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墓葬牛首山 為何這裡集中了這麼多明代太監墓?

2020-12-18 江蘇頻道

很多人都知道,鄭和墓位於江寧牛首山。在江寧區境內,也曾發現過很多座太監墓。鄭和研究學者鄭自海告訴記者,江寧牛首山、祖堂山一帶可能是明代的一個太監集中安葬地,已經陸續發現過很多太監墓。「今後,這個地方還可能有更多的太監墓被考古專家找到!」

最有名的是鄭和墓

牛首山、祖堂山這一帶最有名的太監墓,要數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的墓葬。「鄭和墓到底在哪裡,曾經存在過爭議,有不少學者在這個問題上出過錯。」鄭自海說,例如,著名學者朱偰就曾經將雨花臺區鐵心橋的明司禮監太監鄭強墓錯認為鄭和墓。

其實,清代地方文獻《同志上江兩縣誌》就記載,牛首山「有太監鄭和墓」。鄭和墓位於風景優美的牛首山麓,江寧區谷裡周村境內。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雲南鄭和後裔就千裡迢迢地來到牛首山掃墓。而南京鄭和後裔世世代代也口耳相傳鄭和墓就在牛首山。

1981年,有關部門到實地踏勘,發現鄭和墓墳壙呈馬蹄形,墓包呈長方形。當地曾有一個小村莊名曰「鄭家村」,村民自稱祖輩是鄭和墓的墳親家。當地群眾還反映,這裡原有鄭和墓碑,地表上曾有各種石刻。1985年,在鄭和下西洋起航580周年之際,牛首山鄭和墓被修繕一新,對外開放,「鄭和墓,可以說是牛首山發現的最重要、最知名的太監墓!」鄭自海說。

洪保墓出土曾轟動學界

除了鄭和墓,牛首山、祖堂山的範圍內幾十年來還屢屢發現其他明代太監的墓葬。鄭自海告訴記者,考古發掘證明,南京守備、內官監太監羅智葬於牛首山大定坊靜明寺;御用監太監王瑾葬於弘覺寺外五裡承恩寺;都知監太監楊慶葬於牛首山北今正德學院校園內……

2010年,鄭和下西洋的重要人物、都知監太監洪保的墓在祖堂山被發現。當時出土的洪保「壽藏銘」引起了鄭和研究學界的轟動,解決了很多學者爭論已久的問題。

另外,明代著名太監懷忠、金英、吳經、楊壽等人的墓也先後被考古專家發現,雖然發現地點並不屬於江寧區,而是位於雨花臺區,但這些太監墓大多位於牛首山的餘脈上。

鄭自海認為,在明代,牛首山,祖堂山一帶是南京太監一個重要叢葬地,"大量宦官墓葬地仍沉睡在牛首山周圍山林之中,陪伴鄭和長眠,形成了一個眾星捧月的局面!」

太監選定風水寶地

南京市考古界的一位專家並不認可眾多太監環繞鄭和墓,「眾星捧月」的說法,但他指出,牛首山、祖堂山的確是南京一個重要的明代太監叢葬地。

專家告訴記者,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吸取歷史教訓,對宦官的使用非常嚴格。但此情形到了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當皇帝後就發生了變化。由於以鄭和為代表的諸多宦官在朱棣奪取皇位的「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勞,朱棣在登基後重用太監,很多太監獲取了此前想都不敢想的高官厚祿。

一些太監死後,風風光光地葬在南京周邊風水極佳的地區,其墓葬的形制、陪葬物一點都不輸於朝中大臣。南京南郊地區丘陵起伏,山水形勝,很多太監把死後葬地選在了牛首山、祖堂山一帶,是因為以堪輿學的觀點看,這裡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太監雖然並非正式的官員,但其中不少人生前「撈」了很多錢,死後的墓葬也建得格外豪華。比如,埋在鐵心橋的司禮監太監鄭強,其墓前就有碑亭、牌坊,至今遺蹟可尋。

