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有為,不爭而爭」:人到中年,不爭,是大智慧

2020-11-29 一勺文章

作者:一勺美文

人到中年,心境會淡泊下來,社交自然也就會少了很多,或者說,就算不甘心淡泊,依然希望熱鬧繁華的生活,但現實往往不會如你所願。畢竟,只有少部分的人,進入中年後事業和生活會越來越興旺,身邊的人也會越來越多,但大部分的人,比如你我這種平凡之人,會漸漸地被時代遺忘。

所以,你看很多中年人不喜歡跟人爭的,哪怕本該屬於自己的,只要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讓給你又何妨。也因此,中年人往往會被掛上「慫」的標籤,但那其實並不是慫,而是多方考慮後選擇的一個最合適自己的處理方式,只不過因為不爭,所以顯得慫。

遇事必爭,這不是貶義詞,人活於世,特別是年輕人,不爭,別人是不可能將你所需要的送給你的,爭,才可以得到我們該得的利益,並可能使得利益最大化。年輕人不爭,社會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但不爭,也未必是膽怯,不爭,往往是因為爭過之後,發現仍然無法改變現實而作出的調整,是順應現實的,更是符合自己的。

就比如說,我們為了一個夢想,奮鬥了多年,最終發現無法實現它,而且,在可以看得見的未來也無法去實現它時,那麼這時候是繼續,還是放棄?我覺得應該放棄了。人最初的夢想總是被自己設置得遙不可及,為這個無法實現的目標花費全部的精力,從而忽略那些微小,但可能完成的目標,實在是不划算。

我見過這麼一個朋友,年輕時因為各種原因跟一個女孩分手了,後來有了錢,又與那個女子取得了聯繫,當然,這時候雙方都已經各自成家,有了孩子。他堅信過去是因為窮而跟她分手的,現在他富了,所以要重新爭取她。這事使得雙方家人十分惱怒,一直拖了兩三年,這才如願。然而,有一天半夜醒來,他看著已經並不年輕的她恍惚了,自己花了大半財產,拼著妻離子散爭來的她,到底划算嗎?

當然是不划算的,因為這事從一開始就偏離了方向。中年人的不爭是一種境界,但為工作和利益去爭,是因為想要過上更好的日子,是可以理解的,為了愛情去爭,多少顯得荒唐了。人到中年,有一個雖然不大,但很安穩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一個愛嘮叨但願意跟你過苦日子的妻子,也是一種幸福,有一兩個不讓你省心、但比你高大、漂亮、聰明的兒女就更是幸福的。

有的事,爭,未必就會幸福,不爭,也未必不幸福。特別是那些身外之物,爭了,平添困擾而已,不爭,便少了很多麻煩。

人到中年,除了前面所說的愛情之外,面子、虛名、口舌等等也更不應該去爭。面子就是一層薄紙,別人可以清楚地透過它而看到你本來的面目,但是,別人是不會跟你說的,而你也因此沾沾自喜。其實,換個角度來看,你得了什麼呢?什麼也沒得到。

虛名、口舌等等也是如此,你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編織的東西,在別人眼裡就是個笑話而已,不僅如此,甚至可能是災禍的來源。為這些而爭,不划算。

《道德經》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一個人無欲不爭了,天下也就沒有誰能跟你相爭。誠然,這種境界和格局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能達到的,但不爭,也就會少很多麻煩,這種淺顯的道理卻是不難理解的。

