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2020-12-12 孝義三創文化產業園

鄭和原名

鄭和的原名叫馬和,小名叫三寶,也作三保,是雲南的一個貴族。元朝初期的時候,鄭和的祖先移居到了雲南,並且定居在了那裡,世代生息繁衍。

鄭和畫像

但是在1381年的時候,明朝建立初期,政權還不是很穩固,舊朝的一些勢力還盤踞在雲南一帶。於是朱元璋就派人攻打雲南上的元朝勢力,在戰亂之中,十一歲的鄭和就被明軍的副統帥藍玉給擄走了。藍玉把鄭和帶到了軍隊上,還把鄭和給閹割了在軍中做了秀童。於是小小年紀的鄭和就成為了太監,還在部隊中做了秀童,原本貴族家中的子弟,遭遇了這樣的境況,說來藍玉也是一個改變了鄭和人生的人。

後來藍玉回到南京之後,就把鄭和也帶走了,還把鄭和送到了燕王的府上。於是鄭和和朱棣就這樣有了交集,這一次也徹底改變了鄭和的人生軌跡。鄭和聰明、機靈、辦事牢靠,朱棣看在眼裡,非常重視他。而且在靖難之亂中,鄭和為朱棣立下了戰功,因此朱棣在登基之後就封了鄭和做了內官監太監,雖然是個太監,但是也好歹是個正四品的官員,而且地位僅僅次於司禮監太監。除此之外,朱棣還給鄭和賜姓,將「鄭」姓賜給了鄭和,鄭和於是就把馬和改成了鄭和,鄭和這個名字給跟隨了鄭和一生。朱棣用這樣的形式來給表彰鄭和的功績,也是非常看重鄭和的表現。

鄭和是太監嗎

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鄭和是太監,但是鄭和卻是個偉大的太監。而且這裡的太監和大家普遍理解上的太監有些差別。

鄭和銅像

鄭和在朱棣登基之後,因為在靖難之變中為朱棣立下戰功所以深得朱棣的信任,不但給鄭和賜「鄭」姓,還升任鄭和做了內官監太監。注意是「升任」,也就是說明朝的太監其實是一種官職。不同於清朝的太監,只是被閹割的供皇室使用的男性僕人,所以這裡存在很大的誤解。

而且鄭和的職位是內官監太監,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官員,在地位上僅次於司禮太監。鄭和下西洋之後還朱棣還親賜了「三寶太監」的稱號給鄭和,已褒獎鄭和的功績。

再退一萬步講,鄭和做太監也不是自己願意的,鄭和家境優渥,根本就沒必要去做太監。而是在公元1381年的時候,朱元璋糾集兵馬十三萬,打算去雲南消滅盤踞在雲南的元朝的勢力。於是在這個時候,只有十歲的鄭和就被當時的明軍的副統帥藍玉給擄走了,而且還把鄭和給閹了,讓他在軍中當秀童。

後來鄭和又被帶到了南京,到了南京之後鄭和就被藍玉送到了南京的燕王府,這個燕王就是日後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是因為這個契機,鄭和和朱棣相識。所以在朱棣登基之後,將重任託付給了鄭和,鄭和也不辱使命,七下西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

鄭和怎麼死的

鄭和是中國航海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可以說鄭和將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航海事業,因為鄭和是在自己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病死的。

鄭和航海圖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來的時候是公元1422年,兩年之後的1424年,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去世了。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朱高熾以國庫空虛沒有錢繼續航海的名義暫停了航海,這一停就停了七八年的時間。直到1431年,鄭和開始了自己第七次的航海之旅。但是年逾六十的鄭和應該沒有想到,這一次竟然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旅程。

當時鄭和一行人到了祖法兒、木骨都束等國,而且還過了赤道,到達了非洲的最南端,都已經接近了莫三比克海峽一代。之後船隊就開始返航,但當船隊行駛到了古裡國一帶的時候鄭和最終還是因為操勞過度而不幸一病不起。不久之後,也就是公元1433年的四月,鄭和在印度南部系海南的卡裡卡特因病去世了,終年六十四歲。

