論了戰爭中的相互協作,和戰後的利益分配。在談到戰後對於德國的處理時,邱吉爾激動了,他拍打著桌子,「普魯士是萬惡之源」。「是的,是的」,羅斯福蹙著眉頭說「要對普魯士進行儘可能地限制」。史達林呢,他看看邱吉爾,又看看羅斯福,「普魯士,需要從地圖上被抹去。」……
戰後,原屬東普魯士地區(也就是條頓騎士團的發源地)被切割,劃分給了波蘭和蘇聯,德國則被英,法,美,蘇四家佔領,戰後德國分裂為西德和東德。隨後,在所有原德國領土上,所有與「普魯士」這個名字相關的事物,統統被抹去,書籍被燒,地名,建築物名勒令修改,原屬地居民被驅逐離散,一些宮殿建築被拆毀,甚至一些知名普魯士貴族的墳墓都被推平。
是什麼樣的仇恨,能達到如此這般,亡其國滅其史,還不夠,還要挫骨揚灰…
普魯士,本是東歐地區地名,後來著名的「條頓騎士團」進入,徵服,並定居下來,逐漸在當地融合,發展成為一個邦國。
條頓騎士團
「條頓騎士團」,源於公元十二世紀的「十字軍東徵」,在強調騎士的尚武精神的同時,內部也有著嚴格的宗教教義的要求。對普魯士地區的徵服,「條頓騎士團」前後花了兩百年,並強迫性的用德語取代了當地語言,完成了對普魯士的同化,1525年,「條頓騎士團」改信新教路德宗,切斷了與天主教羅馬教廷的聯繫,隨後他們對自身作了世俗化的改造,成立「普魯士公國」,並從屬于波蘭。
1618年,公國無嗣,由原大公的女婿布蘭登堡選侯繼承,建立「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並於1660年擺脫了波蘭的控制。1701年,普魯士升格,由「公國」而為「王國」,在群雄環伺的地理格局大背景下,東西南北,瑞典,波蘭,俄國,奧地利,法國都是強國,標準的「四戰之地」,如此,他們推行的是中央集權,「先軍」體制。
普魯士
普魯士的經濟以農業種植為主,結合工商發展,藉助鄰居荷蘭人「馬車夫」,海上帝國的崛起,普魯士經濟發展很快。作為全歐洲第一個新教國家,也吸引了大批攜帶資金,技術的其他國家的新教徒來到普魯士。
普魯士自身的軍事發展,來自於他們的「軍官團」。「軍官團」的主體,是普魯士的莊園貴族,又稱為「容克貴族」。普魯士貴族莊園普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餘男嗣政府鼓勵他們從軍,通過戰爭以獲得軍功土地,這些人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政府頒爵承認的貴族,並且有強烈的戰勝攻取的欲望。
這些組成普魯士「軍官團」的容克貴族,大多在名字前面冠以「馮」字,以彰顯其身份。普魯士的崛起,由18世紀的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二世開始。
腓特烈一世接手的普魯士,人口300萬,地方5萬平方公裡,由他一直到腓特烈二世,把普魯士改造成了一個軍隊即國家的存在,所有政府官員,都有過軍隊經歷,所有貴族都是軍官。腓特烈一世時期沒有參與過戰爭,他在位期間就只幹了一件事,一切為了軍事,為此殘酷訓練,為此普及教育,為此關注農業,為此發展工商,為此提高醫療衛生水平以增加人口,他沒發動過戰爭,但是他把普魯士打造成了一部精密的戰爭機器。
腓特烈二世被稱為一代「戰神」,多次以少勝多,創造戰史神話,除了延續威廉一世的政策之外,即位之初,立刻發動入侵西裡西亞,掀起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隨後「七年戰爭」,參與瓜分波蘭,到1786年他去世,普魯士人口增加了200萬,領土增加了1.6倍。
普魯士也從原本的二,三流國家躋身於歐洲強國之林。勝利的榮光總是容易讓人衝昏頭腦,隨後的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一敗塗地。隨後,普魯士進行改革,重組,趁著拿破崙兵敗俄國,加入反法同盟,聯合其他國家組成聯軍於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
1862年,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即著名的「鐵血首相」。俾斯麥在位首相期間,通過三場分別對丹麥,奧地利,法國的戰爭,於1871年完成了德國的統一。普魯士國王也再次升格,被一大群的德意志諸侯們,擁戴成為統一的德意志的皇帝,是為威廉一世。此時的普魯士,仍然作為一個獨立的邦國,存在於統一的德國之內。普魯士主導的德國統一,強勢崛起,帶給歐洲,世界極大的震撼,眾多國家紛紛學習,效仿普魯士的政治,軍事體制,以力求強國,日本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1918年,一戰結束後,普魯士軍官團被勒令解散,普魯士的原有領土也被作了切割。二戰之前,德國崛起的過程之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普魯士精神」口號的提出。如今,普魯士早已灰飛煙滅,成為歷史名詞了,而在歷史上的定義,普魯士作為極權,戰爭的標誌被一致討伐。
二戰前德國領土
二戰後戰勝國考慮德國一戰二戰的行為,決定清洗普魯士軍官團,對德國軍國主義進行徹底清算,這就發生了文章開頭提到的,東普魯士土地被分割,普魯士軍官團那些二戰結束後的首腦,凱特爾,約德爾等都被送上了絞刑架,而名揚一時的普魯士軍官團從此壽終正寢,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