「無為有為,不爭而爭」:人到中年,不爭,是大智慧。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做一個淡泊的人,這樣,不僅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自己也會從中領悟更多。從而,坦然面臨即將到來的「老」。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簡單點,不爭,不辯,不炫耀,才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
    人活一世,不易且短暫,到了一定年紀,就要沉澱自己的心,靜觀事態變遷,做人簡單一點,別奢求太多,不爭,不辯,不炫耀。走著走著,我們就會明白心寬似海,風平浪靜,不爭不辯不炫耀才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笑過,哭過,痛過,樂過,經歷了風雨,走過了坎坷,體會了人情冷暖,感受到了世態炎涼,漸漸明白了,做事,盡心盡力就好;做人,問心無愧就好。
  • 人到中年:不比,不言,不忘,不爭
    人生越走越遠,時間越來越久,很多時候,自己一個人逐漸明白,也逐漸淡然,逐漸懂得,其實人到中年:不比,不言,不忘,不爭,只有這樣,才能活出來最好的生活。人生匆匆,一切便也如此,人到中年,逐漸明白,不比是一種淡然。2、不言是一種智慧很多時候,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與別人去訴說自己的痛苦。想要去與別人訴說自己心中所有的不甘與委屈。
  • 人到中年有「三個不爭」,句句真理!
    文/泠泠人這一生,無非就是一個過程,誰都逃不了生老病死的宿命。所以,人吶,要學會用坦然的心態去面對,保持一顆平常心,沒必要凡事都爭個明白,有些東西,是你的,就自然是你的,不是你的,就算你硬搶也沒有用,尤其是人到了中年之後,更要記住這三個不爭,因為這三個不爭,你越不與人爭,福氣就越多!1.不爭面子人到中年之後,別總想著爭面子。要知道,面子只是一時的,裡子才是一世的。
  • 人到中年: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三不爭
    人到中年,經歷了風雨,走過了坎坷,贏得了尊敬,也擁有了財富。 到了越活越明白的年紀,逐漸領悟到,應做到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三不爭。
  • 人到中年,不爭,不理,不解釋
    從未遇見你,但我卻懂你,一場心靈的碰撞訴說每一段情感醉美心事/文人到中年不爭,是一種智慧,讓心更加清淨。那些不懂你的人,不管你怎樣解釋也沒用,不想理你就是不想理你。有時候,我們明明很生氣,但卻選擇了釋懷,因為我們知道生氣沒用,生氣只會氣到自己。人活一輩子,又有誰這一輩子都會活得那麼順境順心。
  • 佛系中年的爭與不爭
           與世無爭,只有人到中年才能逐漸醒悟,特別是逐漸養成佛性思維之後,才真正能夠駕馭與世無爭,踐行與世無爭。>      佛系中年,雖然不與世爭,不與人爭,但首先要與自己的品性抗爭。
  • 人到中年,做到「四個不爭」,越不爭,福氣越多
    《格言集錦》裡寫道:「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爭高自極天。」一個人,就是一滴水,唯有融入大海,才不會幹涸;一個人,就是一粒沙土,唯有融入群體之中了,才能積沙成塔;一個人,就是一棵樹,唯有生在森林,才能形成風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壓力很大。如果凡事都斤斤計較,那麼越活越累。
  • 《道德經》中的大智慧:不爭!能做到的人都不簡單!
    不爭,《道德經》裡的大智慧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第8章)這句話我們比較熟悉,意思是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老子在《道德經》第22章,用嚴密的辯證思想重申不爭的原因,以及不爭可以達到的人生最高境界。
  • 俗語「人到中年,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三不爭」,具體指啥?
    在千百年的生活過程中,農村人也總結了一套生活經驗,既有指導生產耕作的,也有教育子女後人的,為了方便傳承,多是一些言簡意賅的俗語,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又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例如這句「人到中年,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三不爭」。
  • 人到中年,靜而不爭
    人到中年,那些生老病死的事情,也漸漸發生在身邊至親至愛的人身上,從最初的無法面對,到後來地坦然處置,不是心中不再有悲喜哀愁,而是真正開始懂得並接納:「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於是,也就不覺放下曾經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祿,放下那些無謂的社交和折騰,遠離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只是一味地追求屬於自己內心的平靜。
  • 為而不爭 實現人生安泰的行為準則
    筆者始終認為,「為而不爭」是所有大律、規律中最能讓人實現安泰的具有基礎意義的一律。「為而不爭」究竟體現了一種什麼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呢?「為而不爭」首先體現的是「為人」的修養和氣度,其中最直接的表現是「謙行」,即「謙卑虛下的德行」,也就是始終應當有靜如止水的心境、虛己待物的器量、融然遠寄的情懷、與世無爭的平和、謙誠藹如的粹美。
