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些成為牧師的生物進化論創造者:達爾文與《小獵犬號航海日記》

2020-12-19 漠鷹茶館

1.流芳百世的「小獵犬號」,流芳百世的達爾文

如今的人們知道「小獵犬號」,幾乎都是因為達爾文。正是跟隨小獵犬號的科學考察之旅,讓達爾文完成了從一個大學畢業生到生物進化論奠基者的轉變。

1831年,羅伯特·菲茨羅伊船長將要帶領著「小獵犬號」科考船,開展為期五年的環球航行。

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菲茨羅伊船長需要一位非正式的博物學家,記錄旅途中所見到的各種生物,並且能夠與船長交談,溝通,排遣寂寞。畢竟,前任船長因為心理問題自殺的慘劇還歷歷在目。

或許是歷史的選擇,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年僅22歲,剛從北威爾斯地質考察回來的劍橋大學畢業生達爾文,被亨斯洛教授推薦,來到「小獵犬號」,開始了他的生物科考之旅。

「小獵犬號於1831年12月27日揚帆起航,估計當時沒有人能夠想到,這軍艦改變了達爾文,也間接地改變了這個世界。而「小獵犬號」則因為達爾文而流芳百世。

《小獵犬號航海記》就記敘了這一偉大的航行歷程。

2、博物學者,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多重身份下達爾文的航海日記

達爾文的著作中,公認最有影響力的是《小獵犬號航海記》《物種起源》以及《人類的由來與性選擇》這三部。而《小獵犬號航海記》可以算是達爾文的得意之作,每每談起這本書,達爾文都是喜不自勝。

其實最初的時候《小獵犬號航海記》並非獨立成書,而是官方考察報告中的第三卷,第一二卷是菲茨羅伊船長所寫,第四卷是注釋與附錄。

海上的航行漫長而乏味,小獵犬號原本的考察計劃只有兩年,可是無常的天氣和菲茨羅伊船長的敬業,讓考學考察的周期越來越長。水手們都是怨聲載道,但是對於達爾文來說,應該說是另外一種運氣了,讓他能夠更多地採集標本,發現新生物。

在阿根廷,達爾文發現了大地懶的下頜骨化石;在巴塔哥尼亞,達爾文發現了更多奇特且龐大的遠古生物化石。所有的發現,讓達爾文開始思考,動物的演變似乎與地殼變化有關,而與上帝創世的大洪水沒有任何關係。

隨著航海科考的深入,神秘的美洲大陸生物群體的演變讓達爾文陷入了更深刻的思索當中。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聖菲,兩個地方緯度僅僅差了3度,卻有著6種不同的的鳥類。

地理位置沒有特別大的變化,如果真是上帝創世,為何要創造出如此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呢?

1835年9月,達爾文在到達了加拉帕戈斯群島之後,他對群島的考察結果說是開創性的。

達爾文通過對一種地雀的考察,發現不同島上鳥的喙大小與形狀存在顯著差異,通過這一觀察,他發現這應該是支持物種漸變的證據。由於相鄰島嶼之間的物理隔斷,每個島嶼上的鳥兒相當於是獨立從同一祖先演變過來的。

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象龜同樣存在著相同的現象,受此啟發,達爾文寫道:這個群島的動物學值得認真研究,因為它可能顛覆物種恆定的觀念。

在科考的過程中,達爾文的考察日記偏重於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動物植物、奇特地貌;而且作為一個博物學者,生物學家,地質學家,達爾文的文筆相當的好,對科學知識的講解深入淺出,而又充滿趣味,充分滿足了當年無法遠行的人們的好奇心,由此達爾文主筆的第三卷受歡迎程度遠遠高於其他三卷,也成就了達爾文在科學屆的名聲。

在參與「小獵犬號」的科考之前,達爾文父親的願望是讓達爾文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牧師,沒有想到等達爾文返回故土,他在科學屆的前景明顯要遠遠高於當牧師了。

可以說,正是這次「小獵犬號」科學考察,讓英國少了一位可有可無的牧師,而讓世界多了一位開創學科先河的領軍人物。

3、《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華萊士與達爾文進化論之爭

之前讀過達爾文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這本書。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一種配偶選擇主導的審美進化論,這種力量也在推動著生物進化的進程。但是主流的達爾文主義者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觀點,會損壞自然選擇解釋萬物的能力,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審美進化的理論一直處於被壓制、曲解、曲解、遺忘的狀態。