今後還可能發現重要太監墓

朱棣遷都北京以後,以南京為「留都」,在南京保留了一套政權機構,也有不少太監在南京任職。很多在京師(北京)的太監年老體衰「退休」後,遷到南京養老。另外,還有一些太監犯了錯誤後,被貶到南京,最後死在了「留都」,比如曾經權傾朝野的大太監汪直、馮保都死在了南京。上述這些太監,都可能葬在了南京南郊牛首山、祖堂山附近。

「明代太監葬在牛首山附近,大部分是自發的,是其生前自己選定,並掏錢買下的墓地,看重的是這裡風水很好,漸漸成為『風尚』,形成了牛首山、祖堂山附近太監墓集中的有趣現象!」這位專家告訴記者,今後牛首山、祖堂山一帶還可能發現明代太監墓,其中說不定就有你在史書上「邂逅」過的人物呢!

相關焦點

  • 南京發現明代鄭和墓 券頂砌築異常考究(圖)
    氛圍神秘 考古專家封鎖消息  昨天,市民張先生致電本報(揚子晚報)記者,說他就住在牛首山附近,近些年來,他知道牛首山發現了不少宦官墓,看到本報報導後,他有一種直覺,認為昨天報導的這個明代大墓可能是一個宦官墓,很可能是鄭和下西洋時的太監。  張先生的這個大膽猜測是否是真的呢?帶著這樣的好奇,記者也進行了多方打探。
  • 南京鐵心橋荒山現無頭龜趺 系守衛明代太監墓
    記者查詢資料、採訪專家後得知,原來這個龜趺守衛的是一座明代太監的墓。石頭烏龜已經斷成兩半上周,記者報導了高家庫社區楊家墳發現了一座六朝墓葬。文物愛好者黃先生看到報導,也到現場探訪。在六朝墓考古工地的西邊不遠處,黃先生有了新發現,「荒野樹叢裡有一個石頭烏龜,不知道是個什麼來歷?」他將這個情況通報了「老南京」版記者。
  • 文物局澄清南京發現古墓為鄭和副使洪保(組圖)
    墓室規模為中型偏大,這類形制表明,只有明代功臣和王侯才能夠享用。  23日上午,一對墓誌被運回博物館。墓誌上寫有什麼?墓室裡還埋藏著什麼寶物,一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發掘。  而就在此時,住在牛首山附近的一位市民張先生致電某報記者說,根據近幾年牛首山發現不少宦官墓來看,他有一種直覺,這次祖堂山發現的大墓也是個宦官墓,很可能和鄭和有關。
  • 【魅力江蘇】出發,去「鄭和時代」看看(下)▏▏鄭和墓、浡泥國王墓...
    該碑是僅存的直接記錄鄭和下西洋的明代碑刻之一,也是見證了南京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城市的重要文物之一。神秘的鄭和衣冠冢鄭和七下西洋,創下轟轟烈烈的壯舉,但其死後埋在哪裡卻是個謎。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鄭和結束第七次下西洋後,於1435年回到南京,同年在南京逝世,葬於牛首山南麓。
  • 南京發現的明朝鄭和墓,找到時已經被盜,挖開後專家無不欣喜若狂
    20t0年6月,南京且堂山社會福利院擴建,施工隊在後山取土時,挖掘機一抓抓出幾塊青磚,一座古墓露出地面。人們從破口的古墓後壁洞口向裡眺望,隱約可見墓室分旬前後室,中間分隔墓室的門道高約近2米,寬達1米左右,為厚重的青石材質,這座墓等級不低。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工作人員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儘管墓葬後室早年被盜,但前室保存完好,根據規格看這是明代功臣和王侯才有的墓葬規格。
  • 真正鄭和墓在雨花臺區鐵心橋?
    雨花臺區的離休幹部郭金鑑老人告訴記者,鄭和墓確實在牛首山,但並非現在所說的牛首山南麓江寧區谷裡鄉周村境內,而是在牛首山北麓雨花臺區鐵心橋高家庫村。從上個世紀60年代無意發現到現在,郭老研究鄭和墓已有幾十年,經過多次實地考證和長期的查閱史料,郭老披露了這一研究成果。
  • 南京江寧發現明代鄭和之墓,墓內兩樣東西,令人肅然起敬