  • 餘生,靜而不爭~
    一輩子究竟有多長,沒人能預測。幾十年光陰,我們只能聽天由命不停走下去,任何人都不能給自己量身定做,唯有順其自然。 不得不說,人到了一定年齡後,心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從年幼無知的幼年,狂妄不羈的少年,追求夢想的青年,至踏進不惑門檻的中年,整個人都在不斷變化中,身不由己。或許,是生存環境影響了心態,漸漸不再急躁,人仿佛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安靜下來,似乎很多身邊正在發生的事物,和自己無關,生活的節奏也慢了起來。
  • 人到中年,只想安靜
    人到中年,只想安靜,不爭、不吵,不嚷、不鬧。聽過太多的違心話、奉承話、痴心話,見過太多的起起伏伏、分分合合。也終於能夠體會得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有些事,不必多說,有些人,不必再問。人到中年,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年輕的時候,累積了一定的資本,也累積了一定的人脈。很多人想著可以開始人生的「第二次騰飛」。可萬事開頭難,隔行如何隔山。人到中年,一方面有著「未酬的壯志」,一心想要攀登人生的「頂峰」,一方面,也背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擔,不再只是為自己一個人而活。
  • 道德經: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老子到底讓爭還是不爭?
    "不爭饅頭爭口氣",在現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或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或是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甚至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面子,逐漸陷入"爭先"的泥潭中無法自拔,卻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 人到中年,要「沉得住氣」
    人到中年,經歷了太多世事浮沉,應當明白,很多事情,可以傾盡全力去做,卻不能毫無保留地說出來,有些話,寧可爛在肚子裡。才能將很多有紛爭的事情,消弭在萌芽狀態。人到中年,每個人肩上的責任已經很重了,沒有一件事情是輕輕鬆鬆就能拿下來的,如果不學會自己給自己減壓,又或者,一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甚至,事情還未開始時就杞人憂天,日子怎會過得踏實和安定呢?我們追求房子、車子、位子、票子,勞心勞力,不管到了哪個程度,似乎都快樂不起來。太多太多的事情,都無能為力。
  • 人到中年,三不比 、三不言、三不爭!
      人到中年,經歷風雨,走過坎坷,也見過許多人和事。有些人,無話可說,有些話,無人可說。到了越活越明白的年紀,逐漸領悟到,人生一世,活的是心態,做到三不比,三不言,三不爭,自然通透許多。
  • 《道德經》中的大智慧:不爭!能做到的人都不簡單!
    《道德經》中一個核心的思想是不爭,老子貴柔,主張不爭,這是我們先人在長期生活中獲得的智慧結晶,在老子清晰的思辨思想中,通過不同章節層層論述,讓我們明白不爭之大智慧。就是說善於統帥的將領不崇尚武力,善於戰鬥者不輕易被激怒,善於取勝者不與人正面爭鬥;善於用人者對人謙下。老子對「不爭」的論述逐漸遞進,最後以「不爭」為《道德經》的結束語,可以看出老子對不爭思想的重視。「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81章)天之道,利於萬物而不傷害他們;聖人之道,惠及大眾而與世無爭。
  •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莫過於給自己鬆綁,多一份隨意,少一分刻意。人到中年,行我所行,不必解釋。你總是照顧每一個人的情緒和感受,誰又會體諒一下你呢?人與人的相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夠彼此懂得的人,無須更多言語,而是彼此欣賞,彼此鼓勵,彼此支持。年輕的時候,生怕別人不懂得自己,從而錯過了很多機會,所以,凡事都想解釋得清清楚楚,或者用行動一再表明自己的心跡。人到中年,哪怕被人誤會,也不願多做解釋,因為,怕浪費時間,怕影響了自己的心情。這種改變的背後,是對自我能力的認同,對自我選擇的肯定。
  • 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中以柔克剛的處世哲學
    說起道家思想的時候,很多人想到的是「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不爭」好像成了道家思想的代名詞,由此也引起很多人生態度比較積極的人的抵制。畢竟人生在世,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職場工作,總有一些時候,就算你不爭,別人也要爭。
  • 人到中年,越來越喜歡安靜
    朋友說大概是人到了中年,對待事物的看法和年輕時不盡相同了。從前一個人時覺得孤獨,而現在卻覺得一個人的時候真的蠻好。 獨處的時候可以安靜地梳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想想自己工作中的得失,考慮一下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