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數千載,能率64艘大船2萬餘人,歷時28年乘風破浪7下西洋者,唯有鄭和。《明史·鄭和傳》記載,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詔南徵,遣侯傅友、藍玉、沐英率30萬大軍開赴雲南,在這次徵伐中,昆明州鄭和(本姓馬)被擒,被帶回南京,入宮成為太監,後於洪武十八年撥入朱棣的燕王府。至於鄭和的出身及早年在家鄉的經歷,均未有記載,只知其父在與明將對陣時戰死。鄭和在燕王府待了15年,其身長七尺面貌端莊,更兼聰慧過人舉止穩妥,故深得朱棣賞識,遂賜其古之謀略典籍,隨將士習練武藝南徵北戰,這為鄭和以後所成埋下伏筆。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揮師南下,鄭和亦跟隨其中,由於擅謀能武救了朱棣一命,立下大功,故朱棣登位論功行賞時,御賜「鄭」姓,此後鄭和成為內宮太監之首,深受朱棣的信任,經常代其祭祀。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欲「耀兵異域,以示富強」,還有一說朱棣懷疑建文逃亡出海,於是「欲蹤跡之」,故而決意遣使臣攜天子詔書出巡下西洋。西去之路遙遙而深海莫測,朱棣認為能擔當正使之任的,必要是心腹之人,且能文能武不損上邦威嚴,最終他選中了鄭和,並且得到臣公的一致認可。時年7月,鄭和率船隊由福建五虎門待發,順風南下航行十萬餘裡,抵達南洋爪哇等諸島,歷時兩年返回。
值得一提的是,600年前的鄭和,是如何做到往返於茫茫大海的?除了我們熟知的羅盤,還有神奇的「牽星術」,即是通過觀測日月星辰變化以計算,進行的「天文定位導航」,這是彼時整個世界上最先進的一流航海技術,羅盤和牽星術並用,使得鄭和船隊「巨浪如山,仍晝夜星馳」,古人的智慧確實令人驚嘆。永樂五年,鄭和再次率兩萬七千人下西洋,抵達斯裡蘭卡時,還立石碑鐫刻漢字,此碑至今尚存,已成為斯裡蘭卡國寶。截止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鄭和已經成功完成6次西洋之行,之後的8年間,因朱棣病卒,他得以留在南京,航海之事暫擱置。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顧命大臣為昭示天命威儀,命鄭和重新揚帆起航,繼續下西洋,這也是鄭和一生中最後一次出海。彼時鄭和年事已高,他得詔命後立即整裝船隊,攜帶舵工、水手、醫士、火工等2萬7千餘人前往福建長樂港口,於此待半年後趁大風楊帆起航,3年間鄭和船隊一路向西航行至非洲南端才返航,然而隨著大明船隊東歸,62歲的鄭和心神也已耗盡,航行至南洋病卒,他將自己的大半生時光交付於航海,到訪36個方國,將大明之威揚於四方,終「鞠躬盡瘁,不辱使命」。
鄭和死後,究竟安葬在哪裡?始終眾說紛紜。有說鄭和死於南洋,但彼時正值酷暑時節難以運送回南京,只得就地葬於爪哇島「三寶洞」,亦有海葬及返回南京病逝之說。但考古專家尋訪發現,南京江寧牛首山確實存在一座鄭和墓。據《江寧縣誌》及考古志記載,明代時期的鄭和墓依山而建,規模雖不是很大,但為了彰鄭和七下西洋之功,墳冢前特意修了七層石階,立一座巨碑。鄭和墓地不遠處有「鄭家莊」,居住的村民最早都是墓地的看墳戶,數百年祖輩綿延成為小村落,村民族譜記載,他們祖上是受命看護鄭和墓,但並非是鄭和的後人,但後來出於對鄭和的敬仰,看墳戶都改姓鄭,才有了鄭家村。
上世紀五十年代,也就是1951年,不知為何,人們忽然傳說鄭和墓裡藏有小金人、赤金壺及西洋珠寶,牛首山附近的村民紛紛趕赴鄭和墓,想要挖掘寶貝。世代守護鄭和墓的看墳戶聽聞這一消息後,立即集結於墓地,白天黑夜輪流看護,吃睡皆一步不離鄭和墓,經過苦口婆心的勸阻,才得以保住了墓地,但墓前的石碑仍舊被砸毀。
史學家吳晗獲悉此事,親自率考古隊趕赴牛首山鄭和墓勘測,經過試掘確定,此墓確屬明初古墓,但應是衣冠冢,墓內安葬的除了隨葬品,只有一縷髮辮和靴子,這一情況也得到看墳戶的認可,他們祖輩相傳此為衣冠冢,族譜中亦有葬物記載,墓內這兩樣鄭和遺物,可謂是其畢生航海事業的見證,令考古專家慨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