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疫情有所緩解,然而距離各種演出解禁還有一段日子,為了給戲迷網友們源源不斷提供文化養料,新華日報昆蟲記戲曲工作室製作的「名家賞戲在線」欄目今起推出第二季,繼續特邀省內外各大劇種的戲曲名家,在線上就經典名段做精彩賞析。第二季共推出10位江蘇省內的戲曲名家,他們將把京昆越錫揚淮各大劇種的精妙之處,向大家娓娓道來。
這10位名家是:
京劇:範以程
蘇劇(崑劇):王芳
越劇:朱藺 孫靜
淮海戲:許亞玲
錫劇:董雲華、 湯達
揚劇:李霞
崑劇:施夏明 單雯
今天,昆蟲記邀請了江蘇省崑劇院優秀青年旦角演員單雯,與大家分享她主演的經典崑劇《牡丹亭尋夢》片段。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湯顯祖筆下的《牡丹亭》描繪了一段至情至性的愛情故事。在崑曲業內有一句話:沒有一個旦角不嚮往杜麗娘這個角色,卻並非每一個旦角都能憑藉杜麗娘這個角色站到舞臺中央。演好了杜麗娘,就坐穩了閨門旦。但杜麗娘的表演,恰恰是最難的。
1984年,江蘇省崑劇院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張繼青先生以阿甲導演、胡忌編劇的《牡丹亭》榮獲首屆中國戲曲梅花獎榜首。這一版《牡丹亭》此後被稱為南昆版《牡丹亭》(又稱傳承版《牡丹亭》),深具江蘇省崑劇院鮮明的「南昆風度」,在《牡丹亭》各種版本中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被視為崑曲閨門旦表演的典範。
35年後,弟子單雯以恩師張繼青嫡傳《牡丹亭》參與角逐第二十九屆中國戲曲梅花獎,一舉奪得榜首。
《牡丹亭》「尋夢」一折,張繼青得到了崑曲傳字輩老師姚傳薌的真傳,是其雅號「張三夢」之其中一夢。單雯表示,恩師親授的《尋夢》是她最喜歡的一齣戲,最見功力,也是她學得比較紮實的一齣戲。「有句話叫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而《尋夢》這齣戲對我來說,比思凡還要更重一些。」
單雯解釋道,《尋夢》是一個人在舞臺上表演,情感是含著演,很多戲累的是體力,《尋夢》累的是心。「《尋夢》這齣戲中,人物的感情是逐漸遞增的。杜麗娘再次走進花園去尋找這個夢,起初是帶著一點小期、小興奮。慢慢地在尋夢過程中,她回想起前一天跟書生歡度的場景,那是非常甜蜜的回憶,這裡是情感的第一個層次。再往後走,杜麗娘就越來越傷感,她發現這個夢離她越來越遠,越來越無法尋到,雖然院子裡的花花草草都還是依稀的模樣,但怎麼也找不到她的夢,這是第二個層次。所以此時,要運用表演和聲腔,讓人物慢慢跨入到這個傷感的心境中,表演時還必須帶有大家閨秀的含蓄、內斂的韻味去體現。」
那麼究竟該如何把握呢?單雯說:「這就需要在一些十分微妙的地方去展現。首先是聲腔,再有就是形體,還有步伐,換句話說就是每一個細節,細微到一根手指、一個關節的動態,一個腳步出腳時腳尖的感覺,都得在戲裡,要非常非常用心地去唱這齣戲,處理得非常細節化才可以。」
《尋夢》到了最後還有第三層遞進,那就是一種張力。比如說,唱到「花花草草由人戀」這句時,杜麗娘內心會有一種情緒的小爆發。這時,既不能像其他行當那樣誇張的情緒爆發,又要給觀眾交代清楚那種內心的噴發,所以就要用到閨門旦特有的人物體態去表現這個情緒。
單雯表示,非常喜歡《尋夢》這齣戲,對自己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因為杜麗娘這個角色,跟平時生活中她的本色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這齣戲非常難把握,尤其在於表演上的「收」。「假如你能把《尋夢》收著演好了,那這齣戲就到了相當的火候,讓觀眾看戲時感到內心是一種享受。《尋夢》的聲腔也很美,把聲腔和動作結合得天衣無縫,這就是我們演員平時要練的功力。所以這齣戲我比較推薦。」
嘉賓簡介
單雯,國家一級演員,第29屆梅花獎得主,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老師入室弟子。曾在《1699桃花扇》《牡丹亭》《玉簪記》《紅樓夢》《南柯夢》《醉心花》《西園記》《浮生六記》等大戲中擔任主角,主演的《1699.桃花扇》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策劃 王曉映
記者 高利平
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昆蟲記戲迷QQ群
群號:3755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