在抨擊達爾文的審美進化論的科學家中,自然選擇理論的共同發現者華萊士是聲音最大的那一個。

關於華萊士和達爾文之間還有一則歷史軼事。在1859年, 華萊士從印度尼西亞的叢林中給達爾文寄了一份手稿,結果達爾文發現華萊士所研究的內容跟他幾十年以來秘密研究的自然選擇理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於是達爾文把華萊土的手稿和自己的研究內容的短文章都發表了,又匆忙出版了《物種起源》。

華萊士與達爾文在配偶選擇問題上從未達成一致,他們在通信和出版物中唇槍舌劍,爭得不可開交,直到1882年達爾文去世,也沒有達成和解。

在華菜士的強烈攻擊下,性選擇理論在生物進化學中始終處於被排斥和遺忘的境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70年代。

這兩位偉大的生物學家之間的故事,讓我想起了牛頓和萊布尼茲關於微積分發現過程中的愛恨情仇,看來科研界也並不是一團和氣,打壓、爭吵、下絆無處不在。

在整個二十世紀,生物進化學受到了華萊士的影響,達爾文的理論是經過華萊士過濾的,受到了刪減和曲解,許多生物學家對此無比地憤慨。

4、加拉帕戈斯群島:大自然生物進化的「實驗室」

在《小獵犬號航海日記》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島這一章。

之前陪孩子看BBC記錄片的時候,有許多素材都是取自於加拉帕戈斯群島。這個群島是太平洋中遠離大陸的一個群島, 是世界公認的一個大自然生物進化的實驗室

達爾文於1835年曾經登上這個群島,並對各個不同的島進行了考察,這裡的所見所聞對於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BBC的紀錄片《地球脈動》,就選取了一種只有在這個島上生存的生物,海鬣蜥。

在達爾文的筆下,海鬣蜥是這樣的:鬣蜥在所有的島嶼上都非常多,完全生活在多巖石的海灘上,從未在哪怕離岸十碼以外的地方發現過,至少我沒有見過。」「在水裡,海鬣蜥遊起來非常自如快速,其身體和扁平的尾巴蛇形擺動,腿一動不動,放鬆地貼在身體兩側。……海鬣蜥的四肢和強有力的爪子特別適合在海岸無處不有的崎嶇多縫的熔巖石上爬行

加拉帕戈斯群島另外一種著名的生物就是象龜了,在北京動物園有兩隻亞達伯拉象龜,從他們巨大的身形,也可以想像出加拉帕戈斯象龜的壯碩身材。

達爾文在書中寫道:副總督英國人勞森先生(Mr.Lawson)告訴我們說,他曾見過幾個巨大的,需要六到八個人才能從地上抬起來。有的一隻就可以提供二百多磅肉。

另外達爾文在《小獵犬號航海日記》中也顯示了他極為調皮的一面:最好玩的就是,突然走到一個這麼慢慢踱步的大怪物前面去,看它在我超過它的瞬間,立即把頭和腿縮進殼裡,發出一聲深沉的嘶嘶聲,然後轟然伏地,好像被擊中而亡。我經常爬到它們的後背上,在龜殼尾端拍幾下,它們就會站起來接著走,但我發現很難保持平衡。

在觀察完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生物之後,達爾文認為群島的各個島嶼之間的海水極深,很可能從未連為一體,這也是導致了各個島之間的生物差異性如此之大的原因,或者說是貧瘠的巖石小島的創造力,這個提法倒是很有意思。

另外,將近兩百年前,達爾文就對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外來物種非常擔心,他覺得如果引進新的掠食性野獸會導致極大的災難,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

很可惜的是,人們沒有對達爾文的警告加以重視,後來的發展事實證明,無論是外來的植物,還是外來的動物,都對本島的生物群體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還有人為的影響,加拉帕戈斯群島的象龜,由於被捕獵吃肉,已經瀕臨滅絕。

