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入駐抖音 他是中國最大年齡「深潛院士」

2020-12-21 同濟大學新聞網

【周到】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入駐抖音 他是中國最大年齡「深潛院士」

來源:周到   時間:2020-10-27  瀏覽:

汪品先,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深海科學的發展,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微體古生物與古海洋學。

他是中國最大年齡「深潛院士」,今年已經84歲。而在2018年5月,82歲高齡的他乘坐國產載人深潛器,深潛南海,發現了深海珊瑚林。

近日,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院士,正式入駐抖音,於此同時汪品先院士出了一本關於深海的科普讀物新著《深海淺說》。

深海是什麼樣?深海裡有什麼?當前開發深海的國際競爭,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在汪品先院士的新著《深海淺說》裡可以找到答案。新書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將為讀者解開關於深海的這一系列疑問。

汪品先院士表示,深海,是新世紀談論的新題目。從20 世紀晚期起,人類開始進入海洋內部,對於深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認識,這些認識正在成為科技發展和國家決策的重要依據。深海是科普的絕佳材料,不但地球上最大的山脈、最深的溝谷都在深海,連最大的滑坡、最強的火山爆發,也都發生在海底。深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及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圈資源,深海又是地球系統中關鍵而人對其尚缺乏了解的部分。

「撰寫這本《深海淺說》,就是想提供一份既能獲取深海知識,又能當作消閒讀物看的科普材料。」汪品先院士介紹,該書是在十多年幹部培訓與科普報告的基礎上,收集新資料加工整理而成。從深海的基礎知識講起,一直講到深海的開發利用,說明海洋既不能當作聚寶盆,也不該用作垃圾桶。在學術方面,此書也力求深入淺出,爭取既能反映國際科研的最新進展,又能追溯歷史,揭示科學發現的過程。

《深海淺說》一書定位是海洋科學的簡明介紹,讓讀者用儘量短的時間,獲得相對深入的了解。全書共有8章31節,8個篇章分別為「初探深海大洋」「發現海底是漏的」「發現第二生物圈」「海底在移動」「解讀深海檔案」「禍從海底來」「深海藏寶」「無風也起浪」。書中附有150幅圖片。

為了集中主題、提高效率,此書對國內深海進展不作介紹,只是通過實例剖析和歷史回顧,介紹海洋科學的認識過程和存在的爭論;也不包括人文科學,介紹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及相關技術的發展。

「海洋強國夢,要從走近深海大洋起航。真誠希望有更多國人抽時間讀一讀這本小冊子。原因是我國傳統文化裏海洋因素不強,而世界上海洋、尤其是深海的知識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汪品先院士指出,現在華語文獻裏海洋出版物不少,但對當前進展反映滯後,甚至於相互傳抄、以誤傳誤。

汪品先院士專長古海洋學和微體古生物學,主要研究氣候演變和南海地質。他致力於推進我國深海科技的發展,開拓了我國古海洋學的研究,提出了氣候演變低緯驅動等新觀點。他積極推動深海海底觀測,促進了我國海底觀測大科學工程的設立。同時,他還成功推進我國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提倡強化科學的文化內蘊,並身體力行促進海洋的科普活動。

他一直心繫我國深海事業發展。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國海首次大洋鑽探,開我國深海科學鑽探之先河。2011年至2018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該項目為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使南海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5月,82歲高齡的他乘坐國產載人深潛器,深潛南海,發現了深海珊瑚林。

就在本月,汪品先院士做客中央電視臺《中國經濟大講堂》,作了題為《我們為什麼要挺進深海》的演講。他表示,我們現在正在做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中國在大洋鑽探當中的積極性,在深網當中、深潛方向的發展,都是引起全世界羨慕的工作。

作者:楊青霞 黃艾嬌

連結:http://static.zhoudaosh.com/15215A19102CFE91A52FECE3A5DE782A65B3C1DA531D76269D8FFFC679C74088