但是很多人也說鄭和的死沒有那麼簡單,他不僅僅是因為疾病去世的,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心病。大致就是受到了群臣的群起攻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在航海的事業之上,但是當時卻看不見什麼對國家有利的效果,因此很多大臣都出演譏諷鄭和。並且有人說鄭和出海的目的是為了尋找長生不老的丹藥,永樂帝已經死了,任務沒能完成鄭和的心結也一直沒有打開,於是就死在了航海的途中,但是這也都是猜測罷了。

鄭和墓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時候,不幸積勞成疾,身染重病。在回程的時候鄭和就不幸因病去世了,這個時候船隊還在今天的印度卡裡卡特一帶。

鄭和墓

對於鄭和死後葬在了哪裡,學界莫衷一是,也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有的說是葬在了南洋,也就是今天印度南部,離鄭和死的地方也不遠,還有的說他是被葬在了爪哇的三寶洞裡。其他的說法也就是因為鄭和死在了半路上,所以就海葬了。但是在今天南京市江寧區牛首山就有一個鄭和墓,這個墓地是按照伊斯蘭風格修建的,是呈回字形的。

但是對於這個鄭和墓也存在很多的爭議,鄭和是在1433年四月病逝的,但是當時船隊回航的時候是七月份,也就是說在這個三個月裡要把鄭和的屍身帶回國。航海的地區氣候炎熱,鄭和又是伊斯蘭教徒,要遵守「裹身不棺」的傳統,所以把遺體保存完好送回國顯然是有些難度的。而且鄭和的後人也表示,南京牛首山的鄭和墓是一個衣冠冢。

但是還有另一些證據和說法顯示,牛首山的鄭和墓埋葬的就是鄭和的真體。首先明朝的時候用水銀保存屍體的做法早就有了,而且鄭和是回民,不能夠海葬或者火葬,只能土葬,所以把鄭和遺體送回國的可能性最大。另外明宣帝把鄭和葬在了牛首山,還派了人給鄭和守墓,這一守舊是六百多年。現在和鄭和墓遙遙相對的就有一個「鄭家衝」村,村子裡就是給鄭和守墓人的後代。如果鄭和墓是衣冠冢的話,皇帝為什麼還大費周章派人為鄭和守墓呢?

鄭和紀念館

鄭和是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之一,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中國與鄰國和周邊國家的和平外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鄭和的這次壯舉也開啟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鄭和帶到世界各地的中國特色的產品也對中國對外的貿易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中華文化的傳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鄭和紀念館

因此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也有許多紀念活動,包括為鄭和建紀念館等等。現在在全國多地都有鄭和紀念館。但人們一般提到鄭和紀念館的時候,一般都是指在太倉的那座鄭和紀念館。這座紀念館位於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出發楊帆的劉家港,劉家港在現在江蘇太倉市的瀏河鎮。紀念館建在了水軍將士常常朝拜的海神娘娘的遺蹟「天妃宮」內。