5、達爾文生物學家身份的背後,其實是個美食家

之前讀過一本書,叫做《企鵝鳳梨與穿山甲》。講的是從大英圖書館的故紙堆中,整理出歷代探險家們所記錄的筆記,來看看他們眼中的世界都是什麼樣子的。

其中發現,在那個瘋狂的航海殖民年代,是沒有太多的環境保護概念的,一切都以對冒險者有利為最終目標,野生動物的價值要麼是吃肉,要麼是做成精美的擺設。

《小獵犬號航海日記》中也同樣如是,達爾文在科考之餘,記錄了大量的美食和對野生動物的捕殺與烹飪,看得出來達爾文也是一個標準的吃貨。

前文說過象龜現在已經被吃的成為了瀕危動物,但是在達爾文他們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時候顯然並非如此。

遠途科考,沒有辦法帶足夠的新鮮食物,那就就地取材。「住在高地時,我們完全靠龜肉為食,帶龜殼烤的肉(如同高喬人做的連皮烤肉)很好吃,幼龜做的湯也非常不錯。除此之外,我吃不出龜肉有何特別之處。」「我們訪問期間,雌蜥蜴身體裡有很多又大又長的蛋,它們把蛋下在自己的洞穴裡,人們會找來吃。」

而對於象龜這種動物,達爾文是這麼評價的:「這種動物的主要用途是食用,肉既可以鮮吃,也可以醃製,從脂肪裡還可以提純出一種精美清亮的油。這裡的人捉住陸龜後,會在靠近尾巴的皮膚上拉開一條口子,這樣能看到身體裡面,看到背甲下的脂肪是否厚實。如果不厚,就把它放生,據說它們很快就能從這個奇怪的手術康復。」看完之後,心裏面不由得感覺一陣惡寒。

而波特船長(Captain Porter)很擅長分辨各個島嶼上的烏龜之間的差別,為什麼呢?「而詹姆斯島的陸龜更圓、更黑,煮熟後也更好吃……」這種分辨手段實在是有些讓人無語。

而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出現的聖地大溪地,達爾文也同樣曾經涉足,他覺得大溪地人赤身裸體,身上刻有花紋,頭上裝飾著鮮花,走在這些小樹林的陰影下,儼然一幅原始生活的精美畫面。,而相應的,達爾文對大溪地女子的裝束比較失望,相對於男人來說,她們的打扮實在是沒有什麼特色。

大溪地人的吃飯方式也非常獨特,每天都像是開BBQ宴會一般。「大溪地人用樹枝生了火,在燃燒的木頭上面放了二十塊板球大小的石頭。大約十分鐘後,樹枝都燒光了,石頭髮燙。在此之前,他們已經用樹葉把牛肉、魚、成熟的或生的香蕉片,還有野魔芋尖都包好了。這些綠包包被夾放在兩層熱石頭之間,整個再蓋上土,把煙和蒸汽都堵在裡面。大約一刻鐘後,最美味的晚餐就煮好了。這些精心準備的綠包包在香蕉葉上擺好後,我們就著椰子殼盛的清涼溪水,享受我們的鄉村晚餐。」而除此之外呢,「還有幾種野果和有用的蔬菜。小溪水涼爽,裡面有鰻魚和小龍蝦。」

這種世外桃源的生活實在是讓人沉醉,難怪思特裡克蘭德痴迷於大溪地的夢境中,怎樣也不願回歸現實世界。

6《小獵犬號航海日記》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如果不是達爾文,「小獵犬號」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艘名垂千史的船;

如果不是「小獵犬號」,或許達爾文已經成為了一個受人尊敬的牧師。

但是,很難分清楚,到底是「小獵犬號」成就了達爾文,還是達爾文成就了「小獵犬號」。

通過《小獵犬號航海日記》,能夠感受到生物學家在年輕時代的心路歷程,能夠了解自然界的絢麗多彩如何填補了生物進化史上的一片空白,為我們從現代的角度去全面認識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生物的進化,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非常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相關焦點

