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導演王扶林看到一份調查報告,國內某名牌大學中文系學生竟沒有看過四大名著。而當時國內熒幕上播放的卻都是阿童木、加裡森敢死隊等國外影視作品。
於是他向臺裡建議將我們自己的經典搬上熒幕,正是這個建議才讓《紅樓夢》走進千家萬戶。而87版《紅樓夢》之所以被奉為經典,不僅因為拍攝的早,更因為它背後克服了無數個常人眼中的不可能。
《紅樓夢》是一部殘書,也被文壇譽為「斷臂的維納斯」,劇本的改編成了當時最大的事。為此,劇組請來了曹禺、沈從文、蔣和森、周汝昌等當時國內頂尖學術研究大師,陣容之豪華空前絕後,讓人瞠目結舌。
即使如此,編劇工作仍然耗時兩年多時間,但所有人鬥志昂揚,且沒有任何報酬。
為保證演員與原著人物高度匹配,劇組決定採取全國招募和自薦的方式,最終從數萬名候選人中遴選出153名參演人員。他們中有學生、電話員、服務員,唯獨沒有明星大腕。
甚至有人傳言,劇組要找的不是演員,而是書中人物的轉世真身。
為了讓演員真正了解紅樓文化,劇組專門在圓明園舉辦了兩期近一年的學習班,參演人員每天跟著紅學家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學習表演,甚至要像大觀園中的姑娘一樣,苦練琴棋書畫培養角色氣質。
正因如此嚴苛,才讓一個個人物仿佛從書卷中走出一般。
因紅樓夢無從考證,服裝師史延琴決定在歷代服裝中提取最精美的元素,並融合戲劇服裝特色,重新進行創作。
為了讓服飾更貼合人物性格,她給寶玉多用磚紅或朱紅,因為他心性純真、待人溫暖。
給黛玉則多為白清之色,因為她憂鬱且高冷。為了突出黛玉的詩人氣質,她首次將戲裝裡小生常用的梅蘭竹菊添入進了黛玉的服裝裡面。這種做法也開創了影視劇服裝設計的先河。
幾年下來,史延琴共設計服裝2700餘套,硬生生用一件件服裝給賈府上上下下400多人分出了層次。
紅樓夢拍了三年,她就在劇組住了三年。因常年不著家,丈夫和她鬧離婚,為了不耽誤拍攝進程,她主動提出離婚,這份執著也震撼了當時所有人。
用她的話說,我來劇組不是為了賺錢的,是為了圓我一生紅樓夢的。
而當時一個化妝師要化五六個演員的妝,化妝師楊樹雲每日凌晨三點就爬起來開始化第一個,這一堅持就是三年多。正因為這份堅持才讓林黛玉的罥煙眉和王熙鳳的丹鳳眼如此的深入人心。
而像他們這樣的追夢人,在這個劇組中比比皆是。
作曲家王立平在接到為紅樓夢作曲的任務後興奮無比,但一想到要給這部絕世經典作曲,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驟然而至。以至於深耕原著一年多時間,仍感覺無從下筆。
每一次導演打電話詢問創作情況,他總是慚愧至極,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朝如夢終身難醒」。然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思念煎熬最終換來葬花吟、枉凝眉等13首經典名曲。
而最讓他難忘的就是那首聲聲都是淚、字字都是血的「葬花吟」,僅此一曲就耗時一年九個月。
為了讓曲子被完美的演唱出來,他力排眾議啟用年輕歌手陳力,並安排她全程跟隨劇組,學習紅樓文化近三年時間。
而陳力也是激動萬分,她最早跑到劇組,食堂還沒有成立,她就一個人在宿舍吃了近一個月的泡麵。正是憑著這份執著,在被王立平無數次罵哭之後,才一遍遍擦乾眼淚重回錄音棚。
就在錄音演唱漸入佳境之時,家中突傳噩耗,她的丈夫癌症晚期。回家照料了八個月後仍然無力回天,留下了她和年僅四歲的女兒。
一邊是紅樓曲,一邊是親骨肉,接著唱還是照顧已經沒了父親的女兒,是她悲痛之後要面臨的選擇。
最終她在母親的支持下,趁著深夜女兒熟睡之際,偷偷踏上了紅樓的徵程。在火車上她默默發誓,要做到最好,對得起母親,更要對得起自己的寶寶。
也許正是自身生活的不幸和多舛,才讓本就悽婉深沉的紅曲如此的催人淚下。有人感慨道,「紅樓夢曲天際響,只需陳力三分吟,鴻蒙絕音」。
然而一曲紅樓終是夢,這些藝術家們用一個又一個的看似不可能,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包羅萬象的大觀園,讓我們在短暫的繁華幻夢中,閱盡了人間百態,也感悟了五味人生。