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奉獻精神的理論基礎與時代意蘊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愛國奉獻精神的理論基礎與時代意蘊

把愛國奉獻作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價值觀的基本精神和內在要求,也賦予了其豐富的時代價值。新時代的奮鬥者要把這一價值追求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自覺堅守和踐行。

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愛國奉獻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體系,是在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和不徹底唯物主義的批判中,吸取了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並加以改造的基礎上產生、形成和發展而來的,以人民為價值主體致力於改變世界的哲學價值觀。換句話說,馬克思站在實踐的立場上把握人和社會歷史,科學揭示了人在社會歷史中的實踐主體地位,進而把人類社會歷史視為人的活動創造的歷史,在此基礎上闡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思想。可以說,人民群眾不僅為社會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成為推動社會歷史變革和發展的決定力量。馬克思正是在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活動中,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產生和發展的根本規律,從理論上宣判了唯心主義的破產,第一次將社會歷史的研究和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建立在徹底的唯物主義這一科學基礎之上。

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價值觀是愛國奉獻價值追求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對奮鬥者的價值追求起著定位和定向作用。這是因為,作為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在謀求自身幸福生活的過程中,通過個體的社會化,不僅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也使人類的社會組織經歷了族群—部落—國家的發展過程。其中,國家構成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最高組織形態,與此相聯繫,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人類也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族群認同、部落認同和國家認同,並確立起自己的國家觀和民族觀。無論是在什麼意義上來談論這一問題,都不可否認,任何國家觀都體現著創造者對自己國家的深厚感情,在這種感情背後,彰顯的是創造者對自己長期生活的家園、所屬的種族或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既然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帶給人們認同感和歸屬感,那麼愛國也就成為人們的一種價值觀和價值追求。愛一個國家不僅意味著人們希望它帶給人們美好和希望,而且也通過自己的無私奉獻去守護它和成全它。這表明,愛國與奉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對於致力於為國奉獻的人而言,他一定是愛國者;同樣,一個愛國者,也一定是一位竭盡全力為國積極奉獻的人。

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價值觀也為愛國奉獻的價值追求提供了方法要求。歷史是屬於奮鬥者的,奮鬥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人生的幸福不僅關乎自己,而且也關乎社會和國家,在個人與國家和社會的關係上,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價值觀強調從社會和國家的高度來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態度和人生選擇,要從人民幸福的價值立場出發來把握價值創造,著眼於人民幸福與國家富強和社會文明的相互統一相互推進。

愛國奉獻精神的時代內涵

弘揚愛國奉獻精神,首先要弄清楚我們要弘揚的是什麼樣的愛國奉獻精神。對這一問題的解答,需要通過對其時代內涵的審視來實現。

愛國奉獻精神的產生當然離不開人們所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的環境,這種環境不僅構成人們的活動場所,而且也構成其實踐活動的對象,並因此成為一種價值存在物。而所有這些又都是源於全部人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種實踐不僅構成人類創造的不竭動力,而且也預示著作為實踐主體的人為這種創造所做出的奉獻。人與環境之間的這種關係,反映到人的頭腦中,便形成了對自己祖國這一客觀存在的獨特反映,並形成自己的認知—行為體系。這樣,愛國奉獻不僅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構成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具普遍性和世界性的精神財富。從這一認識出發,愛國奉獻強調的精神內涵既包括情感,也包括理性,是基於情感與理性統一基礎之上的一種價值認同。情感表達的是一種深深的愛,而這種愛又是源於對民族同胞、對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認同。理性所表達的是運用邏輯推理的形式,對來自國家的愛的情感不斷地進行價值塑形,建構起來的符合理性要求的價值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普遍的價值認同。一旦這種價值認同確立,國家就不僅具有更大的社會動員能力,而且也在不斷地對人民的各層次的需求做出正面的回應和承諾過程中,贏得人們的愛國熱情,而這種愛國熱情又會轉化為人們對國家的積極奉獻。

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愛國奉獻的價值認同,家國天下、無私奉獻的價值理念在中華民族精神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因為我們擁有了這樣一種獨特的精神,才能夠使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的發展都沒有中斷。這說明,愛國奉獻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穩定的文化因素之一,當然,其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表現為不同的內涵。