這座「天妃宮」始建於公元1123年的北宋年間,距今已經有近九百年的歷史了,也是江南地區最久遠、最負盛名的媽祖廟了,現在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鄭和的紀念館建在了海神娘娘媽祖廟裡,也算是對鄭和的一種極大的褒揚了。在紀念館的二樓展廳中還陳列著許多歷史實物,有兩百多件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史料文物,向後世展示了鄭和偉大的一生,和對航海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國乃至世界航海歷史上的一次壯舉,也開闢了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國建立友好的鄰邦關係,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鄭和原來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後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在世的時候曾經七次下「西洋",開闢了一條連接我國和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
  • 他隨鄭和七下西洋,鄭和死在印度,他帶屍骨回南京,一年後開始第八次...
    年,公元1381年,明將傅友德進攻雲南,年僅10歲的馬三保被俘虜,傅友德為了邀功,將10歲的馬三保閹割成太監送到宮中,由於馬三保聰明伶俐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喜愛,後來將其送到第四子燕王朱棣身邊當差,公元1398年明太祖病死,皇太孫建文帝繼位,身為皇叔的燕王朱棣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奪位之爭,史稱「靖難之役」,馬三保在幫助燕王奪位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燕王十分器重他,賜姓為「鄭」,這就是鄭和名字的來歷!
  • 12歲的鄭和就成為了一名太監,為何現在多地都有他的後代
    說到鄭和,梁啓超曾有一句名言「鄭和之後,再無鄭和」。在明朝那個農耕朝代,航海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為何鄭和就能成為偉大的航海家呢?而且還是一名太監。說道這個就有另一個問題了,鄭和在12歲就入宮成為太監,不過最後鄭和卻兒孫滿堂,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鄭和墓葬牛首山 為何這裡集中了這麼多明代太監墓?
    很多人都知道,鄭和墓位於江寧牛首山。在江寧區境內,也曾發現過很多座太監墓。鄭和研究學者鄭自海告訴記者,江寧牛首山、祖堂山一帶可能是明代的一個太監集中安葬地,已經陸續發現過很多太監墓。「今後,這個地方還可能有更多的太監墓被考古專家找到!」
  • 鄭和去世不久,記載他航海的寶貴資料卻不翼而飛,真相撲朔迷離
    六百年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一個偉大的壯舉。按理說,史書對此應該是大書特書的。但實際上,鄭和下西洋的這段歷史在很長一段時期,只是一個傳說,最終為後人所知並廣為流傳的,只是因為一本神魔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這是為何呢?
  • 世界航海史上唯一的和平艦隊,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後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麥哲倫、哥倫布等優秀航海家的名字漂洋過來,出現在一片片新大陸之上。然而航海時代只為出航的國家帶來了財富,對於那些新大陸居民來說卻是噩夢的開始。在古代航海史上,唯獨中國明代的航海家完成了以和平事業為主的大航海,那就是著名的鄭和下西洋。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那麼,中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是否到過此地呢?地圖上標有的藍色波形線,是製作中國地圖的典型特徵。不過,從地圖的繪製細節,尤其是繪製各大洲和兩個南北半球的輪廓方式,完全可以看出是歐洲人的手法。 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在其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曾以這份地圖作為證據,來研究是誰發現了美洲。在他看來,這份地圖上所標記的地點,應是15世紀中國航海家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
  •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重大,航海圖的被毀,中國錯過了偉大轉折點
    鄭和既是和平的使者,也是人類文明傳播的使者。鄭和下西洋使中國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角,大量外來文化傳入中國、與中華文化相融合,同時中國的古代文明也隨之再度大量遠播海外。他所率領的船隊,通過貿易交流、樹碑施德、無償贈予等多種方式,廣泛傳播了中華文化和藝術,帶去了包括農業技術、紡織技術、建築雕刻技術,特別是航海和造船技術等在內的許多先進技術和手工藝品,促進了當地科學文化技術的發展。
  • 航海家鄭和在國外建立基地,引眾國使團來朝
