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芳百世的「小獵犬號」,流芳百世的達爾文
如今的人們知道「小獵犬號」,幾乎都是因為達爾文。正是跟隨小獵犬號的科學考察之旅,讓達爾文完成了從一個大學畢業生到生物進化論奠基者的轉變。
1831年,羅伯特·菲茨羅伊船長將要帶領著「小獵犬號」科考船,開展為期五年的環球航行。
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菲茨羅伊船長需要一位非正式的博物學家,記錄旅途中所見到的各種生物,並且能夠與船長交談,溝通,排遣寂寞。畢竟,前任船長因為心理問題自殺的慘劇還歷歷在目。
或許是歷史的選擇,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年僅22歲,剛從北威爾斯地質考察回來的劍橋大學畢業生達爾文,被亨斯洛教授推薦,來到「小獵犬號」,開始了他的生物科考之旅。
「小獵犬號」於1831年12月27日揚帆起航,估計當時沒有人能夠想到,這艘軍艦改變了達爾文,也間接地改變了這個世界。而「小獵犬號」則因為達爾文而流芳百世。
《小獵犬號航海記》就記敘了這一偉大的航行歷程。
2、博物學者,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多重身份下達爾文的航海日記
達爾文的著作中,公認最有影響力的是《小獵犬號航海記》《物種起源》以及《人類的由來與性選擇》這三部。而《小獵犬號航海記》可以算是達爾文的得意之作,每每談起這本書,達爾文都是喜不自勝。
其實最初的時候《小獵犬號航海記》並非獨立成書,而是官方考察報告中的第三卷,第一二卷是菲茨羅伊船長所寫,第四卷是注釋與附錄。
海上的航行漫長而乏味,小獵犬號原本的考察計劃只有兩年,可是無常的天氣和菲茨羅伊船長的敬業,讓考學考察的周期越來越長。水手們都是怨聲載道,但是對於達爾文來說,應該說是另外一種運氣了,讓他能夠更多地採集標本,發現新生物。
在阿根廷,達爾文發現了大地懶的下頜骨化石;在巴塔哥尼亞,達爾文發現了更多奇特且龐大的遠古生物化石。所有的發現,讓達爾文開始思考,動物的演變似乎與地殼變化有關,而與上帝創世的大洪水沒有任何關係。
隨著航海科考的深入,神秘的美洲大陸生物群體的演變讓達爾文陷入了更深刻的思索當中。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聖菲,兩個地方緯度僅僅差了3度,卻有著6種不同的的鳥類。
地理位置沒有特別大的變化,如果真是上帝創世,為何要創造出如此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呢?
1835年9月,達爾文在到達了加拉帕戈斯群島之後,他對群島的考察結果說是開創性的。
達爾文通過對一種地雀的考察,發現不同島上鳥的喙大小與形狀存在顯著差異,通過這一觀察,他發現這應該是支持物種漸變的證據。由於相鄰島嶼之間的物理隔斷,每個島嶼上的鳥兒相當於是獨立從同一祖先演變過來的。
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象龜同樣存在著相同的現象,受此啟發,達爾文寫道:「這個群島的動物學值得認真研究,因為它可能顛覆物種恆定的觀念。」
在科考的過程中,達爾文的考察日記偏重於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動物植物、奇特地貌;而且作為一個博物學者,生物學家,地質學家,達爾文的文筆相當的好,對科學知識的講解深入淺出,而又充滿趣味,充分滿足了當年無法遠行的人們的好奇心,由此達爾文主筆的第三卷受歡迎程度遠遠高於其他三卷,也成就了達爾文在科學屆的名聲。
在參與「小獵犬號」的科考之前,達爾文父親的願望是讓達爾文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牧師,沒有想到等達爾文返回故土,他在科學屆的前景明顯要遠遠高於當牧師了。
可以說,正是這次「小獵犬號」科學考察,讓英國少了一位可有可無的牧師,而讓世界多了一位開創學科先河的領軍人物。
3、《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華萊士與達爾文進化論之爭