在當代,愛國奉獻被賦予了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以及甘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付出的時代意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在當代中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要堅持「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恆主題」,「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其中,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構成了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我們今天講愛國奉獻,就是訴諸對我們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熱愛,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愛國奉獻者。

用愛國奉獻精神塑造新時代奮鬥者

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得益於我們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喚起人民群眾對事業的熱情,將這種熱情化作愛國奉獻的精神追求和內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將愛國奉獻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匯集成無限創造的不懈奮鬥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了關鍵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已經開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景清晰可見。我們應牢固樹立愛國奉獻精神,把愛國奉獻作為新時代的價值追求,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開拓者和奮鬥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對愛國奉獻而言,重要的不在於口頭上,而在於是否踐行和在多大程度上踐行,是否能夠拿出幹事創業的勇氣和擔當,這就不僅需要奮鬥者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愛國奉獻的文化基因刻在靈魂深處、融入血脈之中,而且也要求每一位奮鬥者緊緊抓住新時代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更加昂揚的鬥志,勇敢地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奮力拼搏、無私奉獻,開拓進取、不懈努力,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新業績。當然,愛國奉獻作為一種擔當,除了奮鬥者的個人努力奉獻之外,從社會層面看,還應該積極創造有利於奮鬥者成長的舞臺和環境,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鼓勵擔當,為擔當者撐腰、為擔當者搭臺,形成擔當者有作為、能作為、善作為的良性機制,讓奮鬥者以更好的精神狀態,在新時代建功立業。

