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寧發現明代鄭和之墓,墓內兩樣東西,令人肅然起敬

2020-12-18 騰訊網

  古之數千載,能率64艘大船2萬餘人,歷時28年乘風破浪7下西洋者,唯有鄭和。《明史·鄭和傳》記載,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詔南徵,遣侯傅友、藍玉、沐英率30萬大軍開赴雲南,在這次徵伐中,昆明州鄭和(本姓馬)被擒,被帶回南京,入宮成為太監,後於洪武十八年撥入朱棣的燕王府。至於鄭和的出身及早年在家鄉的經歷,均未有記載,只知其父在與明將對陣時戰死。鄭和在燕王府待了15年,其身長七尺面貌端莊,更兼聰慧過人舉止穩妥,故深得朱棣賞識,遂賜其古之謀略典籍,隨將士習練武藝南徵北戰,這為鄭和以後所成埋下伏筆。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揮師南下,鄭和亦跟隨其中,由於擅謀能武救了朱棣一命,立下大功,故朱棣登位論功行賞時,御賜「鄭」姓,此後鄭和成為內宮太監之首,深受朱棣的信任,經常代其祭祀。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欲「耀兵異域,以示富強」,還有一說朱棣懷疑建文逃亡出海,於是「欲蹤跡之」,故而決意遣使臣攜天子詔書出巡下西洋。西去之路遙遙而深海莫測,朱棣認為能擔當正使之任的,必要是心腹之人,且能文能武不損上邦威嚴,最終他選中了鄭和,並且得到臣公的一致認可。時年7月,鄭和率船隊由福建五虎門待發,順風南下航行十萬餘裡,抵達南洋爪哇等諸島,歷時兩年返回。

  值得一提的是,600年前的鄭和,是如何做到往返於茫茫大海的?除了我們熟知的羅盤,還有神奇的「牽星術」,即是通過觀測日月星辰變化以計算,進行的「天文定位導航」,這是彼時整個世界上最先進的一流航海技術,羅盤和牽星術並用,使得鄭和船隊「巨浪如山,仍晝夜星馳」,古人的智慧確實令人驚嘆。永樂五年,鄭和再次率兩萬七千人下西洋,抵達斯裡蘭卡時,還立石碑鐫刻漢字,此碑至今尚存,已成為斯裡蘭卡國寶。截止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鄭和已經成功完成6次西洋之行,之後的8年間,因朱棣病卒,他得以留在南京,航海之事暫擱置。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顧命大臣為昭示天命威儀,命鄭和重新揚帆起航,繼續下西洋,這也是鄭和一生中最後一次出海。彼時鄭和年事已高,他得詔命後立即整裝船隊,攜帶舵工、水手、醫士、火工等2萬7千餘人前往福建長樂港口,於此待半年後趁大風楊帆起航,3年間鄭和船隊一路向西航行至非洲南端才返航,然而隨著大明船隊東歸,62歲的鄭和心神也已耗盡,航行至南洋病卒,他將自己的大半生時光交付於航海,到訪36個方國,將大明之威揚於四方,終「鞠躬盡瘁,不辱使命」。

  鄭和死後,究竟安葬在哪裡?始終眾說紛紜。有說鄭和死於南洋,但彼時正值酷暑時節難以運送回南京,只得就地葬於爪哇島「三寶洞」,亦有海葬及返回南京病逝之說。但考古專家尋訪發現,南京江寧牛首山確實存在一座鄭和墓。據《江寧縣誌》及考古志記載,明代時期的鄭和墓依山而建,規模雖不是很大,但為了彰鄭和七下西洋之功,墳冢前特意修了七層石階,立一座巨碑。鄭和墓地不遠處有「鄭家莊」,居住的村民最早都是墓地的看墳戶,數百年祖輩綿延成為小村落,村民族譜記載,他們祖上是受命看護鄭和墓,但並非是鄭和的後人,但後來出於對鄭和的敬仰,看墳戶都改姓鄭,才有了鄭家村。