之前讀過達爾文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這本書。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一種配偶選擇主導的審美進化論,這種力量也在推動著生物進化的進程。但是主流的達爾文主義者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觀點,會損壞自然選擇解釋萬物的能力,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審美進化的理論一直處於被壓制、曲解、曲解、遺忘的狀態。
在抨擊達爾文的審美進化論的科學家中,自然選擇理論的共同發現者華萊士是聲音最大的那一個。
關於華萊士和達爾文之間還有一則歷史軼事。在1859年, 華萊士從印度尼西亞的叢林中給達爾文寄了一份手稿,結果達爾文發現華萊士所研究的內容跟他幾十年以來秘密研究的自然選擇理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於是達爾文把華萊土的手稿和自己的研究內容的短文章都發表了,又匆忙出版了《物種起源》。
華萊士與達爾文在配偶選擇問題上從未達成一致,他們在通信和出版物中唇槍舌劍,爭得不可開交,直到1882年達爾文去世,也沒有達成和解。
在華菜士的強烈攻擊下,性選擇理論在生物進化學中始終處於被排斥和遺忘的境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70年代。
這兩位偉大的生物學家之間的故事,讓我想起了牛頓和萊布尼茲關於微積分發現過程中的愛恨情仇,看來科研界也並不是一團和氣,打壓、爭吵、下絆無處不在。
在整個二十世紀,生物進化學受到了華萊士的影響,達爾文的理論是經過華萊士過濾的,受到了刪減和曲解,許多生物學家對此無比地憤慨。
4、加拉帕戈斯群島:大自然生物進化的「實驗室」
在《小獵犬號航海日記》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島這一章。
之前陪孩子看BBC記錄片的時候,有許多素材都是取自於加拉帕戈斯群島。這個群島是太平洋中遠離大陸的一個群島, 是世界公認的一個大自然生物進化的「實驗室」。
達爾文於1835年曾經登上這個群島,並對各個不同的島進行了考察,這裡的所見所聞對於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BBC的紀錄片《地球脈動》,就選取了一種只有在這個島上生存的生物,海鬣蜥。
在達爾文的筆下,海鬣蜥是這樣的:「海鬣蜥在所有的島嶼上都非常多,完全生活在多巖石的海灘上,從未在哪怕離岸十碼以外的地方發現過,至少我沒有見過。」「在水裡,海鬣蜥遊起來非常自如快速,其身體和扁平的尾巴蛇形擺動,腿一動不動,放鬆地貼在身體兩側。……海鬣蜥的四肢和強有力的爪子特別適合在海岸無處不有的崎嶇多縫的熔巖石上爬行」
加拉帕戈斯群島另外一種著名的生物就是象龜了,在北京動物園有兩隻亞達伯拉象龜,從他們巨大的身形,也可以想像出加拉帕戈斯象龜的壯碩身材。
達爾文在書中寫道:「副總督英國人勞森先生(Mr.Lawson)告訴我們說,他曾見過幾個巨大的,需要六到八個人才能從地上抬起來。有的一隻就可以提供二百多磅肉。」
另外達爾文在《小獵犬號航海日記》中也顯示了他極為調皮的一面:「最好玩的就是,突然走到一個這麼慢慢踱步的大怪物前面去,看它在我超過它的瞬間,立即把頭和腿縮進殼裡,發出一聲深沉的嘶嘶聲,然後轟然伏地,好像被擊中而亡。我經常爬到它們的後背上,在龜殼尾端拍幾下,它們就會站起來接著走,但我發現很難保持平衡。」
在觀察完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生物之後,達爾文認為群島的各個島嶼之間的海水極深,很可能從未連為一體,這也是導致了各個島之間的生物差異性如此之大的原因,或者說是貧瘠的巖石小島的創造力,這個提法倒是很有意思。
另外,將近兩百年前,達爾文就對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外來物種非常擔心,他覺得如果引進新的掠食性野獸會導致極大的災難,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