(作者:賈英健,系山東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專家思考|什麼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新意蘊
    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其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其中,首要問題是科學認識和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意蘊,為做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堅定而清晰的洞見。
  • 評論員文章|弘揚愛國奉獻精神 爭做新時代奮鬥者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2018年8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今天,學習「人民楷模」王繼才先進事跡座談會在連雲港舉行,掀起了新一輪學習王繼才先進事跡的熱潮。  王繼才同志是江蘇大地上成長起來的先進典型。他32年如一日為國守島,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華章。
  • 新時代呼喚學術精神的本真意蘊
    新時代呼喚學術精神的本真意蘊 2019-12-17 15: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捨生忘死」抗疫精神的文化意蘊
    捨生忘死體現生死觀和義利觀,是中國創造抗疫奇蹟的精神支撐。精神是民族之魂,是心之定所和行之依歸。鉤沉稽古、扶隱發微,挖掘和揭示捨生忘死的文化意蘊與本質內涵,有助於增強文化自信。捨生忘死的抗疫精神,緣起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用愛國、奮鬥、奉獻書寫新時代「橫渠四句」
    □餘莉11月15日,江蘇省舉辦高層次人才「愛國·奮鬥·奉獻」精神主題學習會。王澤山院士、陳薇院士、鍾南山院士等眾多「共和國最亮的星」向全省3000多名高層次人才分享自己的事跡和感悟。近年來,江蘇實施「愛國·奮鬥·奉獻」精神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和「身邊的榜樣——江蘇知識分子群像群塑」活動,持續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大力弘揚新時代「愛國·奮鬥·奉獻」精神,為全省人才的吸納、挖掘、培育作出思想引航。
  • 見賢思齊 愛國奉獻 砥礪奮鬥 接受精神洗禮 江蘇高層次人才為高...
    ·奮鬥·奉獻」精神主題學習會現場星光熠熠,共和國脊梁們的事跡和感悟,鼓舞激勵我省各領域優秀人才見賢思齊、愛國奉獻、砥礪奮鬥,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勝利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他們表達了高層次人才對愛國奉獻奮鬥的理解,抒發了科技工作者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鬥的家國情懷,他們身上體現出的科學家精神,贏得了參會人才的陣陣掌聲。
  •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在「卡脖子」技術領域取得更多突破,在新時代,「兩彈一星」精神愈加彰顯重要的現實意義。1.愛國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底色「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回想當年,「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這樣說。二十八載隱姓埋名,他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 激發以才報國之志(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為響應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山東將愛國奮鬥精神作為知識分子國情省情研修、業務培訓的重要內容,教育引導廣大知識分子提升境界、增強信心。山東大學本次青年人才培訓班共有40人,均為學校的高層次青年人才。「培訓為期一周,學員除進行國情省情研修外,還將赴貴州遵義學習長徵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通過現場教學重溫革命歷史,堅定理想信念,振奮愛國奮鬥精神。」
  •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定位與思想內涵
    比如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到要「推動踐行以愛國奉獻……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也提到要「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開展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教育」「引導社會各界人士增強道德自律」等。
  • 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時代意蘊
    今天,我們需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應該怎樣愛國?新時代的愛國有什麼新的內涵?當代中國需要弘揚什麼樣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愛國主義 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
  • 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
    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深切緬懷五四先驅崇高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高度評價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明確提出了新時代發揚五四精神的重要要求,深情寄語當代青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青年提出要「熱愛偉大祖國」的重要要求,「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
  • 論五四精神與時代新人的使命擔當
    【摘要】五四精神是中國革命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其蘊含的「愛國、進步、民主和科學」精神是指引青年一代成長為時代新人的巨大精神動力和紅色文化基因。所以,時代新人要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結合新時代的新要求,讓五四精神綻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五四精神為時代新人彰顯鮮活使命擔當的核心意蘊百年來五四精神感召一代又一代青年心繫中華民族命運,心繫國家發展,心繫人民福祉,百折不撓地求索和奮鬥,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和偉大徵程中,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壯麗詩篇。
  • 叢培影:新時代下中國青年應該如何愛國
    中央團校青年發展戰略研究院教師叢培影進行現場分享 (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在「五四運動」百年前夕,由中國網策劃的,中國網、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共同主辦的主題為「青春·愛國,報國奉獻——『青年傳習社』走進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 地評線|愛國不是抽象的,奉獻是其耀眼「底色」
    守島英雄王繼才「甘於奉獻,精神永存,致敬」「淚目!看似平凡的人,做著偉大的事情」「這才是中國人的脊梁」……最近一段時間,守島英雄王繼才的事跡經媒體報導而廣泛傳播,感染了無數心靈,引發熱烈的社會反響。正是秉持這種樸素深沉的家國情懷,王繼才舍小家、顧大家,與孤島相依、與海浪為伴,32年無怨無悔,讓「孤島夫妻哨」屹立於東海海防第一線,展現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守住的是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愛國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需要用信仰鑄就。「開山島雖小,但它卻是我們祖國的一個東門,我必須天天早上讓五星紅旗在這裡升起。」
  • 國旗飛揚 愛國奉獻在心中
    馬巷的黨員幹部們,也希望通過迎國旗的方式,激勵自己更積極地投入到為人民服務、奉獻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把那面溫暖的旗幟送到群眾心裡。 我和國旗同框 「我們組織社區居民參與「國旗迎回家」的活動,目的就是為了要更好地激發大家的愛國情懷。
  • 中國「科學家精神」叢書首冊《愛國篇》在北京首發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2020年「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由中國科學技術部組織編輯出版的「科學家精神叢書」,29日於北京舉行叢書第一冊《科學家精神·愛國篇》新書發布暨專家交流會。
  • 新時代大學生精神圖譜:愛國、自信,發自內心地認可和熱愛祖國
    「五四」前夕,新華網記者走進100所大學,對近2000名不同專業、年齡、生活背景的大學生進行採訪和問卷調查,通過調查數據和採訪交流繪製出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圖譜:愛國、自信,發自內心地認可和熱愛祖國,被稱為中國驕傲的「自來水」;青春、奮鬥,希望「所有夢想都開花」;使命、擔當,砥礪前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路上。
  • 河北省舉辦高層次人才「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專題...
    原標題:我省舉辦高層次人才「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專題培訓班   從河北省委組織部獲悉,日前,我省啟動高層次人才「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首輪培訓,300餘名省高端人才、省管優秀專家在省委黨校參加培訓。
  • 「平語新時代」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
    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科學家精神蘊含著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以及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時期,廣大青年肩負沉甸甸的歷史使命,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特別需要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
  • 27個省市推各地城市精神標語 東部包容西部奉獻
    ●專家分析  沒創新走不到今天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轉型期中國出現經濟和道德等層面的諸多問題,各地通過凝練詞語形象概括出的地方精神,將起到一定號召作用。  文史學者李喬說,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獨具特質的精神品格,也是一個時代特徵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