  上世紀五十年代,也就是1951年,不知為何,人們忽然傳說鄭和墓裡藏有小金人、赤金壺及西洋珠寶,牛首山附近的村民紛紛趕赴鄭和墓,想要挖掘寶貝。世代守護鄭和墓的看墳戶聽聞這一消息後,立即集結於墓地,白天黑夜輪流看護,吃睡皆一步不離鄭和墓,經過苦口婆心的勸阻,才得以保住了墓地,但墓前的石碑仍舊被砸毀。

  史學家吳晗獲悉此事,親自率考古隊趕赴牛首山鄭和墓勘測,經過試掘確定,此墓確屬明初古墓,但應是衣冠冢,墓內安葬的除了隨葬品,只有一縷髮辮和靴子,這一情況也得到看墳戶的認可,他們祖輩相傳此為衣冠冢,族譜中亦有葬物記載,墓內這兩樣鄭和遺物,可謂是其畢生航海事業的見證,令考古專家慨嘆不已。

相關焦點

  • 南京發現明代鄭和墓 券頂砌築異常考究(圖)
    大墓正在挖掘中,初步推斷此處仍是其衣冠冢,明史一大懸案有望即將破解  南京祖堂山發現一座明代中早期大墓消息,引起社會各方關注。一對能夠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墓誌被秘密運回南京市博物館,雖然考古專家對墓主身份始終不願透露一絲風聲,稱目前挖掘還沒結束,最後會向社會做出一個交代,但昨晚10點鐘,記者得到有關部門的證實,這座明代大墓正是明代功臣鄭和之墓。
  • 鄭和墓葬牛首山 為何這裡集中了這麼多明代太監墓?
    很多人都知道,鄭和墓位於江寧牛首山。在江寧區境內,也曾發現過很多座太監墓。鄭和研究學者鄭自海告訴記者,江寧牛首山、祖堂山一帶可能是明代的一個太監集中安葬地,已經陸續發現過很多太監墓。「今後,這個地方還可能有更多的太監墓被考古專家找到!」
  • 南京鐵心橋荒山現無頭龜趺 系守衛明代太監墓
    記者查詢資料、採訪專家後得知,原來這個龜趺守衛的是一座明代太監的墓。石頭烏龜已經斷成兩半上周,記者報導了高家庫社區楊家墳發現了一座六朝墓葬。文物愛好者黃先生看到報導,也到現場探訪。在六朝墓考古工地的西邊不遠處,黃先生有了新發現,「荒野樹叢裡有一個石頭烏龜,不知道是個什麼來歷?」他將這個情況通報了「老南京」版記者。
  • 南京發現的明朝鄭和墓,找到時已經被盜,挖開後專家無不欣喜若狂
    鄭和下西洋給各國帶去了中國的金銀器、瓷器和絲綢等物品,同時也帶回了象牙和不少奇珍異寶、奇花異草等。鄭和是我國明代偉大航海家。許多重大考古發現往往始於不經意,這次也是如此。20t0年6月,南京且堂山社會福利院擴建,施工隊在後山取土時,挖掘機一抓抓出幾塊青磚,一座古墓露出地面。人們從破口的古墓後壁洞口向裡眺望,隱約可見墓室分旬前後室,中間分隔墓室的門道高約近2米,寬達1米左右,為厚重的青石材質,這座墓等級不低。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工作人員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儘管墓葬後室早年被盜,但前室保存完好,根據規格看這是明代功臣和王侯才有的墓葬規格。
  • 文物局澄清南京發現古墓為鄭和副使洪保(組圖)
    25日,一則《南京發現明代早期墓 有關部門證實為鄭和墓》的消息引來廣泛關注,清晨已經被各大網站競相轉載並迅速成為南京各家報紙的頭條,有關媒體振振有詞:「這座明代大墓正是明代功臣鄭和之墓。」一時間讓人浮想聯翩。
  • 【魅力江蘇】出發,去「鄭和時代」看看(下)▏▏鄭和墓、浡泥國王墓...
    南京,是與鄭和關係最為密切的城市之一,雖然歷經600多年的滄桑,無論是寶船廠遺址、鄭和墓、浡泥國王墓這些歷史遺存,還是明初功臣墓裡的精美器具、寶船遺址出土的造船遺物,無疑都是那個輝煌時代的見證,為我們勾勒出鄭和時代一幅幅生動的畫卷。今天,讓我們一起出發,去「鄭和時代」看看吧!
  • 北京鄭和衣冠冢與李蓮英墓毗鄰?