    古之數千載,能率64艘大船2萬餘人,歷時28年乘風破浪7下西洋者,唯有鄭和。《明史·鄭和傳》記載,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詔南徵,遣侯傅友、藍玉、沐英率30萬大軍開赴雲南,在這次徵伐中,昆明州鄭和(本姓馬)被擒,被帶回南京,入宮成為太監,後於洪武十八年撥入朱棣的燕王府。
  • 鄭和死後到底埋在了哪裡?是南京牛首山還是國外,非常值得考究
    鄭和墓位於南京江寧區牛首山南麓,因為鄭和的父親叫「馬哈麻」,人稱「馬哈只」,因此當地人就以為鄭和原姓馬,稱墓為「馬回回墓」。鄭和墓所在的山,叫「回回山」。墓園附近有一村落,叫鄭家村,村裡人大都姓鄭。據村裡的一位老人說,他們是鄭和隨從的後代,鄭和死後,他們的祖上就給鄭和看墳,朝廷賜他們姓鄭,還賞了100畝良田,到現在還在種。這裡就是鄭和的墳墓。每年清明和冬至,全村人都會去鄭和墓前上香祭祀。但據學者研究,鄭和死後歸葬牛首山並不合情理。因為鄭和是在公元1433年4月死在印度古裡,船隊7月份才回國。
  • 鄭和墓有什麼隱秘,為何一直到1956年才被發現
    文章引言: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然而他的埋葬之地,一直都是謎團。1956年7月14日,幾個小青年,在遊覽牛首山時,在弘覺寺中發現一個地宮,解開了這個幾百年的謎團。這讓考古學家,非常的疑惑,一個太監為何有這樣的尊崇!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歷史上根本不存在——李善福,這個太監。後來經過各方的論證,最後給出的結論是——李善福就是鄭和。鄭和為什麼被葬得如此隱秘呢。
  • 南京牛首山首次發現鄭和墓文物實證(圖)
    南京牛首山有著一座鄭和墓,但是長期以來,學界對此有著一些存疑。而記者獲悉,在上周召開的「鄭和下西洋與江寧」學術研討會上,披露了一個重要發現。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志高解讀,關於鄭和葬地的記載,最早的記載文獻是清代《康熙江寧縣誌》,其中第五卷上有這樣的文字:「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西麓……」說得很清楚,鄭和墓就在南京牛首山。  另外,鄭和墓的具體地址確認,則多依靠了當地老百姓的回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文物工作者在牛首山西南麓周村,走訪了村民。
  • 北京鄭和衣冠冢與李蓮英墓毗鄰?
    北京也有一座鄭和衣冠冢日前有關南京牛首山所謂鄭和墓只是一座衣冠冢的報導在讀者之中鄭和研究學界引起了反響。江蘇省鄭和研究會會員、中國造船研究會會員楊彬先生獨家向金陵晚報記者披露,其實在明代大部分時間內作為都城的北京,也有一座鄭和的衣冠冢。六百年來,這座鄭和衣冠冢一直少為人知,就連鄭和研究學界都鮮有人聽說過。
  • 鄭和明明是太監,為什麼卻子孫滿堂,如今在泰國開支蔓葉
    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古裡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在我們明朝的歷史上,太監曾經擁有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明代再到清朝,我們大量聽到的是皇上昏庸無能,太監當權倒行逆施等等的事兒。但是我們此次說的卻不一樣,此次說的明代的這名三寶太監鄭和則是一個赤膽忠心的官吏,跟那一些留下好多千古罵名的劉瑾,魏忠賢等等的太監不一樣。
  • 探尋牛首山隱秘古蹟 摩崖石刻保留129尊明代造像