  • 《小獵犬號航海記》:走近一個偉大的人,走進一個已經失去的世界
    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最著名的作品當屬《物種起源》。他能有如此非凡的成就,和他本人的興趣愛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們可以從他歷時5年乘坐「小獵犬號」的環球航行寫下的遊記《小獵犬號航海記》裡了解其對所有物種的痴迷,他沿路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
  • 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達爾文( 1809-1882年),出生在英國希羅普郡士魯茲巴利鎮一個富有的醫生家庭裡。他的祖父不僅是名醫,而且對生物的研究很有興趣,是一個早期的生物進化論者。他的父親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名醫,愛好裁培花木。這樣的家庭環境,對達爾文有著很深的影響。從少年時代起,他就喜愛自然科學,特別對動植物感到極大的興趣。1825年,達爾文的父親把他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 達爾文的進化路
    回到英國後,鳥類學家兼畫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為「小獵犬號」帶回的鳥類標本製作詳細圖解時才發現,達爾文眼中的「蠟嘴雀」,其實屬於不同的雀科種類。從古爾德的工作中,達爾文這位自學成才的博物學家逐漸明白,雀科鳥喙的大小是經過幾代改變,才得以適應不同島嶼上植物種子和昆蟲的體積差異的。1839年,達爾文回到英國後,發表了《小獵犬號航海記》。
  • 了不起的達爾文和「離經叛道」的進化論
    似乎人人都知道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知道所謂的「適者生存」,知道人類的祖先與猿類有著親密關係。可是除此之外我們還知道多少?手術室基本上就是個屠宰場,血腥味伴隨著病人撕心裂肺的號叫,難怪達爾文受不了。」從醫學院退學的達爾文決定進行一場航海旅行,搭乘英國海軍部一艘去海外搞大地測量的航船貝格爾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達爾文的行李中,除了一些日常用品和書籍,還有一箱子手槍和一桿長槍。
  • 演講稿範文:達爾文創立進化論
    演講稿範文:達爾文創立進化論(每日觀察0357) 文/樊榮強 進化論對現代人是常識,但是在150年前卻是異端邪說。進化論是由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創立的,他生於1809年,1882年病逝。他於1837年開始進化論的研究與寫作,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系統地闡述了進化論學說。核心觀點是:所有的生物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鬥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因為生物都有繁殖過剩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須「為生存而鬥爭」。
  • 達爾文晚年真的皈依了神學並對自己的進化論產生質疑嗎?
    達爾文晚年從來也沒有覺得進化論有誤,從來也沒有什麼皈依神學,一切加在他頭上的不實之詞都是謠言。達爾文的進化論開啟了現代生物學研究的新天地,推翻了上帝或任何神創造世界、創造生命、主宰萬物變化的論點,挖了一切宗教神鬼學說的祖墳,因此被宗教界和神鬼玄說信徒們恨之入骨,一百多年來極盡污衊和打壓之能事,想把進化論推翻。
  • 中國人提出生物進化論思想,比英國的達爾文早了兩千多年
    直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學者達爾文出版發行了自己的著作《物種起源》,系統闡述了生物進化論思想。生物進化論的誕生,幾乎具有顛覆性的意義,徹底推翻了此前人們所做的種種設想,改寫了生物學、生理學、生物考古學等學術框架。儘管今天有一些學者對生物進化論提出了與之相左的某些論點或者證據,但由生物進化論所統攝的生命科學體系卻依然是堅固而龐大的。
  • 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
    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的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也是進化論的奠基人,他就是達爾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查理·羅伯特·達爾文,1809年2月12日出生於英國魯茲伯裡的一個醫生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名醫,祖父還是動物學家。達爾文從小酷愛花、草、蟲、魚,他還喜歡打獵、釣魚,採集的動植物標本擺滿了他的小臥室。
  • 進化論險些被毀!達爾文揭秘物種起源,思想暗合樸素的中華哲學?
    這是不符合聖經原意的,當然會引起教會和上帝信徒們的不滿,達爾文甚至萌生過不發表進化論以躲避壓力,這就是進化論險些被毀的原因。最後他也沒有採取激烈的鬥爭方式進行批駁,而是採取克制和折中的辦法:即邀請自己的妻子愛瑪一起來討論,反覆地修改原稿,使得文章看起來完全沒有攻擊上帝聖經的語氣和意圖,只是將事實表述出來。他的這種思想就是類似於中國的中庸思想!和為貴的思想!
  • 如果沒有達爾文,科學家多久才能發現人類是進化而來的?