    他開闢了中國人航海的新時代,填補了封建社會時期華人在航海這一領域的空白!國外有哥倫布、麥哲倫,舉世皆知。我們國家同樣有這樣敢為天下先的開創者! 他就是鄭和!鄭和(1371年 - 1433年), 回族,本姓馬,世稱「三保太監」(又被叫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時期太監,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了解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是中國有名的太監王朝,太監的權利變得十分的大,尤其是以司禮監尤為出名,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掌握著披紅的權利,掌印太監甚至被稱為「內相」,是宦官的巔峰,論權利,甚至可以和內閣首輔一爭高下。
  • 從小被俘虜當太監的鄭和,為何還會有後裔存在
    鄭和,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尤其是他在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的七下西洋壯舉更是奠定了他與眾不同的身份地位,當然拋開他航海家的身份之外,他還有另外一層身份那就是太監,不過鄭和的太監身份與人不同的是到如今他依舊有子孫後代留存於世,那麼問題就來了歷史明明記載鄭和是太監,並且是12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更重要的是傳遞了明朝和平交流的意願,獲得了其他國家的認可,從而在另一方面宣示了自己的主權,這都離不開三保太監「鄭和」突出的功績。鄭和在成名前的故事,史書上並沒有完全清晰的記載。只能推測出他在年輕的時候是燕王朱棣的侍從,為人驍勇善戰,後來在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的靖難之役當中獲得戰功。
  • 七下西洋的鄭和明明是太監,為啥還有後代子孫?原因難以啟齒
    相信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在歷史課本上了解過鄭和的事跡,鄭和是明朝的一位航海家,曾經親自七次出海下西洋,為明朝以及中國的航海事業都做出了傑出的奉獻。同時,鄭和還在海上結識了許多外國的航海家,也壯大了明朝的外交事業。
  • 鄭和七次下西洋,把一生獻給了大航海事業,最後他的結局怎麼樣?
    鄭和年輕時候即在燕王府侍從燕王朱棣,他有謀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是少數能文能武有才學的宦官。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出訪海外諸國,宣揚大明國威,所到之處皆得外邦之國熱情接待。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自鄭和起,世界其他國家才逐漸興起大航海熱潮。
  • 歷史上那個太監最特別,當過皇帝的太監您見過沒?
    在中國歷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統王朝皇帝稱號的宦官,也就他一個。果然孫子給力,當爺爺的死了都能借光啊。唐代高力士——千古賢宦第一人的太監高力士雖然因為幫李白脫鞋被笑了幾千年,但高力士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壞事兒。
  • 麻將竟是明朝這位著名航海家發明的,他發明麻將是因為無聊
    麻將的來源眾說紛紜,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在明朝時候發明的,而發明它的,正是我們所熟悉的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鄭和,明朝太監,雲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明代以前,中國就和古裡有過來往。永樂元年,明朝的使臣也來過這裡,古裡國王派遣使臣訪問過中國。鄭和到達古裡後,遞交國書,贈送禮品,並在那裡立碑紀念。碑文中說。古裡國與中國相距遙遠,這裡民情安順,時世昌明,刻石於此,永垂萬世。表示了兩國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古裡國是一個大商業都會,當時中國、爪哇、錫蘭等國的商人常來此匯集貿易。這裡的貿易定價非常有趣,稱為擊掌定價。
  • 帶你領略鄭和下西洋的風採(一)
    這是一位來自中國的和平使者,他高揚著和平、友好、交流的旗幟;這是六百年前人類波瀾壯闊的遠航,他七下西洋的壯舉成為世界永遠的紀念;這是六百年來人類的光榮與夢想,他千翻的盤對成為夕陽永不磨滅的風景;這就是六百年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 有人自稱為明朝太監鄭和之後,有書為證,生活在泰國,人丁興旺!
    與中國帝五史相伴生的,還有一部中國太監史。自有皇帝始,皇權的身邊就沒少了太監的身影。比如,第一個稱皇帝的大秦始皇帝趙政,他的身邊就有一個最終亂政滅秦的大太監趙高。老趙指鹿為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待秦始皇意外死亡後,他聯合李斯矯詔誅殺了太子扶蘇,立了個昏庸無能的二世胡亥,結果讓大秦成了短命王朝。其實,在歷史上留下罵名的太監並不在少數,比如劉瑾、魏忠賢之流,都是誤君禍國的典型。其實,淨身為奴的太監並不都是變態的奸邪小人,也人有歷史上留下清名的,比如發明了造紙術的畢升,對皇上忠心耿耿的高力士,還有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他們留給後人的,都是正能量。
  • 外國教授:鄭和下西洋不存在!中國學生的一句反問,讓他悻悻離去
    但是實際上第一支完成地理大發現過程的船隻並不是歐洲船隊,而是中國明朝鄭和率領的船隊。鄭和是明朝的三寶太監,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鄭和組織了很多的船隊前往海外諸國進行貿易往來,順便弘揚大明的威嚴。值得一提的是鄭和所率領的艦隊大多只是商用船隻,而不是明朝海軍真正的王牌海軍巢湖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