相關焦點

  • 外灘教育論壇科創專場上,汪品先院士寄語青少年:沒了好奇心也就沒...
    論壇通過新華網、中國教育在線、東方網、澎湃、新民網進行了直播。圖說:外灘教育論壇組委會向嘉賓頒發證書「小院士」提問大院士有意思的是,此次科創專場論壇「一大一小」的特徵十分鮮明。請來的主講人是84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院教授汪品先,講的是中國科技從弱到強不斷壯大的大問題。與大院士對話的是五愛高級中學高三學生高建瓴和格致中學高一學生劉文舟,他倆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上海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小研究員,人稱「小院士」。「海底還有沒有孕育出新的生命、衍生出新的物種的可能呢?」
  • 解開深海系列疑問 汪品先院士新著《深海淺說》出版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的新著《深海淺說》出版。同濟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10月27日電 (許婧黃艾嬌)深海是什麼樣?深海裡有什麼?當前開發深海的國際競爭,我們應當如何應對?記者27日從同濟大學獲悉,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的新著《深海淺說》近日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將為讀者解開關於深海的這一系列疑問。
  • 汪品先 追尋海的秘密(知識分子風採·走進自然)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攝   人物小傳  汪品先,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地質系,上世紀80年代初獲洪堡獎學金,1981—1982年在德國基爾大學從事研究,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壽基因的秘密或許就藏在深海裡
    要回答這些問題,繞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汪品先。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從第一次聽說深潛,到三下深海,幾十年來,汪品先全身心地投入海洋地球科學的研究。
  • 汪品先,演繹科考版「老人與海」
    2010年之前,世界上只有日本、美國、法國、俄羅斯4個國家擁有載人深潛器。」今年6月1日下午,《環球人物》記者在同濟大學海洋樓見到汪品先時,老人朗聲笑道。汪品先是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今年,我國自主研製的「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深潛器投入實驗,汪品先親自下潛並觀察採樣長逾8小時。
  • 中國需要走向深海大洋—專訪中科院院士汪品先
    「中國能不能在鄭和下西洋600年後,再度認識海洋,擁抱海洋,稱雄海洋,誠為中國能否真正和平崛起的最大考驗和關鍵!」這是鳳凰衛視評論員石齊平先生的一個研判。  誠如筆者在上海展覽中心「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展覽現場讀到的一句標語——海洋是人類未來的希望。  然而,對於中國來說,海洋國策、海洋性格這些概念猶抱琵琶半遮面。
  • 汪品先院士「科學、文化與海洋」課程專欄
    深入探索全球變化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的戰略研究.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 42 卷第6 期: 795 -804頁 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主講人:汪品先院士上課時間:6月13日18:30 - 20:10(周二晚上)上課地點:逸夫樓一樓報告廳關於本講內容若有想和汪院士交流的問題,可以郵件形式提問,截止到講課結束前的提問
  • 82歲,我完成了3次海洋深潛,海洋深處就是「愛麗絲漫遊仙境」
    要回答這些問題,繞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汪品先。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
  • 同濟八旬院士開公選課呼籲在科學與文化之間構築橋梁
    中新網上海3月7日電 (黃艾嬌許婧)同濟大學長年奮戰在深海科研一線的八旬資深院士,新學期主動請纓,開設一門名為《科學、文化與海洋》的公共選修課,只為引發青年學子對於「科學與文化」二者關係的再認識,啟迪、激勵年輕人共同深耕校園創新文化土壤,勇於投身科研創新。
  • 針對那些關於深海的疑惑,汪品先...
    針對那些關於深海的疑惑,汪品先院士把自己的見解寫在了這本書裡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時間:2020-10-30  瀏覽: 本網訊(記者 王蘊瑋)深海是什麼樣
  • 同濟八旬院士主動請纓為全校學子開公選課—新聞—科學網
    3月7日晚,由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主講的這門課在該校四平路校區開講,首堂課的主題為「科學與文化——好奇心、幽默感和創造性」。   汪品先首先從現代科學的起源說起,他說,現代科學是在文藝復興中產生的,科學根植於文化的土壤。許多國家設有「藝術與科學院」,將科學與文化兩者放在一起,科學和藝術的共同點,都是創造思維、創新衝動。
  • 同濟大學新生院學堂院長及執行院長聘任儀式隆重舉行
    8月21日下午,同濟大學新生院學堂院長及執行院長聘任儀式在逸夫樓113會議室隆重舉行。校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陳杰為新生院學堂院長及執行院長頒發聘書。汪品先院士、郭重慶院士、李國強教授、顧牡教授、霍佳震教授、林建平教授、徐國彤教授、王鴻生教授等親臨現場接受聘書。
  • 汪品先院士:當務之急是推動基礎科研向「深加工」轉型
    和小福團一起去看看汪品先院士怎麼講汪品先汪品先: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現為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長期致力於我國深海科學的發展,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微體古生物與古海洋學。圖片來源:原文文章轉型——我國基礎研究的當務之急改革開放40年,最大變化之一是中國進入了世界。當年看國際主流的英文報紙,關於中國只有個別的短新聞出現在角落裡。如今變了,關於中國的新聞不是頭條就是頭版,中國已成為全世界議論的熱點。
  • 武漢再添四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兩院院士總數達65人
    武漢地區再添4名院士,分別是海軍工程大學何琳、武漢理工大學張聯盟、武漢航空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謝先啟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馬丁。自此,武漢地區院士人數達65人,居全國前列。  何琳現為海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艦船振動與噪聲研究所所長。2005年以來,組織研製出我國第一代艦船噪聲監測系統,為實現艦船聲學特徵管理奠定了基礎。
  • 汪品先院士將於下學期再度開講公共選修課《科學與文化》
    汪品先院士將於下學期再度開講公共選修課《科學與文化》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1-01-06  瀏覽:
  • 武漢4人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是誰?為什麼是他?
    據中國工程院網站今日消息: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湖北4人當選,包括海軍工程大學何琳、武漢理工大學張聯盟、武漢航空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謝先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馬丁。自此,武漢地區院士人數達65人。
  • 同濟大學伍江教授當選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
    在近日舉行的法國建築科學院(Academied'Architecture)院士大會上,經遴選委員會提名,全體院士無記名投票,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教授成功當選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院士授證儀式將擇時舉行。    成立於1840年的法國建築科學院歷史悠久,是世界建築界頂級學術機構。共有院士300人左右,其中約五分之一為外籍院士。
  • 【光明網】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教授受聘為同濟大學...
    【光明網】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教授受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來源:光明網   時間:2020-08-12  瀏覽:
  • 同濟大學呂西林院士獲2020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終身榮譽會員」獎
    同濟大學呂西林院士獲2020年度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fib) 「終身榮譽會員」獎,以表彰他在混凝土結構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方面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和對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fib)的突出貢獻!11月22日,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fib ) 2020年國際學術大會開幕式在上海順利召開。防疫常態化的形勢下,本次會議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