    我們常說,歷史是由人創造的,尤其是一些偉人,他們直接推動了歷史的發展,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但如果,歷史上沒有這些偉人,我們的歷史會改寫嗎?比如:沒有達爾文,我們還能發現人類是從別的動物進化而來的嗎?
  • 「優勝劣汰」真的是進化論的全貌嗎
    馬爾薩斯的「人口增長」概念啟迪了達爾文,每一種動物,如果不被阻止,會按照幾何級數一直增長。但是活下來並不容易,必須依靠競爭。本文摘自《人的哲學三部曲:小獵犬號上追隨達爾文》,楊照 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9月什麼因素使得達爾文特別注意到生物個體與個體間、物種與物種間的「生存競爭」?
  • 達爾文走了124年,他的烏龜依然在等著他回來:我會一直等下去
    達爾文的學說對生物學,哲學,心理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轉化定律)。這裡則分享五個鮮為人知的有趣事實來幫助我們了解偉人的另一面。
  • 寒武紀生物大爆炸對達爾文進化論的衝擊,物種在一瞬間被創造出來
    四個代之間的三條界線,有兩條分給規模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白堊紀晚期的生物大滅絕發生於距今約6500萬年前,它是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分界。儘管它不是規模最大的「偉大逝去」,其名氣卻無他能及。因為,在事件結束之際,恐龍煙消雲散,使得大型哺乳動物(以及在很久的後來,我們人類自身)的進化成為可能。
  • 達爾文生平
    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裡,他的父親是位著名的醫生,他的祖父則是更有名望的醫生,同時也是推理進化論者。在達爾文出生之前,他的祖父就將生物進化的概念介紹給了英國讀者。環球旅行為達爾文提供了深入自然的機會,也讓他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進化論思想便是由此成形的。 從小獵犬號回來後,達爾文已經是一位大有前途的地質學家。他的發現讓萊爾對他肅然起敬,二人也因此開始了他們的終生友誼。 1839年,達爾文出版了描述小獵犬號航行經歷和發現的《航海日誌》,很快成為19世紀最為暢銷的旅遊書籍之一。
  • 最熟悉的陌生人: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究竟是什麼?
    關於進化論,或許早已經成為現代人基礎認知中渾然天成的部分,但這份熟悉也讓我們忽略了161年前達爾文《物種起源》發表之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理論才是絕對主流思想。  11月24日,是《物種起源》問世161周年紀念日,讓我們重新凝視這位科學巨人,看看他是如何開闢生物學發展新紀元,並且引起整個人類思想的巨大革命的。
  • 真理:達爾文的進化論又被推翻了?(上)
    實際上關於進化論的理解,我們接觸到的內容裡,有很多廣為流傳的錯誤,比如:生物的進化是從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這就是個典型的錯誤;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也多少有一些誤解,或者是進化會讓生物越來越完善。而後者就是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因為刪了很多,所以現在也有很多反對者把《物種起源》拿出來,說達爾文這個書裡對人類的進化有缺失的一環,這種說法就是從這兒來的。
  • 達爾文創立了自然選擇生物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人類位置的看法
    與特創論相伴隨的目的論則認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從15世紀後半葉的文藝復興到18世紀,是近代自然科學形成和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在科學界佔統治地位的觀點是不變論。
  • 達爾文進化論難以統治整個生物圈,上帝創造論如同不倒翁般存在
    如果有人在地上偶然發現了一塊精緻的手錶,他首先不會認為這塊表是大自然經過一系列的進化或者隨機挑選出來的,而會認為這應該是某一個技能優秀的鐘表師設計出來的。因為人類的常識都會這樣子認為。同樣的,自然界中同樣經過精心設計的具有高度適應環境的某種功能的生物,他們看似也有一個為此而存在的全能型的創造者,這個人就是上世紀人們口中流傳的「上帝」。
  • 生物的進化,繼達爾文以後的進化研究
    今日遺傳學由於和生物化學的進步相輔相成, 從而它較之生物科學中的其他領域擁有更多的研究者。對進化論而言, 遺傳學的開頭是並不怎麼好的 。構築遺傳學基礎的學者之一的德弗裡斯用拉馬克月見草做試驗材料。通過拉馬克月見草雜交突然產生出若干與親代顯著不同的子孫。
  • 存在致命漏洞的進化論,達爾文自己否定了?或會讓進化論崩潰
    文/仗劍走天涯達爾文自己否定了?進化論存在致命漏洞?或會讓進化論崩潰人類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說起進化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1842年《物種起源》由達爾文寫出,曾一度引起當時社會的熱論,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人類對起源科學的探討。最後,進化論的假說成為了人類起源的主流觀點,雖然大多數的人都很相信進化論對人類起源的解釋,但是因為其中缺乏關鍵性的證據,仍然受到了很多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