    北京也有一座鄭和衣冠冢日前有關南京牛首山所謂鄭和墓只是一座衣冠冢的報導在讀者之中鄭和研究學界引起了反響。江蘇省鄭和研究會會員、中國造船研究會會員楊彬先生獨家向金陵晚報記者披露,其實在明代大部分時間內作為都城的北京,也有一座鄭和的衣冠冢。六百年來,這座鄭和衣冠冢一直少為人知,就連鄭和研究學界都鮮有人聽說過。
  • 明代梁莊王墓出土文物鑑賞
    明梁莊王墓是全國已發掘明代親王墓中出土文物最多、最精美的一次空前大發現。金容器、金法器、銀鎏金封冊、金花絲鑲寶石帶與金鑲寶石鐲等珍品,在明代親王墓中均為首次發現。[金時輪金剛曼荼羅咒牌]熠熠生輝、璀璨奪目、精美絕倫的寶物,講述著明代王室金玉滿堂、珠光寶氣的奢華生活;西洋的供金、名貴的寶石、絢麗的青花見證著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 南京將軍山發現兩座明代黔國公大墓(圖)
    南京將軍山發現兩座明代黔國公大墓(圖) 記者近日從市文物部門獲悉,將軍山東南麓此前又發現了兩座明代高等級貴族墓葬,現場出土的兩合墓誌,則為人們揭開了兩位墓主人的真實身份:原來,兩座墓葬都是沐氏家族墓,兩位墓主不但等級很高,還是一對父子,分別是明代第六任黔國公沐崑和第七任黔國公沐紹勳。
  • 南京牛首山首次發現鄭和墓文物實證(圖)
    南京牛首山有著一座鄭和墓,但是長期以來,學界對此有著一些存疑。而記者獲悉,在上周召開的「鄭和下西洋與江寧」學術研討會上,披露了一個重要發現。鄭和墓園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劉文慶公布了一件「鹹陽世家」墓誌碑,而這是到目前為止,第一件能夠證實鄭和安葬在南京牛首山鄭和墓的文物實證。  鄭和墓在哪,多虧當地百姓回憶  關於鄭和歿年葬地,史籍所載頗有出入,史學界也意見不一,歧見頗多。
  • 鄭和墓有什麼隱秘,為何一直到1956年才被發現
    文章引言: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然而他的埋葬之地,一直都是謎團。1956年7月14日,幾個小青年,在遊覽牛首山時,在弘覺寺中發現一個地宮,解開了這個幾百年的謎團。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洪武十四年派30萬大軍徵討雲南,年僅十歲的鄭和成為俘虜,隨軍來到南京,被朱元璋賜給朱棣當作侍童,後來升為太監。朱棣與朱允炆爭奪皇位之時,鄭和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朱棣的倚重。永樂二年,朱棣親自賜姓「鄭」,成為內官兼太監。
  • 南京發現神秘「佛塔」,內含人牙舍利,專家直呼:鄭和墓找到了
    鄭和作為明朝乃至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航海家,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轟轟烈烈的,曾七次下西洋,代替明朝向全世界宣揚大明的強盛,也大大地促進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在鄭和病逝之後卻留下了一個很大的謎團,那就是到底鄭和埋葬在哪裡?
  • 真正鄭和墓在雨花臺區鐵心橋?
    雨花臺區的離休幹部郭金鑑老人告訴記者,鄭和墓確實在牛首山,但並非現在所說的牛首山南麓江寧區谷裡鄉周村境內,而是在牛首山北麓雨花臺區鐵心橋高家庫村。從上個世紀60年代無意發現到現在,郭老研究鄭和墓已有幾十年,經過多次實地考證和長期的查閱史料,郭老披露了這一研究成果。
  • 南京祖堂山發現明代貴族墓 墓誌被收藏尚未解封
    南京牛首山南麓的祖堂山,山谷幽深,風景秀美,被稱為南京五大「風水寶地」之一,也是歷代達官貴人選擇葬所之地。昨日,位於祖堂山福利院一處工地傳來消息,上周五一臺挖掘機在施工時,輕輕一抓,一座氣勢恢宏的明代中早期大墓露出地表。從目前已發掘出的古墓上半部分推測,這是一座明代貴族墓。