    位於牛首山兜率巖下牛首山上曾經有普覺寺、闢支佛塔、佛窟寺、白雲梯、昭明太子飲馬池等古蹟,時至今日,主要的古蹟是弘覺寺塔、摩崖石刻、李瑞清墓以及山下的鄭和墓。其中,明代的佛塔弘覺寺塔以及摩崖石刻,兩處合併起來,已經被定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朱棣用這樣的形式來給表彰鄭和的功績,也是非常看重鄭和的表現。鄭和是太監嗎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鄭和是太監,但是鄭和卻是個偉大的太監。而且這裡的太監和大家普遍理解上的太監有些差別。鄭和銅像鄭和在朱棣登基之後,因為在靖難之變中為朱棣立下戰功所以深得朱棣的信任,不但給鄭和賜「鄭」姓,還升任鄭和做了內官監太監。注意是「升任」,也就是說明朝的太監其實是一種官職。不同於清朝的太監,只是被閹割的供皇室使用的男性僕人,所以這裡存在很大的誤解。
  • 江寧牛首山緣何越來越「牛」了——文化+,氤氳「醉美」牛首煙嵐
    牛首山更「牛」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牛山深鎖碧霄重、萬年天闕此雙峰」,牛首山自古就是金陵名山,自然風光秀美,留下了鄭和墓、嶽飛抗金故壘、明代摩崖石刻等歷史古蹟。民間有諺「春牛首,秋棲霞」,春天到牛首山踏青已經成了南京人的傳統民俗。牛首山文化旅遊區一期核心景觀,就是對歷史形成的礦坑進行生態修復,變「廢」為寶,點「石」成金。
  • 紀念鄭和下西洋614周年 南京牛首山景區「旅遊+」激發新活力
    詩詞朗誦成為當天活動的最大亮點,鄭和後裔、二十世孫鄭寬濤獨誦《致鄭和》,牛首山講解員蘇釗平、徐玥帶來《絲路帆影—牛首山憶鄭和》,江蘇省朗誦協會副秘書長湯德珍帶領朗誦團的孩子們合誦兩首不同題材的《海魂書》,致敬歷史上這位傑出的航海家。
  • 2010年明太監洪保墓出土的壽臧銘:鄭和下西洋次數規模遠超想像
    古墓保存相當完好,墓室總長約8.5米,寬約4.1米,券頂砌築樣式是一層豎排磚下疊壓一層橫排磚,共交疊成三券三幅,這是明代功臣和王侯才有的墓葬規格。半個月後,文保部門公布,祖堂山大墓主人是洪保,只不過墓中沒有棺木遺骨痕跡,已被酸性土壤腐蝕殆盡。洪保,雲南大理府太和縣人,他是鄭和的同鄉,長鄭和一歲,13歲進宮成太監。碑銘透露,「洪保」為皇帝所賜之名,其原名不詳。
  • 南京值得一去的牛首山佛頂宮
    此話不假,牛首山有嶽飛抗金故壘、弘覺寺塔、摩崖石刻、鄭和園等名勝古蹟,去南京玩,自然要去拜訪這個充滿典故,與諸多歷史人物緊密相連的傳奇之山。沿山而行,不多久看到遠處雙峰對峙,形似牛頭便是著名的牛首山了。相傳 ,朱元璋對風水非常上心,定鼎金陵後常觀山形,探風水。他發現,周邊所有山都面向都城,呈朝拱狀,唯獨牛首山「不聽話」,背主南望,不向北顧。朱元璋對這頭牛很不滿意,要治牛首山大罪。據明《明良記》載,「乃特定其罪,杖之百下。」又下令在牛首山主峰「牛鼻子」處鑿洞孔,用鐵索穿孔鎖起來,意為將「牛頭」拉過來,使之向北俯首稱臣。
  • 南京祖堂山發現明代貴族墓 墓誌被收藏尚未解封
    南京牛首山南麓的祖堂山,山谷幽深,風景秀美,被稱為南京五大「風水寶地」之一,也是歷代達官貴人選擇葬所之地。昨日,位於祖堂山福利院一處工地傳來消息,上周五一臺挖掘機在施工時,輕輕一抓,一座氣勢恢宏的明代中早期大墓露出地表。從目前已發掘出的古墓上半部分推測,這是一座明代貴族墓。
  • 奇異太監墓,三件青花罐成謎
    生前曾任郕王府典寶、內官監太監等職。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中,明英宗被俘,大臣擁立郕王登基為景泰帝,成敬擢升為內官監太監。《耀州志》記載「景泰四年,敬乞省墓,上賜敕及墓祭費,更賜詩寵行」。成敬墓是銅川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宦官墓葬,其墓葬為帶有長斜坡墓道的磚室墓,出土有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