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區的離休幹部郭金鑑老人告訴記者,鄭和墓確實在牛首山,但並非現在所說的牛首山南麓江寧區谷裡鄉周村境內,而是在牛首山北麓雨花臺區鐵心橋高家庫村。從上個世紀60年代無意發現到現在,郭老研究鄭和墓已有幾十年,經過多次實地考證和長期的查閱史料,郭老披露了這一研究成果。
碑亭佚名墓就是鄭和墓?
郭金鑑老人從上世紀60年代初就在雨花臺區工作,幾十年從事林業工作的經歷使得老人對雨花臺區的每一個山頭都非常熟悉。他告訴記者,高家庫村有一個名叫小龍山的山包,鄭和就葬在這座山上。
在聽了郭金鑑的敘述後,金陵晚報記者隨同老人來到高家庫村進行了實地探訪。小龍山位於寧丹公路旁,山的兩邊有一條大土埂,當地人稱之為大龍埂,山包中間又伸出兩條小土埂,名叫小龍埂。郭金鑑說,鄭和墓就位於這大小龍埂圍成的懷抱之中。上世紀60年代,郭金鑑在此地還看到了一座五六米高的碑亭,庭中有一石碑,碑身只有一半,下有龜趺碑座。如今碑身已無法找到,記者在一片草叢中找到了斷裂為兩段的龜趺,左右相隔半米排列。
一位七十多歲的村民告訴記者,這座古墓是明代的「內官墳」,當年墓道宏偉,碑亭前設有祠堂,次第排列的幾道牌坊一直延伸到公路邊,由於缺乏保護,石碑、牌坊、祠堂已被破壞殆盡,無跡可尋。剩下來的龜趺也在一次風雨中被閃電劈成為兩半。目前,雨花臺區的有關部門在此地設立一個牌子,將其命名為「碑亭佚名墓」,列為文物控制單位。
點滴線索印證鄭和墓在此處
自從60年代以來,郭金鑑老人利用業餘時間對該佚名古墓進行了長期研究。結合自己當年所見,郭老說,墓主的身份肯定不是一般官員。斷裂的龜趺又和雨花臺區現存的明功臣李傑、鄧愈、宋晟墓前龜趺一模一樣。根據這些線索郭金鑑判斷,墓主肯定是明朝重要官員,級別不在鄧愈等人之下。
當地群眾稱該墓為「內官墳」,內官就是宮內服侍皇上的太監,基本可以判定墓主的身份。更為關鍵的是,古墓附近有一個周家凹村,照理說,周家凹村姓周的人應該佔多數,但村裡鄭姓人家很多,村民曾告訴郭金鑑,他們都是鄭氏後人,明朝時由外地遷入村裡,世代在此看守祖先陵墓及祠堂。郭金鑑還說,清朝同治年間的《上江兩縣誌》記載「鄭和墓在牛首山麓」,小龍山正是屬於牛首山脈,到牛首山頂不過四五華裡。
明朝墓、內官墳、形制宏大、守墓人姓鄭、方志有記載……根據這些點滴線索,郭金鑑得出結論,小龍山古墓墓主非鄭和莫屬,因為符合上述條件的明朝太監只有鄭和一人!
公認的鄭和墓規模不如小龍山
目前,牛首山南麓江寧區境內也有一座鄭和墓,並被作為真正的鄭和墓來紀念和保護。對於那座墓,郭金鑑曾經多次去看過。他說,江寧區和雨花臺區毗鄰,小龍山本來就屬於江寧縣,1956年劃給雨花,小龍山明代墓和牛首山南麓的兩座「鄭和墓」離得很近。1981年,江寧縣在牛首山南麓重修「鄭和墓」時,郭金鑑專程去看,兩者比較,小龍山古墓氣派更加宏偉壯大,說小龍山古墓是鄭和墓更加可信一些。
郭金鑑最後告訴記者,這個秘密在他心中埋藏了許多年,如果不講出來,鄭和墓之謎真的不知要過多少年才能解開,小龍山古墓也會漸漸湮沒,直至沒有人知道。明年就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了,鄭和墓到底在什麼地方,是有、是無、是真、是假,這個千古謎團應該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得到解決了。(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