很可惜的是,人們沒有對達爾文的警告加以重視,後來的發展事實證明,無論是外來的植物,還是外來的動物,都對本島的生物群體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還有人為的影響,加拉帕戈斯群島的象龜,由於被捕獵吃肉,已經瀕臨滅絕。
5、達爾文生物學家身份的背後,其實是個美食家
之前讀過一本書,叫做《企鵝鳳梨與穿山甲》。講的是從大英圖書館的故紙堆中,整理出歷代探險家們所記錄的筆記,來看看他們眼中的世界都是什麼樣子的。
其中發現,在那個瘋狂的航海殖民年代,是沒有太多的環境保護概念的,一切都以對冒險者有利為最終目標,野生動物的價值要麼是吃肉,要麼是做成精美的擺設。
《小獵犬號航海日記》中也同樣如是,達爾文在科考之餘,記錄了大量的美食和對野生動物的捕殺與烹飪,看得出來達爾文也是一個標準的吃貨。
前文說過象龜現在已經被吃的成為了瀕危動物,但是在達爾文他們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時候顯然並非如此。
遠途科考,沒有辦法帶足夠的新鮮食物,那就就地取材。「住在高地時,我們完全靠龜肉為食,帶龜殼烤的肉(如同高喬人做的連皮烤肉)很好吃,幼龜做的湯也非常不錯。除此之外,我吃不出龜肉有何特別之處。」「我們訪問期間,雌蜥蜴身體裡有很多又大又長的蛋,它們把蛋下在自己的洞穴裡,人們會找來吃。」
而對於象龜這種動物,達爾文是這麼評價的:「這種動物的主要用途是食用,肉既可以鮮吃,也可以醃製,從脂肪裡還可以提純出一種精美清亮的油。這裡的人捉住陸龜後,會在靠近尾巴的皮膚上拉開一條口子,這樣能看到身體裡面,看到背甲下的脂肪是否厚實。如果不厚,就把它放生,據說它們很快就能從這個奇怪的手術康復。」看完之後,心裏面不由得感覺一陣惡寒。
而波特船長(Captain Porter)很擅長分辨各個島嶼上的烏龜之間的差別,為什麼呢?「而詹姆斯島的陸龜更圓、更黑,煮熟後也更好吃……」這種分辨手段實在是有些讓人無語。
而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出現的聖地大溪地,達爾文也同樣曾經涉足,他覺得「大溪地人赤身裸體,身上刻有花紋,頭上裝飾著鮮花,走在這些小樹林的陰影下,儼然一幅原始生活的精美畫面。」,而相應的,達爾文對大溪地女子的裝束比較失望,相對於男人來說,她們的打扮實在是沒有什麼特色。
大溪地人的吃飯方式也非常獨特,每天都像是開BBQ宴會一般。「大溪地人用樹枝生了火,在燃燒的木頭上面放了二十塊板球大小的石頭。大約十分鐘後,樹枝都燒光了,石頭髮燙。在此之前,他們已經用樹葉把牛肉、魚、成熟的或生的香蕉片,還有野魔芋尖都包好了。這些綠包包被夾放在兩層熱石頭之間,整個再蓋上土,把煙和蒸汽都堵在裡面。大約一刻鐘後,最美味的晚餐就煮好了。這些精心準備的綠包包在香蕉葉上擺好後,我們就著椰子殼盛的清涼溪水,享受我們的鄉村晚餐。」而除此之外呢,「還有幾種野果和有用的蔬菜。小溪水涼爽,裡面有鰻魚和小龍蝦。」
這種世外桃源的生活實在是讓人沉醉,難怪思特裡克蘭德痴迷於大溪地的夢境中,怎樣也不願回歸現實世界。
6、《小獵犬號航海日記》,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如果不是達爾文,「小獵犬號」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艘名垂千史的船;
如果不是「小獵犬號」,或許達爾文已經成為了一個受人尊敬的牧師。
但是,很難分清楚,到底是「小獵犬號」成就了達爾文,還是達爾文成就了「小獵犬號」。
通過《小獵犬號航海日記》,能夠感受到生物學家在年輕時代的心路歷程,能夠了解自然界的絢麗多彩如何填補了生物進化史上的一片空白,為我們從現代的角度去全面認識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生物的進化,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非常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