  • 南京挖出懸棺墓,墓主竟和鄭和下過西洋,墓中一物讓專家至今不解
    2015年,在南京市的某所高校內,正在進行擴建工程,施工隊在施工的時候,意外的挖出了一座古墓,當地的考古隊馬上趕到了現場,並進行了封鎖。因為施工隊事先不知道這裡有座古墓,所以古墓已經收到了破壞,而且位於校園內,也無法繼續保存,所以考古隊決定進行保護性的發掘。經過初步的勘探,這座古墓並沒有被盜的痕跡,古墓的夯土層也並未出現盜洞,墓門保存完整。而且其建築的風格,屬於明朝時期的古墓。
  • 秦檜家族墓出土,專家看到墓頂上的盜洞,為何說是明代盜墓賊幹的
    2006年期間,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江寧區附近清修村地區,發現一座南宋時期的古墓。當古墓封土被挖開後,考古專家看到墓頂石板的盜洞,當即脫口而出道:「這是明代時的盜洞」。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2006年時,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江寧地區進行搶救性考古時,偶然發掘出三座南宋時期的古代墓葬。從三座墓葬的形制規格上來看,其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極高,應該屬於史書中能夠有資格被記載的人物。
  • 湖北發現明朝古墓, 墓內金銀成堆
    有一枚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金錠,是一枚有銘文記載的,鄭和時代的文物。專家認為它應該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時候,從國外帶回來的。金錠出土於一座明代王墓。而且它是墓裡幾千件金銀珠寶中的一件,那麼,這座墓葬的主人是誰?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金錠又怎麼會被他帶入墓中呢?
  • 明代功臣墓:坐落南京,曾出土大量文物
    還有2座無名失考墓,一在現板倉某部隊院內,一在現紫金山北區苗圃附近,也屬鐘山之陰。鐘山北麓明初功臣墓中保存情況較好的是徐達墓和李文忠墓。中山王徐達墓位於太平門外板倉村,是南京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功臣墓。徐達是朱元璋同鄉,死後追封為中山王,賜葬鐘山之陰,位列功臣第一。陵園規制宏偉,神道石刻有神道碑一,石馬、石虎、 石羊、武將、文臣各二。
  • 學者揭南京東吳大墓墓主身份 被稱已是突破
    昨天,揚子晚報記者從南京江寧高新園獲悉,為保護江寧上坊東吳大墓而籌建的東吳博物館即將開工,有望在明年開放,這也是江蘇首個以東吳歷史文化為主題的遺址博物館。  據了解,上坊東吳大墓是目前我國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為複雜的東吳墓葬。
  • 江蘇泰州出土明代澆漿墓綜述
    明代澆漿的構成為石灰一份,河砂、黃土二份,以糯粳米汁和羊桃藤汁做粘接劑:「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二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勻,輕築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合土』。」[2]三合土作為建築材料在中國使用的歷史悠久,不晚於南北朝時期。清代江寧地區澆漿中石灰的比例大幅度提升,佔一半,「土之多寡,大率以三分石灰、二分土、一分砂為準,而其土即以山穴土為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